新高考八省联考湖南省2022年1月第一次考前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两题。
【1】对这篇文章评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认为项羽的功业表现在“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他的过失表现在他“怨王侯叛己”“自矜功伐”“不师古”。叙事简要,极富概括性。
B.司马迁认为项羽的主要过错是“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且行文中含有责备与痛惜之情,使文章文情并茂。
C.这篇文章对项羽一生的功过褒贬失当——褒多于贬;反映了司马迁对这位失败英雄的偏爱和敬重。
D.这篇文章对项羽的一生作了总的评价,既赞扬了项羽的灭秦之功,又指出他“自矜功伐”等方面的过错,显示了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
【2】原文中最能表现司马迁的观点的句子是那一句?(用原句回答)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这篇文章评析最恰当的一项”。A项,项羽的主要功业应是“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他的过失还包括“欲以力征经营天下”。B项,“司马迁认为项羽的主要过错是‘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且行文中含有责备与痛惜之情”错误,作者批评的是项羽的刚愎自用,只依靠武力,不重视战略,且文中不是“责备”,而是惋惜。C项,“这篇文章对项羽一生的功过褒贬失当……”错误,这段文字评论了项羽成功失败的原因,应该是表现作者褒贬兼备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而且表现的应是作者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无限惋惜。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原文中最能表现司马迁的观点的句子是那一句?(用原句回答)”,然后梳理这段文字的结构,再结合观点句常常出现的位置进行判断。这段文字主要评论了项羽成功失败的原因,前半部分肯定项羽适应历史潮流,乘势消灭暴戾秦族,获得成功,极赞他的兴兵之暴;后半部分批判项羽的刚愎自用,只依靠武力,不重视战略,导致失败,极叹他的灭亡之速,这一赞一叹之间表现出作者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无限惋惜,最后一句“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意思是“却说什么‘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荒谬吗”,作者使用反问句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故此可以确定答案。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儿听到过,说是“舜的眼睛有两个瞳人”。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人。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待到项羽放弃关中要塞而眷恋楚地,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反怨恨王侯们叛离了他,这就说不过去了。以功自负,强逞个人智慧而不效法古人,认为自己干的是霸王的事业,想凭着武力征讨来谋夺、统制天下,五年的时间便丢掉了国家政权,自身也死在东城,还不醒悟,又不自我责备,这就大错特错了。却说什么“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荒谬吗?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B.传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纪念我国著名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C.人们都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房价连续20个月居高不下。
D.“你们先走吧。”他说,“再给我5分钟,我马上就来!”
判断句中分句间的关系,辨析易混标点符号。“端午节”不是书刊名,不应用书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