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尘埃”:无须恐慌
面对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尘埃,专家指出,不要恐慌,冷静面对是应对之策。
专家指出,空气中总是漂浮着各种尘埃,在出现核事故的地方,有些尘埃就会沾染上放射性元素,这些尘埃就被称为核尘埃。这些尘埃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它们漂浮在空气中,随风扩散,使得核爆炸的污染区大幅扩大,甚至进入全球大气循环到达世界各地。
来自环保部的信息表明,截至3月15日10:00,我国辐射环境监测未发现任何异常,我国所有运行核电机组均处于安全状态。环保部将继续密切关注和跟踪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进展,进一步加强辐射环境监测,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信息。
针对“核尘埃”能不能飘散到我国的问题,专家指出,空气里面的“核尘埃”应当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一般核反应堆都有至少三重保护壳,日本福岛核电站有两台机组发生的爆炸都只损伤了外壳,并未影响到核芯。核电站铀元素在核裂变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比如铯-137和碘-131,它们随爆炸有一部分泄漏到了空气中,但它们的半衰期都比较短,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更小的原子,失去放射性,即使飘移到中国,多半也没有影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王作元介绍说,核技术除了用于发电之外,生活中也很常见,尤其用于食品保存方面。食品辐照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灭菌保鲜技术。它运用γ射线的照射对食品进行照射后,可达到杀虫、灭菌、保持营养品质及风味和延长货架期的效果。我国有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了鉴定,早在1998年之前国家就已颁布批准了粮食、蔬菜、水果、肉及肉制品、干果、调味品等6大类固态辐照食品的卫生标准,在2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50多个商业化规模的辐照装置。这个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虽然很多人不知道,但你吃的食品中,很可能就接受过辐照,比如方便面的调料包。
王作元说:“核电站反应堆如果发生事故,可能会释放出有放射性的碘-131,这时候,应当加强对周围居民的碘预防。我们应当普及更多的核防护知识,尽力在事故发生之前就作好准备。比如准备好防止碘-131辐射的药物碘片,稳定碘片的生产、储存、更新、发放等,未雨绸缪。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我们在正确认识核辐射的基础上,还应该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辐射防护知识。减少射线对人体的外照射,这主要通过控制照射时间、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采用适当的屏蔽措施来实现;要尽力避免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形成内照射,内照射会对人体产生长期的危害,因此在辐射较高的场所,必须穿戴必要的防护护具,避免饮食。这两点对于直接从事放射及辐射性行业的人员非常重要,同时也是普通民众应对核事故时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加强自身防护,例如,如无必要,尽量避免频繁X光检查,减少吸烟,远离煤矿粉尘,家居装修时要注意检测大理石类地板是否放射性超标等。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3月16日,有改动。作者:冯永锋)
小题1:下列有关“核尘埃”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在出现核事故的地方,空气中沾染上放射性元素的那些尘埃被称为核尘埃。 |
B.核尘埃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它们漂浮在空气中,随风扩散。 |
C.核尘埃使得核爆炸的污染区大幅扩大,甚至进入全球大气循环到达世界各地。 |
D.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尘埃,已经飘散到我国,但我们不要恐慌,应该冷静面对。 |
A.日本福岛核电站两台机组发生的爆炸都损伤了反应堆的三重外壳,对核芯的影响不大。 |
B.铯-137和碘-131是铀元素在核裂变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 |
C.铀元素的半衰期都比较短,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更小的原子,失去放射性。 |
D.核技术除了用于发电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用于食品保存方面,早在二十世纪末,我国就有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了鉴定。 |
A.目前,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并未发现任何异常,环保部门将密切关注,加强监测,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恐慌。 |
B.随日本核电站爆炸而泄漏到空气中的部分铯-137和碘-131,会在短时间内衰变而失去放射性,因此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它们对中国的影响。 |
C.辐照技术能够用来对食品进行灭菌保鲜,我国颁布批准了相关的卫生标准,对辐照食品进行鉴定通过,所以说辐照食品不可能影响人体健康。 |
D.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吃的某些食品接受过辐照,如果知道,人们将会恐慌而拒绝购买这类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