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一季燃烧的灵魂
郭
B、如果不会受到心理错觉的影响,那么在照镜子的时候就不会发生左右反转感觉。
C、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始终会不自觉地用共同的坐标系来了解后视镜中虚像反映出来的实物的方位。 D、大脑意识具有可塑性,脑内生理机制可据后天情况进行改变这一认识是通过对镜像问题研究之后得出的。
“军人,站着时为国家
那一刻,这支队伍哭了。当总部专家组宣布由他们施工的国防工程全部通过验收时,工兵团几乎人人流下热泪。
“战友们,请你们把所有的机械车辆都鸣响,让我再听一听那熟悉的声音。”此刻,雪山上的机械车辆鸣声震天动地,三营原教导员刘克勇仿佛又回到这支队伍中。每年春未到、燕未来,刘克勇背起行囊走向高原。山,爬了几天几夜;车,行在云上云下。白天,钻洞开岩,泥浆满身,吃不饱的是氧,吃一肚的是尘,每次有险情,他把战士挡在身后。高原缺氧累得吃不下饭,他组织吃饭比赛,对大伙说:吃,在雪山上不是美味和享受,而是生存,是战斗。可当战士问他自己为啥每顿只喝一碗稀饭?他就笑着说:自小爱粥,新兵时外号叫“一碗粥”。直到有一天,他连一碗粥也喝不完,倒下了。没人知道,4年上雪山累倒的教导员,这次是带着胃癌的诊断书上山的,每天背着大伙儿大把地吃药。手术后医生说:来晚了。预感时日不多,他对妻子说:“军人,站着时为国家尽忠,倒下后才能陪陪父母尽孝。”撑着病体,他回到了秦岭深处父母住的那间土房。临终前,他对妻子说:“给战友捎句话,我想穿着军装走。”军装送来了,上面还别着他刚荣立的二等功军功章。穿上这身军装,刘克勇永远合上了眼睛,这一天离他36岁生日还有36天。工兵团的几多好战友,几多好兄弟,他们就像这棵“英雄树”的落叶,纵然化作了泥土,却滋养着雪山上这棵挺拔伟岸的“英雄树”,为祖国站岗尽忠。
“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
那天,这个老兵哭了。当工程通过验收时,李副参谋长流着热泪和战士们紧紧相拥。工程在高海拔延伸,离天三尺三。强烈的高原反应让新兵心里发慌,这时李副参谋长他走在最前面当“试验品”。医生说:“你50多岁的人,不能和小伙子比。”他说:“只要我没倒下,他们就会平安。”那次,他刚组织战士撤离,数十吨重的巨石就像锅盖一样压了下来。烟尘未散,大伙儿惊魂未定,他抓起手电筒往塌方处走,连队干部拉住他:“让年轻人上吧……”他回过头说了一句话:“哪有父母让孩子往险处冲,自己站在旁边看的道理!”
“雪山上,不弯的是脊梁骨,不断的是顶梁柱。”一位将军动情地说。 士官黄渝,患高原肺水肿被送下山,不顾医生劝阻两次悄悄重返雪山,两次被领导强行送下山。士官周伟,施工中食指被砸断,伤未痊愈就返回连队。他说:“手受伤了,但眼和腿好使,可以在山上当个安全员。”
在雪山上他们懂得了什么是军人的使命,什么是为国担当。他们是这棵“英雄树”挺拔的干,茁壮向上。
“退伍时,带不走一身军装,但雪山已把我炼成一块钢”
那天,退伍老兵捧着军装落泪。一年又一年,他们四季在雪山上穿着厚厚的迷彩服。部队规定,战士退伍要上交军装。很多老兵入伍时发的春秋和夏季军服,他们没有机会穿一次。入冬的大西北,寒风刺骨,这里出现了独特的风景:老兵们穿着崭新的夏季军装相拥在一起,在营门前、宿舍旁、岗哨上,兴高采烈地合影留念。这是他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穿着这身漂亮军装。军号吹响,向军旗敬最后一个军礼,转过身背起简单的行囊,老兵们从五湖四海来,回大南北去。他们行囊里带走的是什么呢?老兵杨伟,带走了一双被焊花灼得满是洞眼的胶鞋,他说:“退伍带不走一身军装,但雪山已把我炼成一块钢。有这双鞋在身边,此生哪有跨不过的坎。”老兵蒋迪伟行囊里的几个矿泉水瓶子,装着他从工地捡的石块,他说:“看着它,一辈子记着在雪山的日子,一辈子懂得怎样做人做事。”
“英雄树”的眼泪,没有“山楂树”的凄凉和忧伤,只有报效祖国的热血与刚强,不辱使命的欣慰与豪迈。拥抱了雪山,拥抱了战友,一批批老兵这样离营返乡。他们化作了这棵“英雄树”的种子,撒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第2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1.简要分析主标题的表达技巧及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首尾段及主体三部分的开头都写到了“泪”或“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第2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你认为它有哪些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