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限时提能训练8海洋化学资源的利用(答案)

限时提能训练(八) 海洋化学资源的利用
1.C [利用膜法可淡化海水,其原理与过滤的原理相似,都是选择合适的孔径将直径大小不同的粒子(或颗粒)分离,A正确;海水制镁时,加入石灰乳的目的是将镁离子变为氢氧化镁沉降聚集,使镁离子从海水中分离出来,B正确;近年来海水因二氧化碳等非金属氧化物的增加而酸化,溶液的酸性增强,海水pH减小,C错误;海水酸化严重将影响珊瑚和其他分泌碳酸钙的海洋生物生存,因为海水中氢离子的浓度增加,氢离子能与碳酸钙反应产生钙离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海洋生物的碳酸钙外壳会遭到破坏,D正确。]
2.D [浸洗前后,食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基本不变,A错误;氯化镁在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量是有限的,如果浸洗后氯化镁的量达到了饱和状态,就不会再溶解了,B错误;饱和食盐水中的氯化钠的溶解量达到了最大,浸洗前后,粗盐中氯化钠质量没变,C错误; 浸洗后,氯化镁会溶解在氯化钠溶液中,而使食盐中的氯化镁的量减少,D正确。]
3.B [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水或沉淀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所以酸、碱、盐之间不一定会发生复分解反应,如硝酸钾和氢氧化钠,A错误;碳酸氢钠能与面粉发酵、与胃酸反应,故可用作发酵粉、治疗胃酸过多等,B正确;硫酸、盐酸都含氢离子,具有相似性,但它们的酸根不同,性质上也会有差异,C错误;酸溶液的pH<7,碱溶液的pH>7,但盐溶液的pH不一定等于7,如碳酸钠溶液的pH>7,氯化铵溶液的pH<7,D错误。]
4.B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少量氧化钙,再恢复到原温度,溶剂水参与反应损失一部分、造成溶质也会析出,故最终溶液质量减少,A错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10 ℃时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升高温度至40 ℃,氢氧化钙溶解度下降、溶质析出,溶液变浑浊,B正确;20 ℃时氢氧化钙溶解度为0.165 g,即100 g水最多可溶解0.165 g氢氧化钙,故此时饱和氢氧化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式可表示为×100%=×100%,C错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50 ℃时饱和氢氧化钙溶液降低温度至20 ℃时,氢氧化钙溶解度增大,溶质质量不变、溶剂质量不变,故溶质质量分数不变,D错误。]
5.D [溶解度表示一定温度下,100 g溶剂能溶解的溶质质量,根据NaCl的溶解度,可计算出溶解10 g粗盐所需水的最少质量,A正确;调换“过量NaOH溶液”与“过量BaCl2溶液”的顺序,NaOH溶液除去MgCl2,BaCl2溶液除去Na2SO4,能达到实验目的,B正确;滤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后经操作c得到精盐,将滤液蒸发结晶,可除去过量HCl的同时得到NaCl晶体,C正确;粗盐精制过程中,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钙以及剩余氯化钡反应生成沉淀和氯化钠,因此提纯过程中有NaCl生成,所以该粗盐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小于85.0%,D错误。]
6.D [石灰石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二氧化碳和Na[Al(OH)4]反应生成活性氢氧化铝,活性氢氧化铝和卤水反应得到氯化锂、氯化镁、氯化钙的混合溶液。用生石灰氧化钙代替石灰石,无法产生二氧化碳,无法从卤水中得到较纯的氯化锂、氯化镁、氯化钙的混合液,所以该流程中石灰石的作用不可以直接用生石灰来替代,A错误;由流程图可知,Na[Al(OH)4]开始有投入、后面有产出,可以循环利用,碳酸钙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开始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水,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二氧化碳,开始投入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后产出碳酸钙,可循环利用,氢氧化镁是除杂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在过程中不需要重新投入,不可以循环利用,B错误;蒸发结晶是利用蒸发溶剂的方法使溶质达到饱和后结晶析出,则蒸发结晶一定时间后,氯化锂、氯化钠都达到饱和,继续蒸发则两种物质都会析出,如不继续蒸发,剩余溶液是氯化钠、氯化锂的混合溶液,所以蒸发结晶法不可将氯化锂中混有的氯化钠完全除去,C错误;100 t 该盐湖卤水中锂元素的质量最高为59.2 kg××100%÷80%=14 kg=0.014 t, 所以该盐湖卤水中锂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为×100%=0.014%, D正确。]
7.D [向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会与盐酸反应使pH增大,但不会与氯化钡反应,曲线不会有水平一段,A不符合题意;向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水时,溶液的酸性减弱,pH增大,但不可能等于7、大于7,B不符合题意;向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时,盐酸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氯化钡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钡,反应后溶液仍显酸性,pH不可能等于7、大于7,C不符合题意;向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纯碱溶液时,碳酸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酸性减弱,pH升高,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继续加入碳酸钠时,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显中性的氯化钠,在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的过程中溶液的pH不变,当氯化钡完全反应后,再加入碳酸钠时,溶液的pH又升高,D符合题意。]
8.B [Na2CO3溶液呈碱性,A正确;NaHCO3固体易溶于水,B错误;碳酸钠的俗名是纯碱或苏打,C正确;NaHCO3能与胃酸的主要成分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治疗胃酸过多,D正确。]
9.A [粗盐提纯的实验步骤为溶解、过滤、蒸发,故实验甲的步骤是①④⑤,其中除去难溶杂质的关键步骤是过滤,A正确;①为溶解,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⑤为蒸发,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B错误;实验若按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③中量取水时,视线未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会导致量取水的体积偏小,溶液质量偏小,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C错误;实验⑤中,应等到大部分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其蒸干,D错误。]
10.B [甲、乙两工厂排出的废水,分别含有三种不同的离子,共有K+、Ag+、Cu2+、OH-、、Cl-六种,若将两厂的污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可将废水中的某些离子转化成沉淀。已知甲厂废水呈碱性,则甲厂废水中含有OH-,Ag+、Cu2+与OH-不能共存,则银离子、铜离子在乙厂;Ag+与Cl-不能共存,则氯离子在甲厂;则甲厂:含有OH-、Cl-、K+,乙厂:含有Ag+、Cu2+、。根据分析:a处即甲厂,废水中含有K+、OH-、Cl-,A正确;b处废水中一定含有Cu2+、硝酸根离子、银离子,B错误;b处废水含有铜离子,溶液显蓝色,C正确;将两厂的污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氢氧根离子和铜离子结合产生氢氧化铜沉淀,氯离子和银离子结合产生氯化银沉淀,则溶液中只有硝酸钾,硝酸钾含有钾、氮元素,能作复合肥,D正确。]
11.C [氯化钠无毒,有咸味,可用作食品调味剂,A正确;碳酸氢钠可以与胃酸的主要成分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故碳酸氢钠可用来治疗胃酸过多,B正确;熟石灰(氢氧化钙)不具有吸水性,不能用于食品干燥剂,C错误;碳酸钙中富含钙元素,进入到人体后与胃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水,D正确。]
12.A [各物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A符合题意;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氯化钠和水,不能在溶液中共存,B不符合题意;硝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硝酸钠和一水合氨,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不能在溶液中共存,C不符合题意;碳酸钾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不能在溶液中共存,D不符合题意。]
13.D [H2、CH4燃烧均能生成水,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均会出现水雾,现象相同,不能鉴别,A不符合题意;加入适量的CaCl2溶液,振荡,Na2CO3能与适量的CaCl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B不符合题意;碳酸钠、硫酸钠溶液均能与BaCl2溶液反应,分别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硫酸钡白色沉淀,不能用氯化钡溶液检验Na2CO3溶液中是否含有Na2SO4,C不符合题意;先加入过量的K2CO3溶液,碳酸钾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钾,搅拌、静置、过滤、洗涤,再分别向滤液、滤渣中加入适量的稀硝酸,搅拌,滤液中过量的碳酸钾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钾、水和二氧化碳,滤渣中的碳酸钡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能进行分离,D符合题意。]
14.D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是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则表示Na+,A正确;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可观察到产生蓝色沉淀,溶液由蓝色变无色,B正确;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SO4+2NaOH===Cu(OH)2↓+Na2SO4可知,每80份质量的氢氧化钠完全反应,生成98份质量的氢氧化铜,因此反应前溶液的总质量大于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C正确;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质量比(2×40)∶(64+32+16×4)=1∶2,D不正确。]
15.D [A.氢氧化钡溶液与碳酸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钡,氢氧化钡溶液和硫酸钾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钾和硫酸钡,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钠都呈碱性,因此步骤Ⅰ中得到的溶液一定显碱性,不符合题意;B.步骤Ⅱ中沉淀全部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一定没有硫酸钾,不符合题意;C.步骤Ⅱ中沉淀若部分溶解,则原固体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K2SO4,不符合题意;D.步骤Ⅱ中沉淀不溶解,原白色粉末一定有氢氧化钡和硫酸钾,一定没有碳酸钠,符合题意。]
16.解析:(1)根据图1中的信息可知,③中有未溶解的固体,一定为饱和溶液,②③溶液质量相同,则说明加入的硝酸钾没有溶解,则②也为饱和溶液;
根据信息可知,120 g饱和溶液中,水的质量为100 g,硝酸钾的质量为20 g,则说明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 g。
(2)图1中温度均相同,①为不饱和溶液,②③为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分数为③=②>①。
(3)由图2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则可采用升温或加水的方法使③中固体溶解。
(4)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正确;B.将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降温,一定有晶体析出,但将不饱和溶液降温,不一定有晶体析出,不正确;C.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得硝酸钾晶体,正确。
答案:(1)②③ 20 (2)③=②>① (3)加水(或升高温度) (4)B
17.解析:(1)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A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无色溶液变红。
(2)由图可知,当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时,实际上是和H+反应生成碳酸,继而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因此该过程中参加反应的离子是和H+。当观察到试管中不再有气泡产生时,说明溶液中的碳酸根离子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的阴离子只有Cl-。
(3)在C试管中,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4)在D试管中,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答案:(1)无色溶液变红 (2)H+和 Cl-
+Ca(OH)2===CaCO3↓+2NaOH (4)产生白色沉淀 复分解反应
18.解析:(1)据流程图可知,该流程最终产物中可作为肥料的是氯化铵。
(2)过滤是利用物质的溶解性差异,将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开来的一种方法。如用过滤法除去粗食盐中少量的泥沙。所以操作Ⅰ的名称是过滤。过滤操作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玻璃棒。
(3)第③步反应是(NH4)2CO3溶液与饱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铵,化学方程式为(NH4)2CO3+CaCl2===CaCO3↓+2NH4Cl。
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答案:(1)氯化铵
(2)过滤 玻璃棒(或烧杯)
(3)(NH4)2CO3+CaCl2===CaCO3↓+2NH4Cl 复分解反应
19.解析:(1)蚌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高温灼烧碳酸钙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K2CO3,氢氧化钙与碳酸钾反应生成氢氧化钾和碳酸钙沉淀。步骤一中反应是指高温灼烧碳酸钙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2)步骤二中反应是指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化学方程式:CaO+H2O===Ca(OH)2。
(3)【作出猜想】
猜想Ⅰ:KOH,氢氧化钙浊液与碳酸钾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过滤得到氢氧化钾溶液;
猜想Ⅱ:KOH和Ca(OH)2,此时氢氧化钙过量;
猜想Ⅲ:KOH和K2CO3,此时碳酸钾过量;
猜想Ⅳ:KOH、Ca(OH)2和K2CO3
有同学认为猜想Ⅳ不合理,理由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钾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K2CO3和Ca(OH)2不共存。
【实验验证】
方案一、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Na2CO3溶液,猜想Ⅱ不正确,即上层清液中不含氢氧化钙,实验现象:没有明显现象。
方案二、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某种试剂,产生气泡,猜想Ⅲ正确,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钾,某种试剂和碳酸钾反应有气泡生成,则加入试剂是足量稀盐酸等。
【反思评价】步骤一消耗碳酸钙、步骤三有碳酸钙生成,制取氢氧化钾的主要流程中能够循环利用的物质是CaCO3。
【拓展应用】氢氧化钾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反应,为保证氢氧化钾较好的漂白丝帛的效果,对氢氧化钾的保存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密封保存。
答案:(1)分解反应 (2)CaO+H2O===Ca(OH)2 
(3) Ca(OH)2  K2CO3和Ca(OH)2不共存 无明显现象 足量稀盐酸(合理即可) CaCO3 密封保存
20.解析:(1)碳酸氢钠受热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水,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逸出,减小的质量为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和:20 g-13.8 g=6.2 g;过程见答案。
(2)若题述测定过程中未加热至恒重,则导致碳酸氢钠的质量计算偏小,测得NaHCO3的质量分数将偏小。
答案:(1)解:设样品中NaHCO3的质量为x
2NaHCO3Na2CO3+H2O+CO2↑~质量变化
168 106 168-106
x 20 g-13.8 g

x=16.8 g
×100%=84%
答: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84%。
(2)偏小限时提能训练(八) 海洋化学资源的利用
(时间:4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海洋是人类千万年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利用膜法可淡化海水,其原理与过滤的原理相似,都是选择合适的孔径将直径大小不同的粒子(或颗粒)分开
[B]海水制镁时,加入石灰乳的目的是将镁离子沉降聚集
[C]近年来海水因二氧化碳的增加而酸化,使海水pH变大
[D]海水酸化严重将影响珊瑚和其他分泌碳酸钙的海洋生物生存,因为海水中氢离子的浓度增加,这些海洋生物的碳酸钙外壳会遭到破坏
2.粗盐中常常含有氯化镁杂质,为了除去粗盐中的氯化镁杂质,工业上常用饱和食盐水来浸洗粗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浸洗后,所用的饱和食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增多
[B]所用的饱和食盐水可以无数次的使用
[C]浸洗后,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减少
[D]浸洗后,粗盐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减小
3.下列有关酸、碱、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宏观:酸、碱、盐之间一定会发生复分解反应
[B]用途:碳酸氢钠俗名小苏打,可用作发酵粉、治疗胃酸过多
[C]性质:盐酸、硫酸溶液中都含有H+,化学性质相同
[D]实验:测定酸溶液的pH<7,碱溶液的pH>7,盐溶液的pH都等于7
4.(2023·枣庄中考)工业上氢氧化钙制取步骤:煅烧石灰石得生石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少量氧化钙,再恢复到原温度,溶液质量不变
[B]10 ℃时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升高温度至40 ℃,溶液变浑浊
[C]20 ℃时饱和氢氧化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式可表示为×100 g
[D]50 ℃时饱和氢氧化钙溶液降低温度至20 ℃时,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5.粗盐中含有泥沙及少量可溶性MgCl2、CaCl2、Na2SO4等杂质,为获得精盐进行如下实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据NaCl的溶解度,可计算出溶解10 g粗盐所需水的最少质量
[B]只调换“过量NaOH溶液”与“过量BaCl2溶液”的顺序,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C]操作c的名称为蒸发结晶
[D]若称得精盐的质量为8.5 g,则该粗盐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85.0%
6.(2024·常州中考)从青海察尔汗盐湖提取碳酸锂(Li2CO3)的一种流程如下。每100 t盐湖卤水制得碳酸锂59.2 kg(锂元素的提取率为80%~9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流程中石灰石的作用可以直接用生石灰来替代
[B]该流程中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Mg(OH)2和Na[Al(OH)4]
[C]蒸发结晶法可将氯化锂中混有的氯化钠完全除去
[D]该盐湖卤水中锂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为0.014%
7.图像能直观表达化学中各种变化的关系,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向含有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过量的X,溶液pH与滴入X的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则X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  )
[A]NaOH溶液 [B]H2O
[C]AgNO3溶液 [D]Na2CO3溶液
8.下列关于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Na2CO3溶液呈碱性 [B]NaHCO3固体难溶于水
[C]“纯碱”是碳酸钠的俗名 [D]NaHCO3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9.用下列实验操作可以完成甲、乙两个实验,甲实验是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固体杂质,乙实验是用精盐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验甲的步骤是①④⑤,其中除去难溶杂质的关键步骤是过滤
[B]实验①⑤中,玻璃棒的作用均是搅拌加快实验速度
[C]实验若按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所配溶液的浓度会偏小(水的密度为 1 g·cm-3)
[D]实验⑤中,待蒸发皿中液体蒸干后再停止加热
10.甲、乙两厂分布如图所示,箭头代表水流方向。两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K+、Cu2+、Ag+、、OH-、Cl-六种,两厂分别含有其中不同的三种离子。如果在a处取水样进行检测,废水的pH大于7;两厂废水按适当比例混合,可将废水中的某些离子转化成沉淀,这样处理后c处的废水就可以达到排放标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a处废水中含有K+、OH-、Cl-
[B]b处废水中一定含有Cu2+,可能含有Cl-、
[C]b处废水显蓝色
[D]c处废水中溶解的溶质可用作肥料
11.下列物质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
[A]氯化钠用作食品调味剂
[B]碳酸氢钠可以用来治疗胃酸过多
[C]熟石灰用于食品干燥剂
[D]碳酸钙用作补钙剂
12.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我是氢氧化钠溶液,我的家人和谐共处,相互间不发生反应。以下溶液中能进我家门的一组是(  )
[A]KOH 、BaCl2、NaCl 、KNO3
[B]MgCl2、Na2SO4、HCl 、KCl
[C]NH4NO3 、NaCl 、FeCl3、Na2SO4
[D]K2CO3、K2SO4、CaCl2、NaNO3
13.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物质 目的 主要实验操作
[A] H2、CH4 鉴别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观察现象
[B] NaOH溶液中混有Na2CO3 除杂 加入适量的CaCl2溶液,振荡、静置、过滤
[C] Na2CO3溶液中是否含有Na2SO4 检验 取样,滴加BaCl2溶液,观察现象
[D] KNO3和 的混合溶液 分离 先加入过量的K2CO3溶液,搅拌、静置、过滤、洗涤,再分别向滤液、滤渣中加入适量的稀硝酸,搅拌
14.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表示Na+
[B]可观察到产生蓝色沉淀,溶液由蓝色变无色
[C]反应前溶液的总质量大于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
[D]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质量比是2∶1
15.(2022·枣庄中考)实验室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Na2CO3、K2SO4、Ba(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成分,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步骤Ⅰ中得到的溶液一定显碱性
[B]步骤Ⅱ中沉淀若全部溶解,则原固体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一定没有K2SO4
[C]步骤Ⅱ中沉淀若部分溶解,则原固体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K2SO4
[D]步骤Ⅱ中沉淀若不溶解,则原固体粉末一定有Ba(OH)2,可能有Na2CO3、K2SO4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17分)
6 5 4 3 2 1 0 +0.5
16.(6分)(2024·枣庄中考)为探究硝酸钾的溶解度,进行如图1所示的三次实验,实验过程中温度不变。通过多次实验,绘制出了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三次实验中所得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填序号),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________g。
(2)图1三次实验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用“>”“<”或“=”连接)。
(3)若要使③中固体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填一种即可)。
(4)由图2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
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t2 ℃时硝酸钾溶液降温至t1 ℃,一定有晶体析出
C.获得硝酸钾晶体常用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4 3 2 1 0 +0.5
17.(4分)为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A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是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参与反应的离子是 ________。当观察到试管中不再有气泡产生时,溶液中的阴离子是 ________。
(3)C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该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________。
7 6 5 4 3 2 1 0 +0.5
18.(7分)(2023·枣庄中考)某化学兴趣小组根据侯氏制碱法原理,探究利用CaCl2、NH3、H2O、CO2制备氯化铵(NH4Cl)。已知:NH3极易溶于水,向氨水中通入CO2时发生如下反应:2NH3+H2O+CO2===(NH4)2CO3。其具体流程设计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流程最终产物中可作为肥料的是________(填名称)。
(2)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___, 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________(任写一种)等。
(3)第③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属于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三、实验与计算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3分)
8 7 6 5 4 3 2 1 0 +0.5
19.(8分)(2024·枣庄中考)《周礼·考工记》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制取氢氧化钾漂白丝帛的过程。制取氢氧化钾的主要流程:
(蚌壳、草木灰中的杂质在流程中均不反应)
【查阅资料】①蚌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
②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K2CO3,其水溶液显碱性。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一中反应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2)步骤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兴趣小组对步骤三所得上层清液的溶质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上层清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Ⅰ:KOH  猜想Ⅱ:KOH和________(填化学式)
猜想Ⅲ:KOH和K2CO3  猜想Ⅳ:KOH、Ca(OH)2和K2CO3
有同学认为猜想Ⅳ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
方案 实验 现象 结论
一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Na2CO3溶液 ________ 猜想Ⅱ不正确
二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________ 产生气泡 猜想Ⅲ正确
【反思评价】制取氢氧化钾的主要流程中能够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拓展应用】为保证氢氧化钾较好的漂白丝帛的效果,对氢氧化钾的保存提一条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4 3 2 1 0 +0.5
20.(5分)(2022·枣庄中考)碳酸氢钠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常用作糕点、馒头的发泡剂。为测定某碳酸氢钠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称取20.0 g样品,加热至恒重(质量不再变化),称得固体质量为13.8 g。(已知:样品中杂质在加热过程中不发生变化)。
(1)计算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2)若上述测定过程中未加热至恒重,则测得NaHCO3的质量分数将________(填“偏小”“偏大”或“无影响”)。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黄冈市2025年春季九年级调研英语试题(含答案)

下一篇: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4-2025高一下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质量监测数学试题(pdf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