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3(电荷)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关于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
B.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是科学家卡文迪什测得的
C.电荷量很小的电荷就是元电荷
D.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是任意的
2.古代琥珀价格昂贵,常有人鱼目混珠。南北朝时的《炮炙论》中有“琥珀如血色,以布拭热,吸得芥子者真也”的说法,以此作为识别真假琥珀的标准。这些识别方法主要是利用了( )
A.摩擦生热使琥珀温度升高
B.尖端放电现象
C.手心和琥珀之间的热传递
D.摩擦起电使琥珀带电从而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3.橡胶板置于绝缘水平桌面上,某同学戴着绝缘手套先用毛皮摩擦橡胶板,使橡胶板带负电,然后手握绝缘手柄将铝板靠近橡胶板,铝板的下表面与橡胶板上凸起的接地铁钉接触,并在其上表面撒上细纸屑,迅速上抬铝板至某一位置后,可以看到细纸屑从铝板上飞溅出来,这就是“静电飞花”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铝板未与橡胶板接触所以始终不带电
B.纸屑是因为带正电相互排斥而不断飞散
C.铝板与铁钉接触时,电子从大地通过铁钉流向铝板
D.铝板与铁钉接触时,铝板上、下表面带等量异种电荷
4.古希腊贵族妇女外出时都喜欢穿柔软的丝绸衣服,戴琥珀做的首饰。人们发现,不管将琥珀首饰擦得多干净,它很快就会吸上一层灰尘,这主要是因为( )
A.琥珀是一种树脂化石,树脂具有粘性,容易吸附灰尘
B.室外的灰尘比较多,在琥珀上积聚的速度比较快
C.经丝绸摩擦后的琥珀带电,能吸引灰尘
D.琥珀本身带电,能吸引灰尘
5.关于电荷守恒定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物体所带的电荷量总是守恒的
B.在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系统所带的电荷量总是守恒的
C.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系统内的等量的正、负电荷即使同时消失,也并不违背电荷守恒定律
D.电荷守恒定律并不意味着带电系统一定和外界没有电荷交换
6.如图所示,橡胶板置于绝缘水平桌面上,某同学戴着绝缘手套先用毛皮摩擦橡胶板,然后手握绝缘手柄将撒有细纸屑的铝板(初始不带电)靠近橡胶板但始终未接触橡胶板,可以看到部分细纸屑从铝板上飞溅出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铝板靠近橡胶板的过程中,铝板下表面带负电
B.铝板靠近橡胶板的过程中,部分细纸屑相互排斥从而飞溅出来
C.铝板和细纸屑构成的系统在该过程中带正电
D.若在铝板靠近橡胶板时用另一只手触摸一下铝板后撤离,铝板将带负电
7.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两种,把它们命名为正电荷和负电荷的科学家是( )
A.富兰克林 B.法拉第 C.库仑 D.奥斯特
8.关于电荷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任意值
B.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为某些值
C.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1.6×10-9C
D.若物体带正电荷,电荷量为1.6×10-9C,这是因为物体得到了1.0×1010个电子
9.下列关于电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是创造了电荷 B.世界上只存在两种电荷
C.雷电现象不符合电荷守恒定律 D.验电器可以检验出电荷的正负性质
10.有一个质量很小的小球A,用绝缘细线悬挂着,当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B靠近它时,看到它们互相吸引,接触后又互相排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接触前,A、B一定带异种电荷 B.接触前,A、B可能带异种电荷
C.接触前,A球一定不带任何净电荷 D.接触后,A球一定带负电荷
11.如图所示,在带电体C的右侧有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相互接触的金属导体A和B,A、B、C均放在绝缘支座上。由于静电感应,导体A、B均带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图所示状态中,导体A带负电,B不带电
B.在图示状态下移走带电体C,导体A、B带电情况不变
C.在图示状态下将导体A、B分开,分开后A、B都带负电
D.将导体A、B分开再移走带电体C,导体A、B一定带等量异种电荷
12.如图所示,第一次用带正电的金属球A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B时,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C张开一定的角度;第二次用带正电的金属球A与验电器的金属球B接触一下,同样金属箔片C张开一定角度,分析这两次过程中( )
A.第一次金属球B带正电荷,金属箔片C带负电荷
B.第一次金属球B带负电荷,金属箔片C带正电荷
C.第二次金属球B带正电荷,金属箔片C带负电荷
D.第二次金属球B带负电荷,金属箔片C带正电荷
13.18世纪电学家们观察到一个现象是所谓的“吸引—接触—排斥”现象,即将带电棒A移近一悬挂在绝缘线上的轻质导电小球B,可见小球被棒吸引,两者接触后,小球立即被排开,则( )
A.接触前,A、B一定带同种电荷 B.接触前,A、B一定带异种电荷
C.接触后,A、B一定带同种电荷 D.接触后,A、B一定带异种电荷
14.为了研究起电方式;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取了三个不带电的物体A、B、C,然后进行了如下顺序的操作:①使A、B相互摩擦;②使B、C相互接触;③测出A物体的带电荷量为,最终C物体的带电荷量为(电性未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操作①时,从B物体向A物体转移了的正电荷
B.操作②时,从B物体向C物体转移了的正电荷
C.最终C物体带的负电荷
D.最终B物体带的正电荷
15.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不带电验电器的金属小球a,然后用手指瞬间接触一下金属杆后拿开橡胶棒,这时验电器小球a和金箔b的带电情况是( )
A.a带正电,b带负电
B.a带负电,b带正电
C.a、b均带正电
D.a、b均不带电
16.使用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张开。下列各图表示验电器上感应电荷的分布情况,正确的是( )
A. B.
C. D.
17.如图所示,A、B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把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闭合
B.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C,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C.把C移近导体A,再把C移走,然后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D.先把A、B分开,再把C移走,然后重新让A、B接触,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上的金属箔片闭合
18.M和N是两个都不带电的物体。它们互相摩擦后,M带正电荷2.72×10-9 C,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有( )
A.在摩擦前M和N的内部没有任何电荷
B.摩擦过程中电子从M转移到N
C.N在摩擦后一定带负电荷2.72×10-9 C
D.M在摩擦过程中失去1.7×1010个电子
19.如图所示,两个互相接触的导体A和B,均放在绝缘支架上,现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导体A,但不接触,若先将玻璃棒移去,再将A、B分开,则A、B的带电情况是( )
A.不带电 带正电 B.不带电 带负电
C.不带电 不带电 D.带正电 带负电
二、多选题
20.科学家在研究原子、原子核及基本粒子时,为了方便,常常用元电荷作为电荷量的单位。关于元电荷,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
A.电子和质子都是元电荷
B.一个带电体的电荷量为元电荷的205.5倍
C.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
D.元电荷没有正负之分
21.如图所示,A、B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撑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把C移近导体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
B.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C,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C.先把C移走,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D.先把A、B分开,再把C移走,然后重新让A、B接触,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上的金属箔片闭合
22.如图所示,A,B为两个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把C移近导体A,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
B.A左端带负电,B右端带正电
C.先把C移走,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仍然张开
D.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C,A、B上的金属箔片仍然张开
三、解答题
23.请尝试总结出使物体带电的三种常用方式。
24.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都能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上电荷。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是不是创造了电荷?电中性物体中有无电荷存在?
25.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A、B,分别带有电荷量、,让两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转移了多少电荷量?
26.干燥的天气里一个人脱了鞋在地毯上走,身上聚集了-4.8×10-5 C的电荷。已知电子质量me9.1×10-31 kg,电子电荷量。求:
(1)多少个电子的电荷量等于-?
(2)此人身上有多少个剩余电子?
(3)他的质量增加了多少?
27.密立根通过实验测得了元电荷的电荷量为。实际测量时测得的部分油滴电荷量的数据如表所示,通过对这些实验数据作分析,给出结论。
表
序号 电荷量 序号 电荷量 序号 电荷量
1 4 7
2 5 8
3 6 9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5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3(电荷)同步训练》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B C A B A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C C C B B A C CD
题号 21 22
答案 AB ABD
1.A
【详解】A.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故A正确;
B.元电荷e的数值,最早是科学家密立根测得的,故B错误;
C.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即为e,元电荷不是带电体,电荷量很小的电荷不一定就是元电荷,故C错误;
D.物体所带的电荷量是元电荷的整数倍,并不是任意的,故D错误。
故选A。
2.D
【详解】用布拭热琥珀,布与琥珀摩擦使琥珀带电,琥珀带电后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故选D。
3.B
【详解】AD.橡胶板带负电,铝板靠近后,铝板的下表面带正电,上表面带负电,当下表面与接地铁钉接触后,上表面的负电荷会流到大地,只有下表面带正电,A错误,D错误;
B.上抬铝板过程中,下表面的正电荷减小,上表面正电荷增加。纸屑因为与金属板带同种电荷(正电荷)而不断飞散,B正确;
C.因下表面与接地铁钉接触时,上表面的负电荷会流到大地,C错误。
故选B。
4.C
【详解】琥珀本身不带电,琥珀首饰经丝绸摩擦后,便带有了电荷,由于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所以带电的琥珀会将轻小的灰尘吸附在它上面,导致琥珀比较容易脏,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A
【详解】A.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单个物体所带的电荷量是可以改变的,A错误;
B.在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系统所带的电荷量总是守恒的,B正确;
C.一个系统内的等量的正、负电荷同时消失,并不违背电荷守恒定律,C正确;
D.电荷守恒定律并不意味着带电系统一定和外界没有电荷交换,D正确。
本题选不正确项,故选A。
6.B
【详解】A.用毛皮摩擦橡胶板后,橡胶板带负电,铝板靠近橡胶板的过程中,离橡胶板较近的下表面带正电,故A错误;
B.铝板靠近橡胶板的过程中,细纸屑相互排斥从而飞溅出来,故B正确;
C.铝板和细纸屑构成的系统在该过程中虽然感应起电,但电荷量的代数和仍然为0,故C错误;
D.若在铝板靠近橡胶板时另一只手触摸一下铝板,此时铝板上表面带的负电荷转移到人体,撤离该手后铝板整体带正电,故D错误。
故选B。
7.A
【详解】富兰克林把自然界的两种电荷命名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故选A。
8.B
【详解】AB.物体所带的电荷量不能为任意实数,只能为元电荷的整数倍。故A错误,B正确;
C.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与电子的电荷量数值相等,为1.6×10-19C。故C错误;
D.物体带电1.60×10-9C,说明物体失去了1.0×1010个电子。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注意元电荷的定义以及与电荷量之间的关系,显示的电性和得失电子之间的关系。
9.B
【详解】A.摩擦起电是电荷在物体间的转移,并没有创造电荷,A错误;
B.世界上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与负电荷,B正确;
C.雷电现象符合电荷守恒定律,C错误;
D.验电器只能检测是否存在电荷,不能检验出电荷的正负,D错误。
故选B。
10.B
【详解】由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特性,并且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碰前AB可能带异种电荷;也可能A不带电,B带电。碰后相互排斥,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碰后AB带同种电荷。碰前橡胶棒带负电,若A不带电或者所带异种电荷数小于B所带电荷数,则碰后AB带负电。若A带电且所带电荷数大于B所带电荷数,则碰后AB带正电。综上可知,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睛】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特性是本题需要注意的细节。接触起电符合先中和再平分原则。
11.D
【详解】A.导体A的左端感应出负电荷,导体B的右端感应出等量的正电荷,A错误;
B.若先移走C,此时导体A和B中的电荷又发生中和,不再带电,B错误;
CD.在图示状态下先将导体A、B分开再移走带电体C,分开后A、B带电情况不变,A带负电,B带等量的正电荷,C错误,D正确。
故选D。
12.B
【详解】AB.第一次用带正电的金属球A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B时,验电器的金属箔片C张开一定的角度,这种使金属箔片带电的方式称为感应起电,金属球B带负电荷,金属箔片C带正电荷,A错误,B正确;
CD.当带电的物体与验电器上面的金属球接触时,与金属球相连的两个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这种使金属箔片带电的方式称为接触起(带)电,金属球B和金属箔片C都带正电荷,CD错误。
故选B。
13.C
【详解】AB.由于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因此,接触之前,轻质导电小球B可能与A带异种电荷,也可能不带电。故AB错误;
CD.而接触后,二者相互排斥,则二者肯定是带有同种电荷的。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14.C
【详解】A.操作①时,从A物体向B物体转移了的负电荷,A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A错误;
B.操作②前,B物体带负电,C不带电,当B、C相互接触最终C物体的带电荷量为,可知从B物体向C物体转移了的负电荷,B错误;
CD.根据电荷守恒定律,最终C物体带的负电荷,B物体带的负电荷,C正确,D错误。
故选C。
15.C
【详解】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靠近验电器金属小球a,发生静电感应,用手指接触金属杆的瞬间,电子从金属杆转移到手指上,故拿开橡胶棒后,小球a和金箔b都带正电,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6.B
【详解】AC.当金属球带正电时,靠近带电金属球的验电器的金属球带异种电荷(负电荷),而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带同种电荷(正电荷),故AC错误;
BD.当金属球带负电时,靠近带电金属球的验电器的金属球带异种电荷(正电荷),而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带同种电荷(负电荷),故B正确,D错误。
故选B。
17.B
【详解】AB.感应带电,这是使物体带电的一种方法,根据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原理可知,靠近的一端会带异种电荷。金属导体处在正电荷的电场中,由于静电感应现象,导体B的右端要感应出正电荷,在导体A的左端会出现负电荷,所以导体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C,A带负电,B带正电,金属箔还是张开,故A错误,B正确;
C.先把C移走,A、B电荷恢复原状,若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不会张开,故C错误;
D.把A、B分开,再把C移走,然后重新让A、B接触,A上的金属箔片闭合,B上的金属箔片也闭合,故D错误。
故选B。
18.A
【详解】A.原本不带电的物体处于电中性,不是不带电,而是正负电荷相等,故A错误;
C.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可知N在摩擦后一定带负电荷2.72×10-9 C,故C正确;
B.根据摩擦起电可知,M带正电荷,失去电子,摩擦过程中电子从M转移到N,故B正确;
D.M在摩擦过程中失去电子个数
故D正确。
选不正确的,故选A。
19.C
【详解】将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A和B,由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导体A会带负电,导体B带正电;若先将玻璃棒移去,由于没有了玻璃棒内电荷的作用,导体A和B内的电荷会重新分布,电荷重新中和,然后再将A、B分开,则导体A和B都不带电。
故选C。
20.CD
【详解】A.元电荷是带电量的最小值,它不是电荷,没有正、负之分,故A错误;
B.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故B错误;
CD.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而不是带电粒子,带电体的电荷量均为元电荷的整数倍,元电荷没有正负之分,故CD正确。
故选CD。
21.AB
【详解】A.虽然A、B起初都不带电,但带正电的导体C对A、B内的电荷有力的作用,使A、B中的自由电子向左移动,使得A端积累了负电荷,B端带正电荷,其下部贴有的金属箔片分别带上了与A、B同种的电荷,所以金属箔片都张开,选项A正确;
B.C只要一直A、B附近,先把A、B分开,A、B上的电荷因受C的作用力不可能中和,因而A、B仍带等量异种的感应电荷,此时即使再移走C,A、B所带电荷量也不变,金属箔片仍张开,选项B正确;
C.但如果先移走C,A、B上的感应电荷会马上中和,不再带电,所以箔片都不会张开,选项C错误;
D.先把A、B分开,再移走C,A、B仍然带电,但重新让A、B接触后,A、B上的感应电荷会完全中和,金属箔片都不会张开,选项D错误。
故选AB。
22.ABD
【详解】AB.当C移近导体A时根据静电感应现象得出A的左端带负电,B的右端带正电,所以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故AB正确;
C.先把C移走,再把A、B分开时AB中等量的正负电荷会发生中和,使得AB两端都不带电,所以金属箔片不会张开,故C错误;
D.先把AB分开,再移去C后,此时AB两端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A、B上的金属箔片仍然张开,故D正确。
故选ABD。
23.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有接触起电、摩擦起电、感应起电。
【详解】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有接触起电、摩擦起电、感应起电。
24.见解析
【详解】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都没有创造电荷,只是电荷的分布发生了变化。电中性物体中有电荷存在,只是电荷的代数和为0。
25.电子由B球转移到A球,转移了
【详解】金属导体中能自由移动的是自由电子,当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体金属小球A、B接触时,电子从B向A转移,最后两球带同样的电荷,均为
在接触过程中,电子由B球转移到A球,不仅将自身净电荷中和,且继续转移,使B球带正电荷。这样共转移的电子电荷量为
26.(1)个
(2)个
(3)
【详解】(1)(1)每个电子电荷量为
则的电荷量需要的电子数为
(2)此人身上的剩余电子数为
(3)电子质量
me9.1×10-31 kg
所以他的质量增加了
27.e=1.641×10 19C
【详解】油滴所带电荷量应是元电荷量e的整数倍,所以油滴所带电荷量之比应为整数倍,则有
则有
同理可得
求平均值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