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 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与分离
物质的检验与鉴别、分离与除杂,是对物质的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的综合性考查,需要熟悉不同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中考对该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涉及常见离子、气体和一些其他常见物质的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考查形式有选择题、科学探究题等,该部分内容注重考查学生综合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命题内容将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注重考核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科学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点解读:
检验是指有一种物质,可以通过物质它特有的物理或化学性质,来确定它的种类,比如实验室有一瓶氧气,我们可以利用它的助燃性,将带火星的小木头伸入到集气瓶中,如果小木条复燃,就证明它是氧气;原理:根据物质特有的性质及反应现象对该物质(或离子)进行确认,其对象常是一种物质或一种离子。
物理方法:依据特殊的颜色、气味、溶解性、溶解度及热效应等物理性质。
化学方法:分别取少量待检验物质(一般为溶液);加入少量试剂充分反应;观察反应现象;根据现象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3)若物质间有明显的酸碱性差异,可选用紫色石蕊溶液或pH试纸来检验。
常见物质的检验
1.常见气体的检验
气体 检验方法 实验现象
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 木条复燃
二氧化碳 通入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氢气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 纯净气体能安静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
一氧化碳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石灰水变浑浊
甲烷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迅速倒转后,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 烧杯内壁有水珠,石灰水变浑浊
水蒸气 通过无水CuSO4粉末 白色粉末变蓝
2.常见离子的检验
离子 检验方法 现象
H+ ①将少许石蕊滴入被测溶液中②取少许溶液加入锌粒 ①溶液变红②产生气体(H2)
OH– ①滴入石蕊溶液 ②滴入酚酞溶液 ①变蓝 ②变红
Cl– 滴入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产生白色沉淀
SO42– 滴入硝酸钡溶液再加稀硝酸 产生白色沉淀
CO32–,HCO3– 滴入盐酸,将放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放出的气体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Ag+ 取少量试剂,滴加少量NaCl溶液和稀HNO3 有白色沉淀生成
Ba2+ 取少量试剂,滴加少量Na2SO4溶液和稀HNO3 有白色沉淀生成
常见物质的鉴别
鉴别就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我们知道它们的种类,但是无法一一对应,这时就通过一些实验操作及其现象,来确定它们的种类;鉴别是根据待检物质的特性,通过不同的实验将物质的各组分逐一检验出来,从而确定某物质。鉴定与“用实验方法确定或证明”等用语意义相同。如:用化学方法证明某白色固体是硫酸铵。在鉴定时不但要用化学实验检验白色固体是否是铵盐(含NH4+),还要检验它是否是硫酸盐(含SO42-)。从而确定此白色固体是(NH4)2SO4。
原理:根据各种物质在性质上的不同及反应现象的不同对几种物质进行区分,其对象一般是多种物质。在试剂选择上有自选试剂、指定试剂或不加试剂之分。在做检验和鉴别的时候,通常都是取一小部分样品,然后对其进行验证,不用考虑物质中引入杂质,或者物质减少了。原则:
操作简便:能用物理方法鉴别的不用化学方法。能用一种试剂鉴别的不用多种试剂。
现象明显:使待检物质的现象对比度较大。
防止干扰:鉴别Cl-和SO42-时,只能用BaCl2溶液不能用AgNO3溶液。
物质鉴别的思路和方法
气体鉴别:一看颜色,二用试纸,三用火点,四加试剂。
固体、液体鉴别:一看颜色,二看气体,三辨沉淀。
一种试剂的鉴别:
几种溶液含不同阳离子时,常选用Ba(OH)2溶液或NaOH溶液做鉴别试剂。
几种溶液含不同阴离子时,常选用强酸做鉴别试剂。
几种溶液酸碱性不同时,常选用紫色石蕊做鉴别试剂。
几种物质是金属或金属氧化物时,常选用稀强酸做鉴别试剂。
一种试剂与四种溶液反应时,应是现象对比度大。多数是有沉淀、有气体,既有沉淀又有气体、沉淀颜色不同,无明显现象。
当给定的一种试剂不能鉴别出被检物时,可从已鉴别出的物质中找出一种试剂再鉴别。
不同试剂的鉴别:
观察法:根据物理性质中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进行鉴别。
热分解法:根据不同物质的热稳定性,利用产物的不同性质特征进行鉴别。
C. 相互作用法:根据两两混合后的不同现象进行鉴别。
1.(2024·山东滨州·中考真题)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现象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鉴别方法 现象及结论
A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闻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为一氧化碳,无味的气体为二氧化碳
B 食盐水和蒸馏水 测 的液体为食盐水,的液体为蒸馏水
C 硫酸铁溶液和硫酸亚铁溶液 观察颜色 浅绿色溶液为硫酸铁溶液,黄色溶液为硫酸亚铁溶液
D 碳酸氢钠和碳酸钠 充分加热 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物质为碳酸氢钠,无明显现象的物质为碳酸钠
1.(2023·贵州贵阳·二模)如表设计方案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设计方案(主要操作)
A 鉴别化肥K2SO4和KNO3 分别加水溶解
B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 取样,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C 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分别向等体积冷水和热水中放入等量品红
D 去除粗盐中泥沙 加水溶解、蒸发
A B.B C.C D.D
考点解读:除杂与分离
除杂就是将混合物中的杂质去除,或者转化成需要的物质,在转化的过程中,不能够引入新的杂质,也不能减少我们需要的物质,同时要保证除杂以后,杂质和需要的物质很容易分开;
原则:
(1)不增:不引入新的杂质。
(2)不减:提纯或分离的物质不能转变成其他物质,不减少被提纯的物质。
(3)易分:杂质易分离。
(4)复原:被保留的物质应能恢复原状。
要领:①根据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差异;②确定除杂质方法;③选择适宜试剂。
除杂质思路分析方法:
沉淀法:加入一种试剂将被除去的杂质变为沉淀,再用过滤法除去。
化气法:加热或加入一种试剂将杂质变为气体逸出。
置换法:利用置换反应的原理将杂质除去。
转纯法:将被除去的杂质变为提纯的物质。
吸收法:常用于气体的提纯。
分离就是将物质分开,同时保证原物质的质量不能减少,且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无论是除杂还是分离,要选择容易操作的方法,并保证在结束以后物质的物态和起始的物态一样。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固体物质的处理中,如果在实验操作中进行了溶解,要蒸发结晶使其恢复成固态。(1)可溶性与难溶性物质的混合物——常用溶解、过滤、蒸发三步操作加以分离,分别得到纯净物。如:粗盐的提纯;BaSO4和Na2SO4的混合物。(2)两种物质均溶于水,但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一种随温度变化大,另一种变化不大时,可考虑——结晶法。即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加以分离。如:NaCl和KNO3的混合物。 (3)两种物质均溶于水时,可考虑用化学方法分离。如BaCl2和NaCl的混合物。可将混合物先溶于水,加入适量Na2CO3溶液,得到BaCO3和NaCl溶液。BaCl2+ Na2CO3=BaCO3↓+2NaCl。将沉淀过滤出,洗净后在沉淀中加入适量盐酸溶液,又得到BaCl2溶液,CO2逸出。BaCO3+2HCl =BaCl2+H2O+CO2↑。最后分别将NaCl溶液和BaCl2溶液蒸发,分别得到纯净的NaCl固体和BaCl2固体。
注意:
1.用化学方法或用物理方法进行混合物分离时,要区别除杂质与分离物质的不同点是:除杂质时只要求把杂质除掉、保留原物质即可;而混合物分离是几种物质用一定的方法分开,原混合物中各成分都必须保留
2. 除杂和分离的过程中,当我们需要添加新的物质时,要注意添加的量是“适量”还是“足量”,比如向Na2CO3溶液中添加适量的稀盐酸时,我们可以用滴管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并通过观察是否有气体产生,或者溶液是否为中性的方法,判断稀盐酸的量是否合适。当向溶液中添加足量的液体时,反应的最后要想办法把多余的物质去除,或者通过将需要的物质提纯的方法,实现除杂或分离。
1.(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少量) 试剂和操作方法
A CO2 CO 点燃
B NaCl Na2CO3 加入适量稀盐酸
C KCl溶液 K2CO3 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过滤
D NaCl 泥沙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1.(2024·广东江门·一模)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
A.CO(CO2)——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
B.C(CuO)——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C.KCl固体(MnO2)——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D.氯化钠溶液(氯化钙)——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过滤
1.(2024·广东汕头·一模)2022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硬水蒸馏后可转化为软水 B.过滤可以除去水中所有杂质
C.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 D.沉淀可除去水中部分不溶性杂质
2.(2023·广东广州·二模)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区分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 取样,灼烧,闻气味
B 除去氯化钾中的氯酸钾 加入适量二氧化锰后,加热
C 除去CO2气体中的HCl气体 将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
D 鉴别NaOH和NH4NO3固体 将固体溶于水,观察固体是否溶解
3(2023·湖南邵阳·模拟预测)下列各组溶液,不加其他试剂就可以鉴别的是()
A.NaOH、NaCl、BaCl2、FeCl3
B.稀硫酸、稀盐酸、碳酸钠、硝酸钠
C.硫酸钠、氯化钡、硝酸钾、氯化钠
D.硫酸钾、碳酸钠、氯化钡、稀硝酸
4.(2023·河南周口·模拟预测)下列鉴别物质所用的试剂或方法,不合理的是()
A.鉴别氯化铵和硫酸铵;分别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B.鉴别黄铜片和纯铜片;用相互刻画的方法
C.鉴别CO和CH4: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
D.鉴别腈纶线和羊毛线:取样品灼烧,闻气味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专题1 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与分离
物质的检验与鉴别、分离与除杂,是对物质的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的综合性考查,需要熟悉不同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中考对该部分内容的考查主要涉及常见离子、气体和一些其他常见物质的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考查形式有选择题、科学探究题等,该部分内容注重考查学生综合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命题内容将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注重考核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科学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点解读:
检验是指有一种物质,可以通过物质它特有的物理或化学性质,来确定它的种类,比如实验室有一瓶氧气,我们可以利用它的助燃性,将带火星的小木头伸入到集气瓶中,如果小木条复燃,就证明它是氧气;原理:根据物质特有的性质及反应现象对该物质(或离子)进行确认,其对象常是一种物质或一种离子。
物理方法:依据特殊的颜色、气味、溶解性、溶解度及热效应等物理性质。
化学方法:分别取少量待检验物质(一般为溶液);加入少量试剂充分反应;观察反应现象;根据现象分析、判断、得出结论。
(3)若物质间有明显的酸碱性差异,可选用紫色石蕊溶液或pH试纸来检验。
常见物质的检验
1.常见气体的检验
气体 检验方法 实验现象
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 木条复燃
二氧化碳 通入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氢气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 纯净气体能安静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
一氧化碳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石灰水变浑浊
甲烷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迅速倒转后,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 烧杯内壁有水珠,石灰水变浑浊
水蒸气 通过无水CuSO4粉末 白色粉末变蓝
2.常见离子的检验
离子 检验方法 现象
H+ ①将少许石蕊滴入被测溶液中②取少许溶液加入锌粒 ①溶液变红②产生气体(H2)
OH– ①滴入石蕊溶液 ②滴入酚酞溶液 ①变蓝 ②变红
Cl– 滴入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产生白色沉淀
SO42– 滴入硝酸钡溶液再加稀硝酸 产生白色沉淀
CO32–,HCO3– 滴入盐酸,将放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放出的气体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Ag+ 取少量试剂,滴加少量NaCl溶液和稀HNO3 有白色沉淀生成
Ba2+ 取少量试剂,滴加少量Na2SO4溶液和稀HNO3 有白色沉淀生成
常见物质的鉴别
鉴别就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我们知道它们的种类,但是无法一一对应,这时就通过一些实验操作及其现象,来确定它们的种类;鉴别是根据待检物质的特性,通过不同的实验将物质的各组分逐一检验出来,从而确定某物质。鉴定与“用实验方法确定或证明”等用语意义相同。如:用化学方法证明某白色固体是硫酸铵。在鉴定时不但要用化学实验检验白色固体是否是铵盐(含NH4+),还要检验它是否是硫酸盐(含SO42-)。从而确定此白色固体是(NH4)2SO4。
原理:根据各种物质在性质上的不同及反应现象的不同对几种物质进行区分,其对象一般是多种物质。在试剂选择上有自选试剂、指定试剂或不加试剂之分。在做检验和鉴别的时候,通常都是取一小部分样品,然后对其进行验证,不用考虑物质中引入杂质,或者物质减少了。原则:
操作简便:能用物理方法鉴别的不用化学方法。能用一种试剂鉴别的不用多种试剂。
现象明显:使待检物质的现象对比度较大。
防止干扰:鉴别Cl-和SO42-时,只能用BaCl2溶液不能用AgNO3溶液。
物质鉴别的思路和方法
气体鉴别:一看颜色,二用试纸,三用火点,四加试剂。
固体、液体鉴别:一看颜色,二看气体,三辨沉淀。
一种试剂的鉴别:
几种溶液含不同阳离子时,常选用Ba(OH)2溶液或NaOH溶液做鉴别试剂。
几种溶液含不同阴离子时,常选用强酸做鉴别试剂。
几种溶液酸碱性不同时,常选用紫色石蕊做鉴别试剂。
几种物质是金属或金属氧化物时,常选用稀强酸做鉴别试剂。
一种试剂与四种溶液反应时,应是现象对比度大。多数是有沉淀、有气体,既有沉淀又有气体、沉淀颜色不同,无明显现象。
当给定的一种试剂不能鉴别出被检物时,可从已鉴别出的物质中找出一种试剂再鉴别。
不同试剂的鉴别:
观察法:根据物理性质中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进行鉴别。
热分解法:根据不同物质的热稳定性,利用产物的不同性质特征进行鉴别。
C. 相互作用法:根据两两混合后的不同现象进行鉴别。
1.(2024·山东滨州·中考真题)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现象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鉴别方法 现象及结论
A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闻气味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为一氧化碳,无味的气体为二氧化碳
B 食盐水和蒸馏水 测 的液体为食盐水,的液体为蒸馏水
C 硫酸铁溶液和硫酸亚铁溶液 观察颜色 浅绿色溶液为硫酸铁溶液,黄色溶液为硫酸亚铁溶液
D 碳酸氢钠和碳酸钠 充分加热 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物质为碳酸氢钠,无明显现象的物质为碳酸钠
【答案】D
【解析】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能用闻气味方法鉴别,鉴别方法、现象及结论均不正确。A不符合题意;B、食盐水和蒸馏水的pH都等于7。不能用测pH方法鉴别,鉴别方法、现象及结论均不正确。B不符合题意;C、浅绿色溶液为硫酸亚铁溶液,黄色溶液为硫酸铁溶液。可用观察颜色方法鉴别,鉴别方法正确,现象及结论不正确。C不符合题意;D、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碳酸钠受热不分解。鉴别方法、现象及结论均正确。D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择D。
1.(2023·贵州贵阳·二模)如表设计方案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设计方案(主要操作)
A 鉴别化肥K2SO4和KNO3 分别加水溶解
B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 取样,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C 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分别向等体积冷水和热水中放入等量品红
D 去除粗盐中泥沙 加水溶解、蒸发
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硫酸钾和硝酸钾都溶于水,形成的溶液为无色,用加水溶解的方法无法鉴别,故A设计方案不合理;碳酸根离子的验证方法:分别取两份待测液于试管中,一份滴加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将气泡导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另一份待测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结合两支试管中的现象证明待测液中含有碳酸根,所以只加盐酸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无法检验溶液中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故B设计方案不合理;分别向等体积冷水和热水中放入等量品红,可以观察到在热水中品红分散的快,说明温度升高,分子的能量增大,运动的速率加大,故C设计方案合理;利用混在食盐中的泥沙不能溶于水的特点,可先把粗盐放入水中溶解,使食盐与泥沙进行初步分离;再经过过滤除去溶液中不溶的泥沙;故D设计方案不合理。
考点解读:除杂与分离
除杂就是将混合物中的杂质去除,或者转化成需要的物质,在转化的过程中,不能够引入新的杂质,也不能减少我们需要的物质,同时要保证除杂以后,杂质和需要的物质很容易分开;
原则:
(1)不增:不引入新的杂质。
(2)不减:提纯或分离的物质不能转变成其他物质,不减少被提纯的物质。
(3)易分:杂质易分离。
(4)复原:被保留的物质应能恢复原状。
要领:①根据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差异;②确定除杂质方法;③选择适宜试剂。
除杂质思路分析方法:
沉淀法:加入一种试剂将被除去的杂质变为沉淀,再用过滤法除去。
化气法:加热或加入一种试剂将杂质变为气体逸出。
置换法:利用置换反应的原理将杂质除去。
转纯法:将被除去的杂质变为提纯的物质。
吸收法:常用于气体的提纯。
分离就是将物质分开,同时保证原物质的质量不能减少,且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无论是除杂还是分离,要选择容易操作的方法,并保证在结束以后物质的物态和起始的物态一样。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固体物质的处理中,如果在实验操作中进行了溶解,要蒸发结晶使其恢复成固态。(1)可溶性与难溶性物质的混合物——常用溶解、过滤、蒸发三步操作加以分离,分别得到纯净物。如:粗盐的提纯;BaSO4和Na2SO4的混合物。(2)两种物质均溶于水,但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一种随温度变化大,另一种变化不大时,可考虑——结晶法。即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加以分离。如:NaCl和KNO3的混合物。 (3)两种物质均溶于水时,可考虑用化学方法分离。如BaCl2和NaCl的混合物。可将混合物先溶于水,加入适量Na2CO3溶液,得到BaCO3和NaCl溶液。BaCl2+ Na2CO3=BaCO3↓+2NaCl。将沉淀过滤出,洗净后在沉淀中加入适量盐酸溶液,又得到BaCl2溶液,CO2逸出。BaCO3+2HCl =BaCl2+H2O+CO2↑。最后分别将NaCl溶液和BaCl2溶液蒸发,分别得到纯净的NaCl固体和BaCl2固体。
注意:
1.用化学方法或用物理方法进行混合物分离时,要区别除杂质与分离物质的不同点是:除杂质时只要求把杂质除掉、保留原物质即可;而混合物分离是几种物质用一定的方法分开,原混合物中各成分都必须保留
2. 除杂和分离的过程中,当我们需要添加新的物质时,要注意添加的量是“适量”还是“足量”,比如向Na2CO3溶液中添加适量的稀盐酸时,我们可以用滴管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并通过观察是否有气体产生,或者溶液是否为中性的方法,判断稀盐酸的量是否合适。当向溶液中添加足量的液体时,反应的最后要想办法把多余的物质去除,或者通过将需要的物质提纯的方法,实现除杂或分离。
1.(2024·四川自贡·中考真题)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少量) 试剂和操作方法
A CO2 CO 点燃
B NaCl Na2CO3 加入适量稀盐酸
C KCl溶液 K2CO3 向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过滤
D NaCl 泥沙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答案】B
【解析】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用点燃的方法,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错误;B、Na2CO3能与适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正确;C、K2CO3能与过量的BaCl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钡(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错误;D、氯化钠易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错误;故选:B。
1.(2024·广东江门·一模)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
A.CO(CO2)——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
B.C(CuO)——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C.KCl固体(MnO2)——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D.氯化钠溶液(氯化钙)——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过滤
【答案】D
【解析】A、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则能除去二氧化碳,该选项方案可行;B、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过滤、洗涤、干燥可得到纯净的碳,该选项方案可行;C、氯化钾能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则可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方法得到氯化钾,该选项方案可行;D、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但过量的碳酸钠为新杂质,该选项方案不可行。故选D。
1.(2024·广东汕头·一模)2022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硬水蒸馏后可转化为软水 B.过滤可以除去水中所有杂质
C.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 D.沉淀可除去水中部分不溶性杂质
【答案】B
【解析】A、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而蒸馏可以除去水中的所有杂质,可以将硬水软化,说法正确;B、过滤只能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说法错误;C、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说法正确;D、沉淀过程中较大固体不溶性杂质可通过重力作用沉下去,可除去水中部分不溶性杂质,说法正确。故选B。
2.(2023·广东广州·二模)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区分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 取样,灼烧,闻气味
B 除去氯化钾中的氯酸钾 加入适量二氧化锰后,加热
C 除去CO2气体中的HCl气体 将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
D 鉴别NaOH和NH4NO3固体 将固体溶于水,观察固体是否溶解
【答案】A
【解析】A、羊毛富含蛋白质,灼烧产生烧焦羽毛气味,合成纤维不含有蛋白质,灼烧不产生烧焦羽毛气味,能够区分两种物质,该选项正确;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除去氯酸钾带入二氧化锰,该选项不正确;C、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除去了原物质二氧化碳,该选项不正确;D、氢氧化钠和硝酸铵都是易溶于水的物质,该方法不能区分两种物质,该选项不正确;故选:A。
3(2023·湖南邵阳·模拟预测)下列各组溶液,不加其他试剂就可以鉴别的是()
A.NaOH、NaCl、BaCl2、FeCl3
B.稀硫酸、稀盐酸、碳酸钠、硝酸钠
C.硫酸钠、氯化钡、硝酸钾、氯化钠
D.硫酸钾、碳酸钠、氯化钡、稀硝酸
【答案】D
【解析】氯化铁溶液为黄色,首先将氯化铁鉴别出来,然后将鉴别出的氯化铁与其他三种物质的溶液混合,氯化铁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红褐色的沉淀,将氢氧化钠鉴别出来,但氯化钡和氯化钠溶液无法鉴别,A不符合题意;将四种溶液两两混合,产生两次气泡的是碳酸钠,产生一次气泡的是盐酸和硫酸,无明显现象的是硝酸钠,无法鉴别稀硫酸、稀盐酸,B不符合题意;将四种溶液两两混合,产生沉淀的是氯化钡和硫酸钠,无明显现象的是硝酸钾和氯化钠,无法进一步鉴别,C不符合题意;将四种溶液两两混合,产生一次沉淀的是硫酸钾,产生两次沉淀的是氯化钡,产生一次沉淀和一次气泡的是碳酸钠,产生一次气泡的是稀硝酸,故能将其鉴别出来,D符合题意。
4.(2023·河南周口·模拟预测)下列鉴别物质所用的试剂或方法,不合理的是()
A.鉴别氯化铵和硫酸铵;分别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B.鉴别黄铜片和纯铜片;用相互刻画的方法
C.鉴别CO和CH4: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
D.鉴别腈纶线和羊毛线:取样品灼烧,闻气味
【答案】A
【解析】氯化铵和硫酸铵都属于铵态氮肥,分别加熟石灰研磨,都会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现象相同,不能鉴别,A不合理;一般情况下,合金的硬度大于其组成中纯金属的硬度,因此鉴别黄铜片和纯铜片的,可相互刻画,能留下痕迹的则是纯铜片,硬度小,B合理;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出现水雾的是甲烷,无明显现象的是一氧化碳,可以鉴别,C合理;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腈纶线灼烧有特殊气味,现象不同,可以鉴别,D合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