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化学模拟试卷(四)
(满分50分 时间5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一、选择题(共13题,共18分。1~8题,每题1分;9~13题,每题2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提炼铜的步骤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挖凿铜矿 B.粉碎矿石
C.淘洗铜砂 D.烧炭炼铜
2.博物馆常用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保护文物。该气体是( )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3.青铜是以铜和锡为主要成分的合金,青铜属于( )
A.非金属材料 B.金属材料
C.合成材料 D.复合材料
4.下列工厂生产的饮料属于溶液的是( )
A.啤酒 B.鲜榨果汁 C.牛奶 D.豆浆
5.今年全国低碳日的主题是“绿色低碳 美丽中国”。下列做法与这一主题不相符的是( )
A.随意焚烧废旧纸屑 B.积极参与植树造林
C.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D.大力倡导节约用电
6.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该反应可用于汽车尾气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的单质为氧气
B.反应的产物均为无毒物质
C.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均无变化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NON2+H2O
7.如图所示关于量筒的实际操作正确的是( )
8.钷可为航天器提供动力。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钷的原子序数为61
B.钷的元素符号为Pm
C.钷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61
D.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5 g
9.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 方案
实验 目的 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 探究CO2的部分性质 收集氧气并验满 比较铁、银金属活动性
10.某校开展“采摘节”劳动实践活动,同学们收获了大豆、花生等作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B.花生可用来获取油脂
C.劳动时人体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维生素
D.劳动出汗后应适当补充无机盐
11.捕集空气中CO2加氢制甲醇(CH3OH),可实现CO2资源化利用和“零碳”排放,其转化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①中,电解水生成的H2和O2的分子个数比为2∶1
B.反应②中,生产1.6 kg CH3OH理论上要消耗2.2 kg CO2
C.转化过程中,H2O和H2循环转化,无需额外补充
D.等质量的甲醇制取时消耗的CO2与燃烧时生成的CO2相等,实现“零碳”排放
12.用图1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过程中集气瓶内压强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氧气约占空气总质量的
B.用足量硫粉代替红磷实验,不能得到实验结论
C.bc段气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
D.实验过程中,可能在c点打开了弹簧夹
13.《天工开物》中介绍了制取某种红色染料的方法:“摘红花,捣熟(熟:烂)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捏成薄饼,阴干收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捣熟”增大了接触面积
B.“水淘”只溶解了红色色素
C.“布袋”起过滤作用
D.“阴干”过程中水分蒸发
二、非选择题(共7题,共32分)
14.(4分)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1)图A中用镶有金刚石的玻璃刀裁玻璃,这是利用了金刚石 (填一种物理性质)大的性质。
(2)图B中,食醋是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食醋里含有醋酸,醋酸的化学式为 。
(3)图C中,小明发现一些树干涂了一层白色的物质(石灰浆)。它的作用是 (答一条)。
(4)图D中,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可以治疗胃酸过多症,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
15.(4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碳中和”,我们一直在行动
我国宣布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封存”与“碳转化”是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选择。
Ⅰ.“碳封存”:2023年6月1日,我国首个海上CO2封存示范工程项目成功投入使用,填补了我国海上CO2封存技术的空白。该技术是将油井开采产生的油气混合物注入高碳分离器,再将分离出的CO2干燥后通入压缩机加压,使其变成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超临界状态。超临界状态二氧化碳密度高,接近液态二氧化碳;黏度小,流动快,接近气态二氧化碳。输送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管道材料一般采用不锈钢或低铬钢。
Ⅱ.“碳转化”:利用二氧化碳资源开发化工原料,合成化工产品,有着广阔的前景。例如,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尿素,尿素是农业上常用的化肥;利用新型电解装置还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甲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等等。
(1)下列对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理解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超临界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组成不同
②超临界二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同等条件下,超临界二氧化碳的输送量比二氧化碳更大
④超临界二氧化碳存在于特定的条件下,其分子间的间隙和二氧化碳不同
(2)输送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管道材料低铬钢属于 (填字母序号)。
A.纯净物 B.混合物
C.复合材料 D.金属材料
(3)一定条件下,将二氧化碳合成尿素时的反应为CO2+2X===CO(NH2)2+H2O,则X的化学式为 。
(4)“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你的“低碳”行动是 (写一条即可)。
16.(5分)香文化已传承千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制作工艺如下,请结合图文信息,回答问题。
(1)香材炮制一般采用“炒”的方法,此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属于 。
(2)研磨前需将香材粉碎的目的是 。
(3)和料时为使不同种类的香料混合均匀,需进行的操作是 。
(4)阴干过程中,水分子的间隔变 。
(5)制香时常加入用天然材料制成的碳粉,焚香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7.(5分)我国目前已经进行了千吨级的“液态阳光甲醇”工业化示范工程。“液态阳光甲醇”是用太阳能产生的电来电解水生成H2,H2与空气中捕捉到的CO2生成甲醇(CH3OH),甲醇是液体燃料,便于输送。
(1)CH3OH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生成甲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若制得32 t CH3OH,计算消耗CO2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18.(4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选择图中的部分仪器完成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的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B的名称是 。
(2)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该实验应选择的仪器有 (填字母,不重复选用仪器)。
(4)用制取的O2进行铁丝燃烧实验:点燃系在光亮的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后,迅速插入盛满O2的集气瓶中,观察到火柴剧烈燃烧,但细铁丝未燃烧,细铁丝未燃烧的原因是 。
19.(6分)金属材料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金属材料的使用历程、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材料的使用及发展等展开了项目化学习的探究。
任务一:了解金属材料的使用历程
【查阅资料】小组同学整理收集的信息,将我国金属材料的使用历程建构模型如下:
―→―→―→
(1)人类使用金属的早晚与金属的 有关。
任务二:探究铝和铁与酸的反应
【设计实验】用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分别向盛有质量、形状均相同的铁片和铝片的锥形瓶中,同时加入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用数字传感器测得瓶内气压变化如图2所示。
【分析讨论】
(2)表示铁和酸反应的曲线是 (选填“a”或“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b曲线在0~70 s没有明显变化的原因是 。
【反思评价】
(4)在探究金属化学性质的实验中需要注意的是 。
任务三:调查金属材料的使用
【咨询调查】金属材料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但是大量使用的常常不是纯金属,而是它们的合金。
(5)合金具有的优点是 。
任务四:展望金属材料的发展
【成果分享】通过探究学习,同学们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金属材料也会不断适应新的需求。未来金属材料的应用会更加广泛,性能也会更加优良。
20.(4分)家用燃料的变迁如图1。
→→→→
图1
图2
(1)当今社会,以上家用燃料都有使用。农村使用木柴、煤、液化石油气较多,城市主要使用煤气、天然气。如图2为农村柴火灶示意图,柴火灶设置通风口的作用是 。
(2)下表为各种燃料的热值。
燃料 热值(MJ/kg) 燃料 热值(MJ/kg) 燃料 热值(MJ/kg)
干木柴 12.9 液化石油气 50.2 天然气 36.2
标准煤 29.3 煤气 41.9 氢气 142.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现阶段家用燃料会更多使用天然气。因此,家用燃料的使用推广,不会仅仅考虑热值这一个因素,还会考虑 _________________因素。
(3)未来随着“绿氢”技术的推广应用,会进一步加快能源结构变化,来降低碳的排放量。“绿氢”技术主要采用电转气运行模式(如图3),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电解池通过电解水实现电转气。电解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在电转气模式中,会将部分氢气转化为甲烷后来使用,这样做的原因是 。
图32025年湖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化学模拟试卷(四)
(满分50分 时间5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一、选择题(共13题,共18分。1~8题,每题1分;9~13题,每题2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提炼铜的步骤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D)
A.挖凿铜矿 B.粉碎矿石
C.淘洗铜砂 D.烧炭炼铜
2.博物馆常用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保护文物。该气体是(A)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3.青铜是以铜和锡为主要成分的合金,青铜属于(B)
A.非金属材料 B.金属材料
C.合成材料 D.复合材料
4.下列工厂生产的饮料属于溶液的是(A)
A.啤酒 B.鲜榨果汁 C.牛奶 D.豆浆
5.今年全国低碳日的主题是“绿色低碳 美丽中国”。下列做法与这一主题不相符的是(A)
A.随意焚烧废旧纸屑 B.积极参与植树造林
C.减少使用化石燃料 D.大力倡导节约用电
6.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该反应可用于汽车尾气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图中的单质为氧气
B.反应的产物均为无毒物质
C.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均无变化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NON2+H2O
7.如图所示关于量筒的实际操作正确的是(C)
8.钷可为航天器提供动力。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钷的原子序数为61
B.钷的元素符号为Pm
C.钷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61
D.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5 g
9.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C)
选项 A B C D
实验 方案
实验 目的 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 探究CO2的部分性质 收集氧气并验满 比较铁、银金属活动性
10.某校开展“采摘节”劳动实践活动,同学们收获了大豆、花生等作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大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B.花生可用来获取油脂
C.劳动时人体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维生素
D.劳动出汗后应适当补充无机盐
11.捕集空气中CO2加氢制甲醇(CH3OH),可实现CO2资源化利用和“零碳”排放,其转化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反应①中,电解水生成的H2和O2的分子个数比为2∶1
B.反应②中,生产1.6 kg CH3OH理论上要消耗2.2 kg CO2
C.转化过程中,H2O和H2循环转化,无需额外补充
D.等质量的甲醇制取时消耗的CO2与燃烧时生成的CO2相等,实现“零碳”排放
12.用图1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过程中集气瓶内压强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A.该实验说明氧气约占空气总质量的
B.用足量硫粉代替红磷实验,不能得到实验结论
C.bc段气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
D.实验过程中,可能在c点打开了弹簧夹
13.《天工开物》中介绍了制取某种红色染料的方法:“摘红花,捣熟(熟:烂)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捏成薄饼,阴干收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捣熟”增大了接触面积
B.“水淘”只溶解了红色色素
C.“布袋”起过滤作用
D.“阴干”过程中水分蒸发
二、非选择题(共7题,共32分)
14.(4分)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1)图A中用镶有金刚石的玻璃刀裁玻璃,这是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填一种物理性质)大的性质。
(2)图B中,食醋是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食醋里含有醋酸,醋酸的化学式为CH3COOH。
(3)图C中,小明发现一些树干涂了一层白色的物质(石灰浆)。它的作用是杀菌消毒、防冻(合理即可)(答一条)。
(4)图D中,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可以治疗胃酸过多症,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Al(OH)3+3HCl===AlCl3+3H2O。
15.(4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碳中和”,我们一直在行动
我国宣布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封存”与“碳转化”是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选择。
Ⅰ.“碳封存”:2023年6月1日,我国首个海上CO2封存示范工程项目成功投入使用,填补了我国海上CO2封存技术的空白。该技术是将油井开采产生的油气混合物注入高碳分离器,再将分离出的CO2干燥后通入压缩机加压,使其变成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超临界状态。超临界状态二氧化碳密度高,接近液态二氧化碳;黏度小,流动快,接近气态二氧化碳。输送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管道材料一般采用不锈钢或低铬钢。
Ⅱ.“碳转化”:利用二氧化碳资源开发化工原料,合成化工产品,有着广阔的前景。例如,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尿素,尿素是农业上常用的化肥;利用新型电解装置还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甲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等等。
(1)下列对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理解正确的是③④(填序号)。
①超临界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组成不同
②超临界二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同等条件下,超临界二氧化碳的输送量比二氧化碳更大
④超临界二氧化碳存在于特定的条件下,其分子间的间隙和二氧化碳不同
(2)输送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管道材料低铬钢属于BD(填字母序号)。
A.纯净物 B.混合物
C.复合材料 D.金属材料
(3)一定条件下,将二氧化碳合成尿素时的反应为CO2+2X===CO(NH2)2+H2O,则X的化学式为NH3。
(4)“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你的“低碳”行动是绿色出行(合理即可)(写一条即可)。
16.(5分)香文化已传承千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制作工艺如下,请结合图文信息,回答问题。
(1)香材炮制一般采用“炒”的方法,此过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2)研磨前需将香材粉碎的目的是使研磨更快更充分。
(3)和料时为使不同种类的香料混合均匀,需进行的操作是搅拌。
(4)阴干过程中,水分子的间隔变大。
(5)制香时常加入用天然材料制成的碳粉,焚香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O2。
17.(5分)我国目前已经进行了千吨级的“液态阳光甲醇”工业化示范工程。“液态阳光甲醇”是用太阳能产生的电来电解水生成H2,H2与空气中捕捉到的CO2生成甲醇(CH3OH),甲醇是液体燃料,便于输送。
(1)CH3OH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4。
(2)生成甲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CH3OH+H2O。若制得32 t CH3OH,计算消耗CO2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解:设消耗CO2的质量为x。
CO2+3H2CH3OH+H2O
44 32
x 32 t
= x=44 t
答:制得32 t CH3OH消耗CO2的质量为44 t。
18.(4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选择图中的部分仪器完成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的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B的名称是试管。
(2)高锰酸钾固体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
(3)该实验应选择的仪器有ABDEFG(填字母,不重复选用仪器)。
(4)用制取的O2进行铁丝燃烧实验:点燃系在光亮的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后,迅速插入盛满O2的集气瓶中,观察到火柴剧烈燃烧,但细铁丝未燃烧,细铁丝未燃烧的原因是火柴燃烧消耗了过多的氧气。
19.(6分)金属材料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金属材料的使用历程、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材料的使用及发展等展开了项目化学习的探究。
任务一:了解金属材料的使用历程
【查阅资料】小组同学整理收集的信息,将我国金属材料的使用历程建构模型如下:
―→―→―→
(1)人类使用金属的早晚与金属的活动性有关。
任务二:探究铝和铁与酸的反应
【设计实验】用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分别向盛有质量、形状均相同的铁片和铝片的锥形瓶中,同时加入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用数字传感器测得瓶内气压变化如图2所示。
【分析讨论】
(2)表示铁和酸反应的曲线是a(选填“a”或“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3)b曲线在0~70 s没有明显变化的原因是稀HCl与铝表面Al2O3反应,没有气体生成。
【反思评价】
(4)在探究金属化学性质的实验中需要注意的是金属表面要用砂纸打磨。
任务三:调查金属材料的使用
【咨询调查】金属材料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但是大量使用的常常不是纯金属,而是它们的合金。
(5)合金具有的优点是硬度大、熔点低(或耐腐蚀,合理即可)。
任务四:展望金属材料的发展
【成果分享】通过探究学习,同学们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金属材料也会不断适应新的需求。未来金属材料的应用会更加广泛,性能也会更加优良。
20.(4分)家用燃料的变迁如图1。
→→→→
图1
图2
(1)当今社会,以上家用燃料都有使用。农村使用木柴、煤、液化石油气较多,城市主要使用煤气、天然气。如图2为农村柴火灶示意图,柴火灶设置通风口的作用是为可燃物提供充足的氧气,使其充分燃烧。
(2)下表为各种燃料的热值。
燃料 热值(MJ/kg) 燃料 热值(MJ/kg) 燃料 热值(MJ/kg)
干木柴 12.9 液化石油气 50.2 天然气 36.2
标准煤 29.3 煤气 41.9 氢气 142.9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现阶段家用燃料会更多使用天然气。因此,家用燃料的使用推广,不会仅仅考虑热值这一个因素,还会考虑安全,有无污染因素。
(3)未来随着“绿氢”技术的推广应用,会进一步加快能源结构变化,来降低碳的排放量。“绿氢”技术主要采用电转气运行模式(如图3),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电解池通过电解水实现电转气。电解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在电转气模式中,会将部分氢气转化为甲烷后来使用,这样做的原因是方便贮存运输和增大可燃性气体的稳定性。
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