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电荷
1.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国际单位。
2.会用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观察并分析静电感应现象,会用静电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通过对不同起电方式的分析,得出电荷守恒定律,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知道守恒思想的重要性。
4.知道元电荷、比荷的概念,理解电荷量的不连续性。
知识点一 电荷
1.物体带电
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有了电荷。
2.两种电荷
(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温馨提示】两个物体带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但相互吸引的物体不一定是带异种电荷,因为带电体还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特性。
3.电荷量及其单位
(1)定义:电荷的多少叫作电荷量,常用符号Q或 q表示。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用C表示。
(3)正负:电荷有正负之分,正电荷的电荷量为正值,负电荷的电荷量为负值。
4.物质的微观结构
(1)原子结构:原子
(2)原子电性:原子核的正电荷数量与电子的负电荷数量一样多,整个原子对外界较远位置表现为电中性。
(3)自由电子:金属中原子的外层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运动,这种电子叫作自由电子。
【温馨提示】同一物体分别与不同种类的物体摩擦,该物体所带电荷的种类取决于两种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的大小,故同一物体与不同种类的物体摩擦时,可能带上不同种类的电荷。
5.三种起电方式
(1)摩擦起电:由于摩擦而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原因:当两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些受原子核束缚较弱的电子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于是,原来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正电。
(2)感应起电
①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种电荷的现象。
②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
(3)接触起电:带电体与导体接触时,会使这个导体带电的现象。
三种起电方式的比较
方式 内容 摩擦起电 感应起电 接触起电
产生条件 两个不同的绝缘体摩擦 带电体靠近导体 带电体接触导体
现象 两物体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导体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且电性与原带电体“近异远同” 导体带上与带电体电性相同的电荷
微观解释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摩擦时会出现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现象 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受到带电体对它的排斥(或者吸引),而移向导体的远端(或者近端)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自由电荷在带电体和导体上转移,且重新分布
实质 均为电荷在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的转移
规律及注意事项 原子核不能自由移动,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转移的不可能是正电荷,只能是电子,即带正电的物体一定失去了电子,带负电的物体一定得到了电子 感应起电成功的关键是在带电体没移开之前先将导体分成两部分(或先断开接地线),然后再移去带电体 无论是带电体与中性物体接触还是两个带电体接触,转移的一定是带负电的电子
知识点二 电荷守恒定律
表述1.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表述2.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知识点三 元电荷
1.定义:实验发现的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这个最小的电荷量叫作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
2.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e的整数倍,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3.元电荷的大小:e=1.602 176 634×10-19 C在计算中通常取e=1.60×10-19 C。
4.电子的比荷:电子的电荷量e与电子的质量me之比。其值=1.76×1011 C/kg。
【温馨提示】元电荷不是实际的粒子,它表示最小的电荷量,没有正负。
【知识扩展】
验电器的两种应用方式及原理
1.带电体接触验电器
当带电的物体与验电器上面的金属球接触时,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上,与金属球相连的两个金属箔片带上同种电荷,因相互排斥而张开。如图甲。
2.带电体靠近验电器
当带电体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带电体会使验电器的金属球感应出异种电荷,而金属箔片上会感应出同种电荷(感应起电),两箔片在斥力作用下张开,如图乙。
三个相同的金属小球甲、乙、丙均不带电,现进行两次操作:①用小球甲与小球乙发生摩擦,②将小球甲与小球丙充分接触后分开,最终小球乙所带的电荷量为﹣1.28×10﹣5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最终小球丙带负电
B.最终小球甲所带的电荷量为1.28×10﹣5C的正电荷
C.操作①,有1.28×10﹣5C的正电荷由小球乙转移到小球甲
D.操作②,有6.4×10﹣6C的负电荷由小球丙转移到小球甲
【解答】解:AB.小球甲与小球乙发生摩擦后,由电荷守恒定律可知,甲、乙带电荷量相等,由于乙球带负电,所以甲球带正电为1.28×10﹣5C;将小球甲与小球丙充分接触后分开,甲丙电荷量平分,故小球甲和小球丙所带的电荷量分别为6.4×10﹣6C的正电荷,故AB错误;
C.小球乙所带的电荷量为﹣1.28×10﹣5 C,由电荷守恒定律可知,操作①有1.28×10﹣5 C的负电荷由小球甲转移到小球乙,故C错误;
D.操作②中,由于丙带了6.4×10﹣6C的正电荷,所以有6.4×10﹣6C的负电荷由小球丙转移到小球甲,故D正确。
故选:D。
古希腊贵族妇女外出时都喜欢穿柔软的丝绸衣服,戴琥珀做的首饰(项链、手镯)。人们发现,不管将琥珀首饰擦得多干净,它很快就会吸上一层灰尘,这主要是因为( )
A.琥珀是一种树脂化石,树脂具有粘性,容易吸附灰尘
B.经丝绸摩擦后的琥珀带电,能吸引灰尘
C.室外的灰尘比较多,在琥珀上积聚的速度比较快
D.琥珀本身能创造电荷,能吸引灰尘
【解答】解:琥珀首饰经丝绸摩擦后,通过电荷的转移(并不是创造)便带有了电荷,由于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所以带电的琥珀会将轻小的灰尘吸附在它上面,导致琥珀比较容易脏,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少量的胡椒粉和粗盐不小心混在一起了怎么办?教你一招,将塑料汤勺在毛衣上摩擦后,靠近胡椒粉和盐的混合物,就可以把它们分开,这是因为塑料汤勺摩擦后( )
A.带电,会吸引轻小的胡椒粉
B.变热,可以将粗盐熔化
C.带电,会排斥粗盐和胡椒粉
D.变热,会排斥轻小的胡椒粉
【解答】解:塑料汤勺在毛衣上摩擦后,塑料勺会带电,由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特点可知,塑料勺会吸引轻小的胡椒粉,从而将它们分开,故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如图所示,将一束塑料包扎带一端打结,另一端撕成细条后,用手迅速捋塑料包扎带细条,观察到细条散开了.下列关于细条散开现象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撕成细条后,由于空气浮力作用使细条散开
B.由于摩擦起电,细条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散开
C.撕成细条后,所受重力减小,细条自然松散
D.细条之间相互感应起电,相互排斥散开
【解答】解:塑料捆扎绳与手摩擦带电;塑料捆扎绳上带的是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塑料绳会向四周散开,捋的次数越多,塑料绳带电越多,排斥力越多,下端散开的就越大;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通草球”是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茎髓。秋天取茎,放置干燥处晾干,将其茎髓制成小球。这种小球密度很小,且绝缘,过去常用来做静电实验。现在这种东西较少见,一般中药店里有售。在图中,两个通草球甲和乙悬挂在支架上,彼此吸引。关于该现象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小球一定带电
B.乙小球一定带电
C.两个小球中有一个可能不带电
D.甲、乙小球可能都带同种电荷
【解答】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同时,带电物体还可吸引轻小物质,图中甲、乙两个物体出现相互吸引的现象,故甲、乙两个小球可能带异种电荷,也可能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如图所示,梳过头发的梳子,常能吸引轻小物体,这属于摩擦起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现象使本来没有电荷的物体中产生了电荷
B.头发和梳子互相摩擦后,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C.如果梳子带正电,是因为摩擦导致头发上的正电荷转移到梳子上而形成的
D.头发和梳子互相摩擦后带的电量可以是任意数
【解答】解:ABC.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可知,摩擦起电现象的本质是使一个物体上的自由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从而使两物体分别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并不是创造了电荷,故AC错误,B正确;
D.头发和梳子互相摩擦后带的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不能为任意值,故D错误。
故选:B。
如图所示,金属棒A带正电,让其靠近而不接触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B的金属球,则( )
A.验电器金属箔片不张开,因为金属棒A没有和验电器B接触
B.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因为验电器下部箔片都带了正电
C.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了负电
D.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了正电
【解答】解:因棒A带正电,将其靠近验电器B,根据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可知,验电器金属箔中的电子就会被棒A中的正电荷吸引到验电器上端的小球上,所以下端的箔片就会带上正电,两箔片带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箔片张开,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两个相互接触且不带电的金属导体A和B,均放在绝缘支架上。将A、B移动到带正电绝缘小球C的右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若先将A、B分开,再移走C,A带负电
B.若先将A、B分开,再移走C,B带负电
C.若先将C移走,再把A、B分开,A带正电
D.若先将C移走,再把A、B分开,B带正电
【解答】解:AB.若先将A、B分开,再移走C,根据感应起电原理可知A带负电,B带正电,故A正确,B错误;
CD.若先将C移走,此时导体A和B的电荷又发生中和,不再带电;再把导体A和B分开,同样不再带电,所以此时A不带电,B也不带电,故CD错误。
故选:A。
如图所示,不带电的金属导体A和B放在绝缘支柱上并相互接触,带正电的小球C放置在导体A的左侧。下列操作能让导体B最终带正电的是( )
A.移走小球C后分开导体A、B
B.移动小球C与导体A、B接触后移走小球C,再分开导体A、B
C.将导体A接地后移走小球C,再分开导体A、B
D.将导体B接地后移走小球C,再分开导体A、B
【解答】解:A.开始时A、B不带电,移走小球C后,导体A、B的电荷重新分布,导体B不带电,故A错误;
B.小球C与导体A、B接触后,导体A、B整体带正电,移走小球C再分开导体A、B,导体B带正电,故B正确;
CD.将导体A或B接地,靠近正电荷的导体A带负电,而B不带电;移走小球C后A、B均不带电,再分开导体A、B,导体B不带电,故CD错误。
故选:B。
蜜蜂飞行过程中身上会积累少量正电荷,蜜蜂传播花粉时就利用了这些电荷。当蜜蜂飞到花蕊附近时,花粉颗粒会粘附在蜜蜂身上。当蜜蜂接近下一朵花时,部分花粉会留在下一朵花的花蕊上,完成授粉。一只原来电中性的蜜蜂在飞行过程中带上了+3×10﹣11C的电量,这是由于它( )
A.失去了1.9×108个质子
B.失去了1.9×108个电子
C.得到了1.9×108个电子
D.得到了1.9×108个质子
【解答】解:电中性的蜜蜂在飞行过程中带上了+3×10﹣11C的电量,原因是失去了电子,失去电子数量为
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如图所示,当人用手接触范德格拉夫起电机的金属球时会出现头发竖起来的现象,下面关于这个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范德格拉夫起电机起电过程满足电荷守恒定律
B.金属球带正电,手接触范德格拉夫起电机的金属球时,由于静电感应人头发带上负电荷
C.出现头发竖起来的现象能够说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D.手接触范德格拉夫起电机金属球时,要想出现头发竖起来的现象,人需站在绝缘材料上
【解答】解:A.接触起电的带电过程是电子转移的过程,只不过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使电子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该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故A正确;
B.若金属球带正电,手接触范德格拉夫起电机的金属球时,头发上的电子会转移到金属球上,从而使得人头发带上正电荷,是通过接触带电,不是由于静电感应,故B错误;
C.出现头发竖起来的现象,能够说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C正确;
D.当人在触摸静电球时,人站在绝缘材料上,人身体就会带上电荷,即人的头发上会带上同种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此时人的头发会竖起来;若站在导体材料上,会使人不带电,故D正确。
本题选不正确的,故选:B。
如图所示,A为带负电荷的小球,将带有绝缘支架的不带电的导体棒PQ靠近A放置,图中开关S1、S2开始均为打开状态,则( )
A.导体棒P端带负电,Q端带正电
B.仅闭合S1,瞬间有向右的电流经过S1
C.仅闭合S2,Q端的感应电荷会减少
D.感应电荷在P端产生的场强小于在Q端产生的场强
【解答】解:A、根据感应起电的规律可知,导体棒P端带正电,Q端带负电,故A错误;
B、电场中达到静电平衡的导体,本身是一个等势体,表面是一个等势面,所以仅闭合S1,不会有电流经过S1,故B错误;
C、仅闭合S2,Q端的负电荷流向大地,所以Q端的感应电荷会减少,故C正确;
D、电场中达到静电平衡的导体,本身是一个等势体,内部合场强为零,感应电荷在导体棒中产生的电场等于带负电荷的小球产生的电场,根据E可知,感应电荷在P端产生的场强大于在Q端产生的场强,故D错误。
故选:C。
如图所示,原来不带电的金属导体MN,在其两端下面都悬挂着金属验电箱片;若使带负电的金属球A靠近导体的M端,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只有M端验电箔片张开,且M端带正电
B.只有N端验电箱片张开,且N端带正电
C.两端的验电箱片都张开,且M端带正电N端带负电
D.两端的验电箱片都张开,且两端都带正电
【解答】解:金属导体处在负电荷的电场中,由于静电感应现象,弹头导体的右端要感应出正电荷,在导体的左端会出现负电荷,所以导体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N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如图所示,市场上有一种仪器叫做“纺织物摩擦带电荷量测试仪”,用于测量防静电服面料所带电荷量。该仪器主要由旋转摩擦机和双层金属筒组成,双层金属筒内筒和外筒之间用绝缘橡胶垫隔离。测试时将面料放入旋转摩擦机中,摩擦起电后,再将带电面料放入双层金属筒内筒并与内壁接触,与内筒相连的仪表就能测出面料所带电荷量。在外筒接地开关K打开的情况下,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筒的内壁不带电 B.内筒的外壁不带电
C.外筒的内壁不带电 D.外筒的外壁不带电
【解答】解:AB、将带电面料放入双层金属筒内筒并与内壁接触,根据处于平衡状态的导体净电荷只分布在其外表面的特点可知,内筒的内壁不带电,内筒的外壁带电,故A正确,B错误;
CD、内筒的外壁带电,由于静电感应,外筒的内壁出现与内筒的外壁电性相反的感应电荷,而外筒的外壁出现与内筒的外壁电性相同的感应电荷,故CD错误。
故选:A。
(多选)如图所示,A、B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撑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把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
B.把C移近导体A时,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导体C,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C.先把C移走,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D.先把A、B分开,再把C移走,然后重新让A、B接触,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上的金属箔片闭合
【解答】解:AB、感应带电,这是使物体带电的一种方法,根据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原理可知,靠近的一端会带异种电荷。金属导体处在正电荷的电场中,由于静电感应现象,导体B的右端要感应出正电荷,在导体A的左端会出现负电荷,所以导体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后,把A和B分开,A带负电,B带正电,金属箔还是张开,故AB正确;
C、如果先把C移走,那么由于静电感应产生的电荷会重新分布,A、B会恢复为电中性状态。此时再把A、B分开,由于它们已经恢复为电中性,所以A、B上的金属箔片不会张开,故C错误;
D、把A、B分开,再把C移走,然后重新让A、B接触,A上的金属箔片闭合,B上的金属箔片也闭合,故D错误;
故选:AB。
2 / 2
9.1 电荷
1.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国际单位。
2.会用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观察并分析静电感应现象,会用静电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通过对不同起电方式的分析,得出电荷守恒定律,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知道守恒思想的重要性。
4.知道元电荷、比荷的概念,理解电荷量的不连续性。
知识点一 电荷
1.物体带电
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有了电荷。
2.两种电荷
(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温馨提示】两个物体带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但相互吸引的物体不一定是带异种电荷,因为带电体还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特性。
3.电荷量及其单位
(1)定义:电荷的多少叫作电荷量,常用符号Q或 q表示。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用C表示。
(3)正负:电荷有正负之分,正电荷的电荷量为正值,负电荷的电荷量为负值。
4.物质的微观结构
(1)原子结构:原子
(2)原子电性:原子核的正电荷数量与电子的负电荷数量一样多,整个原子对外界较远位置表现为电中性。
(3)自由电子:金属中原子的外层电子往往会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运动,这种电子叫作自由电子。
【温馨提示】同一物体分别与不同种类的物体摩擦,该物体所带电荷的种类取决于两种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的大小,故同一物体与不同种类的物体摩擦时,可能带上不同种类的电荷。
5.三种起电方式
(1)摩擦起电:由于摩擦而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原因:当两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些受原子核束缚较弱的电子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于是,原来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正电。
(2)感应起电
①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种电荷的现象。
②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
(3)接触起电:带电体与导体接触时,会使这个导体带电的现象。
三种起电方式的比较
方式 内容 摩擦起电 感应起电 接触起电
产生条件 两个不同的绝缘体摩擦 带电体靠近导体 带电体接触导体
现象 两物体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导体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且电性与原带电体“近异远同” 导体带上与带电体电性相同的电荷
微观解释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摩擦时会出现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现象 导体中的自由电荷受到带电体对它的排斥(或者吸引),而移向导体的远端(或者近端)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自由电荷在带电体和导体上转移,且重新分布
实质 均为电荷在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的转移
规律及注意事项 原子核不能自由移动,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转移的不可能是正电荷,只能是电子,即带正电的物体一定失去了电子,带负电的物体一定得到了电子 感应起电成功的关键是在带电体没移开之前先将导体分成两部分(或先断开接地线),然后再移去带电体 无论是带电体与中性物体接触还是两个带电体接触,转移的一定是带负电的电子
知识点二 电荷守恒定律
表述1.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表述2.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知识点三 元电荷
1.定义:实验发现的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这个最小的电荷量叫作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
2.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e的整数倍,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3.元电荷的大小:e=1.602 176 634×10-19 C在计算中通常取e=1.60×10-19 C。
4.电子的比荷:电子的电荷量e与电子的质量me之比。其值=1.76×1011 C/kg。
【温馨提示】元电荷不是实际的粒子,它表示最小的电荷量,没有正负。
【知识扩展】
验电器的两种应用方式及原理
1.带电体接触验电器
当带电的物体与验电器上面的金属球接触时,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上,与金属球相连的两个金属箔片带上同种电荷,因相互排斥而张开。如图甲。
2.带电体靠近验电器
当带电体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带电体会使验电器的金属球感应出异种电荷,而金属箔片上会感应出同种电荷(感应起电),两箔片在斥力作用下张开,如图乙。
三个相同的金属小球甲、乙、丙均不带电,现进行两次操作:①用小球甲与小球乙发生摩擦,②将小球甲与小球丙充分接触后分开,最终小球乙所带的电荷量为﹣1.28×10﹣5C。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最终小球丙带负电
B.最终小球甲所带的电荷量为1.28×10﹣5C的正电荷
C.操作①,有1.28×10﹣5C的正电荷由小球乙转移到小球甲
D.操作②,有6.4×10﹣6C的负电荷由小球丙转移到小球甲
古希腊贵族妇女外出时都喜欢穿柔软的丝绸衣服,戴琥珀做的首饰(项链、手镯)。人们发现,不管将琥珀首饰擦得多干净,它很快就会吸上一层灰尘,这主要是因为( )
A.琥珀是一种树脂化石,树脂具有粘性,容易吸附灰尘
B.经丝绸摩擦后的琥珀带电,能吸引灰尘
C.室外的灰尘比较多,在琥珀上积聚的速度比较快
D.琥珀本身能创造电荷,能吸引灰尘
少量的胡椒粉和粗盐不小心混在一起了怎么办?教你一招,将塑料汤勺在毛衣上摩擦后,靠近胡椒粉和盐的混合物,就可以把它们分开,这是因为塑料汤勺摩擦后( )
A.带电,会吸引轻小的胡椒粉
B.变热,可以将粗盐熔化
C.带电,会排斥粗盐和胡椒粉
D.变热,会排斥轻小的胡椒粉
如图所示,将一束塑料包扎带一端打结,另一端撕成细条后,用手迅速捋塑料包扎带细条,观察到细条散开了.下列关于细条散开现象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撕成细条后,由于空气浮力作用使细条散开
B.由于摩擦起电,细条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散开
C.撕成细条后,所受重力减小,细条自然松散
D.细条之间相互感应起电,相互排斥散开
“通草球”是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茎髓。秋天取茎,放置干燥处晾干,将其茎髓制成小球。这种小球密度很小,且绝缘,过去常用来做静电实验。现在这种东西较少见,一般中药店里有售。在图中,两个通草球甲和乙悬挂在支架上,彼此吸引。关于该现象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小球一定带电
B.乙小球一定带电
C.两个小球中有一个可能不带电
D.甲、乙小球可能都带同种电荷
如图所示,梳过头发的梳子,常能吸引轻小物体,这属于摩擦起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现象使本来没有电荷的物体中产生了电荷
B.头发和梳子互相摩擦后,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C.如果梳子带正电,是因为摩擦导致头发上的正电荷转移到梳子上而形成的
D.头发和梳子互相摩擦后带的电量可以是任意数
如图所示,金属棒A带正电,让其靠近而不接触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B的金属球,则( )
A.验电器金属箔片不张开,因为金属棒A没有和验电器B接触
B.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因为验电器下部箔片都带了正电
C.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了负电
D.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因为整个验电器都带了正电
两个相互接触且不带电的金属导体A和B,均放在绝缘支架上。将A、B移动到带正电绝缘小球C的右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若先将A、B分开,再移走C,A带负电
B.若先将A、B分开,再移走C,B带负电
C.若先将C移走,再把A、B分开,A带正电
D.若先将C移走,再把A、B分开,B带正电
如图所示,不带电的金属导体A和B放在绝缘支柱上并相互接触,带正电的小球C放置在导体A的左侧。下列操作能让导体B最终带正电的是( )
A.移走小球C后分开导体A、B
B.移动小球C与导体A、B接触后移走小球C,再分开导体A、B
C.将导体A接地后移走小球C,再分开导体A、B
D.将导体B接地后移走小球C,再分开导体A、B
蜜蜂飞行过程中身上会积累少量正电荷,蜜蜂传播花粉时就利用了这些电荷。当蜜蜂飞到花蕊附近时,花粉颗粒会粘附在蜜蜂身上。当蜜蜂接近下一朵花时,部分花粉会留在下一朵花的花蕊上,完成授粉。一只原来电中性的蜜蜂在飞行过程中带上了+3×10﹣11C的电量,这是由于它( )
A.失去了1.9×108个质子
B.失去了1.9×108个电子
C.得到了1.9×108个电子
D.得到了1.9×108个质子
如图所示,当人用手接触范德格拉夫起电机的金属球时会出现头发竖起来的现象,下面关于这个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范德格拉夫起电机起电过程满足电荷守恒定律
B.金属球带正电,手接触范德格拉夫起电机的金属球时,由于静电感应人头发带上负电荷
C.出现头发竖起来的现象能够说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D.手接触范德格拉夫起电机金属球时,要想出现头发竖起来的现象,人需站在绝缘材料上
如图所示,A为带负电荷的小球,将带有绝缘支架的不带电的导体棒PQ靠近A放置,图中开关S1、S2开始均为打开状态,则( )
A.导体棒P端带负电,Q端带正电
B.仅闭合S1,瞬间有向右的电流经过S1
C.仅闭合S2,Q端的感应电荷会减少
D.感应电荷在P端产生的场强小于在Q端产生的场强
如图所示,原来不带电的金属导体MN,在其两端下面都悬挂着金属验电箱片;若使带负电的金属球A靠近导体的M端,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只有M端验电箔片张开,且M端带正电
B.只有N端验电箱片张开,且N端带正电
C.两端的验电箱片都张开,且M端带正电N端带负电
D.两端的验电箱片都张开,且两端都带正电
如图所示,市场上有一种仪器叫做“纺织物摩擦带电荷量测试仪”,用于测量防静电服面料所带电荷量。该仪器主要由旋转摩擦机和双层金属筒组成,双层金属筒内筒和外筒之间用绝缘橡胶垫隔离。测试时将面料放入旋转摩擦机中,摩擦起电后,再将带电面料放入双层金属筒内筒并与内壁接触,与内筒相连的仪表就能测出面料所带电荷量。在外筒接地开关K打开的情况下,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内筒的内壁不带电 B.内筒的外壁不带电
C.外筒的内壁不带电 D.外筒的外壁不带电
(多选)如图所示,A、B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撑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把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
B.把C移近导体A时,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导体C,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C.先把C移走,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D.先把A、B分开,再把C移走,然后重新让A、B接触,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上的金属箔片闭合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