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202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以下展示关于《新乡市202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详解)》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2024-2025 学年新乡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2025.04 1.本试卷共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阅读(70分)(一)阅读(本题共 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材料一:古代不存在脱离科学的纯粹技术。长期以来,中国科技史研究面临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即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首先要弄清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孙小淳表示,重视实验、讲究逻辑是近代科学的突出特征,科学方法包括观察、分类、建立模型,以及解释事物间因果关系、弄清现象间关系等很多方面。孙小淳团队的研究表明,中国古代不仅有观察、测
2、量,还有数学模型和实验验证。例如,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学中有很多预测和实验,农学中有关于播种、嫁接的方法,手工业中有各种陶瓷制作技术,冶金领域有很多实践和验证,墨经中对小孔成像的认识有观察也有实验,等等。我们谈的古代科学是指古代的知识体系或古人对自然的解释,也有人把人类适应环境而产生的系统知识视为科学。孙小淳说,尽管这些方法、实验和模型并不系统,但它们证明了某些理论。中国汉代制定历法时,曾有十多个团队参与竞争。他们做了大量观测,并通过构造模型解释自然现象。制定历法要观测行星运动、恒星位置,要准确验证月相、预测日食及制定二十四节气时刻。孙小淳说,这需要精细测量、不断验证、修正模型。同时,帝王会委派
3、相关人员进行验证,这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完全符合今天的科学规范。如今人们只看到现代西方科技影响了中国,却忽略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几千年来的确一直在引进、吸收外来文明,但并非单向吸收,除了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中国古代在天文、数学方面的成就也影响了西方。中国古代科技人员没有做过像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那样的实验,但有很多实际的实验。例如,研究人员在景德镇窑洞遗址发现了很多小瓷块,上面有标记和名字。这是匠人专门用不同配料、不同燃料、不同温度、不同包釉进行的样品烧制。它就是一种实验,工匠们要弄清各种材料、条件组合烧制出来的东西是什么样子。孙小淳说,这背后隐藏着大量的试验和数据,如果没有这些试验,不可
4、能做出那么精美的陶瓷。只不过以前出于某种原因,如保守商业秘密没有公开。实际上中国古代有很多类似技术。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考察,中国古代更强调科学的济世经邦作用,注重把知识【高三语文 第 1页(共 8页)】运用到国计民生领域,因此,天文、农学、水利、医学等领域的成就都是将科技与治国理政紧密结合的成果。除了一些观察、测量和试验,中国古代也不乏理论探索。孙小淳说,当然,这些探索后来没得到充分发展,但不能因此就断定中国古代文明中没有科学思想,没有科学的创造精神。孙小淳认为,人类文明史相对宇宙历史只是极其短暂的一瞬,人类经历和认识的空间极其有限。因此,我们对科学的认知还存在很多可能性,当前这些
5、科学上的定律公式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世界科技史中,中华文明从未缺席,未来也不能缺席。探究中国古代文明中的科学故事,实质上是探寻科学的中国心。孙小淳说,对科学中国心的清晰认知涉及文化自信,关乎我们以什么姿态,以及什么心态面对过去和未来。只有把科学精神与中华民族之魂相结合,塑造科学的中国心,才具有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面向未来。(摘编自张双虎中国古代的科学实践如何进行)材料二:我国著名文学家、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曾这样评价:墨子在人类文明史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他在哲学、教育、科学、逻辑、军事防御工程等许多领域,都有杰出贡献,是一位伟大的平民圣人。墨经的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几何学、物理学、
6、心理学、经济学、建筑学等方面,书中详细论述了运动、时间、空间三者之间的联系,认定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在几何光学领域的研究,基本奠定了几何光学的理论基础。墨经中的物理或几何知识多源于墨家成员的手工业实践经验,因此对我国后世的手工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墨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科学专著,在科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学派和专著的出现是科学诞生的标志,墨子无疑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先驱,而墨经则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第一个里程碑。墨经里记载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该实验解释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这正是现代照相技术原理的起源。墨子还对声音的传播进行过研究,他发现井和罂(小口大肚的瓶子)有放大声音的作用,并巧妙地加以利用。他曾教导学生说,在守城时,为了预防敌人挖地道攻城,每隔三十尺挖一井,置大罂于井中,罂口绷上薄牛皮,让听力好的人伏在罂上进行侦听,以监知敌方是否在挖地道,地道挖于何方,并做好御敌准备。尽管当时墨子还不可能明白声音共振的原理,但是这个御敌方法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此外,墨子还明确了十进制的数位理论。墨子在科学领域的成就,领先西方近 2000 年。著名西方汉学家、中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曾赞叹: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