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1.(2024九下·渠县期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下诗句中只包含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过程中存在植物的燃烧和光合作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程中,存在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存在蜡烛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2.(2024九下·渠县期中)正确的实验操作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基础,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固体加热
D.过滤
【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度测定;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A、测溶液pH时不能将试纸浸入待测液中,应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液体滴在试纸上测定,不符合题意;
B、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气体生成,敞口容器中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C、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不符合题意;
D、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分析;
B、根据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变化敞口容器中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C、根据给试管中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分析;
D、根据过滤“一贴二低三靠”原则分析。
3.(2024九下·渠县期中)桃金娘烯醇(C10H16O)是生物化工领域的一种产品,下列关于桃金娘烯醇说法正确的是
A.桃金娘烯醇是有机物
B.桃金娘烯醇分子是由10个碳原子,1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的
C.桃金娘烯醇中碳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5:8
D.桃金娘烯醇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解析】【解答】A、桃金娘烯醇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符合题意;
B、1个桃金娘烯醇分子由10个碳原子、1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桃金娘烯醇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不符合题意;
D、桃金娘烯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因此桃金娘烯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除碳酸钠等之外的含碳化合物为有机物分析;
B、根据化学式右下角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个数分析;
C、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D、根据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4.(2024九下·渠县期中)CO2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转化,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丙、丁中都含有氢分子
B.该反应中乙和丙的质量比为1:2
C.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答案】B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乙为氢气,由氢分子构成的,丙是甲烷,丁是水,丙和丁中不含氢分子,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该反应方程式为:,乙和丙的质量比为(2×4):16=1:2,符合题意;
C、该反应为化学变化,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氢气中含氢分子,甲烷、水中不含氢分子分析;
B、根据物质质量比为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个数之比分析;
C、根据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D、根据置换反应为反应物和生成物都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分析。
5.(2024九下·渠县期中)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
B.t1℃时,将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得到的是C的不饱和溶液
C.t1℃时,a、c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t2℃时,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a=c
【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溶解度大小与温度有关,比较物质溶解度大小时需指明温度,不符合题意;
B、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将t1℃饱和的c溶液升温到t2℃,会有晶体析出,得到的是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C、t1℃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所以t1℃时,a、c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符合题意;
D、t2℃,将a、b、c三种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a和b都变成t1℃时的饱和溶液,此时a的溶解度小于b,故溶质质量分数a<b,c会由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仍是t2℃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降温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b>a>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含义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可以确定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确定结晶方法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适用于降温结晶,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结晶;可以根据溶解度/(溶解度+100)确定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6.(2024九下·渠县期中)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只用观察和组内物质相互混合的方法,就能将它们鉴别出来的是
A.NaCl、H2SO4、CuSO4、Ba(OH)2
B.BaCl2、AgNO3、NaCl、CuCl2
C.Na2SO4、Na2CO3、NaCl、稀H2SO4
D.Na2CO3、BaCl2、Ca(NO3)2、稀HCl
【答案】A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物质的检验、鉴别
【解析】【解答】A、观察溶液的颜色,蓝色的为硫酸铜溶液,将硫酸铜溶液分别滴入另三种溶液中,有沉淀产生的是氢氧化钡溶液,无现象的是氯化钠溶液和硫酸,另取少量两种溶液,分别滴加氢氧化钡溶液,产生沉淀的是硫酸,无现象的是氯化钠溶液,可以鉴别,符合题意;
B、观察颜色,呈蓝色的为氯化铜溶液,将氯化铜溶液分别滴入另三种溶液中,有沉淀产生的是硝酸银溶液,无现象的是氯化钡和氯化钠,将硝酸银溶液滴入另两种溶液中,都会产生白色沉淀,不能鉴别,不符合题意;
C、所给溶液都呈无色,将溶液两两混合,有气体产生的一组是碳酸钠和稀硫酸,剩余的是硫酸钠和氯化钠,无法进一步鉴别,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钡和硝酸钙与另三种物质的现象都是沉淀、无现象、无现象,不能鉴别,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对于物质鉴别题,首先要掌握各物质的性质,然后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所需物质,再利用反应的不同现象加以区分,鉴别题时各物质的现象必须不能相同,否则无法区分。
7.(2024九下·渠县期中)现有一样品,经分析含氧化钙、碳酸钙和氢氧化钙三种物质。向该样品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146g,恰好完全反应得到溶液,蒸干该溶液得到固体质量为
A.22.2g B.14.6g C.11.1g D.7.3g
【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化学式的相关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氧化钙、碳酸钙和氢氧化钙与盐酸恰好反应得到溶液只有氯化钙溶液,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盐酸中氯元素质量即为生成氯化钙中氯元素质量,则蒸干该溶液得到的氯化钙固体质量为;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及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
8.(2024九下·渠县期中)下列实验过程与图象描述相符合的一组是
A.向氢氧化钠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稀硫酸
B.足量的铁和锌分别与相同质量、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
C.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氧气
D.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答案】C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向氢氧化钠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稀硫酸,硫酸能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白色沉淀,所以产生沉淀质量从原点起增加,至反应结束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B、锌的活动性大于铁,足量的铁和锌分别与相同质量、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锌的反应速率大于铁,即相等时间锌反应产生氢气质量大于铁,不符合题意;
C、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氧气,有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的时间短,最终二者生成的氧气的质量相同,符合题意;
D、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被消耗,温度逐渐恢复至室温,压强逐渐减小,最终压强小于原始值,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9.(2024九下·渠县期中)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硅原子 。
(2)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
(3)氯化铵中的阳离子 。
(4)标出硝酸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
【答案】(1)
(2)
(3)
(4)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1)原子的表示方法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硅原子表示为;
(2)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化学式为;
(3)氯化铵中的阳离子是铵根离子,离子的表示方法是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1个铵根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故表示为;
(4)硝酸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硝酸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
【分析】(1)根据元素符号前加系数表示多个原子分析;
(2)根据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分析;
(3)根据铵根离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标在原子团符号右上角,数字1省略分析
(4)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正负号在前分析。
10.(2024九下·渠县期中)下图是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与A原子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填字母)。
(2)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填字母)。
(3)D元素的原子容易得到电子,其离子符号为 。
(4)根据E图所给信息,氟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答案】(1)D
(2)B
(3)S2-
(4)19.00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与A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D,是因为它们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2)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B,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是8;
(3)D的质子数为16,是硫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其离子符号为:S2-;
(4)根据E图示所给信息,氟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00。
【分析】(1)根据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分析;
(2)根据相对稳定结构是最外层8个电子(第一层为最外层2)的结构分析;
(3)根据硫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标在元素符号右中角,数字在前分析;
(4)根据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中最下面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分析。
11.(2024九下·渠县期中)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过氧乙酸是抗“新冠肺炎”的主要消毒杀菌剂。过氧乙酸的化学式为C2H4O3,是无色透明液体,易溶于水、酒精,易挥发,有很强的刺激性酸臭味,呈弱酸性,有腐蚀性。贮存过程中会逐渐分解,见光、遇热、有机物或金属等杂质分解更快,急剧分解时发生爆炸。过氧乙酸有很强的氧化性,质量分数在0.005%~1%的水溶液,是不同病毒、病菌的广谱、高效、速效的消毒杀菌剂。
(1)过氧乙酸由 组成。
(2)过氧乙酸的物理性质是 (写一条即可)。
(3)关于贮存及配制过氧乙酸消毒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贮存过氧乙酸应注意避光、密闭、低温保存
B.可以在金属容器中配制过氧乙酸溶液
C.配制过氧乙酸的稀溶液,可以用手搅拌
D.消毒、杀菌用的过氧乙酸溶液,浓度越大越好
(4)要配制1000g溶质质量分数为0.2%的过氧乙酸的洗手液,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过氧乙酸溶液 g。
【答案】(1)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
(2)无色透明液体,易溶于水、酒精,易挥发,有很强的刺激性酸臭味
(3)A
(4)5
【知识点】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1)由化学式可知,过氧乙酸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2)颜色、状态、溶解性、挥发性,气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过氧乙酸的物理性质是:无色透明液体,易溶于水、酒精,易挥发,有很强的刺激性酸臭味;
(3)过氧乙酸贮存过程中会逐渐分解,见光、遇热、有机物或金属等杂质分解更快,故贮存过氧乙酸应注意避光、密闭、低温保存,A符合题意;过氧乙酸在贮存过程中遇到金属分解会加快,故不可以在金属容器中配制过氧乙酸溶液,B不符合题意;过氧乙酸有很强的氧化性,配制过氧乙酸的稀溶液,不可以用手搅拌,C不符合题意;过氧乙酸有很强的氧化性,质量分数在0.005%~1%的水溶液,是不同病毒、病菌的广谱、高效、速效的消毒杀菌剂。浓度不是越大越好,D不符合题意。
(4)解:设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过氧乙酸溶液的质量为x,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可得:,x=5g。
【分析】(1)根据化学式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分析;
(2)根据物理性质是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分析;
(3)根据过氧乙酸的性质确定保存方法及配制、使用的注意事项分析;
(4)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分析。
12.(2024九下·渠县期中)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回答下列问题。
(1)活性炭去除洲河水中有色有味的物质,是利用其 性。
(2)洗洁精去油污的过程称为 。
(3)生活中软化硬水的方法是 。
(4)用灯帽盖灭酒精灯,其灭火的原理是 。
(5)修高铁、桥梁等用到的钢筋混凝土属于 (填“金属”、“无机非金属”、“复合”或“合成”)材料。
(6)蔬菜、鸡蛋、米饭、菜籽油等营养素中富含糖类的是 。
【答案】(1)吸附
(2)乳化
(3)煮沸
(4)隔绝氧气
(5)复合
(6)米饭
【知识点】硬水与软水;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1)活性炭能吸附色素和异味等;
(2)洗洁精去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使油污分散为细小液滴被水冲掉;
(3)生活中软化硬水的方法是煮沸;
(4)用灯帽盖灭酒精灯,其灭火的原理是隔绝氧气;
(5)钢筋混凝土中有钢筋、水泥等,属于复合材料;
(6)蔬菜中含维生素,鸡蛋中含有蛋白质,米饭中含有糖类,菜籽油中含有油脂,故含糖类的是大米。
【分析】(1)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分析;
(2)根据洗洁精的乳化功能分析;
(3)根据煮沸可硬水软化分析;
(4)根据隔离氧气的灭火原理分析;
(5)根据钢筋混凝土为复合材料分析;
(6)根据米面中富含糖类分析。
13.(2024九下·渠县期中)如图所示探究实验,反应开始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回答下列问题。
(1)甲烧杯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乙烧杯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3)反应结束后,杠杆失去平衡, 边高(填“左”或“右”)。
【答案】(1)
(2)溶液溶液由无色变蓝色,铜片上有银白色物质生成
(3)左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甲烧杯中反应为铁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和硫酸亚铁,方程式为:;
(2)烧杯乙中铜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可以看到溶液溶液由无色变蓝色,铜片上有银白色物质生成;
(3)甲中铁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和硫酸亚铁,铁片质量在不断减小,杠杆左边质量减小,乙中铜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化学方程式为:,反应中铜片上有银白色物质生成,杠杆右边质量增大,应该为左边高右边低。
【分析】(1)根据铁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和硫酸亚铁分析;
(2)根据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分析;
(3)根据铁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和硫酸亚铁,铜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及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分析。
14.(2024九下·渠县期中)下图中A~H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已知A是沼气、可燃冰的主要成分,F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 的化学方程式为
(2)反应④ 的化学方程式为
(3)反应③ 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答案】(1)
(2)
(3)化合反应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化合反应及其应用;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解析】【解答】A~H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已知A是沼气、可燃冰的主要成分,可推出A为甲烷,F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可推出F为氢氧化钙,A能与B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D,可推出B为氧气,D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C和G,可推出D为二氧化碳,C为水,G为碳酸钠,C能与E转化为F,可推出E为氧化钙,F能与G转化为H和氢氧化钠,可推出H为碳酸钙,代入验证,符合题意。
(1)反应①为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反应④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反应③为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分析】根据沼气、可燃冰主要成分为甲烷,氢氧化钙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结合图示中物质转化关系推导出各物质,再由方程式书写方法及“多变一”的反应为化合反应解答。
15.(2024九下·渠县期中)I.根据下图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
(2)装置E通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氧气后白磷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用C装置作为发生装置,优点是 。
(4)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 (填“能”或“不能”)利用D装置制备和收集满 H2。
Ⅱ.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足量的锌粒加入到浓硫酸中,发现有大量的气泡放出,他们对气体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锌粒加入浓硫酸后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 浓硫酸能与锌反应,但不产生氢气,也不会产生氧气;
② SO2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能使品红(一种红色色素)溶液褪色。
[提出猜想]甲:气体是H2;乙:气体是SO2;丙:气体是SO2和H2;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的装置(部分夹持器材略去,假设每个能发生的反应都完全进行)进行探究:
(5)实验开始后,观察到 ,证明气体中含有SO2。
(6)B装置的作用是 。
(7)C装置在点燃酒精灯加热之前应先通一段时间的气体,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玻璃管中黑色粉末变红,证明气体中含有H2。写出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反思与讨论]
(8)锌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水和二氧化硫,但是在反应过程中又产生了氢气的理由是 。
【答案】分液漏斗;与氧气接触;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不能;A中品红溶液褪色;干燥气体;;随着反应进行,浓硫酸中溶质减少,浓度降低,变为稀硫酸,与锌反应生成H2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①为分液漏斗;
(2)装置E通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氧气后白磷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3)装置C中,当打开止水夹时,长颈漏斗内的液体进入试管,使试管内液面上升到多孔塑料板以上,与固体试剂接触,开始反应;当关闭止水夹时,产生的气体无法排出,在试管上半部分聚积,使试管内部气压增大,将液体压回到长颈漏斗,使液面降到多孔塑料板以下,使反应物相互分离,反应停止,故该装置的优点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4)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应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图中装置属于密闭装置,导致试管中的空气不能顺利排出,可能会使得试管中的压强增大,导致试管炸裂,所以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D装置不能用来制备和收集满氢气;
(5)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故实验开始后,观察到A中品红溶液褪色,证明气体中含有SO2;
(6)气体通过溶液后会带出水蒸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吸收水分,干燥气体;
(7)氢气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8)反应过程中,浓硫酸与锌反应,溶质质量减小,浓度降低,变为稀硫酸,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燃烧需与氧气接触分析;
(3)根据能控制药品接触与分离的装置可控制反应发生与停止分析;
(4)根据密闭装置收集气体时会导致压强增大无法缓冲分析;
(5)根据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分析;
(6)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分析;
(7)根据氢气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水分析;
(8)根据反应发生后溶液浓度减小分析。
16.(2024九下·渠县期中)某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酸的通性,做了以下5组实验,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演示实验]
(1)有气泡生成的是 (填试管编号)。
(2)试管②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提出质疑]实验③ 没有明显现象,甲同学对该实验是否发生化学反应提出质疑,并设计了以下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探究]
(3)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一 向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发生了反应
二 向实验③所得混合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发生了反应
[评价交流]
(4)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验证实验中方案二不可行,理由是 ;
[拓展延伸]
(5)演示实验中有一组没有体现酸的通性,该组是 (填序号)。请你补充一个实验(不改变反应物的类别)完整验证酸的通性,该实验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①;Fe2O3+6HCl=2FeCl3+3H2O;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稀盐酸或氯化钠都可以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④;Na2CO3+2HCl=2NaCl+H2O+CO2↑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盐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1)稀盐酸和锌粒反应生成氢气和氯化锌,有气泡生成,故填:①;
(2)试管②中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3)向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氢氧化钠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滴加稀盐酸,二者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碱性逐渐减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4)稀盐酸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稀盐酸和氢氧化钠中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也可以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沉淀,因此无法证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5)第④组实验中是在硝酸银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反应的实质是Cl-和Ag+反应生成AgCl的沉淀,并没有体现酸的通性,碳酸钠和硝酸银都属于盐,物质类别相同,反应的实质是H+和反应生成H2O和CO2,能验证酸的通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分析】(1)根据稀盐酸和锌粒反应生成氢气和氯化锌分析;
(2)根据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分析;
(3)根据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变红,遇酸性或中性溶液不变色分析;
(4)根据稀盐酸、氯化钠都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分析;
(5)根据酸的通性是发生反应时氢离子发生变化,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1.(2024九下·渠县期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下诗句中只包含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2024九下·渠县期中)正确的实验操作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基础,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固体加热
D.过滤
3.(2024九下·渠县期中)桃金娘烯醇(C10H16O)是生物化工领域的一种产品,下列关于桃金娘烯醇说法正确的是
A.桃金娘烯醇是有机物
B.桃金娘烯醇分子是由10个碳原子,1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的
C.桃金娘烯醇中碳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5:8
D.桃金娘烯醇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4.(2024九下·渠县期中)CO2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转化,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丙、丁中都含有氢分子
B.该反应中乙和丙的质量比为1:2
C.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5.(2024九下·渠县期中)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
B.t1℃时,将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得到的是C的不饱和溶液
C.t1℃时,a、c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t2℃时,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b>a=c
6.(2024九下·渠县期中)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用其它试剂,只用观察和组内物质相互混合的方法,就能将它们鉴别出来的是
A.NaCl、H2SO4、CuSO4、Ba(OH)2
B.BaCl2、AgNO3、NaCl、CuCl2
C.Na2SO4、Na2CO3、NaCl、稀H2SO4
D.Na2CO3、BaCl2、Ca(NO3)2、稀HCl
7.(2024九下·渠县期中)现有一样品,经分析含氧化钙、碳酸钙和氢氧化钙三种物质。向该样品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146g,恰好完全反应得到溶液,蒸干该溶液得到固体质量为
A.22.2g B.14.6g C.11.1g D.7.3g
8.(2024九下·渠县期中)下列实验过程与图象描述相符合的一组是
A.向氢氧化钠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稀硫酸
B.足量的铁和锌分别与相同质量、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
C.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氧气
D.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9.(2024九下·渠县期中)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硅原子 。
(2)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
(3)氯化铵中的阳离子 。
(4)标出硝酸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
10.(2024九下·渠县期中)下图是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与A原子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填字母)。
(2)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填字母)。
(3)D元素的原子容易得到电子,其离子符号为 。
(4)根据E图所给信息,氟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11.(2024九下·渠县期中)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过氧乙酸是抗“新冠肺炎”的主要消毒杀菌剂。过氧乙酸的化学式为C2H4O3,是无色透明液体,易溶于水、酒精,易挥发,有很强的刺激性酸臭味,呈弱酸性,有腐蚀性。贮存过程中会逐渐分解,见光、遇热、有机物或金属等杂质分解更快,急剧分解时发生爆炸。过氧乙酸有很强的氧化性,质量分数在0.005%~1%的水溶液,是不同病毒、病菌的广谱、高效、速效的消毒杀菌剂。
(1)过氧乙酸由 组成。
(2)过氧乙酸的物理性质是 (写一条即可)。
(3)关于贮存及配制过氧乙酸消毒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贮存过氧乙酸应注意避光、密闭、低温保存
B.可以在金属容器中配制过氧乙酸溶液
C.配制过氧乙酸的稀溶液,可以用手搅拌
D.消毒、杀菌用的过氧乙酸溶液,浓度越大越好
(4)要配制1000g溶质质量分数为0.2%的过氧乙酸的洗手液,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过氧乙酸溶液 g。
12.(2024九下·渠县期中)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回答下列问题。
(1)活性炭去除洲河水中有色有味的物质,是利用其 性。
(2)洗洁精去油污的过程称为 。
(3)生活中软化硬水的方法是 。
(4)用灯帽盖灭酒精灯,其灭火的原理是 。
(5)修高铁、桥梁等用到的钢筋混凝土属于 (填“金属”、“无机非金属”、“复合”或“合成”)材料。
(6)蔬菜、鸡蛋、米饭、菜籽油等营养素中富含糖类的是 。
13.(2024九下·渠县期中)如图所示探究实验,反应开始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回答下列问题。
(1)甲烧杯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乙烧杯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3)反应结束后,杠杆失去平衡, 边高(填“左”或“右”)。
14.(2024九下·渠县期中)下图中A~H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已知A是沼气、可燃冰的主要成分,F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 的化学方程式为
(2)反应④ 的化学方程式为
(3)反应③ 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15.(2024九下·渠县期中)I.根据下图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
(2)装置E通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氧气后白磷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用C装置作为发生装置,优点是 。
(4)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 (填“能”或“不能”)利用D装置制备和收集满 H2。
Ⅱ.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足量的锌粒加入到浓硫酸中,发现有大量的气泡放出,他们对气体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锌粒加入浓硫酸后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 浓硫酸能与锌反应,但不产生氢气,也不会产生氧气;
② SO2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能使品红(一种红色色素)溶液褪色。
[提出猜想]甲:气体是H2;乙:气体是SO2;丙:气体是SO2和H2;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的装置(部分夹持器材略去,假设每个能发生的反应都完全进行)进行探究:
(5)实验开始后,观察到 ,证明气体中含有SO2。
(6)B装置的作用是 。
(7)C装置在点燃酒精灯加热之前应先通一段时间的气体,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玻璃管中黑色粉末变红,证明气体中含有H2。写出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反思与讨论]
(8)锌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水和二氧化硫,但是在反应过程中又产生了氢气的理由是 。
16.(2024九下·渠县期中)某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酸的通性,做了以下5组实验,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演示实验]
(1)有气泡生成的是 (填试管编号)。
(2)试管②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提出质疑]实验③ 没有明显现象,甲同学对该实验是否发生化学反应提出质疑,并设计了以下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探究]
(3)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一 向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发生了反应
二 向实验③所得混合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发生了反应
[评价交流]
(4)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验证实验中方案二不可行,理由是 ;
[拓展延伸]
(5)演示实验中有一组没有体现酸的通性,该组是 (填序号)。请你补充一个实验(不改变反应物的类别)完整验证酸的通性,该实验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过程中存在植物的燃烧和光合作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程中,存在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存在蜡烛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
2.【答案】D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度测定;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A、测溶液pH时不能将试纸浸入待测液中,应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液体滴在试纸上测定,不符合题意;
B、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气体生成,敞口容器中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C、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不符合题意;
D、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分析;
B、根据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变化敞口容器中不能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C、根据给试管中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分析;
D、根据过滤“一贴二低三靠”原则分析。
3.【答案】A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解析】【解答】A、桃金娘烯醇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符合题意;
B、1个桃金娘烯醇分子由10个碳原子、1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桃金娘烯醇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不符合题意;
D、桃金娘烯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因此桃金娘烯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除碳酸钠等之外的含碳化合物为有机物分析;
B、根据化学式右下角数字为一个分子中原子个数分析;
C、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D、根据元素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4.【答案】B
【知识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乙为氢气,由氢分子构成的,丙是甲烷,丁是水,丙和丁中不含氢分子,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该反应方程式为:,乙和丙的质量比为(2×4):16=1:2,符合题意;
C、该反应为化学变化,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的生成物都是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氢气中含氢分子,甲烷、水中不含氢分子分析;
B、根据物质质量比为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个数之比分析;
C、根据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D、根据置换反应为反应物和生成物都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分析。
5.【答案】C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解析】【解答】A、溶解度大小与温度有关,比较物质溶解度大小时需指明温度,不符合题意;
B、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将t1℃饱和的c溶液升温到t2℃,会有晶体析出,得到的是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C、t1℃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所以t1℃时,a、c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符合题意;
D、t2℃,将a、b、c三种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a和b都变成t1℃时的饱和溶液,此时a的溶解度小于b,故溶质质量分数a<b,c会由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仍是t2℃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降温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b>a>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含义分析,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可以确定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确定结晶方法及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大,适用于降温结晶,若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可采用蒸发结晶;可以根据溶解度/(溶解度+100)确定某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6.【答案】A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物质的检验、鉴别
【解析】【解答】A、观察溶液的颜色,蓝色的为硫酸铜溶液,将硫酸铜溶液分别滴入另三种溶液中,有沉淀产生的是氢氧化钡溶液,无现象的是氯化钠溶液和硫酸,另取少量两种溶液,分别滴加氢氧化钡溶液,产生沉淀的是硫酸,无现象的是氯化钠溶液,可以鉴别,符合题意;
B、观察颜色,呈蓝色的为氯化铜溶液,将氯化铜溶液分别滴入另三种溶液中,有沉淀产生的是硝酸银溶液,无现象的是氯化钡和氯化钠,将硝酸银溶液滴入另两种溶液中,都会产生白色沉淀,不能鉴别,不符合题意;
C、所给溶液都呈无色,将溶液两两混合,有气体产生的一组是碳酸钠和稀硫酸,剩余的是硫酸钠和氯化钠,无法进一步鉴别,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钡和硝酸钙与另三种物质的现象都是沉淀、无现象、无现象,不能鉴别,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对于物质鉴别题,首先要掌握各物质的性质,然后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所需物质,再利用反应的不同现象加以区分,鉴别题时各物质的现象必须不能相同,否则无法区分。
7.【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化学式的相关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氧化钙、碳酸钙和氢氧化钙与盐酸恰好反应得到溶液只有氯化钙溶液,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盐酸中氯元素质量即为生成氯化钙中氯元素质量,则蒸干该溶液得到的氯化钙固体质量为;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及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
8.【答案】C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向氢氧化钠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稀硫酸,硫酸能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白色沉淀,所以产生沉淀质量从原点起增加,至反应结束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B、锌的活动性大于铁,足量的铁和锌分别与相同质量、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锌的反应速率大于铁,即相等时间锌反应产生氢气质量大于铁,不符合题意;
C、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制取氧气,有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的时间短,最终二者生成的氧气的质量相同,符合题意;
D、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被消耗,温度逐渐恢复至室温,压强逐渐减小,最终压强小于原始值,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9.【答案】(1)
(2)
(3)
(4)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1)原子的表示方法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个硅原子表示为;
(2)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化学式为;
(3)氯化铵中的阳离子是铵根离子,离子的表示方法是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1个铵根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故表示为;
(4)硝酸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硝酸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
【分析】(1)根据元素符号前加系数表示多个原子分析;
(2)根据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分析;
(3)根据铵根离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标在原子团符号右上角,数字1省略分析
(4)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正负号在前分析。
10.【答案】(1)D
(2)B
(3)S2-
(4)19.00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与A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D,是因为它们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2)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B,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是8;
(3)D的质子数为16,是硫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其离子符号为:S2-;
(4)根据E图示所给信息,氟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00。
【分析】(1)根据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分析;
(2)根据相对稳定结构是最外层8个电子(第一层为最外层2)的结构分析;
(3)根据硫离子带2个单位负电荷,标在元素符号右中角,数字在前分析;
(4)根据元素周期表小格信息中最下面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分析。
11.【答案】(1)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
(2)无色透明液体,易溶于水、酒精,易挥发,有很强的刺激性酸臭味
(3)A
(4)5
【知识点】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解答】(1)由化学式可知,过氧乙酸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2)颜色、状态、溶解性、挥发性,气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过氧乙酸的物理性质是:无色透明液体,易溶于水、酒精,易挥发,有很强的刺激性酸臭味;
(3)过氧乙酸贮存过程中会逐渐分解,见光、遇热、有机物或金属等杂质分解更快,故贮存过氧乙酸应注意避光、密闭、低温保存,A符合题意;过氧乙酸在贮存过程中遇到金属分解会加快,故不可以在金属容器中配制过氧乙酸溶液,B不符合题意;过氧乙酸有很强的氧化性,配制过氧乙酸的稀溶液,不可以用手搅拌,C不符合题意;过氧乙酸有很强的氧化性,质量分数在0.005%~1%的水溶液,是不同病毒、病菌的广谱、高效、速效的消毒杀菌剂。浓度不是越大越好,D不符合题意。
(4)解:设需要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过氧乙酸溶液的质量为x,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可得:,x=5g。
【分析】(1)根据化学式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分析;
(2)根据物理性质是不需化学变化体现的性质分析;
(3)根据过氧乙酸的性质确定保存方法及配制、使用的注意事项分析;
(4)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分析。
12.【答案】(1)吸附
(2)乳化
(3)煮沸
(4)隔绝氧气
(5)复合
(6)米饭
【知识点】硬水与软水;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解答】(1)活性炭能吸附色素和异味等;
(2)洗洁精去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使油污分散为细小液滴被水冲掉;
(3)生活中软化硬水的方法是煮沸;
(4)用灯帽盖灭酒精灯,其灭火的原理是隔绝氧气;
(5)钢筋混凝土中有钢筋、水泥等,属于复合材料;
(6)蔬菜中含维生素,鸡蛋中含有蛋白质,米饭中含有糖类,菜籽油中含有油脂,故含糖类的是大米。
【分析】(1)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分析;
(2)根据洗洁精的乳化功能分析;
(3)根据煮沸可硬水软化分析;
(4)根据隔离氧气的灭火原理分析;
(5)根据钢筋混凝土为复合材料分析;
(6)根据米面中富含糖类分析。
13.【答案】(1)
(2)溶液溶液由无色变蓝色,铜片上有银白色物质生成
(3)左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甲烧杯中反应为铁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和硫酸亚铁,方程式为:;
(2)烧杯乙中铜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可以看到溶液溶液由无色变蓝色,铜片上有银白色物质生成;
(3)甲中铁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和硫酸亚铁,铁片质量在不断减小,杠杆左边质量减小,乙中铜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化学方程式为:,反应中铜片上有银白色物质生成,杠杆右边质量增大,应该为左边高右边低。
【分析】(1)根据铁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和硫酸亚铁分析;
(2)根据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分析;
(3)根据铁与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和硫酸亚铁,铜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及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分析。
14.【答案】(1)
(2)
(3)化合反应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化合反应及其应用;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解析】【解答】A~H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已知A是沼气、可燃冰的主要成分,可推出A为甲烷,F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可推出F为氢氧化钙,A能与B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D,可推出B为氧气,D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C和G,可推出D为二氧化碳,C为水,G为碳酸钠,C能与E转化为F,可推出E为氧化钙,F能与G转化为H和氢氧化钠,可推出H为碳酸钙,代入验证,符合题意。
(1)反应①为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反应④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反应③为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分析】根据沼气、可燃冰主要成分为甲烷,氢氧化钙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结合图示中物质转化关系推导出各物质,再由方程式书写方法及“多变一”的反应为化合反应解答。
15.【答案】分液漏斗;与氧气接触;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不能;A中品红溶液褪色;干燥气体;;随着反应进行,浓硫酸中溶质减少,浓度降低,变为稀硫酸,与锌反应生成H2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
【解析】【解答】(1)①为分液漏斗;
(2)装置E通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氧气后白磷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3)装置C中,当打开止水夹时,长颈漏斗内的液体进入试管,使试管内液面上升到多孔塑料板以上,与固体试剂接触,开始反应;当关闭止水夹时,产生的气体无法排出,在试管上半部分聚积,使试管内部气压增大,将液体压回到长颈漏斗,使液面降到多孔塑料板以下,使反应物相互分离,反应停止,故该装置的优点是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4)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应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图中装置属于密闭装置,导致试管中的空气不能顺利排出,可能会使得试管中的压强增大,导致试管炸裂,所以从实验安全角度考虑,D装置不能用来制备和收集满氢气;
(5)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故实验开始后,观察到A中品红溶液褪色,证明气体中含有SO2;
(6)气体通过溶液后会带出水蒸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吸收水分,干燥气体;
(7)氢气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8)反应过程中,浓硫酸与锌反应,溶质质量减小,浓度降低,变为稀硫酸,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
(2)根据燃烧需与氧气接触分析;
(3)根据能控制药品接触与分离的装置可控制反应发生与停止分析;
(4)根据密闭装置收集气体时会导致压强增大无法缓冲分析;
(5)根据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分析;
(6)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分析;
(7)根据氢气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水分析;
(8)根据反应发生后溶液浓度减小分析。
16.【答案】①;Fe2O3+6HCl=2FeCl3+3H2O;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稀盐酸或氯化钠都可以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④;Na2CO3+2HCl=2NaCl+H2O+CO2↑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盐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1)稀盐酸和锌粒反应生成氢气和氯化锌,有气泡生成,故填:①;
(2)试管②中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
(3)向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氢氧化钠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滴加稀盐酸,二者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碱性逐渐减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4)稀盐酸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稀盐酸和氢氧化钠中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也可以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沉淀,因此无法证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5)第④组实验中是在硝酸银溶液中加入稀盐酸,反应的实质是Cl-和Ag+反应生成AgCl的沉淀,并没有体现酸的通性,碳酸钠和硝酸银都属于盐,物质类别相同,反应的实质是H+和反应生成H2O和CO2,能验证酸的通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分析】(1)根据稀盐酸和锌粒反应生成氢气和氯化锌分析;
(2)根据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分析;
(3)根据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变红,遇酸性或中性溶液不变色分析;
(4)根据稀盐酸、氯化钠都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分析;
(5)根据酸的通性是发生反应时氢离子发生变化,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