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起考”大联考二模试题语文含解析

《湖南省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起考”大联考二模试题 语文 含解析x》,以下展示关于《湖南省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起考”大联考二模试题 语文 含解析x》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2025届高三“一起考”大联考(模拟二)语 文(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命题人:长沙市一中 周玉龙 审题人:雅礼中学 张世程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生产1斤榴莲,会排放多少“碳”?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自主研发了果园固碳和温室气体排放模型,以及“生命周期评价水果碳足迹”方法,通过在我国榴莲主产区海南的农场采集样品、调查农田管理情况,最终测算出榴莲的碳足迹。结果显示,每生产1斤榴莲,大约排放2斤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采摘榴莲后,企业贴上碳足迹认证标识,便能让消费者知晓碳排放量。就像走路会留下脚印,人类

2、生产生活不可避免会产生二氧化碳,在地球留下足迹。产品碳足迹是碳足迹中应用最广的概念,是指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是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有利于引导企业开发生产低碳产品,也有利于引导低碳产品消费,还有利于积极应对国际涉碳贸易政策,对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和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正因此,不久前,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从建立管理体系、构建工作格局、推动规则国际互信等方面,明确今后一个时期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任务书”和“施工图”。应清醒看到,我国开展产品碳足迹管理起步较晚,仍存在标准体系不完

3、善、数据基础薄弱、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用好碳足迹,助力“可持续”,必须充分认识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多方协调、形成合力,保障相关工作落地见效。以产品碳足迹管理助推绿色发展,需要夯实碳足迹基础支撑体系。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从基础性工作着手,推动发布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建立完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以及标识认证、分级管理、信息披露等制度,才能让碳足迹工作“有章可循、有数可用”。目前,生态环境部已逐步开展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优选出一批产品,包括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先行先试,为后续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建立健全碳足迹标准体系,将更好推动产品碳

4、足迹管理、认证等工作的规范化。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行业、多种产品、多个环节、多个领域,需动员社会主体广泛参与。比如,强化上下游企业间的技术合作、经验共享,有助于推动产业链碳足迹精准化核算与应用,促进产业链协同减排。加强产品碳足迹与贸易、财政、金融等政策的有机衔接,丰富拓展推广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形成多方联动、共建共担共享的工作局面,方能以产品碳足迹管理助力碳减排。产品碳足迹也是国际涉碳贸易政策的关注重点。以汽车行业为例,在“新三样”加速出口背景下,汽车行业参与国际碳对话频次不断增加,机制加快建立。主动应变作为,积极参与推动构建于我有利的国际碳足迹核算评价方法、标识认证规则

5、和数据体系能够帮助相关行业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推动碳足迹工作落细、落实、落地,不断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发展“含绿量”和生态“含金量”必将同步提升。(摘编自寇江泽以产品碳足迹管理助推绿色发展)材料二: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无论是以“生态中心主义”为价值基础的“深绿”生态理论,还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基础的“浅绿”生态理论,均无法完全脱离以资本为中心的窠臼。作为“人格化的资本”,资本家的灵魂就是拼命榨取剩余价值。自然由此被商品化和资本化,成为资本增殖和逐利

6、的牺牲品。对于殖民古巴的西班牙种植园主焚烧森林获得木灰肥料的行为,恩格斯讽刺道:“后来热带的倾盆大雨竟冲毁毫无保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这同他们又有什么相干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西方现代化的最大弊端,就是以资本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为中心,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服务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环境权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人权的重要内容。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源、放心的食物、宜居的环境等,就是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生态环境效益。“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把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加强人权法治保障,协调增进全体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权利,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文明知识体系,必须站在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第4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理论试题(答案)

下一篇:Unit 1~Unit 3 期中高频易错培优卷-2024-2025五年级英语下册人教精通版(三起)(含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