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 课堂练习(一)
一、选择题
1.“清洁能源之火,让奥运之光飞扬”,北京冬奥会的传递火炬首次用氢气作燃料。为确保火炬在极寒和大风等恶劣条件下持续燃烧,设计火炬需重点考虑的因素是( )
A.持续不断地释放氢气 B.温度不低于氢气的着火点
C.火炬外壳隔热性能好 D.氢气与空气保持充分接触
2.石油古称“洧水”,《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梦溪笔谈》中“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下列关于“洧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具有可燃性 B.是一种黏稠状液体 C.是可再生能源 D.“其烟”的主要成分为炭黑
3.在一次家庭小实验中,当点燃装有半杯水的纸杯时,发现水面以下部分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 )
A.纸杯着火点变低 B.温度低于着火点 C.与氧气接触面太小 D.纸杯不是可燃物
4.中学生应有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 )
A.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B.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C.发现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的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D.遭遇火灾险情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方式跑离着火区域
5.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如图为某实验示意图,有关该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 )
A.只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 B.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
C.热水的作用既提供热量又隔绝空气 D.升高水的温度,铜片上的红磷也能燃烧
6.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B.燃烧属于化学反应,爆炸也一定属于化学反应
C.化学反应常伴随能量变化,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
D.在氧气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
7.如图,将注射器中的溶液缓缓推入V形管,并用80 ℃的热水加热盛有红磷和白磷的W形管时,发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V形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
B.此实验可以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C.将注射器撤掉,向V形管中通入CO2,白磷很快熄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
D.该微型实验的优点是装置简单、节约药品
二、非选择题
8.诗人陆游的笔记中记载“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中有夹瓷盏……可省油之半”“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夹瓷盏被称为省油灯,用棉绳做炷(灯芯),上层盏盛油,下层盏盛水,其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1)图中属于可燃物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这是燃烧的________个条件之一。
(2)省油灯的原理是:油燃烧________,上层盏内油温________,下层盏内水吸热,减少油的________, 以达到省油的目的。
9.天然气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
(1)天然气属于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室温下,充分燃烧1 g天然气和1 g煤,产生的CO2及热量的对比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与煤相比,用天然气作燃料的优点有_________。
(3)甲烷可以直接应用于燃料电池,电池工作时的能量转化方式为_________。
10.新能源汽车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氢内燃车以氢气为燃料,不排放任何污染物。
(1)传统汽车的燃料来源于化石燃料,列举一种常见的化石燃料。
(2)氢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能源,目前暂时未能广泛使用的原因是什么?(答一点即可)
11.我省两淮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瓦斯存在于煤层及周围岩层中,是井下有害气体的总称,主要成分是甲烷。
(1)请你写出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煤矿瓦斯爆炸有两个必要条件:①瓦斯含量在爆炸极限的范围内;②_________。
(3)下表是常见三种气体的爆炸极限,请你据此判断:最容易发生爆炸的气体是________。
可燃气体 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H2 4.0%~74.2%
CH4 5%~15%
CO 12.5%~74.2%
(5)某现代化的矿井采用了“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有效解决了矿区及周边地区的照明用电。这种既采煤又发电联合生产的优点是_________。
12.用如图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1)实验1,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现象是__________。
(2)实验2,①中纸片燃烧,②中纸片未燃烧。②中纸片未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__。
13.“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描述的是著名的青瓷。
(1)陶瓷丰富的色彩与烧制过程中的反应有关。燃料(以木炭为例)在窑体内燃烧,通过两步反应生成CO,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古代窑炉(如图)构造不断变迁。为了提高窑体内CO的体积分数,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有________(填字母)。
A.相对增加燃料用量 B.相对增加空气鼓入 C.增加排气口数量 D.减少排气口数量
14.如图是某兴趣小组用酒精进行趣味实验的装置。先往针筒中滴入酒精,立即塞紧橡胶塞,再用手“捂”一会儿针筒,然后按点火器引爆混合气体,导致橡胶塞被冲飞。该实验可多次重复进行。
(1)写出针筒内混合气体爆炸的化学方程式。
(2)从微观角度分析按点火器前先用手“捂”一会儿针筒的原因。
(3)重复实验时,要将注射器活塞先往里推再往外拉。从燃烧条件分析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什么?
15.关于燃烧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某课外小组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认识燃烧
(1)含碳燃料不完全燃烧易产生有毒的_________气体,造成“煤气中毒”,使用时要注意通风透气。
(2)燃烧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成语的原意与燃烧不相关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卧薪尝胆 B.釜底抽薪 C.火上浇油 D.煽风点火
【任务二】燃烧条件的探究
(3)该小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1:将盛有白磷、红磷的燃烧匙放入空集气瓶中,塞紧塞子,白磷和红磷均不燃烧;
步骤2:通过长颈漏斗向集气瓶中加入80 ℃的水,并将燃烧匙上的红磷和白磷都淹没,白磷和红磷均不燃烧;
步骤3:连接注射器,_________(填操作),使白磷和红磷露出水面,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
①若要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其着火点需对比的步骤是_________。
②对比步骤2、3中的现象,证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为___________。
【任务三】燃烧的实际应用
(4)“戴维灯”采用一种网眼很小的普通金属网罩住火焰,使得金属网外的温度不会明显升高,这种灯在矿井里点燃不会引起可燃性气体爆炸,结合燃烧条件,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
【任务四】物质燃烧的再探究
(5)小组同学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于是查阅不同物质的熔点、沸点及燃烧时的温度如下表:
物质 熔点/℃ 沸点/℃ 燃烧时的温度/℃
石蜡 50~70 300~550 约600
铁 1535 2750 约1800
钠 97.8 883 约1400
①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物质燃烧时产生火焰是由______(填“固”“液”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②推测钠燃烧时________(填“有”或“无”)火焰产生。
③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产生火焰,但生活中木炭燃烧时往往会产生火焰,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2.C3.B4.A5.D6.C7.B
8.(1)炷(或灯芯) 油 三 (2)放热 升高 挥发
9.(1)不可再生 (2)等质量的天然气燃烧产生CO2少、热量高 (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0.(1)煤(或石油或天然气) (2)制取成本高(或贮存困难)
11.(1)CH4+2O2CO2+2H2O (2)②温度达到着火点(合理即可) (3)H2 (5)节约能源,有效避免瓦斯爆炸发生(或变废为宝,节约资源等,合理即可)
12.(1)①中白磷不燃烧,②中白磷燃烧 (2)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3.(1)C+O2CO2、C+CO22CO (2)AD
14. (1)C2H5OH+3O22CO2+3H2O (2)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推”是为了排出酒精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拉”是为了吸入充足的氧气。
15.(1)一氧化碳(或CO) (2)A (3)推动注射器活塞,将部分水压回长颈漏斗 ①1、3 ②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4)温度没有达到可燃性气体的着火点 (5)①气 ②有 ③木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碳继续燃烧产生了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