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1节 原子结构模型
第1课时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的内容。2.理解基态、激发态和原子光谱等概念,认识原子光谱分析的应用。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不同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
时间或年代 1803年 1904年 1911年 1913年 20世纪20 年代中期
原子结 构模型
模型 名称 道尔顿原子论 “      ” 模型     模型      模型     模型
相关科学家 薛定谔
1.如图所示的原子结构模型依次符合卢瑟福、道尔顿、汤姆孙、玻尔的观点的是(  )
A.(1)(2)(3)(4) B.(2)(1)(3)(4)
C.(1)(3)(2)(4) D.(1)(3)(4)(2)
2.下列实验事实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关系正确的是(  )
A.阴极射线实验发现电子: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
B.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原子核: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C.氢原子光谱发现电子分层排布: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D.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电子:汤姆孙原子结构模型
二、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1.氢原子光谱
(1)光谱的概念:利用      将物质     或      的频率(或波长)和强度分布记录下来的谱线。
(2)光谱形成原因:核外电子在不同轨道间    时,会辐射或吸收能量。
(3)氢原子光谱特点
氢原子光谱是由具有         的谱线组成的    光谱。
2.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1)基本观点
运动 轨迹 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上绕     运动,并且     能量
能量 分布 ①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E),而且能量值是不连续(      )的。②轨道能量依n值(n称为    ,取值1、2、3、…)的增大而    。③对氢原子而言,电子处在n=1的轨道时能量最低,这种状态称为  ;能量高于基态能量的状态,称为    
电子 跃迁 电子在能量不同的轨道之间跃迁时,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出来并被记录下来,就形成了   
(2)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
(3)氢原子光谱形成原因
根据玻尔模型,电子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    的,轨道间的能量差也是确定的,根据公式hν=|Ej-Ei|计算得到的光的频率ν只能是    的,此时形成的是具有特征波长的线状光谱。
(4)贡献
①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实验事实。
②阐明了原子光谱源自核外电子在能量不同的轨道之间的跃迁,指出了电子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    的。
1.正误判断
(1)光是电子跃迁释放能量的重要形式之一(  )
(2)氢原子外围只有一个电子,故氢原子光谱只有一条谱线(  )
(3)氢原子光谱属于线状光谱(  )
(4)基态氢原子转变成激发态氢原子时释放能量(  )
(5)焰色试验与电子跃迁有关,属于化学变化(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原子光谱是元素的所有光谱中最复杂的光谱之一
B.“量子化”就是不连续的意思,微观粒子运动均有此特点
C.玻尔理论不但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而且还推广到其他原子光谱
D.所有原子中都含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粒
3.对充有氖气的霓虹灯管通电,灯管发出红色光。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氖原子获得电子后转变成发出红光的物质
B.在电流的作用下,氖原子与构成灯管的物质发生反应
C.电子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D.电子由基态向激发态跃迁时吸收除红光以外的光线
4.激发态原子和基态原子可以通过电子跃迁的方式相互转化,跃迁过程中可得到光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K的焰色试验呈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产生紫色的原因是化学变化
B.如图实验装置测得的是氢元素的吸收光谱
C.电子仅由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才会产生原子光谱
D.通过光谱实验获得谱线的频率,可知电子在哪些轨道之间跃迁
答案精析
一、
葡萄干布丁 核式 玻尔原子结构 量子力学 道尔顿 汤姆孙 卢瑟福 玻尔
应用体验
1.B [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个实心的球体;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葡萄干布丁”模型;玻尔在卢瑟福核式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B项符合题意。]
2.B [汤姆孙通过阴极射线实验发现电子,故A错误;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故B正确;玻尔为了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即玻尔原子结构模型,故C错误;汤姆孙发现电子,提出“葡萄干布丁”模型,故D错误。]
二、
1.(1)原子光谱仪 吸收的光 发射的光 (2)跃迁 (3)特定波长、彼此分立 线状
2.(1)原子核 不辐射 能量“量子化” 量子数 升高
基态 激发态 光谱 (3)量子化 不连续
(4)②量子化
应用体验
1.(1)√ (2)× (3)√ (4)× (5)×
2.B [氢原子光谱是元素的所有光谱中最简单的光谱,故A错误;玻尔理论具有局限性,只是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但对解释多电子原子的光谱却遇到困难,故C错误。]
3.C [光是电子释放能量的一种重要形式,霓虹灯发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A错误;霓虹灯发光过程属于物理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故B错误;由于处于激发态的氖原子不稳定,则电子由能量较高轨道跃迁到能量较低轨道时,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光的波长对应一定的颜色,故C正确。]
4.D [元素K的焰色试验呈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是钾原子中电子发生跃迁的结果,属于物理变化,A错误;该实验装置测得的是氢原子的发射光谱,B错误;原子光谱有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两种,电子由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会产生原子发射光谱,C错误。](共49张PPT)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第1课时
第1章 第1节
<<<
核心素养
发展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的内容。
2.理解基态、激发态和原子光谱等概念,认识原子光谱分析的应用。
内容索引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二、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课时对点练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
<

不同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时间或年代 1803年 1904年 1911年 1913年 20世纪20年代中期
原子结构模型
模型名称 道尔顿原子论 “____________”模型 _____模型 _____________模型 ________模型
相关科学家 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 薛定谔
葡萄干布

核式
玻尔原子结

量子力学
道尔顿
汤姆孙
卢瑟福
玻尔
1.如图所示的原子结构模型依次符合卢瑟福、道尔顿、汤姆孙、玻尔的观点的是
A.(1)(2)(3)(4)
B.(2)(1)(3)(4)
C.(1)(3)(2)(4)
D.(1)(3)(4)(2)

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
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个实心的球体;
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原子结
构的“葡萄干布丁”模型;玻尔在卢瑟福核式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B项符合题意。
2.下列实验事实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关系正确的是
A.阴极射线实验发现电子: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
B.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原子核: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C.氢原子光谱发现电子分层排布: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D.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电子:汤姆孙原子结构模型

汤姆孙通过阴极射线实验发现电子,故A错误;
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故B正确;
玻尔为了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即玻尔原子结构模型,故C错误;
汤姆孙发现电子,提出“葡萄干布丁”模型,故D错误。
返回
>
<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二、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1.氢原子光谱
(1)光谱的概念:利用 将物质 或 的频率(或波长)和强度分布记录下来的谱线。
(2)光谱形成原因:核外电子在不同轨道间 时,会辐射或吸收能量。
(3)氢原子光谱特点
氢原子光谱是由具有 的谱线组成的 光谱。
原子光谱仪
吸收的光
发射的光
跃迁
特定波长、彼此分立
线状
2.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1)基本观点
运动 轨迹 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上绕 运动,并且
能量
原子核
不辐射
能量 分布 ①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E),而且能量值是不连续( )的。②轨道能量依n值(n称为 ,取值1、2、3、…)的增大而 。③对氢原子而言,电子处在n=1的轨道时能量最低,这种状态称为 ;能量高于基态能量的状态,称为______
电子 跃迁 电子在能量不同的轨道之间跃迁时,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出来并被记录下来,就形成了_____
能量“量子化”
量子数
升高
基态
激发态
光谱
(2)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

(3)氢原子光谱形成原因
根据玻尔模型,电子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 的,轨道间的能量差也是确定的,根据公式hν=|Ej-Ei|计算得到的光的频率ν只能是 的,此时形成的是具有特征波长的线状光谱。
量子化
不连续
(4)贡献
①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实验事实。
②阐明了原子光谱源自核外电子在能量不同的轨道之间的跃迁,指出了电子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 的。
量子化
1.正误判断
(1)光是电子跃迁释放能量的重要形式之一
(2)氢原子外围只有一个电子,故氢原子光谱只有一条谱线
(3)氢原子光谱属于线状光谱
(4)基态氢原子转变成激发态氢原子时释放能量
(5)焰色试验与电子跃迁有关,属于化学变化

×

×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氢原子光谱是元素的所有光谱中最复杂的光谱之一
B.“量子化”就是不连续的意思,微观粒子运动均有此特点
C.玻尔理论不但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而且还推广到其他原子光谱
D.所有原子中都含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粒

氢原子光谱是元素的所有光谱中最简单的光谱,故A错误;
玻尔理论具有局限性,只是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但对解释多电子原子的光谱却遇到困难,故C错误。
3.对充有氖气的霓虹灯管通电,灯管发出红色光。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氖原子获得电子后转变成发出红光的物质
B.在电流的作用下,氖原子与构成灯管的物质发生反应
C.电子由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D.电子由基态向激发态跃迁时吸收除红光以外的光线

光是电子释放能量的一种重要形式,霓虹灯发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故A错误;
霓虹灯发光过程属于物理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故B错误;
由于处于激发态的氖原子不稳定,则电子由能量较高轨道跃迁到能量较低轨道时,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光的波长对应一定的颜色,故C正确。
4.激发态原子和基态原子可以通过电子跃迁的方式相互转化,跃迁过程中可得到光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K的焰色试验呈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产生紫色的原因是化学变化
B.如图实验装置测得的是氢元素的吸收光谱
C.电子仅由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才会产生原子光谱
D.通过光谱实验获得谱线的频率,可知电子在哪些轨道之间跃迁

元素K的焰色试验呈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是钾原子中电子发生跃迁的结果,属于物理
变化,A错误;
该实验装置测得的是氢原子的发射光谱,B错误;
原子光谱有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两种,电子由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会产生原子发射光谱,C错误。
返回
课时对点练
题组一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2024·四川遂宁期中)下列原子模型中电子绕核运动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转,又被称为“行星模型”的是
A.道尔顿模型 B.汤姆孙原子模型
C.卢瑟福原子模型 D.玻尔原子模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理论,他认为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做圆周运动,故选C。
2.下列是不同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按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②“葡萄干布丁”模型 ③量子力学模型 ④道尔顿原子论 ⑤核式模型
A.①③②⑤④ B.④②③①⑤
C.④②⑤①③ D.⑤④②①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①玻尔原子结构模型于1913年提出;
②“葡萄干布丁”模型是由汤姆孙于1904年提出的;
③量子力学模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提出;
④道尔顿原子论于1803年提出;
⑤核式模型由卢瑟福于1911年提出;故按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④②⑤①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题组二 基态、激发态与光谱
3.同一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相比较,正确的是
①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高 ②基态时比较稳定 ③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低 ④激发态时比较稳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对于同一原子,基态时比较稳定,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低,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4.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当氢原子的这个电子处于怎样的状态时是基态
A.n=1 B.n=2
C.n=3 D.n=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对氢原子而言,电子处于n=1的轨道时能量最低,称为基态,能量高于基态能量的状态称为激发态。
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原子的核外电子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称为基态
B.原子的核外电子吸收能量而高于基态能量的状态称为激发态
C.焰色是电子从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时产生的
D.原子的核外电子由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低的轨道时,辐射的
能量可能以光的形式表现出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基态原子是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A正确;
焰色是电子从激发态的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低的轨道时产生的,C错误;
原子的核外电子由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低的轨道时,会放出能量,发光是释放能量的主要形式之一,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6.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是由不连续的谱线组成的,这表明
A.在原子中只有某些电子能够跃迁产生光谱
B.原子中的电子可以处于某些特定的能量状态,即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
是量子化的
C.原子发射的光是单色光
D.白光可以由多种单色光组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光谱分为连续光谱和线状光谱,无论是单色光还是白光,都是连续光谱,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也就是由具有特定频率的光形成的谱线。原子光谱之所以产生这种特定的谱线,是由于电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电子跃迁吸收或释放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7.氯化钠在灼烧过程中,发出黄色的光,下列对此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形成发射光谱,物理变化
B.形成发射光谱,化学变化
C.形成吸收光谱,物理变化
D.形成吸收光谱,化学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氯化钠在灼烧时,电子吸收能量由能量较低的轨道向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电子再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低的轨道时,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发出黄色的光,形成的是发射光谱,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8.下列有关光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中的电子在跃迁时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光,这也是原子光谱产
生的原因
B.电子由能量较低轨道跃迁至能量较高轨道时,可通过光谱仪直接摄取
原子的发射光谱
C.燃放的焰火在夜空中呈现五彩缤纷的礼花与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有关
D.通过光谱分析可以鉴定某些元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原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A正确;
电子由能量较低轨道跃迁至能量较高轨道时,要吸收能量,光谱仪摄取到的是吸收光谱,B错误;
在现代化学中,常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称为光谱分析,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9.(2023·北京海淀期末)实验证据推动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不断深化。下列可以较好地解释“钠原子中处于n=6的状态上的核外电子跃迁到n=3的状态,会产生多条谱线(如图)”的原子结构模型是
A.“葡萄干布丁”模型
B.卢瑟福核式模型
C.玻尔模型
D.量子力学模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汤姆孙根据实验发现了电子,而且原子呈
电中性,据此提出原子的“葡萄干布丁”
模型,A不符合题意;
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这一模
型建立的基础是α粒子散射实验,B不符合题意;
玻尔的原子模型中电子轨道和原子的能量都是量子化的,是建立在三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的理论,C不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在处理核外电子量子化特性及波粒二象性提供主要论据和重要结论,可以较好地解释“钠原子中处于n=6的状态上的核外电子跃迁到n=3的状态会产生多条谱线”,D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0.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有关的是
A.钢铁长期使用后生锈   B.冷却结晶
C.金属可以导电   D.夜空中的激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钢铁长期使用后生锈是因为铁失去电子被氧化,A项错误;
金属可以导电是因为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发生了定向移动,C项错误。
11.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统称为原子光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同一种元素原子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的特征谱线相同
B.霓虹灯光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释放能量有关
C.光谱仪可以摄取元素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D.目前发现的元素都是通过原子光谱发现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同一种元素原子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的特征谱线相同,故A、C正确;
电子跃迁本质上是组成物质的粒子中电子的一种能量变化,霓虹灯光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释放能量有关,故B正确;
每种元素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在历史上许多元素是通过原子光谱发现的,如铯和铷,但目前发现的元素并非都是通过原子光谱发现的,故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化学让生活更加美好,下列现象与原子核外电子跃迁释放能量无关的是
A.棱镜分光 B.节日燃放的烟花
C.日光灯通电发光 D.璀璨的霓虹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棱镜分光是根据不同波长的光发生折射时角度不同将光束分散,与电子跃迁无关,A符合题意。
13.当原子的电子由激发态跃迁至基态时,会将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出,这种现象为电子跃迁的一种。氢原子在下列量子数n之间的电子跃迁,所产生光谱的波长最短的是
A.n=4→n=2 B.n=3→n=1
C.n=4→n=3 D.n=3→n=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跃迁过程中,能量变化越小,波长越长,能量变化越大,波长越短;对应的量子数数值越大,相同量子数差值具有的能量越小,n和n相隔数值越大,能量越大。A项,n=4→n=2间隔2个量子数;
B项,n=3→n=1间隔2个量子数;
C项,n=4→n=3间隔1个量子数;
D项,n=3→n=2间隔1个量子数;根据分析,B的波长最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4.回答下列问题:
(1)日光等白光经棱镜折射后产生的是  光谱。原子光谱是  光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连续
线状
日光形成的光谱为连续光谱;原子光谱是由不连续特征谱线组成的,都是线状光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吸收光谱是由   的电子跃迁为    的电子产生的,此过程中电子   能量;发射光谱是由    的电子跃迁为   的电子产生的,此过程中电子   能量。
基态
激发态
吸收
激发态
基态
释放
15.(1)1861年德国人基尔霍夫(G.R.Kirchhoff)和本生(R.W.Bunsen)研究锂云母的某谱时,发现在深红区有一新线,从而发现了铷元素,他们研究的是    。
(2)含有钾元素的盐的焰色试验为  色。许多金属的盐都可以进行焰色试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原子光谱

激发态的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低的轨道时,以一定波长(可见光区域)光的形式辐射能量
返回作业1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选择题1~13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题组一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1.(2024·四川遂宁期中)下列原子模型中电子绕核运动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转,又被称为“行星模型”的是 (  )
A.道尔顿模型 B.汤姆孙原子模型
C.卢瑟福原子模型 D.玻尔原子模型
2.下列是不同时期的原子结构模型,按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②“葡萄干布丁”模型 ③量子力学模型 ④道尔顿原子论 ⑤核式模型
A.①③②⑤④ B.④②③①⑤
C.④②⑤①③ D.⑤④②①③
题组二 基态、激发态与光谱
3.同一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相比较,正确的是 (  )
①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高 ②基态时比较稳定 ③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低 ④激发态时比较稳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当氢原子的这个电子处于怎样的状态时是基态 (  )
A.n=1 B.n=2
C.n=3 D.n=4
5.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原子的核外电子处于能量最低的状态称为基态
B.原子的核外电子吸收能量而高于基态能量的状态称为激发态
C.焰色是电子从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时产生的
D.原子的核外电子由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低的轨道时,辐射的能量可能以光的形式表现出来
6.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是由不连续的谱线组成的,这表明 (  )
A.在原子中只有某些电子能够跃迁产生光谱
B.原子中的电子可以处于某些特定的能量状态,即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C.原子发射的光是单色光
D.白光可以由多种单色光组成
7.氯化钠在灼烧过程中,发出黄色的光,下列对此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形成发射光谱,物理变化
B.形成发射光谱,化学变化
C.形成吸收光谱,物理变化
D.形成吸收光谱,化学变化
8.下列有关光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原子中的电子在跃迁时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光,这也是原子光谱产生的原因
B.电子由能量较低轨道跃迁至能量较高轨道时,可通过光谱仪直接摄取原子的发射光谱
C.燃放的焰火在夜空中呈现五彩缤纷的礼花与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有关
D.通过光谱分析可以鉴定某些元素
9.(2023·北京海淀期末)实验证据推动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不断深化。下列可以较好地解释“钠原子中处于n=6的状态上的核外电子跃迁到n=3的状态,会产生多条谱线(如图)”的原子结构模型是 (  )
A.“葡萄干布丁”模型 B.卢瑟福核式模型
C.玻尔模型 D.量子力学模型
10.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有关的是 (  )
A.钢铁长期使用后生锈  B.冷却结晶
C.金属可以导电  D.夜空中的激光
11.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统称为原子光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同一种元素原子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的特征谱线相同
B.霓虹灯光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释放能量有关
C.光谱仪可以摄取元素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D.目前发现的元素都是通过原子光谱发现的
12.化学让生活更加美好,下列现象与原子核外电子跃迁释放能量无关的是 (  )
A.棱镜分光 B.节日燃放的烟花
C.日光灯通电发光 D.璀璨的霓虹灯
13.当原子的电子由激发态跃迁至基态时,会将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出,这种现象为电子跃迁的一种。氢原子在下列量子数n之间的电子跃迁,所产生光谱的波长最短的是 (  )
A.n=4→n=2 B.n=3→n=1
C.n=4→n=3 D.n=3→n=2
14.(16分)回答下列问题:
(1)日光等白光经棱镜折射后产生的是    光谱。原子光谱是    光谱。
(2)吸收光谱是由    的电子跃迁为    的电子产生的,此过程中电子    能量;发射光谱是由   的电子跃迁为     的电子产生的,此过程中电子    能量。
15.(6分)(1)1861年德国人基尔霍夫(G.R.Kirchhoff)和本生(R.W.Bunsen)研究锂云母的某谱时,发现在深红区有一新线,从而发现了铷元素,他们研究的是        。
(2)含有钾元素的盐的焰色试验为    色。许多金属的盐都可以进行焰色试验,其原因是   。
答案精析
1.C [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理论,他认为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做圆周运动,故选C。]
2.C [①玻尔原子结构模型于1913年提出;②“葡萄干布丁”模型是由汤姆孙于1904年提出的;③量子力学模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提出;④道尔顿原子论于1803年提出;⑤核式模型由卢瑟福于1911年提出;故按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④②⑤①③。]
3.B [对于同一原子,基态时比较稳定,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低,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4.A [对氢原子而言,电子处于n=1的轨道时能量最低,称为基态,能量高于基态能量的状态称为激发态。]
5.C [基态原子是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A正确;焰色是电子从激发态的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低的轨道时产生的,C错误;原子的核外电子由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低的轨道时,会放出能量,发光是释放能量的主要形式之一,D正确。]
6.B [光谱分为连续光谱和线状光谱,无论是单色光还是白光,都是连续光谱,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也就是由具有特定频率的光形成的谱线。原子光谱之所以产生这种特定的谱线,是由于电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电子跃迁吸收或释放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
7.A [氯化钠在灼烧时,电子吸收能量由能量较低的轨道向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电子再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低的轨道时,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发出黄色的光,形成的是发射光谱,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8.B [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原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A正确;电子由能量较低轨道跃迁至能量较高轨道时,要吸收能量,光谱仪摄取到的是吸收光谱,B错误;在现代化学中,常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称为光谱分析,D正确。]
9.D [汤姆孙根据实验发现了电子,而且原子呈电中性,据此提出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A不符合题意;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这一模型建立的基础是α粒子散射实验,B不符合题意;玻尔的原子模型中电子轨道和原子的能量都是量子化的,是建立在三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的理论,C不符合题意;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在处理核外电子量子化特性及波粒二象性提供主要论据和重要结论,可以较好地解释“钠原子中处于n=6的状态上的核外电子跃迁到n=3的状态会产生多条谱线”,D符合题意。]
10.D [钢铁长期使用后生锈是因为铁失去电子被氧化,A项错误;金属可以导电是因为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发生了定向移动,C项错误。]
11.D [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同一种元素原子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的特征谱线相同,故A、C正确;电子跃迁本质上是组成物质的粒子中电子的一种能量变化,霓虹灯光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释放能量有关,故B正确;每种元素都有自己的特征谱线,在历史上许多元素是通过原子光谱发现的,如铯和铷,但目前发现的元素并非都是通过原子光谱发现的,故D错误。]
12.A [棱镜分光是根据不同波长的光发生折射时角度不同将光束分散,与电子跃迁无关,A符合题意。]
13.B [跃迁过程中,能量变化越小,波长越长,能量变化越大,波长越短;对应的量子数数值越大,相同量子数差值具有的能量越小,n和n相隔数值越大,能量越大。A项,n=4→n=2间隔2个量子数;B项,n=3→n=1间隔2个量子数;C项,n=4→n=3间隔1个量子数;D项,n=3→n=2间隔1个量子数;根据分析,B的波长最短。]
14.(1)连续 线状 (2)基态 激发态 吸收 激发态
基态 释放
解析 (1)日光形成的光谱为连续光谱;原子光谱是由不连续特征谱线组成的,都是线状光谱。
15.(1)原子光谱
(2)紫 激发态的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低的轨道时,以一定波长(可见光区域)光的形式辐射能量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四川省自贡市蜀光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物理试题(答案)

下一篇:月考测试卷 (一)(1-2单元测试)(无答案)五年级下册数学冀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