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基本化学实验技能及应用 专项练习 (答案)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专题复习(福建)

9 基本化学实验技能及应用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题号 一 二 总分 累分人
得分
  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S 32 I 127
试卷好题分析 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T1、T2、T12等,优秀传统文化T14
中考押题点分析 情境化命题T15、T17等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校采购了一批含75%酒精的免洗消毒喷雾。你建议在存放处张贴的警示标识是 (  )
2.直饮水机可以将水净化达到可直接饮用的标准,其中涉及的净水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 PP滤芯过滤 B.活性炭吸附 C.臭氧消毒 D.加热器煮沸
3.下图是化学实验操作考试中,某些学生加热铜片过程中的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
A.点燃酒精灯 B.加热铜片
C.放置坩埚钳 D.熄灭酒精灯
4.下列整理实验室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  )
A.将大理石保存在细口瓶中 B.实验后的废液倒入下水道
C.将实验剩余试剂带出实验室扔掉 D.洗涤后的试管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
5.试管常用作化学反应的容器,下列在试管中加入试剂的操作正确的是 (  )
A.添加固体粉末 B.添加固体颗粒
C.倾倒液体 D.滴加液体
6.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有关实验意外处理方法中错误的是 (  )
A.过滤时戳破滤纸——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处继续过滤
B.酒精洒在实验台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C.烧碱溶液不慎沾到皮肤上——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1%的硼酸溶液
D.蒸发食盐水时,食盐颗粒四处飞溅——撤去酒精灯并不断搅拌
7.正确的思路与方法是设计探究实验的关键。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氮气中的氧气 通入灼热的铜粉
B 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将水通过充满石墨的U形管
C 分离CaO和CuO的混合物 加水溶解,过滤
D 鉴别某液体试剂是否为氯化钠溶液 取样,滴加少量硝酸银溶液
8.下列关于探究铜生锈条件的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
序号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铜不生锈 铜不生锈 铜不生锈 铜生锈
A.对比实验1和实验4,证明没有水,铜不生锈
B.实验3证明铜生锈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无关
C.能证明铜生锈需要有氧气的一组实验是实验3和实验4
D.实验4证明铜在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环境中会生锈
9.下列方法中不能验证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的是 (  )
A.用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变化
B.用pH计测量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
C.用酸碱指示剂测量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性变化
D.用电子天平测量反应过程中溶液的质量变化
10.向含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慢慢滴入稀硫酸,用数字pH仪连接电脑实时测得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N点时的溶液一定呈红色
B.P点时的溶液能与小苏打发生反应
C.M→N过程中溶液的碱性逐渐增强
D.M→P过程中生成的硫酸钠的质量不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共70分。
11.(8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1)取用粉末状试剂一般用    。
(2)实验室取用试剂要注意节约,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取用最少量:固体试剂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试剂取用    mL。
(3)取用一定体积的液体,常用    量出体积。读数时,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4)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    。
(5)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在组装好仪器、装试剂前,必须          。
(6)连接玻璃导管和乳胶管的操作:先把导管口    ,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导管插入乳胶管。
(7)称取10.2 g食盐时,若将食盐放在天平的右盘上称量(1 g以下用游码),则实际称取的食盐质量为  g。
12.(6分)水是生命之源。
(1)自然界中的水一般要净化后才能使用。吸附、过滤、蒸馏三种净化水的操作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
(2)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①写出上述物质中氧化物的化学式:    。
②物质D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3)有些饮水台可取水直接饮用。其净水处理的步骤如图所示:
①步骤1的作用是    (填字母,下同),步骤3的作用是    。
A.杀菌消毒 B.吸附杂质 C.过滤 D.蒸馏
②步骤2中的超滤膜可以让水分子通过,而其他大分子杂质被留下,这与过滤中的    (实验用品)功能相似。
13.(10分)小明同学经常利用课堂上学到的化学知识做一些有趣的家庭实验。
(1)花青素的变色效果与石蕊类似,小明取紫甘蓝(含有花青素)捣碎,加入白酒搅拌后,用纱布挤出紫色浸泡液;白酒的作用是          ,向浸泡液中加入几滴白醋后,可以观察到浸泡液变为    色。
(2)小明查阅资料发现袋装零食海苔中的干燥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他取适量干燥剂于玻璃杯中加入适量水搅拌后发现玻璃杯壁发烫,说明该反应    (选填“吸热”或“放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小明画出的水电解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的原子)。
a.在电池的    极聚集,可以用        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
b.水分解的微观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填序号)。
14.(10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蓝染越来越受到当下年轻人的追捧。
资料1 植物染料蓝靛是中国蓝印花布所使用的一种特殊的植物染色材料。古籍《天工开物》中记载了用蓝草制取靛蓝的过程:“凡造淀,叶与茎多者入窖,少者入桶与缸。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每水浆一石下石灰五升,搅冲数十下,淀信即结。水性定时,淀沉于底……其掠出浮沫晒干者曰靛花。”
资料2 靛蓝(C16H10N2O2)微溶于水、乙醇、甘油和丙二醇,不溶于油脂,其耐热性、耐光性、耐碱性、耐氧化性、耐盐性和耐细菌性均较差。
(1)用蓝草制取靛蓝的过程没有涉及的操作是    (填字母)。
A.溶解 B.搅拌 C.蒸发 D.灼烧
(2)靛蓝属于    (选填“无机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其所含碳、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整数比)。
(3)对比棉布、真丝、化纤布的吸水性、耐酸性及耐碱性,发现棉布最适合蓝染。请写出鉴别棉布和真丝的方法:                      。
(4)根据靛蓝的性质,提出使用蓝染衣物的注意事项: (任写一条)。
(5)监测蓝草发酵期间的靛蓝生物转化过程,通过调节初始pH、温度及糖化酶浓度,对比粗靛及精靛的质量来优化制靛工艺(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影响获得精靛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    、    。
15.(9分)我国氯碱工业技术有长足发展,下图是依托海水发展氯碱工业的流程图。
(1)“操作X”为    ,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                 ,反应②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3)氯气与烧碱制备漂白剂的原理为Cl2+2NaOHNaClO+NaCl+H2O,由此可推测产物中起漂白作用的物质为    (填化学式)。
(4)生产过程中可以闻到刺鼻的气味,这说明微观粒子          。
16.(10分)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按下列要求写出仪器名称:装置A中主要由金属材料制成的仪器是    ,装置B中用作反应容器的仪器是    。
(2)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装置D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    (选填“a”或“b”)管口通入。
(3)装置B、C都可用来制取二氧化碳,相较于装置B,装置C在操作方面的优势是            ;若用装置E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    (选填“有”或“无”)明显影响。
(4)实验室在常温下用块状电石与水反应制取微溶于水的乙炔(C2H2)气体,该反应非常剧烈,上图中最适合制取乙炔气体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
17.(11分)很多同学都喜欢既别致又实用的“叶脉书签”,某实验小组尝试制作书签,并对该制作过程及所用试剂进行了研究。
Ⅰ.制作“叶脉书签”
小组同学首先选取了大小适当的树叶,洗净后放在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再加以处理,除去表皮和叶肉,只剩清晰的叶脉,取出,冲洗,将叶片压平,最后系上各色丝带,漂亮的“叶脉书签”便做好了。
(1)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会使其浓度偏高的操作可能是        (写1种)。
Ⅱ.探究制作“叶脉书签”的最佳条件
【实验1】相同煮沸时间内,将洗干净的树叶放在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里,处理后叶片变化如下表。
NaOH溶液浓度 1% 5% 10%
叶片变化 留有很多叶肉 留有较多叶肉 残留很少叶肉
【实验2】在10%的氢氧化钠溶液里,将洗干净的树叶在不同温度下煮沸,随着时间的变化,叶片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
时间 5 min 15 min 20 min
叶片 变化 60 ℃ 无明显变化 留有较多叶肉 留有少量叶肉
80 ℃ 留有较多叶肉 留有少量叶肉 残留很少叶肉
100 ℃ 留有较多叶肉 残留很少叶肉 叶片卷起来,叶肉与叶脉不易分离
(2)实验小组同学选择10%的氢氧化钠溶液制作“叶脉书签”的原因是                。
(3)通过实验2可知,制作“叶脉书签”的最佳加热的温度和时间是         (写一种)。
Ⅲ.小组同学发现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瓶口有白色固体出现,这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氢氧化钠吗 同学们展开了下面的探究:
(4)氢氧化钠溶液放置在空气中可能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分别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方案:
方案Ⅰ:打开瓶塞,取出少量溶液,并向其中加入少量稀盐酸,若未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证明溶液没有变质。
方案Ⅱ:打开瓶塞,取出少量溶液,并向其中加入CaCl2溶液,若未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溶液没有变质。
(5)你认为上述实验方案不可行的是    ,理由是                。
(6)同学们利用可行的方案进行实验,检验出该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已变质,提出使用或保存氢氧化钠溶液的注意事项:        (写一点)。
18.(6分)SO2在葡萄酒中起到杀菌、抗氧化作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规定,普通葡萄酒中SO2的含量不能超过250 mg·L-1。
(1)小组同学取200 mL某品牌葡萄酒,用碘(I2)标准溶液作滴定剂,恰好完全反应时,共消耗碘127 m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I2+2H2O2HI+H2SO4,计算200 mL该葡萄酒中二氧化硫的质量。
(2)上述测定的某品牌葡萄酒中SO2的含量    (选填“符合”或“不符合”)国家标准。
参考答案
1.B 2.C 3.A 4.D 5.C 6.A
7.A 【解析】A.灼热的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铜不与氮气反应,能除去氮气中的氧气,正确;B.石墨无吸附性,不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错误;C.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加水溶解后,过滤,得不到氧化钙,错误;D.含氯离子的溶液都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不一定是氯化钠溶液,错误。
8.B 9.D
10.B 【解析】A.N点时pH=7,溶液为中性,表示硫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酚酞溶液在中性溶液中呈无色,错误;B.P点时pH<7,溶液显酸性,硫酸过量,硫酸和小苏打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正确;C.由图像可知,M点pH大于7,N点pH=7,M→N过程中pH逐渐减小,则溶液碱性逐渐减弱,错误;D.M→N过程中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硫酸钠和水,该过程中生成的硫酸钠不断增加;N点时,氢氧化钠和硫酸恰好完全反应,N→P过程中硫酸过量,硫酸钠的质量不变,错误。
11.(8分)
(1)药匙(或纸槽)
(2)1~2
(3)量筒
(4)
(5)检查装置气密性
(6)用水润湿
(7)9.8(2分)
12.(6分)
(1)蒸馏
(2)①H2O ②+1
(3)①B A ②滤纸
13.(10分)(1)溶解花青素 红
(2)放热 CaO+H2OCa(OH)2(3分)
(3)a.负 带火星的木条(或燃着的木条) b.①④②⑤③(2分)
14.(10分)
(1)D(2分)
(2)有机化合物 6∶1(2分)
(3)取样,灼烧,有烧焦羽毛味的是真丝,有烧纸气味的是棉布(2分)
(4)不能高温洗涤(或其他合理答案)
(5)温度 糖化酶浓度
15.(9分)
(1)蒸发 引流
(2)2NaCl+2H2O2NaOH+Cl2↑+H2↑(3分) 化合
(3)NaClO(2分)
(4)在不断运动
16.(10分)(1)铁架台 锥形瓶
(2)2KMnO4K2MnO4+MnO2+O2↑(3分) a
(3)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无
(4)B
17.(11分)
(1)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或其他合理答案)
(2)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煮沸后残留很少叶肉,便于操作
(3)80 ℃、20 min(或100 ℃、15 min)(2分)
(4)CO2+2NaOHNa2CO3+H2O(3分)
(5)方案Ⅰ 滴入少量稀盐酸时,稀盐酸会先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明显现象(2分)
(6)密封保存(或其他合理答案)
【解析】(1)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时,俯视读数,则量取的水的质量偏小,会导致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偏高。
(2)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应使用煮沸后残留很少叶肉的10%的氢氧化钠溶液。
(3)为了使叶肉被除去且不使叶片弯曲,应选择80 ℃煮20 min或100 ℃煮15 min。
(4)氢氧化钠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而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5)氢氧化钠部分变质时,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若只加入少量稀盐酸,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法证明溶液中是否含有碳酸钠,也就不能确定溶液是否变质。
(6)氢氧化钠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应注意密封保存或随用随配;氢氧化钠有腐蚀性,应避免接触皮肤。
18.(6分)(1)解:设200 mL该葡萄酒中二氧化硫的质量为x。
SO2+I2+2H2O2HI+H2SO4
64  254
x 127 mg(2分)
=(1分)
x=32 mg(1分)
答:200 mL该葡萄酒中二氧化硫的质量为32 mg。
(2)符合(2分)
【解析】(2)上述测定的某品牌葡萄酒中SO2的含量为=160 mg·L-1<250 mg·L-1,所以符合国家标准。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大沥中学九年级物理校模(学生版+教师版)

下一篇:19.3 课题学习选择方案 同步练习(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