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溶液
题号 一 二 总分 累分人
得分
注意事项:1.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试卷好题分析 劳动实践T3,生活、生产情境T4、T14、T15,项目式探究题T17
中考押题点分析 新题型、新考法T15、T17,跨学科综合T1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把少量下列物质加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
A.汽油 B.食盐 C.酒精 D.蔗糖
2.溶液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都具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 B.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D.碘酒中,碘是溶剂,酒精是溶质
3.劳动开创未来。下列劳动项目所涉及的化学知识错误的是 ( )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用白醋清洗烧水壶中的水垢 醋酸与水垢发生反应
B 清理家中鱼缸并通入空气 空气中的氧气易溶于水
C 将自行车的链条涂油以防锈 使链条与空气和水隔绝
D 撒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熟石灰具有碱性,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4.将某碳酸饮料拧开,倒入装有冰块的杯中,如图1所示。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
图1
A.拧开瓶盖后,二氧化碳溶解度变小
B.产生气泡的原因是压强减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C.冒泡刚结束时,饮料仍然是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
D.图中现象能说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5.实验室中存放有如图2所示的氯化钾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图2
A.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6%
B.配制100 g该溶液需要6 g KCl
C.该溶液取出一半后,溶质质量分数变为3%
D.要将100 g该溶液变为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KCl溶液,需要蒸发水的质量为50 g
6.如图3所示,用细线吊置在广口瓶内的小试管中盛有固体乙,广口瓶中盛有饱和石灰水。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液体甲加入乙中,关闭活塞,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U形管左侧液面降低,右侧液面升高。下列液体甲和固体乙组合不合理的是 ( )
图3
选项 A B C D
液体甲 水 水 水 稀盐酸
固体乙 硝酸铵 氢氧化钠 氧化钙 碳酸钠
7.如图4所示,向NaOH稀溶液中缓缓通入HCl气体,测定该过程中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5(溶液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图4 图5
A.NaOH+HClNaCl+H2O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H2O
B.C点溶液中的微观粒子有Na+、H+、Cl-、H2O
C.A→B段变化,其他条件相同,导电能力:OH-
8.下表是KNO3和Na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小明用其中一种物质(X)进行了图6所示的实验(水蒸发忽略不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温度/℃ 20 40 60
溶解度/g KNO3 31.6 63.9 110
NaNO3 88.0 103 125
图6
A.X为KNO3 B.③中溶液为X的饱和溶液
C.④中溶液的质量为100 g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②=③>④
9.某种“果蔬洗盐”的主要成分及其质量分数是氯化钠50%、碳酸钠10%、碳酸氢钠15%。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7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图7
A.氯化钠、碳酸钠属于易溶物质
B.“果蔬洗盐”溶于水配成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C.30 ℃时,取这种“果蔬洗盐”100 g加入100 g水中,能达到饱和状态的物质是氯化钠和碳酸氢钠
D.30 ℃时,Na2C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40%
10.木块在NaNO3溶液中排开液体的情况如图8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图8
A.实验过程中NaNO3溶液的密度逐渐增大 B.实验过程中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C.Na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35 ℃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40分)
11.(4分)某课外活动小组同学学习了溶液的知识后进行了如图9所示实验(固体M不含结晶水),忽略实验过程中溶剂的蒸发,回答下列问题:
图9
图10
(1)丁中溶质的质量为 g。
(2)图10为实验过程中烧杯内液体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①丙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②乙中的溶液为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③乙、丙、丁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12.(3分)煤化工废水中含有硝酸钠、硫酸钠、氯化钠,这三种盐(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1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图11
(1)t1 ℃时,配制等质量的硫酸钠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硫酸钠 (选填“<”“>”或“=”)氯化钠。
(2)t1 ℃时,将60 g硝酸钠(不含结晶水)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至原温度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
(3)t2 ℃时,将等质量的硫酸钠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硫酸钠溶液 (选填“<”“>”或“=”)氯化钠溶液。
13.(6分)溶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图12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不形成结晶水合物)在水中随温度变化的溶解度曲线,请按要求填空。
图12
(1)由图可知,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小的物质是 ;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却降低的是 。
(2)交点C的含义是 。
(3)T1 ℃时,将乙溶液由B点变为A点的方法是 (填一种)。
(4)T3 ℃时,将60 g甲物质放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5)将T3 ℃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14.(5分)某工厂在粗盐的提纯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盐泥”[主要成分为Mg(OH)2、BaSO4和NaCl]。利用“盐泥”制备硫酸镁晶体的工艺流程如图13所示。
图13
已知: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0 20 40 60 80
NaCl溶解度/g 35.7 36.0 36.6 37.3 38.4
MgSO4溶解度/g 22.0 33.7 44.5 54.6 55.8
(1)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表示的含义是 。
(2)NaCl与MgSO4两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是 ℃。
(3)“反应器”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过滤器1”中产生的“滤渣”为 。
(5)“结晶槽”中获得硫酸镁晶体的方法是 结晶。
15.(5分)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人类应合理开发利用。
Ⅰ.了解海水资源
(1)海水中含钠总量约为4×1013t,“钠”指的是 (选填“元素”或“原子”)。
(2)海水中还含有KCl和MgSO4等物质,其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图14是对应的溶解度曲线。
温度/℃ 20 3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KCl 34.0 37.0 40.0 45.5 51.1 56.7
MgSO4 33.7 38.9 44.5 54.6 55.8 50.4
图14
①图中曲线 (选填“甲”或“乙”)代表KCl的溶解度曲线。
②t2 ℃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析出晶体质量甲 (选填“<”“>”或“=”)乙。
Ⅱ.海水资源化利用
(3)海水制镁。查找资料,提供两种提取金属镁的方案如图15、图16所示。
图15
图16
你选择的是方案 (选填“1”或“2”),理由是 (写出一点即可)。
16.(5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农业上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溶液配制过程如图17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图17
(1)该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填序号,下同)。
(2)改正错误操作后, 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
(3)操作④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4)经检测,该同学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 (填字母)。
A.氯化钠固体不纯 B.在量取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C.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D.溶解时烧杯内壁有水珠
(5)如果将已配制好的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氯化钠溶液,需要再加入水 g。
17.(7分)科学探究盐湖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某兴趣小组同学围绕盐湖展开相关的探究活动。
图18
(1)探源盐文化
《说文解字》云:“盐,卤也。”甲骨文中的“卤”(如图18)蕴含的获取盐的方法是 。
图19
(2)探秘冬天捞“碱”
①冬天捞“碱”得到的Na2CO3的俗称是 。
②据图19分析,冬天适合捞“碱”的原因是 。将含Na2CO3和NaCl的模拟盐湖水降温结晶,检验得到的晶体中是否含有NaCl。
【查阅资料】AgCl为白色固体,不溶于水和稀硝酸;Ag2SO4为白色固体,微溶于水。
(3)【方案研讨】
方案方案设计评价交流
1取样,溶解,滴加少量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教师指出该方案不严谨,原因是Ag2CO3也为白色沉淀
2取样,溶解,先滴加过量稀盐酸,再滴加少量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滴加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有同学提出该方案也不严谨,原因是
【方案优化】
(4)将方案2中的稀盐酸换成 (填字母)。
a.CaCl2溶液 b.稀硝酸 c.稀硫酸
【实验及结果】实施优化后的方案,结果表明含有NaCl。
【废液处理】
(5)请提出一条合理处理实验废液的措施: 。
18.(5分)某学习小组同学用一瓶长久放置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并用如图20所示方法测定实验产生氧气的质量。
请完成下列分析及计算:
(1)产生氧气的质量是 g。
(2)求所用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图20
参考答案
1.A
2.C 【解析】A.温度升高时,多数物质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但对于熟石灰等极少数物质而言,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则其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不正确;B.溶液是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仅可以是溶液,还可能是纯净物,如酒精、水等,不正确;C.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正确;D.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不正确。
3.B 4.D 5.C 6.A
7.C 【解析】A.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H2O,正确;B.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C点时,盐酸过量,溶液中含有氯化钠、过量的氯化氢和水,溶液中的微观粒子有H2O、Na+、Cl-、H+,正确;C.由图5可知,A→B段导电能力下降,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相当于相同数目的氢氧根离子替换为氯离子,导电能力下降了,则说明导电能力:OH->Cl-,错误;D.B→C段为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完后继续通入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解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且不再发生变化,溶液中离子数目增加,溶液体积不变,则离子浓度增加,B→C段导电能力增加,说明溶液的导电能力除了与离子种类有关,还与离子的浓度有关,正确。
8.D 【解析】A.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40 ℃时,KNO3的溶解度为63.9 g,NaNO3的溶解度为103 g,根据分析可知,X为NaNO3,错误;B.根据分析可知,X为NaNO3,40 ℃时,NaNO3的溶解度为103 g,100 g水中加入100 g NaNO3形成不饱和溶液,分成两等份,其中一份是溶液③,则③中溶液为X的不饱和溶液,错误;C.溶液④在降温之前是溶液②分成两等份中的其中一份,降温前的溶液中溶剂质量为100 g×=50 g,溶质质量为100 g×=50 g,20 ℃时,NaNO3的溶解度为88 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20 ℃时,50 g水中最多溶解44 g NaNO3,则④中溶液的质量为50 g+44 g=94 g,错误;D.溶液②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50%,溶液③是溶液②的一部分,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溶液③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②中溶质的质量分数=50%,根据C选项分析可知,溶液④中溶液质量为94 g,溶质质量为44 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46.8%,因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②=③>④,正确。
9.D 10.B
11.(4分)(1)16
(2)①11∶10
②不饱和
③丙>乙>丁
12.(3分)(1)<
(2)90
(3)<
13.(6分)(1)乙 丙
(2)T2 ℃时,甲、丙的溶解度相等
(3)恒温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乙)
(4)37.5%
(5)乙>甲>丙
14.(5分)(1)20 ℃时,在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的氯化钠
(2)20~40
(3)Mg(OH)2+H2SO4MgSO4+2H2O
(4)BaSO4(或硫酸钡)
(5)冷却(或降温)
15.(5分)(1)元素
(2)①甲 ②=
(3)1 原料来源丰富,不需要高温,节约能源
16.(5分)(1)①
(2)②①⑤③④
(3)加快溶解速率
(4)ABD
(5)50
17.(7分)(1)蒸发结晶
(2)①纯碱(或苏打) ②温度降低,碳酸钠的溶解度减小而析出晶体
(3)Na2CO3+2HCl2NaCl+H2O+CO2↑ 加入过量稀盐酸,引入了氯离子,无法验证得到的晶体中是否含有NaCl
(4)b
(5)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来中和废液中的硝酸,再将处理后的废液倒入指定的废液缸中(合理即可)
【解析】(1)由图1可知,甲骨文中的“卤”蕴含的获取盐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2)冬天捞“碱”得到的Na2CO3的俗称是纯碱、苏打;由图2可知,冬天适合捞“碱”的原因是温度降低,碳酸钠的溶解度减小而析出晶体。
(3)取样溶解,先滴加过量稀盐酸,再滴加少量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滴加稀盐酸是为了除去碳酸钠,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有同学提出该方案也不严谨,原因是加入过量稀盐酸,引入了氯离子,无法验证得到的晶体中是否含有NaCl。
(4)CaCl2溶液中含有氯离子,会影响氯化钠的验证,a不符合题意;稀硝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能除去碳酸钠且不会引入氯离子,不会影响氯化钠的验证,b符合题意;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硫酸根离子与银离子结合生成微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硫酸银,会影响氯化钠的验证,c不符合题意。
(5)实验废液中含有过量的稀硝酸,则处理实验废液的措施可以是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来中和废液中的硝酸,再将处理后的废液倒入指定的废液缸中。
18.(5分)(1)1.6(1分)
(2)解:设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H2O22H2O+O2↑(1分)
68 32
x 1.6 g(1分)
=(1分)
x=3.4 g
实验所用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3.4%(1分)
答:实验所用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