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走进化学世界(答案)2025年中考化学一轮专题复习(河北)

1 走进化学世界
题号 一 二 总分 累分人
得分
  注意事项:1.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O-16 Cu-64
试卷好题分析 最新科技T1,化学与安全T2、T3,优秀传统文化T6
中考押题点分析 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T11,新题型、新考法T16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2024年4月26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空间站。下列与航空相关的内容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  )
A.航天测控技术的利用 B.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的利用
C.航天员在失重情况下的身体状况 D.航天服材料的研制
2.为保证实验安全,常在试剂瓶柜上贴上相应的标志,如图1所示。存放浓硫酸的试剂瓶柜上需要贴的标志为 (  )
图1
3.实验时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
A.在实验室鉴别蔗糖和食盐时,品尝其味道
B.当浓硫酸溅到皮肤上时,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抹3%~5%的碳酸氢钠溶液
C.实验后将剩余试剂带出实验室
D.未经验纯的氢气直接点燃
4.同学们在整理玻璃棒在不同实验中的作用时,完成了图2所示操作,其中对玻璃棒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  )
图2
5.小明在探究金属化学性质时,对下列实验的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
A.将铁丝伸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B.将引燃的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C.将铁丝伸入硫酸铜溶液中,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D.将铁丝伸入硫酸铝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6.我国有许多民间工艺,下列民间工艺主要制作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代表幸福平安的中国结 B.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民俗活动的剪纸
C.莹润如玉、造型优美的陶瓷 D.栩栩如生、巧夺天工的刺绣
7.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
A.金刚石用于裁玻璃 B.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
C.铜丝用作导线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8.下列测量的数据合理的是 (  )
A.用pH试纸测得某氢氧化钠溶液的pH是13.4 B.用10 mL的量筒量取7.50 mL的水
C.用托盘天平称得5.5 g食盐 D.用普通温度计测得室温为34.68 ℃
9.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
A验证酒精中含有碳元素在空气中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
B鉴别水和食盐水加热蒸发
C除去CO中的少量CO2将气体依次通入氢氧化钠溶液、浓硫酸中
D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10.某实验小组探究垃圾焚烧产生的气体成分时,依据垃圾的主要成分猜想可能含有SO2、CO、CO2,查阅资料得知SO2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而使其褪色,常用于除去二氧化硫,同时SO2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于是利用图3所示实验装置设计并进行实验,下列对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
图3
A.利用上述装置检验三种气体的正确操作顺序是乙→丙→甲
B.乙装置中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证明有二氧化硫
C.利用甲装置进行实验时,应先点燃酒精灯,后通入气体,且在装置末尾添加尾气处理装置
D.气体通过丙装置的顺序是a管进b管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40分)
11.(4分)小明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面是小明在吃午饭时发现的化学问题,请同学们帮小明一起解决:
(1)妈妈给小明做了一道蒜蓉西兰花,美味可口,西兰花中主要含有的营养物质是    。
(2)饭后,小明帮妈妈清洗铝制的洗菜盆时,妈妈告诉他不能用钢丝球打磨,原因是                。
(3)小明从热水壶中倒开水时发现,壶底有大量的水垢,他提出可以用厨房中的    除水垢。
(4)打开冰箱时,闻到有异味,从微观角度解释,原因是        。
12.(3分)同学们在用石灰水做实验时发现所用石灰水稍显浑浊,于是,他们对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展开了分析,小亮认为石灰水变浑浊,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小军认为可能发生的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物理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大家一致认为    (选填“小亮”或“小军”)同学的观点更合理,其中若是化学变化,那么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3.(6分)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结合配制一定55 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根据图4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图4
(1)指出上述实验中存在问题的操作:                            ;若其他操作均正确,该错误操作会使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选填“偏大”或“偏小”)。
(2)该实验中应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    g,应量取水的体积为    mL,在量取液体体积时,除了用到量筒外,还应使用的仪器是    。
(3)在烧杯中溶解时,若氯化钠未完全溶解就将上层溶液转移至细口瓶,可能会导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选填“偏大”或“偏小”)。
14.(5分)动植物的呼吸都是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某兴趣小组对“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进行了图5所示的探究:
图5
(1)进行甲实验的目的是                    ,进行此实验时除了要控制收集的两种气体体积相同外,还需要控制澄清石灰水的             相同;此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
(2)乙实验中,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到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此现象证明                                。
(3)丙实验中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另一块放在空气中,观察到                        ,证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高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15.(5分)小明是班里的实验小能手,最近对蜡烛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了图6所示的系列实验:
图6
(1)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有三层,a实验将一根较长的小木条横跨三层火焰处1~2 s后取出,可观察到接触到外焰的木条变黑,接触内焰、焰心处无明显现象,可证明外焰温度最高,其原因是                                。
(2)b实验,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小烧杯,可证明蜡烛燃烧的产物有水,证明蜡烛燃烧生成水的依据是        。将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        ,证明生成了二氧化碳。
(3)c实验中,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将一根燃着的火柴放在漏斗接口处,观察到    ;d实验中,将漏斗斜插入焰心时,将燃着的火柴放在漏斗接口处,观察到接口处产生了黄色火焰,原因是                                        。
16.(5分)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请根据图7所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图7
(1)分别写出仪器A、C的名称:    、    。
(2)实验室制取氧气,上图可选择的仪器是    (填字母),用该组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某同学用上述装置制氧气,收集的氧气速率较慢甚至收集不到氧气,可能的原因是                            。
17.(7分)某小组做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发现白色生成物中有少许黑色固体,针对这一现象,他们开展了以下探究,请仔细阅读并完成探究报告。
【探究目的】探究黑色固体是镁与空气中哪些物质反应生成的。
【查阅资料】稀有气体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分析猜想】猜想一:氧气;猜想二:水蒸气;猜想三:氮气;猜想四:二氧化碳。
实验一:镁带与氧气的反应
(1)将燃着的镁条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产生大量白烟,生成白色固体。
实验结论:镁与氧气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镁。请写出镁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实验二: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实验装置如图8所示)
图8
(2)实验开始时,应先点燃A处酒精灯的目的是                                    。
(3)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肥皂液中,有肥皂泡上升到空中,用燃着的木条靠近肥皂泡,有爆鸣声,说明生成的气体是    。将该实验装置中的冰水共存物和干燥管去除是否合理 并说明理由:                    。
实验结论:镁粉能和水蒸气反应,但装置B中并没有产生黑色固体。
实验三:镁带与氮气的反应
将打磨光亮的镁带放在氮气中充分燃烧,实验结束后,集气瓶内壁附着一层淡黄色的固体。
(4)实验结论:镁与氮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化合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氮元素显-3价),请写出氮化镁的化学式:    。
(5)根据以上信息,可以推理得出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的黑色固体是由镁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的,并且猜测该黑色物质很可能是碳颗粒,作出此猜想的依据是        。
【反思与交流】
(6)该实验还引发了我们对过去知识的反思,从而有了新的发现,你认为新的发现是    (填字母)。
A.某些金属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B.燃烧不一定需要有氧气
C.可以用镁测空气中氧气含量
18.(5分)在探究金属铜的化学性质时,小强取了一定质量的金属铜片放入试管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冷却后称量试管中固体的质量,变化趋势如图9所示,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    g。
(2)请计算金属铜片中参加反应的铜的质量分数。
图9
参考答案
1.D 2.A 3.B 4.A 5.B 6.C
7.B 【解析】A.金刚石用于裁玻璃是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B生石灰用作食品干燥剂,是利用了生石灰能与水反应,属于生石灰的化学性质;C.铜丝用作导线,利用了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易升华吸热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8.C
9.D 【解析】A.化学变化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通过在火焰上方罩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进而证明酒精中含有碳元素;B.通过分别加热蒸发水和食盐水,最终有固体剩余的是食盐水,无固体剩余的是水,因此可达到鉴别目的;C.一氧化碳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因此可将气体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达到吸收二氧化碳的目的,再通入浓硫酸中进行干燥除去水蒸气;D.加入的氢氧化钙溶液过量,因此会使溶液中引入新杂质,无法达到除杂的目的。
10.C
11.(4分)(1)维生素
(2)会破坏铝盆表面的氧化膜
(3)食醋
(4)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12.(3分)是否产生新物质 小军 CO2+Ca(OH)2CaCO3↓+H2O
13.(6分)(1)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的质量时试剂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 偏小
(2)5.5 49.5 胶头滴管
(3)偏小
14.(5分)(1)比较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体积和溶质质量分数 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2)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高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3)呼气的玻璃片上有水雾,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明显现象
15.(5分)(1)外焰部分的石蜡蒸气能与空气充分接触,燃烧更充分,释放的热量更多
(2)烧杯内壁有水珠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火柴熄灭 焰心处的石蜡蒸气未完全燃烧,通过漏斗导出,接触到氧气,由火柴引燃在漏斗接口处发生了燃烧
16.(5分)(1)锥形瓶 长颈漏斗
(2)ABCE 2H2O22H2O+O2↑
(3)装置漏气(或加入的液体量未浸没长颈漏斗的下端)
17.(7分)(1)2Mg+O22MgO
(2)加热水,利用产生的水蒸气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空气中其他成分干扰实验的验证
(3)氢气 不合理,水蒸气的存在会干扰氢气的检验
(4)Mg3N2
(5)质量守恒定律
(6)AB
18.(5分)(1)1.6(1分)
(2)解:设参加反应的铜的质量为x。
2Cu+O22CuO(1分)
128 32
x 1.6 g(1分)
=
x=6.4 g(1分)
金属铜片中参加反应的铜所占质量分数为×100%=80%(1分)
答:金属铜片中参加反应的铜的质量分数为80%。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5年安徽省中考数学考点模拟测试----2.3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应用(学生用卷+教师用卷)

下一篇: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27届联考试题政治PDF版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