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总复习质量测试(一)历史 PDF版含答案》,以下展示关于《辽宁省丹东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总复习质量测试(一)历史 PDF版含答案》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丹东市 2025 届高三总复习质量测试(一)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B A C D A A C D B B C C D A C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均为必做题,共 52 分。17.(14 分)同:文书档案管理不断完善;形成誊抄副本和统一保存制度;分 门别类,内容丰富;运行规范化,管理严格。(4 分。每点 2 分,任答两点 4 分)异:唐宋文书档案的管理者主要是行政官员,而英国是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唐宋文书档案管理机构能参与行政决策,英国的机构
2、只负责文书档案相关工作。唐宋文书档案除敕令外还记录人事档案、户籍等辅佐治政,英国主要是记录王令。(4 分。每点 2 分,任答两点 4 分)(2)意义:有利于借鉴前代国家治理经验,提高决策效率;加强行政管理(人 事、户籍等),推动提升国家治理水平;实现了文书档案管理的规范与统一;为 史书的编纂提供条件,有利于保持民族历史传承的连续性。(6 分。每点 2 分,任答三点 6 分)18.(12 分)(1)图 3:19591963 年;图 4:20012005 年;图 5:19541958 年。(3 分。每点 1 分)(2)【示例一】19591963 年中国 GDP 先降后升 理由:1958 年,“大跃
3、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试图通过大规模的群 众运动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导致农业生产严重 受损,工业生产也受到影响。1959 年至 1961 年的三年困难时期,社会经济陷入 困境。1961 年,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 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重要成果,国民经济基本得 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示例二】20012005 年中国 GDP 持续高增长 理由: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化,坚持科教兴国、可持续 发展、西部大开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等重大战略,有力推动了中 国特
4、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2001 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更深 1 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共十六大以后,我国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又 好又快发展;同时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科技自主创新取得重 大成果,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之 一;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进入信息时代,推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示例三】19541958 年中国 GDP 增长率有波动,但整体保持较高水平 理由:1953 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中国迎来相对稳定的内外环境,为大 规模经济建设的开
5、展创造了有利环境;1953 年至 1957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三大改造顺利推进,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工业生产得到了显著增长,建立了 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一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以及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的颁布,也为经济的高增长提供制度支撑与法律保障。(时段:能够准确描述时段内的 GDP 变化情况,给 2 分;能够至少列举两个 相关史实,每个史实 2 分,共 4 分,能够史论结合阐述理由,给 3 分)19.(14 分)(1)史料价值:方尖碑是研究古埃及文明的一手实物史料,具 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古代埃及的建筑雕刻、宗教信仰、象形文字以及 政治制度等;其雕刻工艺和建筑技术,
6、展现了古埃及高超的工程技术水平与艺术 成就;方尖碑作为太阳崇拜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宗教信仰体系;方尖碑上的象 形文字记录了法老的功绩和历史事件,为研究古埃及政治、社会及法老统治提供 了直接文字史料。作为法老纪念碑,内容侧重歌功颂德,可能存在主观美化问题,需结合其他史料互证。(6 分。每点 2 分,任答三点 6 分)(2)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以来,埃及逐步殖民地化;西方列强及 其学者大肆掠夺他国文化遗产;本国政府对文物保护不重视,以赠送珍贵文物来 达成政治诉求。(4 分。每点 2 分,任答两点 4 分)认识:国家主权独立是文物保护的重要前提;建立起国家文物保护体系;加 强公民教育,培养国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加强文物立法工作等。(4 分。每点 2 分,任答两点 4 分)20.(12 分)【示例一】论题:人民群众在中华文化发展中占主导地位。(3 分)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为基础,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 2 验,并将其转化为璀璨的文化成果。如诗经中收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民间 歌谣,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源泉。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等农事知识。进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