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金属的化学性质随堂练习 (含解析)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6.2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所以混合物一定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B.置换反应有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所以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D.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等,所以质子数相等的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
2.某小组同学利用杠杆原理设计如图所示实验,实验前在杠杆的两端分别挂质量相等的铜球和锌球(均已打磨),此时杠杆平衡,然后将两个金属球分别浸没在盛有稀硫酸和FeSO4溶液的烧杯中进行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中观察到左端烧杯中无明显现象 B.右端烧杯中反应后的溶液里一定有ZnSO4
C.一段时间后移走烧杯,杠杆左端下沉 D.该实验可得出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3.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将单质Zn和单质Ag的混合物a克加入到一定量的Cu(NO3)2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一定温度下的滤液(不饱和)和滤渣,在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冒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滤液为浅蓝色溶液
B.滤渣中一定含有单质银、单质铜和单质锌
C.滤渣的质量一定大于a克
D.滤液中一定含有Ag+、Zn2+
4.利用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验证铝、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下列实验组合中能得出正确结论的是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等质量的M、N两种金属,分别与相同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反应(已知M、N在生成物中均为+2价),生成氢气质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种金属中的活动性 B.生成的质量
C.相对原子质量 D.消耗稀盐酸的质量
6.现有5.6g含有铁的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共生成0.2g氢气,则该混合物的成分可能是
A.铁、铝 B.铁、镁 C.铁、锌 D.铁、锌、铝
7.下列除杂方法正确的是
A.锌粉中混有少量镁粉: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B.铜粉中混有少量氧化铜:与过量木炭粉混合,充分加热
C.Mg(NO3)2溶液中混有少量AgNO3:加入足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D.FeCl2溶液中混有少量CuCl2:加入足量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二、实验题
8.同学们在实验室完成了下列实验,以此来探究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1)实验方法:按图示进行实验,操作时先向试管中加入 (填“金属”或“溶液”)。
(2)实验原理: (任写一个,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实验现象:a中铝片上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b中 。
实验结论:金属活动性铝>铜>银。
(4)问题与交流:铝片、铜丝的形状不同,是否对实验结论有影响 请说明理由: 。
三、科学探究题
9.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金属材料在创造中华文明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认识金属材料】
(1)三星堆古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象牙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其中不是由金属材料制得的是 。
【金属的物理性质】
(2)人类认识和利用金属有着悠久的历史。《天工开物》中记述:“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金性又柔,可屈折如枝柳”。黄金可制成金箔。说明金具有良好的 。
(3)钠钾合金在室温下为液态,其熔点为-11℃,钠的熔点为97.8℃,钾的熔点为63.5℃,比较钠钾合金与钠、钾熔点的差异。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
【金属的化学性质】
(4)探究金属与酸的反应,如图1,向250mL烧瓶内注入25mL某浓度的稀硫酸,分别剪取完全相同的镁、锌、铁、铜金属片,打磨后投入烧瓶中,迅速塞紧带有压强传感器的橡皮塞,点击采集,得到图2所示的变化曲线。
①曲线 (填字母)对应的金属是铜。
②曲线c对应的金属是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在30s左右曲战c达到最高点后又略微下降的原因是 。
③综合分析可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果延长反应时间,曲线d的图像仍将是一条直线
B.曲线d对应的反应速率适中,适合实验室制取氢气
C.曲线b代表的金属是铁,与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D.某酸雨多发地区,欲铸一座金属雕像,上述金属中铜最合适
【归钠总结】
金属具有共同的物理性质,相似的化学性质,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四、填空与简答
10.利用如图实验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
(1)实验一:水的作用是 ,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实验二:两个反应均生成了 (填物质名称)。
(3)实验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1.有轨电车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有轨电车的轨道使用的大量锰钢,你知道锰钢属于下列哪种材料______(选填下列序号)
A.合成材料 B.无机材料 C.复合材料 D.金属材料
(2)电车外壳多为铝合金结构,其优点不仅质轻、美观,还耐空气腐蚀,其原因是 。
12.利用废铁丝回收并分离含的废液,具体工艺流程如下:
(1)废铁丝的处理过程包括将铁丝研磨成粉末,研磨的目的是 。
(2)反应1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反应2中加入的物质X是 (填序号)。
a.稀 b.稀HCl
(4)操作2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 ,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5)反应3的化学方程式为 。
13.某实验室的废液中含有FeCl2、CuCl2,小刚欲从上述废液中回收Cu,并得到副产品FeCl2,设计实验流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1的名称是 。
(2)废液与X发生反应的反应类型是 。
(3)固体A是 (填写化学式)。
(4)操作2中的Y应选用___________。
A.CuCl2溶液 B.稀盐酸 C.FeCl2溶液
《6.2金属的化学性质》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答案 C D B B B D D
1.C
【详解】A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但混合物不一定由不同种分子构成,也可能由不同种原子构成,例如铁和铜的混合物,错误;
B 、置换反应是指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但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例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由于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错误;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正确;
D、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等,但质子数相等的微粒不一定是同种元素,例如水分子和氖原子的质子数都为 10,但它们不是同种元素,错误。
故选 C。
2.D
【详解】A、铜的金属活动性位于氢后,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实验中观察到左端烧杯中无明显现象,选项正确;
B、锌排在铁前,能置换出硫酸亚铁溶液中的铁同时生成硫酸锌,所以右端烧杯中反应后的溶液里一定有ZnSO4,选项正确;
C、左端铜球质量不变,右端锌与硫酸铜反应,反应后锌球质量减小,因此取掉烧杯后,杠杆左端下沉,选项正确;
D、左侧烧杯中无现象,说明铜的活动顺序小于氢,右侧烧杯中锌能置换出硫酸亚铁溶液中的铁,说明锌的活动顺序大于铁,不能得出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选项错误。
故选D。
3.B
【分析】金属活动性:Zn>H>Cu>Ag,向将单质锌和单质银的混合物a克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铜溶液中,锌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银与硝酸铜不反应,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一定温度下的滤液(不饱和)和滤渣,在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冒出,三种金属中只有锌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说明锌过量,硝酸铜已经完全反应。
【详解】A、根据分析,锌过量,硝酸铜已经完全反应,滤液中溶质只有硝酸锌,故滤液一定是无色的,A错误;
B、根据分析,锌过量,有锌剩余。锌将铜完全置换出来,所以滤渣中有铜。银不参与反应,滤渣中有银。综上所述,滤渣中一定有单质银、单质铜和单质锌,B正确;
C、锌与硝酸铜反应:化学方程式为,每65份质量的锌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固体质量减小,故滤渣的质量一定小于a克,C错误;
D、银不参与反应,所以溶液中一定没有,D错误。
故选:B。
4.B
【详解】A、①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说明铁的位置排在氢的前面;③铜与稀硫酸不反应,说明了铜的位置排在氢的后面;④铜与硫酸铝不反应,说明了铜的位置排在铝的后面;但无法确定铝和铁的活动性强弱,故选项错误;
B、①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说明铁的位置排在氢的前面;②铁与硫酸铝不反应,说明了铁的位置排在铝的后面;③铜与稀硫酸不反应,说明了铜的位置排在氢的后面;可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铝>铁>铜,故选项正确
C、②铁与硫酸铝不反应,说明了铁的位置排在铝的后面;③铜与稀硫酸不反应,说明了铜的位置排在氢的后面;④铜与硫酸铝不反应,说明了铜的位置排在铝的后面;但无法确定铜和铁的活动性强弱,故选项错误;
D、①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说明铁的位置排在氢的前面;②铁与硫酸铝不反应,说明了铁的位置排在铝的后面;④铜与硫酸铝不反应,说明了铜的位置排在铝的后面;但无法确定铜和铁的活动性强弱,故选项错误。
故选B。
5.B
【详解】A、根据图象可以看出,纵坐标表示氢气质量,横坐标表示时间,斜率表示反应的速度,M的斜率比N的大,所以M比N反应的速度快,所以M比N活泼,故选项错误;
B、由图象可知,生成H2的质量是M>N,故选项正确;
C、等质量的M比N产生的氢气多而且快,M、N在生成物中均为+2价,价态相同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产生的氢气越少,因此M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N.故选项错误;
D、由图象可知,生成H2的质量是M>N,故消耗盐酸的质量M>N,故选项错误;
故选:B。
6.D
【详解】A、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则有,若5.6g是纯铁,恰好生成0.2g氢气,铝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若5.6g金属全部为铝,则有,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62g>0.2g,则二者的混合物不可能生成0.2g氢气,不符合题意;
B、若5.6g是纯铁,恰好生成0.2g氢气,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若5.6g金属全部为镁,则有,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47g>0.2g,则二者的混合物不可能生成0.2g氢气,不符合题意;
C、若5.6g是纯铁,恰好生成0.2g氢气,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若5.6g金属全部为锌,则有,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17g<0.2g,则二者的混合物不可能生成0.2g氢气,不符合题意;
D、若5.6g是纯铁,恰好生成0.2g氢气,若5.6g金属全部是锌,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17g<0.2g,若5.6g金属全部是铝,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62g>0.2g,则三者的混合物可能生成0.2g氢气,符合题意;
故选D。
7.D
【详解】A、加入足量稀硫酸,铁和镁均能与稀硫酸反应,不能达到除杂目的,故选项不正确;
B、铜粉中混有少量氧化铜,与过量木炭粉混合,充分加热,木炭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但是过量的木炭粉引入了新的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不正确;
C、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镁>锌>银,加入足量锌粉,锌和硝酸镁不反应,锌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锌,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不正确;
D、加入足量铁粉,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充分反应后过滤可得到氯化亚铁溶液,故选项正确;
故选D。
8.(1)金属
(2)2A1+3CuSO4=Al2(SO4)3+3Cu/Cu+2AgNO3=Cu(NO3)2+2Ag
(3)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析出,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4)没有影响,该实验是比较反应能否发生,不比较反应速率
【详解】(1)向容器中加入试剂时,先加入固体试剂,再加入液体试剂。所以操作时先向试管中加入金属。
(2)铝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铜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A1+3CuSO4=Al2(SO4)3+3Cu、Cu+2AgNO3=Cu(NO3)2+2Ag;
(3)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因此可以观察到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析出,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4)铝片、铜丝的形状不同,对实验结论没有影响,因为通过比较反应能否发生即可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9.(1)象牙
(2)延展性
(3)合金的熔点低于其组分金属
(4) a 镁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且同时放出热量,30s左右反应结束,温度逐渐恢复至室温,压强下降 AC
【详解】(1)黄金面具是由黄金制成,黄金属于金属材料;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是由青铜制成,青铜属于铜合金,属于金属材料;象牙主要成分为四羟基合磷酸钙,不属于金属材料;
(2)黄金能够被制成很薄的金箔,说明黄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3)钠钾合金的熔点为-11℃,而钾的熔点为63.5℃,钠的熔点为97.8℃,说明合金的熔点低于其组分金属;
(4)①铜和稀盐酸不反应,压强会一直不变,故对应的曲线是a;
②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其化学方程式为;
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镁且同时放出热量,使得装置内气压增大,30s左右反应结束,温度逐渐恢复至室温,导致装置内压强下降;
③A、曲线d的反应速率适中,且有氢气生成,所以曲线d表示锌,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放出热量,如延长反应时间,完全反应后,曲线将转变为水平线,又因为装置逐渐冷却至室温,压强略微减小,曲线会略微下降,得到d的图像不是一条直线,说法错误;
B、曲线d对应的反应速率适中,d应是锌,便于收集气体,适合实验室制取气体,说法正确;
C、曲线b反应速率最慢且生成少量氢气,所以曲线b代表金属铁,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说法错误;
D、铜和酸不反应,所以在酸雨多发地区铸造雕像使用铜最合适,说法正确;
故选AC。
10.(1) 防止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瓶底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
(2)氢气
(3) 减小
【详解】(1)做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为了防止生成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集气瓶瓶底,事先在集气瓶内注入少量的水;铁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热量
(2)铁和铝都排在氢前,因此都会与酸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故填:氢气
(3)铜排在银前,铜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化学方程式是:Cu+2AgNO3=Cu(NO3)2+2Ag;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64份质量的铜能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因此溶液的质量减小。
11.(1)D
(2)铝在常温下容易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
【详解】(1)锰钢是铁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故选D;
(2)电车外壳多为铝合金结构原因是铝在常温下容易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
12.(1)增大废铁丝和废液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2)
(3)a
(4) 漏斗 引流
(5)
【详解】(1)将铁丝研磨成分数,能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其反应更充分。
(2)反应1为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操作1为过滤,能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则得到的固体中含有铁和铜,由于操作2得到的为硫酸亚铁,铁能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则物质X为稀硫酸,故选a。
(4)操作2也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则其也为过滤,过滤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玻璃棒;
仪器玻璃棒的作用为引流。
(5)反应3中,铜和硫酸、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硫酸铜,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总类不变,则得到的还有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3.(1)过滤
(2)置换反应
(3)Fe、Cu
(4)B
【分析】根据题意从废液中回收Cu,并得到副产品FeCl2,因此固体B为铜,溶液D和溶液C中主要成分为氯化亚铁;含有FeCl2、CuCl2加入过量的X,生成主要成分为氯化亚铁的溶液,因此X为铁,在含有FeCl2、CuCl2的废液中加入过量的铁反应后的固体中有铜和残余的铁,溶液中主要成分为氯化亚铁;固体A中加入过量的Y有残余的铜剩余,同时反应后的溶液中主要成分为氯化亚铁,因此固体A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同时有铜残余。
【详解】(1)操作1是分离固体和液体,因此名称是过滤;
(2)根据分析可知,X为铁,废液与X发生的反应是氯化铜和铁反应,该反应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3)根据分析可知,固体A是铁和铜的混合物,化学式是Fe、Cu;
(4)根据分析可知,操作2中的Y应选用稀盐酸,故选B。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第七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单元练习(含解析)

下一篇: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2024-2025六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英语试题(图片版含笔试答案无听力原文无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