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全国版高考化学一轮基础知识扩展练--第十三章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含解析)


2026全国版高考化学一轮
第十三章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1.下列实验仪器的选用正确的是(  )
A.分离乙醇和水 B.灼烧氢氧化铝
C.吸收HCl气体 D.制取氨气
2.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B
溶液的配制 氯气的净化
C D
氨气的收集 过滤
3.用如图所示装置及药品进行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验证乙炔具有还原性
B.检验溴乙烷水解产物中含有Br-
C.制备并收集乙酸乙酯
D.验证“相似相溶”规律
4.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
A 向少许蔗糖中滴入浓硫酸,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验证浓硫酸的脱水性
B 向苯中滴加浓溴水,并加入FeBr3作催化剂 验证苯的溴代反应
C 向Na2SO3粉末中滴入足量浓盐酸,并加入BaCl2溶液 检验Na2SO3粉末是否变质
D 浸透了石蜡油的石棉中加入碎瓷片,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检验石蜡油的分解产物中是否含有烯烃
5.粗盐(含少量不溶杂质及Ca2+、Mg2+、S)提纯的过程如下。其中操作X为(  )
A.蒸发浓缩      B.萃取、分液
C.过滤      D.蒸馏
6.下列除杂试剂选用正确且除杂过程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试剂
A NO NO2 蒸馏水、碱石灰
B Al2O3 Fe2O3 盐酸、NaOH溶液、二氧化碳
C NaCl Na2SO4 BaCl2溶液、Na2CO3溶液、盐酸
D 酸性KMnO4溶液
7.利用下列装置和物质进行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A.利用甲装置制备Al2S3
B.利用乙装置验证浓硫酸的吸水性
C.利用丙装置验证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利用丁装置测定FeCl2溶液的浓度
8.实验室由FeO、SiO2混合物制取FeCl3溶液的实验原理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甲配制一定浓度的稀盐酸
B.用装置乙浸出Fe2+
C.用装置丙除去SiO2
D.用装置丁获得FeCl3溶液
9.常温下,探究0.1 mol·L-1 NH4HSO3溶液的性质,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选项 探究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N  向2 mL NH4HSO3溶液中滴加少量0.1 mol·L-1 NaOH溶液,观察能否产生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B 检验N是否水解 用玻璃棒蘸取NH4HSO3溶液点在pH 试纸上,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C 检验HS是否被氧化 向2 mL NH4HSO3溶液中滴加足量Ba(OH)2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D 检验HS是否有还原性 向2 mL NH4HSO3溶液中滴加几滴0.1 mol·L-1 KMnO4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10.室温下,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方案 探究目的
A 向KBr、KI混合溶液中依次加入少量氯水和CCl4,振荡后静置,观察CCl4层颜色 氧化性:Cl2>Br2>I2
B 向溶液X中加入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溶液X中是否含有S
C 测定浓度均为0.1 mol·L-1的CH3COONa、NH4Cl溶液的pH CH3COOH和NH3·H2O的电离能力
D BaSO4用饱和Na2CO3溶液浸泡一段时间后过滤、洗涤,向所得滤渣上滴加盐酸,产生无色气体 Ksp(BaSO4)> Ksp(BaCO3)
11.氨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能与CaCl2结合生成CaCl2·8NH3,加热条件下NH3能将CuO还原成Cu,实验室制取少量NH3并探究其性质。下列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甲制取NH3
B.用装置乙干燥NH3
C.用装置丙检验NH3水溶液呈碱性
D.用装置丁探究NH3的还原性
12.下列实验原理、装置及操作正确的是(  )
  
  
A.图甲:验证碳酸的酸性比苯酚强
B.图乙:分离乙酸乙酯与饱和碳酸钠溶液
C.图丙:蒸干Na2CO3溶液获得Na2CO3·10H2O
D.图丁:用标准硫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Na2CO3溶液
1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需要标注的图标有  
B.洒出的酒精在实验台面燃烧起来,立即使用湿抹布覆盖
C.中学实验室中未用完的钠、钾、白磷等不能放回原试剂瓶
D.液溴易挥发,在存放液溴的试剂瓶中应加水液封
14.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图甲:验证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稳定性
B.图乙:稀释浓硫酸
C.图丙:萃取分离碘水中的碘
D.图丁:测定醋酸溶液浓度
15.下列关于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的方法错误的是(  )
A.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3
B.用饱和NaHCO3溶液除去CO2中的SO2
C.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来鉴别NO2和溴蒸气
D.用渗析法除去Fe(OH)3胶体中的FeCl3
16.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结论或目的均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和现象 结论或目的
A 将新制的Al(OH)3沉淀分装在两支试管中,向一支试管中滴加2 mol/L盐酸,另一支试管中滴加2 mol/L氨水,沉淀均溶解 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
B 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充满CO2的集气瓶,瓶中产生浓烟并有黑色颗粒生成 CO2能支持镁条燃烧
C 取FeCl2溶液置于试管中,加入几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褪去 Fe2+具有还原性
D 各取Na2CO3溶液与NaHCO3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澄清石灰水,仅Na2CO3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鉴别Na2CO3溶液与NaHCO3溶液
17.实验室通过对市售85%磷酸溶液进行减压蒸馏除水、结晶除杂得到纯磷酸晶体,实验装置如下图。
已知:
①通常情况,纯磷酸的熔点为42 ℃,沸点为261 ℃,易吸潮。
②纯化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水分,温度低于21 ℃易形成2H3PO4·H2O(熔点为30 ℃),高于100 ℃则发生分子间脱水生成焦磷酸。
结合实验目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使用三种干燥剂是为了充分除去空气中的水分
B.毛细管流入的空气主要作用是防止液体暴沸,还具有搅拌和加速水逸出的作用
C.图乙采用油浴加热,控制温度261 ℃
D.磷酸中有少量的水极难除去的原因是磷酸与水分子形成氢键
18.咖啡因是一种生物碱(易溶于水及乙醇,熔点为234.5 ℃,100 ℃以上开始升华),有兴奋大脑神经和利尿等作用。茶叶中含咖啡因约1%~5%、单宁酸(弱酸,易溶于水及乙醇)约3%~10%。索氏提取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烧瓶中溶剂受热蒸发,蒸汽沿蒸汽导管2上升至球形冷凝管,冷凝后滴入滤纸套筒1中,与茶叶末接触,进行萃取。萃取液液面达到虹吸管3顶端时,经虹吸管3返回烧瓶,从而实现对茶叶末的连续萃取。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乙醇作萃取剂比用水更好
B.蒸馏操作过程中,若发现忘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待烧瓶冷却后再加入沸石
C.萃取结束后,将圆底烧瓶内混合物倒出、过滤,将滤液蒸馏即可得到咖啡因
D.索氏提取器比常规萃取更节约、更高效
19.下列实验操作或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
A.液溴保存于带橡胶塞的细口瓶中,并用水液封
B.钾、钠等活泼金属着火时可用沙土盖灭
C.闻气体时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
D.水银温度计破碎后,应立即开窗通风并用硫黄粉末覆盖
20.实验室提供的玻璃仪器有圆底烧瓶、玻璃棒、烧杯、酒精灯、量筒、容量瓶、漏斗(非玻璃仪器任选),选用上述仪器能完成的实验是(  )
A.重结晶法提纯苯甲酸
B.配制0.1 mol·L-1硫酸溶液
C.乙醇的消去反应
D.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
21.以下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图1装置观察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B.用图2装置测定碘的浓度
C.用图3装置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用图4装置制备乙酸乙酯
22.用下图所示装置检验气体时,必须除杂的是(  )
选项 气体的制备 试剂X 试剂Y
A 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共热制备Cl2 饱和食盐水 碘化钾淀粉溶液
B 向Na2SO3固体中滴加70%硫酸制备SO2 浓硫酸 品红溶液
C 向电石中滴加饱和食盐水制备C2H2 CuSO4溶液 酸性KMnO4溶液
D CH3CH2Br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制备C2H4 H2O Br2的 CCl4溶液
23.柱色谱法包含两个相,一个是固定相,一个是流动相。当两相相对运动时,反复多次地利用混合物中所含各组分分配平衡性质的差异,最后达到彼此分离的目的。茉莉醛()是一种合成香料,制备茉莉醛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已知:①庚醛易自身缩合生成与茉莉醛沸点接近的产物;②茉莉醛易被浓硫酸氧化。
A.乙醇的主要作用是作助溶剂
B.操作X为过滤
C.可将最后两步“蒸馏”和“柱色谱法分离”替换为“真空减压蒸馏”
D.可采用与浓硫酸共热的方法来除去产品中少量的庚醛自缩物
24.实验室分离苯甲酸乙酯、苯甲酸和环己烷的混合物,流程如下。
已知:苯甲酸乙酯的沸点为212.6 ℃;“乙醚—环己烷—水共沸物”的沸点为62.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操作b”为水蒸气蒸馏,“操作d”为重结晶
B.乙醚不可用丙酮代替
C.“操作c”需要用到的仪器主要有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
D.“水相Ⅱ”的主要成分有苯甲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钠
第十三章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1.下列实验仪器的选用正确的是(  )
A.分离乙醇和水 B.灼烧氢氧化铝
C.吸收HCl气体 D.制取氨气
答案 B 
2.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B
溶液的配制 氯气的净化
C D
氨气的收集 过滤
答案 C 
3.用如图所示装置及药品进行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A.验证乙炔具有还原性
B.检验溴乙烷水解产物中含有Br-
C.制备并收集乙酸乙酯
D.验证“相似相溶”规律
答案 A 
4.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
A 向少许蔗糖中滴入浓硫酸,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验证浓硫酸的脱水性
B 向苯中滴加浓溴水,并加入FeBr3作催化剂 验证苯的溴代反应
C 向Na2SO3粉末中滴入足量浓盐酸,并加入BaCl2溶液 检验Na2SO3粉末是否变质
D 浸透了石蜡油的石棉中加入碎瓷片,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检验石蜡油的分解产物中是否含有烯烃
答案 B 
5.粗盐(含少量不溶杂质及Ca2+、Mg2+、S)提纯的过程如下。其中操作X为(  )
A.蒸发浓缩      B.萃取、分液
C.过滤      D.蒸馏
答案 C 
6.下列除杂试剂选用正确且除杂过程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试剂
A NO NO2 蒸馏水、碱石灰
B Al2O3 Fe2O3 盐酸、NaOH溶液、二氧化碳
C NaCl Na2SO4 BaCl2溶液、Na2CO3溶液、盐酸
D 酸性KMnO4溶液
答案 A 
7.利用下列装置和物质进行实验,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A.利用甲装置制备Al2S3
B.利用乙装置验证浓硫酸的吸水性
C.利用丙装置验证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利用丁装置测定FeCl2溶液的浓度
答案 B 
8.实验室由FeO、SiO2混合物制取FeCl3溶液的实验原理和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甲配制一定浓度的稀盐酸
B.用装置乙浸出Fe2+
C.用装置丙除去SiO2
D.用装置丁获得FeCl3溶液
答案 A 
9.常温下,探究0.1 mol·L-1 NH4HSO3溶液的性质,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选项 探究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N  向2 mL NH4HSO3溶液中滴加少量0.1 mol·L-1 NaOH溶液,观察能否产生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B 检验N是否水解 用玻璃棒蘸取NH4HSO3溶液点在pH 试纸上,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
C 检验HS是否被氧化 向2 mL NH4HSO3溶液中滴加足量Ba(OH)2溶液,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
D 检验HS是否有还原性 向2 mL NH4HSO3溶液中滴加几滴0.1 mol·L-1 KMnO4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答案 D 
10.室温下,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方案 探究目的
A 向KBr、KI混合溶液中依次加入少量氯水和CCl4,振荡后静置,观察CCl4层颜色 氧化性:Cl2>Br2>I2
B 向溶液X中加入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溶液X中是否含有S
C 测定浓度均为0.1 mol·L-1的CH3COONa、NH4Cl溶液的pH CH3COOH和NH3·H2O的电离能力
D BaSO4用饱和Na2CO3溶液浸泡一段时间后过滤、洗涤,向所得滤渣上滴加盐酸,产生无色气体 Ksp(BaSO4)> Ksp(BaCO3)
答案 C 
11.氨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能与CaCl2结合生成CaCl2·8NH3,加热条件下NH3能将CuO还原成Cu,实验室制取少量NH3并探究其性质。下列装置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甲制取NH3
B.用装置乙干燥NH3
C.用装置丙检验NH3水溶液呈碱性
D.用装置丁探究NH3的还原性
答案 B 
12.下列实验原理、装置及操作正确的是(  )
  
  
A.图甲:验证碳酸的酸性比苯酚强
B.图乙:分离乙酸乙酯与饱和碳酸钠溶液
C.图丙:蒸干Na2CO3溶液获得Na2CO3·10H2O
D.图丁:用标准硫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Na2CO3溶液
答案 B 
1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需要标注的图标有  
B.洒出的酒精在实验台面燃烧起来,立即使用湿抹布覆盖
C.中学实验室中未用完的钠、钾、白磷等不能放回原试剂瓶
D.液溴易挥发,在存放液溴的试剂瓶中应加水液封
答案 C 
14.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图甲:验证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稳定性
B.图乙:稀释浓硫酸
C.图丙:萃取分离碘水中的碘
D.图丁:测定醋酸溶液浓度
答案 A 
15.下列关于物质的检验、鉴别、除杂的方法错误的是(  )
A.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3
B.用饱和NaHCO3溶液除去CO2中的SO2
C.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来鉴别NO2和溴蒸气
D.用渗析法除去Fe(OH)3胶体中的FeCl3
答案 C 
16.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结论或目的均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和现象 结论或目的
A 将新制的Al(OH)3沉淀分装在两支试管中,向一支试管中滴加2 mol/L盐酸,另一支试管中滴加2 mol/L氨水,沉淀均溶解 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
B 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充满CO2的集气瓶,瓶中产生浓烟并有黑色颗粒生成 CO2能支持镁条燃烧
C 取FeCl2溶液置于试管中,加入几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紫色褪去 Fe2+具有还原性
D 各取Na2CO3溶液与NaHCO3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澄清石灰水,仅Na2CO3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鉴别Na2CO3溶液与NaHCO3溶液
答案 B 
17.实验室通过对市售85%磷酸溶液进行减压蒸馏除水、结晶除杂得到纯磷酸晶体,实验装置如下图。
已知:
①通常情况,纯磷酸的熔点为42 ℃,沸点为261 ℃,易吸潮。
②纯化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水分,温度低于21 ℃易形成2H3PO4·H2O(熔点为30 ℃),高于100 ℃则发生分子间脱水生成焦磷酸。
结合实验目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使用三种干燥剂是为了充分除去空气中的水分
B.毛细管流入的空气主要作用是防止液体暴沸,还具有搅拌和加速水逸出的作用
C.图乙采用油浴加热,控制温度261 ℃
D.磷酸中有少量的水极难除去的原因是磷酸与水分子形成氢键
答案 C 
18.咖啡因是一种生物碱(易溶于水及乙醇,熔点为234.5 ℃,100 ℃以上开始升华),有兴奋大脑神经和利尿等作用。茶叶中含咖啡因约1%~5%、单宁酸(弱酸,易溶于水及乙醇)约3%~10%。索氏提取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烧瓶中溶剂受热蒸发,蒸汽沿蒸汽导管2上升至球形冷凝管,冷凝后滴入滤纸套筒1中,与茶叶末接触,进行萃取。萃取液液面达到虹吸管3顶端时,经虹吸管3返回烧瓶,从而实现对茶叶末的连续萃取。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乙醇作萃取剂比用水更好
B.蒸馏操作过程中,若发现忘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待烧瓶冷却后再加入沸石
C.萃取结束后,将圆底烧瓶内混合物倒出、过滤,将滤液蒸馏即可得到咖啡因
D.索氏提取器比常规萃取更节约、更高效
答案 C 
19.下列实验操作或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
A.液溴保存于带橡胶塞的细口瓶中,并用水液封
B.钾、钠等活泼金属着火时可用沙土盖灭
C.闻气体时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
D.水银温度计破碎后,应立即开窗通风并用硫黄粉末覆盖
答案 A 
20.实验室提供的玻璃仪器有圆底烧瓶、玻璃棒、烧杯、酒精灯、量筒、容量瓶、漏斗(非玻璃仪器任选),选用上述仪器能完成的实验是(  )
A.重结晶法提纯苯甲酸
B.配制0.1 mol·L-1硫酸溶液
C.乙醇的消去反应
D.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
答案 A 
21.以下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图1装置观察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B.用图2装置测定碘的浓度
C.用图3装置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用图4装置制备乙酸乙酯
答案 B 
22.用下图所示装置检验气体时,必须除杂的是(  )
选项 气体的制备 试剂X 试剂Y
A 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共热制备Cl2 饱和食盐水 碘化钾淀粉溶液
B 向Na2SO3固体中滴加70%硫酸制备SO2 浓硫酸 品红溶液
C 向电石中滴加饱和食盐水制备C2H2 CuSO4溶液 酸性KMnO4溶液
D CH3CH2Br与NaOH乙醇溶液共热制备C2H4 H2O Br2的 CCl4溶液
答案 C 
23.柱色谱法包含两个相,一个是固定相,一个是流动相。当两相相对运动时,反复多次地利用混合物中所含各组分分配平衡性质的差异,最后达到彼此分离的目的。茉莉醛()是一种合成香料,制备茉莉醛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已知:①庚醛易自身缩合生成与茉莉醛沸点接近的产物;②茉莉醛易被浓硫酸氧化。
A.乙醇的主要作用是作助溶剂
B.操作X为过滤
C.可将最后两步“蒸馏”和“柱色谱法分离”替换为“真空减压蒸馏”
D.可采用与浓硫酸共热的方法来除去产品中少量的庚醛自缩物
答案 A 
24.实验室分离苯甲酸乙酯、苯甲酸和环己烷的混合物,流程如下。
已知:苯甲酸乙酯的沸点为212.6 ℃;“乙醚—环己烷—水共沸物”的沸点为62.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操作b”为水蒸气蒸馏,“操作d”为重结晶
B.乙醚不可用丙酮代替
C.“操作c”需要用到的仪器主要有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
D.“水相Ⅱ”的主要成分有苯甲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钠
答案 C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5年高考英语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专题06句子成分、基本句型和长难句分析(练习)(学生版+解析)

下一篇:2026全国版高考化学一轮基础知识扩展练--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