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重点高中联考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历史含答案

《河南省驻马店市重点高中联考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历史 含答案x》,以下展示关于《河南省驻马店市重点高中联考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历史 含答案x》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河南省驻马店市重点高中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下图所示为学者对大汶口文化时期安徽淮河流域农作物出土概率的相关统计情况。这一变化表明(   )A当时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B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C淮河流域的原始农业得到一定发展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2战国初年的文献管子问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了六十几个问题,其中有:“问死事之孤,其未有田宅者有乎?”“外人之来从而未有田宅者几何家?”到战国后期,“无置锥之地”的劳动者逐渐增加,以致“无置锥之地”成了成语。这揭示了战国时期( 

2、;  )A阶层流动性增强B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井田制开始瓦解D户籍制度广泛确立3秦灭巴蜀后,设立巴、蜀和汉中郡,仍“以巴氏为蛮夷君长”,封子通国为蜀侯,同时以秦人陈壮为相,张若为蜀郡守;又将汉中直接划归秦中央政府管辖;秦占领楚地后,并不剥夺楚人原有爵位,而是改以同级秦爵重新登记。由此可知(   )A郡县制源自对六国政治的移植B秦国家治理的灵活性和务实性C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D年代久远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4东汉碑刻邰阳令曹全碑对察举制的一段记载:“君高祖父敏,举孝廉,武威长史,巴郡朐忍令,张掖居延都尉,曾祖父述,孝廉,谒者,金城长史,夏阳令,蜀

3、郡西部都尉。祖父凤,孝廉,张掖属国都尉丞,右扶风隃麋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太守。建宁二年,举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这折射出(   )A官员选拔标准严格统一B世族借助察举垄断官场C豪强势力左右地方选举D察举制有助于边疆治理5唐代前期,私驿和私人旅店很发达,这些私驿可供旅客止宿、存货、交易,还有可供客商租赁的马驴和车船等。它们大多分布在交通要冲、干道旁和县郭、村乡、码头及港口附近。史载,长安、洛阳、扬州、广州以及东南沿海交通要冲处还有外商经营的私驿。据此可知,当时(   )A政治稳定促进了商业发展B商业活动空间限制被打破C城市

4、的商业职能逐渐增强D工商业市镇经济发展繁荣6旧唐书食货志下记载:“昔贞观、永徽之际,禄廪未广,每岁转运,不过二十万石便足。今国用渐广,漕运数倍,犹不能支。”开元二十二年(734),裴耀卿整顿漕运,“凡三年,运七百万石,省陆运之佣四十万贯。”“其后以太仓积粟有余,岁减漕数十万石。”这一变化体现了(   )A粮食供给的市场化B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C百姓赋役有所减轻D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7南宋时,商人向临安、建康、镇江三榷务纳钱买引(有价凭证,还可以作为“代币”流通),取得贸易许可,持引到指定各路茶盐场务请买茶盐,以供销售。这表明当时(   )

5、A赋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B专卖制度对物价的影响C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干预D民间经济活动受到限制8元代初期,世祖规定岭北行省的长贰正官必须为蒙古人,汉人、南人只能充任佐贰官员,“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其他行省则不同,如河南行省的长贰正官就包括8名汉人和1名南人。这一差异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元朝因俗而治的边疆治理政策B元朝在漠北确立有效统治C地区历史地位与战略价值不同D“四等人制”的民族政策确立91545年,给事中奏请申明礼制,凡是宴会、服舍、舆马、器用之类,悉定为等第,并下令不得逾越。1587年,朝廷下令“禁廷臣奢”,当时沈鲤任

6、礼部尚书,稽考先朝典制,自丧、祭、冠、婚、宫室、器服“率定为中制,颁天下”。这折射出当时(   )A儒家伦理纲常趋于世俗化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阳明心学促进了思想解放D奢侈风气威胁集权统治10清代学者戴震认为:仁义礼智绝不能像宋儒所说的那样,成为限制人性的苛刻礼教,相反,它只是对人类日常行为规则的一种概括而已。戴震重视人欲,但并不主张纵欲,尤其反对私欲。他曾说:“欲,不患其不及而患其过。”戴震的这些言论(   )A将人欲与礼教相对立B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要求C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D体现了对传统儒学的否定11面对外商的竞争,洋务派认为“以本国人揽本国货,取信利,利便实甚”,轮船招商局规定“招租时,不准夹杂洋商”,而后达成“各省商民无不欢附中国轮运”的效果。1877年,轮船招商局实现对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并购,竞争力提升。这说明轮船招商局(   )A具有一定的民族责任意识B管理机制的弊端已被革除C运营资本依赖清政府投资D深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5春八下英语期中专项复习(新考向)单元写主题拓展阅读Unit4(原卷版+解析版+ppt)

下一篇:四川省德阳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测考试(二)数学试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