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2025届高三三模历史试卷(含答案详解)》,以下展示关于《郴州市2025届高三三模历史试卷(含答案详解)》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绝密绝密启用前启用前 郴州市 2025 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 历 史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用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第卷卷 选择题选择题(共共 48 分分)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16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分,共分,共 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题
2、意的)1.下表呈现的是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观点。由此可见,先秦时期儒家学派 思想家 观点 孔子 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 孟子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A.要求君主治国需顺应民意 B.通过道德礼仪教化民众 C.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D.蕴含“主权在民”观念 2.汉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 年),封其庶长子刘肥为齐王,统辖七郡七十三县。而到汉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 142年),齐国已演变为九个汉郡与三个王国。这一变化反映了 A.推恩令成功削弱王国势力 B.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调整 C.边疆地区的治理效果凸显 D.中央
3、集权体制逐步强化 3.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二年(435 年),丹阳尹萧摹之奏曰,佛教“进可以系心,退足以招劝”。帝闻之亦道:“若使率土之滨,皆纯此化,则吾坐致太平,夫复何事!”这说明佛教在当时 A.充当巩固大一统的工具 B.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C.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 D.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4.由于城市中以工商为职业的居民人数的增多,宋政府不得不将全国各地城市中的非农业人口定为坊郭户而单独列为户籍。据统计,当时全国约有 98 万户坊郭户,人口约有 500万。宋政府这种做法 历史试题 第 1 页(共 6 页)A.提升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B.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 C.延续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D.提升了社会治理
4、能力 5.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 年)创立监生历事制度,规定国子监的监生白天在各衙门历练政事,夜间攻读学业。嘉靖二十四年(1545 年),明世宗下令“各衙门拨到历事监生,俱要常川在公供事,讲习律令。其有私自回家者,革罢为民”。从中可以看出明朝 A.不断完善官员考试录用制度 B.注重培养官员的施政能力 C.尤为强调提升官员品德修养 D.考课官员坚持以实绩为先 6.据乾隆朝陕西省泾阳县志记载,当时该地出卖劳力的佣工、走街串巷的小贩竟然修束得和有地位的缙绅一样;“姬姜之饰”“宛珠阿缟”这些代表女子身份的穿戴物品,也被婢女、侍妾等社会地位低下的人拥有。这可用于说明 A.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B.政治
5、腐败导致世风日下 C.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D.广大民众生活富足安逸 7.下图为英国艺术家理查德西姆金创作的水彩画,描绘了 1860 年 8 月,英国士兵携带配备有刺刀的步枪攻占大沽炮台,并将手中的武器直直对准满脸都是惊恐之色、双手高高举起大刀与长矛以示投降的清军的情景。这可用于 A.阐述洋务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B.说明清朝官兵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C.证实清王朝反动统治土崩瓦解 D.证明英国资本原始积累充满血腥 8.鲁迅在回忆性散文范爱农里写道,1911 年 11 月 7 日,绍兴光复的第二天,“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成的军政府,
6、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这反映出辛亥革命 A.对民众未产生任何影响 B.发展进程充满曲折 C.遭到守旧势力强烈抵制 D.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9.传统观点认为,一战期间,列强忙于厮杀,无暇东顾,中国的民族工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单增淳在壬戌学制中对学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一文中却指出,19141918 年间,中国新设企业 539 家,创设资本 11 934 万元;19191922 年间,新设企业 673 家,创设资本 21 235 万元。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无法定论 B.历史解释往往具有主观随意性 C.史料的丰富影响对历史的认识 D.新的史料总是会颠覆传统观点 历史试题 第 2 页(共 6 页)鄂 134 一一粤赣计卷 10.截至 1962 年底,上海市区 635.84万总人口中,国有或城镇集体单位的正式员工仅为 233.33万人,“非单位人群”高达 402.51 万人。同时期的武汉、天津等城市也存在大量的闲散劳动力。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 B.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