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固体中传播一定最快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温度有关
2.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声音的传播
3.下列实验中,能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甲图实验中,正在发声的喇叭可以使放在上面的小纸片跳动
B.乙图实验中,在鱼缸旁拍手,水中的鱼儿被吓跑
C.丙图实验中,耳朵贴到桌面上,听到的敲击声更大
D.丁图实验中,打“土电话”情景,通过“土电话”听到对方的声音
4.下列对生活中物理量的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中学生脉搏跳动的频率为 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C.课桌的高度约 D.中学生的脚长约
5.图中小资料是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小资料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介质 声速/() 介质 声速/()
空气(0℃) 331 海水(25℃) 1531
空气(15℃) 340 冰 3230
空气(25℃) 346 铜(棒) 3750
软木 500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A.声音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一定相同
B.声音的传播速度只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速度小于它在气体中传播速度
6.如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分析表格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介质 声速/() 介质 声速/()
空气(15oC) 340 软橡胶(常温) 40~50
空气(25oC) 346 软木 500
水(常温) 1500 大理石 3810
海水(25oC) 1531 铁(棒) 5200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B.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
C.声速大小跟温度、介质有关
D.在海面向25℃的海水中发射声波,经4s收到海底回声,计算出海水深度为6124m
7.站在百米赛跑终点计时员,听到起跑的枪声后立即开始计时,测得李明同学百米赛跑的时间是14.00s,当时气温是15℃,则这位计时员所记录结果是( )
A.准确的
B.时间多计了0.29s,应看到枪冒烟时开始计时
C.李明成绩变优异了,应为14.29s
D.李明成绩变差了,应为13.71s
8.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1,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为v2,已知v1
B.钢轨的长度为v2t
C.钢轨的长度为
D.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用的时间为
9.如图所示,将衣架悬挂在棉线中央,先如左图所示,通过空气听敲击衣架的声音。再如右图所示,通过棉线听敲击衣架的声音。都能听到声音,但是效果明显不同。经分析与论证,能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只有空气才能传播声音
B.只有固体才能传播声音
C.液体一定不能传播声音
D.固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固体传播声音的效果更好
10.笛子是我国传统乐器中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关于笛子演奏过程中涉及的声现象知识,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现场观众听到的笛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C.吹奏停止时,声音的传播也立即停止
D.笛子发出的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二、课内填空
11.坐在舞台下的观众能听到舞台上演员敲响锣鼓的声音,这是因为锣鼓发出的声音通过 传到观众耳朵中;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声音会马上消失,这是因为 停止,发声也停止。
三、填空题
12.如图所示,声音是通过介质以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开来,在声波的传播过程中,振动的空气没有随着声波向前移动,声波实际上是声源振动的 和 通过周围的物质传播开去。
13.人耳听到声音必须具备的条件:
(1)发声体振动,而且必须是每秒振动 次;
(2)一定要有传播声音的 ;
(3)要有正常良好的接收声音的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4.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声呐在某处海平面上,垂直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过4s接收到来自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 m(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超声波声呐 (选填“能”或“不能”)用于太空测距(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15.某人在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长铁管另一端人听到两次声音间隔为1.9s,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从 传来的,长铁管的长度为 m(声音在空气中、钢铁中传播速度分别是340m/s、6800m/s)。
16.小红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如图所示。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2)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小红以同样的响度讲话,但小刚听到的声音要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不同介质传声 (选填“效果”或“速度”)不同。
17.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可以听到闹钟的声音 (选填“由大变小”或“由小变大”),由此可以猜想:真空 (选填“能”或“不能”)传声。
18.如图所示,将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会看到乒乓球 ,该实验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理学中把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请你再设计一个显示声源振动的实验: 。
19.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图,甲骨文“殻”,意指手持长柄,敲击乐器发声。这说明古人很早便知道声音与碰击有关,蕴含了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道理。宋代苏轼在《琴诗》中问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的琴声是由 振动产生的。如图,我国贾湖遗址出土的鹤骨笛,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打孔的鹤骨可以吹奏出音乐,笛声是由 振动产生的。
20.按要求填空:
(1)用该刻度尺进行测量,同一物体的五次测量记录是25.1mm、25.2mm、25.1mm、28.2mm、25.3mm,根据以上测量记录,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
(2)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该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 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有一物体在10min内振动了次,则该物体振动的频率为 Hz。
(3)甲、乙两物体同时沿同一方向运动,图像如图所示,则0~8s内,甲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的平均速度,0~4s内,以甲为参照物,乙是 (选填“向前运动”“向后退”或“静止”的。
(4)五一假期期间,小亚一家开车去南昆山旅游,在高速公路的路口,他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标志牌上的数字“90”表示的意思是限速90km/h,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南昆山,最快需要 mín。
21.如图所示的四架J-10战机以相同的速度列队飞行。此时,若以战机下面的白云为参照物,战机上的飞行员是 的;若以其中任意一架战机为参照物,其他战机是 的,战斗机的速度在超过空气中声速的时候会产生音爆,音爆是由空气 产生的,音爆的声音是相当巨大的,战斗机在超音速飞行时,驾驶员 (选填“会”或者“不会”)听到音爆。
四、实验题
2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
(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发现 ,说明发声的条件是: ;
(2)如图乙所示,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3)如图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一现象说明: (说出一种结论即可)。如果在月球上进行这个实验,挂在左边的音叉旁的泡沫塑料球 (填“会”或“不会”)如图甲所示那样弹起;
(4)如图丁所示,用简易抽气机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明只能听到微弱的闹钟声,由此现象 (填“可以”或“不可以)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五、简答题
23.如图所示,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移近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当两者接触时,可观察到小球被音叉反复弹开的现象。如果音叉不发声就观察不到此现象。你能解释此现象吗?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A B C C C B D C
1.D
【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只有振动在20Hz-20000Hz之内的才能够听到,故A错误;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最快,在液体中其次,在气体中最慢,但固体中传播速度不一定最快,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C错误;
D.同一介质中,在温度不同的情况下其传播是对也不同,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温度有关,故D正确。
故选D。
2.B
【详解】音叉的振动属于微小振动,肉眼很难直接观察,当轻质小球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时,小球被弹开,表明音叉正在振动,故小球的作用是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运用了转换法,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3.A
【详解】A.把一些纸屑放在正在发声喇叭的纸盆上,看到纸屑在纸盆上不断跳动,说明发声喇叭的纸盆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探究声音产生原因,故A符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该实验能够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不能探究声音产生原因,故B不符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效果不同,固体传声效果更好,所以耳朵贴到桌面上,听到的敲击声更大,不能探究声音产生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
D.通过土电话可以听到对方轻声说话的声音,说明固体能够传声,不能探究声音产生原因,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B
【详解】A.中学生脉搏跳动1min约75次,频率约为1.2Hz。故A不符合题意;
B.人正常步行时步幅约50cm,1s中大概能走两步,速度约为1.1m/s,符合实际。故B符合题意;
C.课桌的高度约为人身高的一半,约为80cm。故C不符合题意;
D.中学生的脚长大于一拃,约为25c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C
【详解】A.由表中数据可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温度不同,传播的速度不同,故A错误;
B.由表中数据可知,声音在25℃的海水中和在2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说明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介质的种类有关,故B错误;
C.由表中数据可知,声音在相同介质中传播时,介质的温度不同,传播的速度不同;在相同温度的不同介质中传播中,传播的速度也不同,说明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及介质的温度有关,故C正确;
D.由表中数据可知,声音无论是在铜棒还是在铁棒、铝棒中的传播速度都大于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故D错误。
故选C。
6.C
【详解】A.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故A错误;
B.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不一定比在液体中的大,故B错误;
C.同种介质温度不同,声速不同;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一般在固体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故C正确;
D.超声波从发出传到海底的时间
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v=1530m/s,由可得,被测量处海洋的深度
故D错误。
故选C 。
7.C
【详解】听到起跑的枪声后立即开始计时,说明枪声已经传播了100米到达终点时才开始计时,测得时间不准确,少计了,少计的时间为声音传播100m所用的时间,即
李明同学跑出百米的真实时间应为
t=14.00s+0.29s=14.29s
所以记录的结果是李明成绩变优异了,实际成绩应为14.29s,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8.B
【详解】A.由题意知,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因此听到的第二次敲击声是由空气传声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C.设钢轨的长度为L,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为
声音在钢轨中传播的时间为
时间间隔
所以钢轨的长度为
故B错误,符合题意,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上述计算可知,钢轨的长度为,声音沿钢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用的时间
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D
【详解】ABC.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BC错误;
D.用绕有细绳的食指堵住双耳,敲打衣架,发出的响声通过细绳和手指传到耳朵里,听到衣架发出的声音变大了,说明固体传声的效果比气体好,故D正确。
故选D。
10.C
【详解】A.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笛子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故A不符合题意;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现场观众听到的笛声是通过空气传播,故B不符合题意;
C.吹奏停止时,空气柱的振动停止,发生会停止,但是物体已发出的声音不会立即消失,仍然会继续传播,故C符合题意;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1. 空气 振动
【详解】[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坐在舞台下的观众能听到舞台上演员敲响锣鼓的声音,这是因为锣鼓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到观众耳朵中。
[2]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声音会马上消失,这是因为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12. 声波 信息 能量
【详解】[1][2][3]根据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可知,声音是通过介质(空气)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开来,在声波传播过程中,振动的空气没有随着声波向前移动。声波实际上是声源振动的信息和能量通过周围的物质传播开去。
13. 20~20000 介质 器官
【详解】(1)[1]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000Hz,所以人耳要听到声音,发声体必须振动,而且必须是每秒振动20~20000次。
(2)[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要听到声音,声音必须通过介质传入耳朵。
(3)[3]声音传入耳朵,引起鼓膜的振动,经听觉神经传入大脑,人才能听到声音。
14. 3000 不能
【详解】[1]由得,该处的海深为
[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超声波声呐不能用于太空测距。
15. 铁管 680
【详解】[1]由题意知,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故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从铁管传来的。
[2]设铁管的长度是s,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时间是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是
因为声音在空气中需要时间比声音在铁管中传播多1.4s,则有
即
解得
故长铁管的长度为680m。
16.(1)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2)效果
【详解】(1)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也是传声的一种介质,这表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2)因为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说明了细金属丝的传声效果比细棉线的好,这一实验现象表明:不同介质传声效果不同。
17. 由大变小 不能
【详解】[1][2]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越少,铃声的响度逐渐变弱,即可以听到闹钟的声音由大变小,进一步推理:当玻璃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时,将听不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8. 被反复弹起 转换法 使劲敲桌子,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可显示桌面的振动
【详解】
[1]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被反复弹起。
[2]探究过程中,音叉的振动不能直接观察,乒乓球起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这用到了转换法。
[3]再如:使劲敲桌子,由于桌子是较大的物体,可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水中等等,符合题意即可。
19. 振动 琴弦 笛中的空气
【详解】[1]物体被撞击,会产生振动,从而发出声音,这蕴含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苏东坡的诗句中以设问的形式说明“声音不是在琴弦上,不是在指头上,而是手指拨动琴弦使弦振动产生的”。所以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3]吹奏时,笛中的空气振动产生声音。所以笛声是由笛中的空气振动产生的。
20.(1)25.2mm
(2) 3000 3000
(3) 小于 静止
(4)20
【详解】(1)同一物体的五次测量记录中,28.2mm偏离其它数值太多,是错误的,根据以上测量记录,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25.2mm。
(2)[1]该处的海深为
[2]有一物体在10min内振动了次,则该物体振动的频率为
(3)[1]由图像可知,0~8s内,甲通过的路程为20m,乙通过的路程为40m,由可知,甲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
[2]0~4s内,甲乙通过的路程相等,由可知甲乙的速度相等,且沿同一方向运动,以甲为参照物,乙是静止的。
(4)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南昆山,最快需要的时间
21. 运动 静止 振动 不会
【详解】[1]以战机下面的白云为参照物,战机上的飞行员与白云之间的位置是变化的,所以飞行员是运动的。
[2]因为以相同的速度列队飞行,所以以其中任意一架战机为参照物,其他战机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是静止的。
[3][4]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战斗机的速度在超过空气中声速的时候会产生音爆,音爆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音爆的传播速度也是,飞机的驶离速度,是超音速巡航速度也就是大于,音爆的传播速度小于飞机驶离音爆点的速度,所以战斗机在超音速飞行时,驾驶员不会听到音爆。
22.(1) 泡沫塑料球被弹开 物体在振动
(2)在桌子上放一些纸屑,观察纸屑的振动情况
(3) 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不会
(4)不可以
【详解】(1)[1][2]音叉因为振动而发出声音,所以当泡沫塑料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时会被弹开。
(2)桌子的振动幅度太小不易观察,可以在桌子上放置一些纸屑,可通过观察纸屑的振动来反映桌子的振动。
(3)[1]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2]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环境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上进行这个实验,挂在左边的音叉旁的泡沫塑料球不会被弹开。
(4)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明只能听到微弱的闹钟声,说明此时并没有使玻璃罩内达到真空环境,所以不能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该结论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推导得出的。
23.见解析
【详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因为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所以可以将小球弹开,而不发声的音叉没有振动,小球也就不会被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