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变化和性质
◆知识点一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典例1】(2024·四川巴中·中考真题)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我国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湿法炼铜 B.蚕丝织布
C.粮食酿酒 D.火药爆炸
【典例2】(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文物修复与化学密切相关。下列修复措施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小刀剔除铁器表面锈层 B.稀盐酸除去瓷器表面碳酸钙
C.氢氧化钙溶液封护酥松的石质文物 D.碱性溶液除去纸质文物中的酸
【典例3】(2024·湖北武汉·中考真题)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进行下列家务劳动时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清洗蔬菜 B.沥干蔬菜
C.点火炒菜 D.盛菜装盘
【典例4】(2024·山东济济宁·中考真题)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蜡熔化 粮食酿醋 B.食物腐败 木材燃烧
C.酒精挥发 蔗糖溶解 D.水通电电解 铁杵磨成针
【典例5】(2024·广东深圳·中考真题)节约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下哪个是化学变化( )
A.洗涤小麦 B.晒干小麦
C.烘烤小麦 D.研磨小麦
【典例6】(2024·天津·中考真题)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汽油挥发
C.石蜡熔化 D.玻璃破碎
◆知识点二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典例1】(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下列对酒精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无色液体 B.有特殊气味
C.易挥发 D.能燃烧
【典例2】(2024·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随着科技的发展,空气中各成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下列用途主要利用物理性质的是( )
A.氮气——充氮包装 B.氧气——医疗急救
C.稀有气体——激光技术 D.二氧化碳——气体肥料
【典例3】(2024·河北·中考真题)下列物质在生活中的用途体现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盐水用于选种 B.活性炭用于冰箱除味
C.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水银用作体温计的测温物质
【典例4】(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用镁粉制作照明弹 B.用活性炭除冰箱异味
C.用铜制作电线电缆 D.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典例5】(2024·山东泰安·二模)下列物质的用途不是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天然气可做燃料 B.氮气充入食品袋延长保质期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氧气用于气焊气割
【典例6】(2024·山东泰安·预测模拟)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金属焊接 B.液态氮气用作制冷剂
C.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出各种颜色的光 D.活性炭吸附异味和色素
【易错题1】(2024·黑龙江哈尔滨·二模)下列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检验氢气纯度 B.硫在氧气中燃烧 C.面粉爆炸 D.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易错题2】(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预测模拟)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轮胎爆炸 B.石油分馏 C.煤的干馏 D.酒精挥发◆易混易错点11.辨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否产生其他物质,不能仅仅根据现象, 如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沉淀和气体等现象。有上述现象产生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沸腾时产生气泡,日光灯通电后发光放热,这些变化中都没有产生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2.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很容易混淆。物质的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无论是否变化,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变化强调的是过程。如酒精挥发是物理变化,酒精易挥发是物理性质。
【易错题3】(2024·湖北孝感·二模)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①甲烷用作燃料 ②氦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 ③氧气用于供给呼吸 ④干冰用作制冷剂 ⑤用氮气生产硫酸铵 ⑥用铜丝做导线A.①③⑤ B.①②③⑥ C.③④⑤⑥ D.①④⑤【易错题4】(2024·广东东莞·预测模拟)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二氧化硫具有毒性 B.酒精具有挥发性C.液氧是淡蓝色液体 D.氮气难溶于水◆易混易错点21.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但物理性质并不是都要通过物理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如物质的密度、颜色、气味等都不需要发生物理变化就能表现出来。2.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可能会改变。如物质的密度、状态等。
【易错题5】(2024·山东济南·三模)古代诗词谚语富载化学知识,下列词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花香四溢 B.滴水成冰 C.木已成舟 D.死灰复燃【易错题6】 (2024·湖南株洲·二模)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下列历史典故或创造发明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活字印刷 B.火烧赤壁 C.草船借箭 D.铁杵磨成针【易错题7】(2024·四川凉山·一模)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下列古诗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B.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易混易错点3成语、典故、诗词中,凡是涉及燃烧的,如出现“火”或“烧”等字眼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如火上浇油、野火烧不尽、刀耕火种、抱薪救火、玉石俱焚、死灰复燃等。
答案和解析
◆知识点一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 义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本质区别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常见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出现 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吸热、放热、发光等(一定伴随能量改变)
微观实质 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变化物理变化分子不改变,化学变化分子发生改变
联 系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举例:蜡烛燃烧时一定伴随蜡烛的熔化。
实 例 性状改变:破碎、弯曲、拉成丝、压成片等状态改变: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铸造等其他:灯泡通电发光、活性炭吸附色素、金属导电、压强过大导致爆炸(气球、轮胎、高压锅) 燃烧变化:物质燃烧、汽油火药等爆炸变质变化:发酵、酿酒、发霉、腐烂等锈蚀变化:金属生锈其他变化:光合呼吸作用、杀菌消毒、物质分解等
◆知识点二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定 义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区 别 某种性质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注 意 物质的性质受外界条件影响,在描述物质性质时注明条件。(如液体沸点受大气压影响)
实 例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燃点、沸点、熔点;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吸附性等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活泼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知识点一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典例1】(2024·四川巴中·中考真题)中华民族的发明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我国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湿法炼铜 B.蚕丝织布
C.粮食酿酒 D.火药爆炸
【答案】B
【解析】A、湿法炼铜的原理是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蚕丝织布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粮食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火药爆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典例2】(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文物修复与化学密切相关。下列修复措施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小刀剔除铁器表面锈层 B.稀盐酸除去瓷器表面碳酸钙
C.氢氧化钙溶液封护酥松的石质文物 D.碱性溶液除去纸质文物中的酸
【答案】A
【解析】A、小刀剔除铁器表面锈层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B、稀盐酸除去瓷器表面碳酸钙,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钙溶液封护酥松的石质文物,氢氧化钙溶液中的氢氧化钙可能会与石质文物中的某些成分反应,形成更为坚固的保护层,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碱性溶液除去纸质文物中的酸,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典例3】(2024·湖北武汉·中考真题)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进行下列家务劳动时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清洗蔬菜 B.沥干蔬菜
C.点火炒菜 D.盛菜装盘
【答案】C
【解析】A、清洗蔬菜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沥干蔬菜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点火炒菜涉及燃烧,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盛菜装盘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典例4】(2024·山东济济宁·中考真题)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蜡熔化 粮食酿醋 B.食物腐败 木材燃烧
C.酒精挥发 蔗糖溶解 D.水通电电解 铁杵磨成针
【答案】A
【解析】A、石蜡熔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粮食酿醋过程中有新物质醋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符合题意;
B、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木材燃烧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C、酒精挥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蔗糖溶解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D、水通电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铁杵磨成针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典例5】(2024·广东深圳·中考真题)节约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下哪个是化学变化( )
A.洗涤小麦 B.晒干小麦
C.烘烤小麦 D.研磨小麦
【答案】C
【解析】A、洗涤小麦,用水冲走小麦表面的灰尘,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
B、晒干小麦,除去了小麦含有的水分,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B错误;
C、烘烤小麦,涉及到了小麦的燃烧,燃烧会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C正确;
D、研磨小麦,改变了小麦的形状和体积,没有产生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D错误。
故选:C。
【典例6】(2024·天津·中考真题)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 B.汽油挥发
C.石蜡熔化 D.玻璃破碎
【答案】A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解析】A、粮食酿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符合题意;
B、汽油挥发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不符合题意;
C、石蜡熔化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
D、玻璃破碎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知识点二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典例1】(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下列对酒精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无色液体 B.有特殊气味
C.易挥发 D.能燃烧
【答案】D
【解析】A、颜色、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故无色液体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气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故有特殊气味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挥发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故易挥发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能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故选D。
【典例2】(2024·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随着科技的发展,空气中各成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下列用途主要利用物理性质的是( )
A.氮气——充氮包装 B.氧气——医疗急救
C.稀有气体——激光技术 D.二氧化碳——气体肥料
【答案】C
【解析】A、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填充包装,该性质属于化学性质,A错误;
B、氧气可供给呼吸,呼吸作用消耗糖类和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利用的是氧气的化学性质,B错误;
C、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造电光源,此过程不产生新物质,该性质属于物理性质,C正确;
D、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经光合作用转化为糖类和氧气,利用的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D错误。
故选:C。
【典例3】(2024·河北·中考真题)下列物质在生活中的用途体现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盐水用于选种 B.活性炭用于冰箱除味
C.氢氧化铝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水银用作体温计的测温物质
【答案】C
【解析】盐水用于选种,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现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A不符合题意;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及异味,可用于冰箱除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现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B不符合题意;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氢氧化铝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C符合题意;水银用作体温计的测温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现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D不符合题意。
【典例4】(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用镁粉制作照明弹 B.用活性炭除冰箱异味
C.用铜制作电线电缆 D.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答案】A
【解析】A、用镁粉制作照明弹,是因为镁燃烧发出耀眼白光,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B、用活性炭除冰箱异味,是因为活性炭结构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吸附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用铜制作电线电缆,是因为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能使周围温度降低,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典例5】(2024·山东泰安·二模)下列物质的用途不是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天然气可做燃料 B.氮气充入食品袋延长保质期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氧气用于气焊气割
【答案】C
【解析】A、天然气可做燃料,是利用天然气的可燃性,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氮气充入食品袋延长保质期,是利用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不符合题意;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能使周围温度降低,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D、氧气用于气焊气割,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典例6】(2024·山东泰安·预测模拟)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金属焊接 B.液态氮气用作制冷剂
C.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出各种颜色的光 D.活性炭吸附异味和色素
【答案】A
【解析】A、氧气用于金属焊接,是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助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B、液态氮气用作制冷剂,是因为液氮汽化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出各种颜色的光,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利用的是其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活性炭吸附异味和色素,是因为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吸附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易错题1】(2024·黑龙江哈尔滨·二模)下列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检验氢气纯度 B.硫在氧气中燃烧 C.面粉爆炸 D.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答案】D【解析】A、检验氢气纯度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B、硫在氧气中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面粉爆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D、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故选:D。【易错题2】(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预测模拟)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轮胎爆炸 B.石油分馏 C.煤的干馏 D.酒精挥发【答案】C【解析】A、轮胎爆炸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石油分馏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煤的干馏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D、酒精挥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C。◆易混易错点11.辨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依据:是否产生其他物质,不能仅仅根据现象, 如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产生沉淀和气体等现象。有上述现象产生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沸腾时产生气泡,日光灯通电后发光放热,这些变化中都没有产生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2.物质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很容易混淆。物质的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无论是否变化,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变化强调的是过程。如酒精挥发是物理变化,酒精易挥发是物理性质。
【易错题3】(2024·湖北孝感·二模)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①甲烷用作燃料 ②氦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 ③氧气用于供给呼吸 ④干冰用作制冷剂 ⑤用氮气生产硫酸铵 ⑥用铜丝做导线A.①③⑤ B.①②③⑥ C.③④⑤⑥ D.①④⑤【答案】A【解析】①甲烷用作燃料,燃烧过程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性质;②氦气用于填充探空气球,是因为氦气密度比空气小,属于物理性质;③氧气用于供给呼吸,呼吸过程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性质;④干冰用作制冷剂,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属于物理性质;⑤用氮气生成硫酸铵,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性质;⑥铜丝用作导线,是因为铜丝具有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综上符合题意的是①③⑤,故选A。【易错题4】(2024·广东东莞·预测模拟)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二氧化硫具有毒性 B.酒精具有挥发性C.液氧是淡蓝色液体 D.氮气难溶于水【答案】A【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导电性、溶解性等。【解析】A、二氧化硫具有毒性,毒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B、酒精具有挥发性,挥发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C、液氧是淡蓝色液体,颜色、状态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D、氮气难溶于水,溶解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A。◆易混易错点21.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但物理性质并不是都要通过物理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如物质的密度、颜色、气味等都不需要发生物理变化就能表现出来。2.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可能会改变。如物质的密度、状态等。
【易错题5】(2024·山东济南·三模)古代诗词谚语富载化学知识,下列词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花香四溢 B.滴水成冰 C.木已成舟 D.死灰复燃【答案】D【解析】A、花香四溢是分子运动的结果,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滴水成冰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木已成舟只是木材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D、死灰复燃,可燃物继续燃烧生成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故选D。【易错题6】 (2024·湖南株洲·二模)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下列历史典故或创造发明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活字印刷 B.火烧赤壁 C.草船借箭 D.铁杵磨成针【答案】B【解析】A、活字印刷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B、火烧赤壁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符合题意;C、草船借箭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D、铁杵磨成针过程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易错题7】(2024·四川凉山·一模)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下列古诗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B.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答案】C【解析】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B、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光的散射,没有新物质生成,遥看瀑布挂前川是看到了前方的瀑布,水的流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涉及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只是水的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C。◆易混易错点3成语、典故、诗词中,凡是涉及燃烧的,如出现“火”或“烧”等字眼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如火上浇油、野火烧不尽、刀耕火种、抱薪救火、玉石俱焚、死灰复燃等。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