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南高考模拟卷(二)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节日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等。制作粽子的主要原料有糯米、粽叶、红枣和瘦肉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糯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属于糖类
B.赛龙舟时,挥舞的龙旗是用涤纶制作,涤纶属于天然纤维
C.瘦肉富含蛋白质,蛋白质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D.粽叶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在一定条件下可水解为葡萄糖
2.下列化学用语或图示表达不正确的是
A.乙炔的结构式:H-C≡C-H
B.顺-2-丁烯的分子结构模型:
C.Na2O2的电子式:
D.基态Si原子的价层电子的轨道表示式:
3.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正确且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A.量取20.00mL稀硫酸 B.重结晶法提纯苯甲酸
C.制蒸馏水,接收馏出物 D.向试管中滴加溶液
4.下列关于化学概念或性质的判断错误的是
A.氯乙酸、二氯乙酸、三氯乙酸的酸性依次增强
B.的水溶液可以导电,属于非电解质
C.铍原子最外层的电子云轮廓如图,则该铍原子处于激发态
D.的模型为三角锥形
5.下列事实对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
A.向氢氧化镁悬浊液中滴加氯化铵溶液,沉淀溶解:
B.用稀硝酸除去附着在试管内壁的铜单质:
C.向含氯化铁的氯化镁溶液中加入氧化镁除去
D.溶液与溶液反应得到
6.X、Y、Z、Q、T为前36号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仅X、Y、Z为短周期主族元素,且分占三个周期。基态Y元素原子价层p轨道上的电子数比s轨道多,且第一电离能小于同周期的相邻元素;在同周期元素中,Z的电负性最大:Q和T既处于同一周期又位于同一族,且原子序数T比Q多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基态Y原子核外电子有5种空间运动状态
B.为非极性分子
C.与X形成的简单氢化物沸点:Y>Z
D.有2个未成对电子
7.氧化性酸的铵盐受热分解过程中铵被氧化,产物中有大量气体,因此受热往往会发生爆炸。硝酸铵在不同温度下受热分解的产物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分解产物
反应I 185~200℃ 、
反应II 高于230℃ 、、
反应III 高于400℃ 、、
A.和的VSEPR模型名称均为四面体形
B.三个反应中,均有
C.反应I和II中,转移时生成等物质的量的气体
D.反应II和III中,均仅为氧化产物
8.CalebinA可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其合成路线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Z分子中有3个手性碳原子(连有四个不同基团的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子)
B.Y分子中有2种含氧官能团
C.Z分子中虚线框内一定共平面的碳原子有7个
D.1molX与银氨溶液完全反应,生成Ag108g
9.实验室用等原料制取少量的实验流程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熔融”时,应先将和混合加热一段时间后再加入KOH
B.通入“歧化”时,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C.“过滤”时,为加快分离速率可采用减压过滤
D.制得的粗品可能会含有,可以向粗品中滴加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来检验是否含有
10.二水四氯合钴酸铵的制备反应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有27种
B.键角:
C.该反应中所涉及的元素位于p区的有4种
D.中含有离子键、配位键、键等
11.科研工作者合成了低温超导化合物M,再利用低温去插层法,获得了一个新化合物N。二者的晶体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去插层过程中Cs元素均转化为Cs单质
B.N的化学式为
C.M中与Cs原子最临近的Se原子有2个
D.N中V原子填充了Se原子构成的正八面体空隙
12.常温下,二元弱酸H2Y溶液中滴加KOH溶液,所得混合溶液的pH与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M表示pH与lg 的变化关系
B.a点溶液中:c(H+ )-c(OH-)=2c(Y2-)+c(HY- )-c(K+)
C.H2Y的第二级电离常数Ka2(H2Y)=10-4.3
D.交点b的溶液中:c(H2Y)=c(Y2- )>c(HY- )>c(H+ )>c(OH- )
13.合成氨反应的方程式为,恒压密闭容器中,起始时,不同温度(T)下平衡混合物中物质的量分数随压强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25℃时,和的燃烧热分别为akJ/mol和bkJ/mol,上述合成氨反应的焓变为kJ/mol。
B.A点温度迅速从变为,则此时浓度商Q大于
C.(为以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D.合成氨逆反应速率方程为v(逆)(逆),从C点开始减小压强,v(逆)瞬间增大后逐渐减小,最后不变
14.在含铑(Rh)催化剂作用下的催化选择性加氢反应机理如图所示(图中S代表溶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Ⅱ产物中π电子与铑形成配位键
B.是中间产物
C.反应过程中,Rh的成键数未发生变化
D.选择性加氢反应属于加成反应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8分。
15.(14分)乙酸丁酯广泛用作人造革、纺织品和塑料生产中的溶剂。工业上以正丁醇和冰醋酸为原料,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可得到乙酸丁酯,但反应时间长、产率不高、设备腐蚀严重且会排放大量的废酸污染环境,用固体超强酸/TiO2催化合成乙酸丁酯能很好地避免上述问题,实验室模拟固体超强酸/TiO2催化合成乙酸丁酯的步骤如下。
I. 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的制备
取锐钛型TiO2放入的烧杯中,加入1.0mol·L-1硫酸溶液,搅拌1h后,真空抽滤,干燥,将固体放入仪器A中,在450°C焙烧3h,得/TiO2固体超强酸催化剂。
(1)仪器A是 (填名称)。
(2)/TiO2型固体超强酸酸中心的形成主要源于在表面配位吸附,与TiO2形成的配位键中,配原子是 (填标号)。
A.S B.O C. S和O均可以
II. 乙酸丁酯的制备
在干燥的圆底烧瓶中,加入沸石和上述固体超强酸催化剂1g,12.0mL正丁醇和16.0mL冰醋酸(过量),然后再安装分水器(如图)、冷凝管,然后小火加热。
(3)分水器可将圆底烧瓶中产生的水分离出来,目的是 ,当观察到分水器中出现 的现象时,停止加热圆底烧瓶,终止反应。
(4)①乙酸丁酯的精制:将乙酸丁酯粗产品用如下的操作进行精制:
a. 用无水MgSO4干燥 b.常压蒸馏 c. 用等体积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分液 d. 水洗
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填标号)。
A.bdca B.cadb C. cdab D.dbca
②在乙酸丁酯的精制中,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有机相比用水洗涤的优点是 。
(5)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酯化反应机理,现将醇中氧原子标记成R18OH,下图是当正丁醇先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酯化反应的机理图(其中R代表甲基,R′代表正丁基)。根据下列反应机理可知 (填“正丁醇”或“乙酸”或“酸和醇均可”)脱羟基,反应后18O存在于 (任写两种物质,不考虑中间产物)。
16.(15分)氨是重要化工原料,其工业合成原理为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ⅰ. ;
ⅱ. (a、b都大于0)。
则反应的 (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利于该反应正向进行的条件为 (填“低温”“高温”或“任意温度”)。
(2)向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体积比的和,发生反应。下列情况表明该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
A.气体密度不随时间变化 B.气体平均摩尔质量不随时间变化
C.气体总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D.体积分数不随时间变化
(3)下列关于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成速率等于消耗速率的2倍
B.若加入高效催化剂,平衡常数和反应热都会增大
C.若起始按体积比投入和,则和的转化率相等
(4)向刚性密闭容器中充入和合成氨,经历相同时间测得转化率与温度及时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①温度: (填“>”或“<”)。
②温度下,合成氨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5)一定温度下,向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和,合成,测得体积分数与压强关系如图2所示。
①ab段体积分数增大的原因是 ;
②cd段体积分数急减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17.(14分)工业上利用铬铁矿制取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铬铁矿的主要成分为,还含有少量、、杂质。
已知:①“氧化浸出”工序中,难溶的铬元素转化为,铁元素转化为+3价氧化物;
②时, ;
。
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铬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图为 。原子序数比铁大14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第五周期第 族。
(2)“氧化浸出”时提高浸取率的措施有 (填两条);该工序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有关“沉铝”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工序中的铝元素恰好完全沉淀时,溶液中 。(当时认为完全沉淀)
(4)受热易分解,在完全分解,失重率为,剩余固体的化学式为 。
(5)是一种常见的颜料,其结构有三种:①、②、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
A.①②③中的配位数都是6
B.②中存在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和氢键
C.等物质的量的①②③分别与足量溶液反应,得到物质的量也相等
D.①②③的结构可以用-射线衍射实验进行区分
18.(15分)一种非甾体抗炎药物(H)的合成路线如下(部分反应条件省略):
已知:Ⅰ.
Ⅱ.
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B中含氧官能团名称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反应D→E的反应类型是取代反应
B.含物质A的溶液中滴加氯化铁溶液,产生紫色沉淀
C.物质H中最多有13个碳原子共平面
D.设计A→B和C→D两步反应的目的是保护酚羟基的对位氢不被取代
(3)E→F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4)G的结构简式为 。
(5)符合下列条件G的同分异构体有 种,写出其中一种结构简式为 。
①除结构外,不含其他环状结构;
②含有;
③含有四种化学环境的氢
(6)已知:。综合上述信息,写出以和为主要原料制备的合成路线 。
参考答案
1.B
【详解】A.糯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属于糖类中的多糖,故A正确;
B.涤纶属于合成纤维,不属于天然纤维,故B错误;
C.瘦肉富含蛋白质,蛋白质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故C正确;
D.粽叶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属于多糖,在一定条件下最终水解为葡萄糖,故D正确;
答案为B。
2.D
【详解】A.乙炔中含有碳碳三键,其结构式为H-C≡C-H,A项正确;
B.顺-2-丁烯中两个甲基位于碳碳双键同侧,其结构模型为,B项正确;
C.Na2O2是离子化合物,其电子式为,C项正确;
D.基态Si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s23p2,根据洪特规则,基态原子中,填入简并轨道的电子总是先单独分占,且自旋平行,故基态Si原子的价层电子轨道表示式为,D项错误;
答案选D。
3.A
【详解】A.稀硫酸会腐蚀碱式滴定管下端的橡胶管,故用酸式滴定管来量取20.00mL稀硫酸,A符合题意;
B.苯甲酸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且受温度影响较大,则通过加热溶解、趁热过滤、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提纯苯甲酸,图示为蒸发结晶,B不合题意;
C.制蒸馏水,接收馏出物时接凝管与锥形瓶间要留有空隙不能用橡胶塞塞紧,C不合题意;
D.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溶液时,胶头滴管不能插入试管内部,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D
【详解】A.氯乙酸、二氯乙酸、三氯乙酸由于氯原子增多,增强了羧基中的极性,故酸性增强,A正确;
B.和H2O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可以导电,故属于非电解质,B正确;
C.铍原子最外层的电子为,电子云轮廓为球状,如图,电子云轮廓为p轨道,则该铍原子处于激发态,C正确;
D.的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为4,故模型为四面体,D错误;
故选D。
5.B
【详解】A.向氢氧化镁悬浊液中滴加氯化铵溶液,沉淀溶解生成氯化镁和一水合氨:,故A正确;
B.用稀硝酸除去附着在试管内壁的铜单质生成硝酸铜和一氧化氮:,故B错误;
C.向含氯化铁的氯化镁溶液中加入氧化镁除去铁离子,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镁,,故C正确;
D.溶液与溶液反应得到二氧化锰、硫酸钠和硫酸,,故D正确;
故选B。
6.B
【分析】X、Y、Z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分占三个周期,则X是H,Y在第二周期,Z在第三周期。基态Y元素原子价层p轨道上的电子数比s轨道多,且第一电离能小于同周期的相邻元素,则Y在第VIA族,Y是O。Z是第三周期电负性最大的主族元素,则Z是Cl;Q和T既处于同一周期又位于同一族,且原子序数T比Q多2,则Q、T在第四周期VIII族,分别为Fe和Ni。综上,X、Y、Z、Q、T分别为H、O、C1、Fe、Ni,据此解答。
A.Y为O元素,基态Y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核外电子占据1+1+3=5个原子轨道,则基态Y原子核外电子有5种空间运动状态,A正确;
B.是H2O2,其分子的正电中心与负电中心不重合,为极性分子,B错误;
C.Y的简单氢化物为H2O,Z的简单氢化物为HCl,因H2O分子间存在氢键,沸点较高,HCl分子间没有氢键,沸点较低,则与X形成的简单氢化物沸点:Y>Z,C正确;
D.T为Ni元素,Ni2+的价层电子排布为3d8,其价层电子轨道表示式为,即有2个未成对电子,D正确;
故选B。
7.B
【分析】反应I(185~200℃) :NH4NO3=N2O ↑+ 2H2O↑ 转移4e-
反应II(高于230℃):2 NH4NO3=2N2↑+O2↑ + 4H2O↑ 转移10e-
反应III(高于400℃):4 NH4NO3=3N2↑+2NO2↑+8H2O↑ 转移12e-
【详解】A.VSEPR模型:4+=4四面体形;的VSEPR模型3+=3平面三角形,A错误;
B.上述三个反应,H原子守恒,均有,B正确;
C.反应I和II中,转移时生成等物质的量的气体分别为反应I:mol;反应IImol,C错误;
D.反应II 既为氧化产物也为还原产物, 反应III为氧化产物,D错误;
故选B。
8.D
【详解】A.打“*”的碳原子为手性碳原子,Z中 有3个手性碳原子,A正确;
B.Y中含有羰基、醚键,有2种含氧官能团,B正确;
C.Z中虚线框中,苯环及其所连的碳原子一定在一个平面上,共有7个,C正确;
D.X中有一个醛基,1molX与2mol银氨溶液完全反应,生成2molAg,共216g,D错误。
故选D。
9.C
【详解】A.“熔融”时,应先将和混合加热一段时间会反应产生氧气和氯化钾,再加入KOH与氯化钾不反应,A错误;
B.通入“歧化”时的反应为,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B错误;
C.“过滤”时,为加快分离速率可采用减压过滤,C正确;
D.制得的粗品可能会含有,可以向粗品中滴加盐酸即使没有也会产生氯气,D错误;
故选C
10.B
【详解】A.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为15种,A错误;
B.一般的,对于相同周围原子、不同中心原子的结构类似的分子,中心原子电负性越强,键角越大,故键角:,B正确;
C.反应中位于p区元素有三种,C错误;
D.中Co与Cl原子、H2O形成配位键,H2O存在键,没有离子键,D错误;
答案选B。
11.B
【详解】A.去插层过程中Cs元素均转化为CsI,故A错误;
B.根据均摊原则,晶胞中含有V原子数 、Se原子数、O原子数,N的化学式为,故B正确;
C.根据图示,M中与Cs原子最临近的Se原子有8个,故C错误;
D.N中V原子位于Se原子围成的正方形中心,故D错误;
选B。
12.D
【详解】A.pH增大,表示溶液中碱性增强,则溶液中H2Y减少,HY-增多,所以lg增大,则曲线 M 表示 pH与lg的变化关系,故A正确;
B.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K+)+c(H+)=c(OH-)+c(HY-)+2c(Y2-),所以c(H+)-c(OH -)=2c(Y2-)+c(HY-)-c(K+),故B正确;
C.曲线N表示lg,当pH=3时,c(H+)=10-3mol/L,lg=1.3,=101.3,则Ka2(H2Y)===10-3×10-1.3=10-4.3,故C正确;
D.交点b表示lg=lg,即c(Y2-)=c(H2Y),根据图象,此时lg>1,所以c(HY-)>c(H2Y)=c(Y2-),且溶液显酸性,即c(H+)>c(OH-);所以c(HY-)>c(H2Y)=c(Y2-)>c(H+)>c(OH-),故D错误;
答案为D。
13.C
【详解】A.根据I:H2(g)+O2(g)=H2O(l) △H1=akJ/mol;II:NH3(g)+O2(g)=H2O(l)+N2(g) △H=bkJ/mol,依据盖斯定律可知,3×I-2×II得反应:3H2(g)+N2(g)2NH3(g) △H=kJ/mol,A正确;
B.由图可知,相同条件下,T1时氨气含量更高,则A点的温度迅速从T1变为T2,则变化前体系中氨气含量高于变化后达到平衡体系中氨气含量,则反应逆向进行,故此时浓度商Q>K(T2),B正确;
C.反应中Kp=,由图可知,AB两点氨气、氢气、氮气的物质的量分数均相同,则,C错误;
D.v(逆)(逆),k(逆)只与温度有关,从C点开始减小压强,相当于增大体积,各物质的分压均减小相同的倍数,由表达式可知,减小对v(逆)影响更大,v(逆)瞬间增大后逐渐减小,最后不变,D正确;
答案选C。
14.C
【详解】A.在步骤II中,碳碳双键提供π电子,铑提供空轨道,形成配位键,该说法正确;
B.从反应机理图可以看出, 所给结构在反应过程中生成又被消耗,属于中间产物,该说法正确;
C.反应过程中,从不同中间体结构可以看到,Rh的成键数目有变化,步骤Ⅰ中Rh的成键数增加了2个,步骤Ⅳ中Rh的成键数减少了2个,该说法错误;
D.该选择性加氢反应是在碳碳双键上加上氢原子,符合加成反应的特征,属于加成反应,该说法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是C。
15.(1)坩埚(1分)
(2)B(2分)
(3)移除反应生成的水,推动平衡向生成乙酸丁酯的方向移动(2分)水层不再增加(2分)
(4)C(2分)可以降低乙酸丁酯的溶解度,提高产物的产率(2分)
(5)乙酸(1分)乙酸丁酯和水(丁醚、水、乙酸丁酯、乙酸任写两个)(2分)
【分析】正丁醇与乙酸反应方程式为:,通过分水器移除反应生成的水,推动平衡向生成乙酸丁酯的方向移动。制备的乙酸丁酯中含有正丁醇,乙酸、硫酸等杂质,先用等体积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除去乙酸、正丁醇和硫酸等杂质,同时降低乙酸丁酯的溶解度,分液,再用水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经常压蒸馏得到精制的乙酸丁酯。
(1)焙烧在坩埚中进行,故A的名称为坩埚;
(2)硫酸根的结构为:,作配位原子的只能为O原子,故选B;
(3)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分水器可将圆底烧瓶中产生的水分离出来,目的是:移除反应生成的水,推动平衡向生成乙酸丁酯的方向移动;当观察到分水器中出现水层不再增加的现象时,停止加热圆底烧瓶,终止反应;
(4)制备的乙酸丁酯中含有正丁醇,乙酸、硫酸等杂质,先用等体积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除去乙酸、正丁醇和硫酸等杂质,同时降低乙酸丁酯的溶解度,分液,再用水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经常压蒸馏得到精制的乙酸丁酯,故选C;
②在乙酸丁酯的精制中,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有机相比用水洗涤的优点是:可以降低乙酸丁酯的溶解度,提高产物的产率;
(5)由图可知,酯化反应的机理为酸脱羟基醇脱氢,故乙酸脱羟基;酯化反应时酸脱羟基醇脱氢,故18O存在于乙酸丁酯中,过程中丁醇分子间脱水可形成丁醚和水,均含18O,另外,酯化反应为可逆反应,乙酸丁酯水解时,乙酸中也可能含18O,故反应后18O存在于乙酸丁酯和水中(丁醚、水、乙酸丁酯、乙酸任写两个)。
16.(1) (2分)低温(1分)
(2)BC(2分)
(3)AC(2分)
(4) > (2分)8.33(2分)
(5)压强增大,反应速率加快,平衡正向移动,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增大(2分)压强过大,此时氨液化(或压强过大,催化剂活性降低等) (2分)
【详解】(1)根据盖斯定律,得N2(g)+3H2(g) 2NH3(g)的ΔH=;合成氨为放热反应,正反应为体积减小反应,即、,根据可知低温利于该反应正向进行。
(2)A.气体总质量不变、容器体积不变,密度是恒量,混合气体密度不随时间变化,反应不一定平衡, A错误;
B.气体总质量不变,气体物质的量减少,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是变量,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不随时间变化,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B正确;
C.容器体积不变、气体物质的量减少,压强是变量,混合气体总压强不随时间变化,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C正确;
D.若投入、,的转化量为,由
,可知N2体积分数,即其始终为定值,不随时间变化,反应不一定平衡;D错误,
故选BC.
(3)A.同一反应方向的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A正确;
B.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改变平衡常数和反应热,B错误;
C.起始按化学计量数比投料,转化按化学计量数比反应,故转化率相等,C正确,
故答案选AC.
(4)①根据“先拐先平数值大”可知,>。
②根据图像可知,平衡时转化率为,用三段式计算:。。
。
(5)①由图像可知,ab段NH3体积分数增大,原因是压强增大,反应速率加快,平衡正向移动,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增大;
②由图像可知,cd段 NH3体积分数急减,其原因可能是压强过大,此时氨液化(或压强过大,催化剂活性降低等)。
17.(1) (2分)ⅣB(1分)
(2)搅拌、适当升高温度、粉碎铁铬矿等(1分) (2分)
(3)↓(2分)2.2(2分)
(4)Cr2O3(2分)
(5)BC(2分)
【分析】由已知信息可知:在碱性条件下,难溶于水的中的铬元素被次氯酸钠氧化为,铁元素被次氯酸钠氧化为,并且氧化铝溶解得到四羟基合铝酸钠,过滤之后得到的滤渣含有氧化镁和氧化铁,通入过量二氧化碳后将溶液中四羟基合铝酸钠转化为氢氧化铝,自身转化为碳酸氢钠,并提供酸性条件,将转化为,最后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混合转化得到,回答下列问题;
(1)①基态铬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基态铬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图为;
②原子序数比铁大14的元素是40号元素锆元素元素符号为Zr,在元素周期表的第五周期第IVB族;
(2)①“氧化浸出”时提高浸取率的措施有:搅拌、适当升高温度、粉碎铁铬矿等;
②由分析可知:在碱性条件下,难溶于水的的铬元素被次氯酸钠氧化为,铁元素被次氯酸钠氧化为Fe2O3,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①由分析可知:通入过量二氧化碳后将溶液中四羟基铝酸钠转化为氢氧化铝,自身转化为碳酸氢钠的离子方程式为:;
②由已知信息可知: ,当时完全沉淀,,,此时溶液中,,则此时溶液中,;
(4)受热易分解,固体损失的质量只能是氧元素的质量,若含有,则固体质量为,其中的和的,本题中在720 K完全分解,失重率为24%,失重后固体质量为,其中的和的,即的和的O,失重后固体的化学式为:;
(5)①的配位数是6,1mol电离产生1mol,与足量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1molAgCl;
②的配位数是6,1mol电离产生2mol,与足量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2molAgCl;
③的配位数是6,1mol电离产生3mol,与足量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3molAgCl;
A.由上述分析可知:①②③三种配合物中的配位数都是6,A不符合题意;
B.②中存在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配位键,氢键不是化学键,B符合题意;
C.由上述分析可知:等物质的量的①②③分别与足量溶液反应,得到物质的量不相等,C符合题意;
D.X—射线衍射实验可以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区分,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
18.(1)(酚)羟基、磺酸基(2分)
(2)AD(2分)
(3)+ClCH2COCl+HCl(2分)
(4) (2分)
(5)4(2分)(2分)
(6)ClCH2COOHClCH2COCl(3分)
【分析】A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B,结合A的分子式可以推知A为,B与氯气在FeCl3催化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C,结合D的结构简式可以推知C为,C在酸性、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D ,D与发生取代反应生成E为,E与ClCH2COCl发生信息I反应生成F为,F发生信息II反应生成G为,G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H。
【详解】(1)由B的结构简式可知,物质B中含氧官能团名称为:(酚)羟基、磺酸基。
(2)A.由分析可知,D与发生取代反应生成E,A正确;
B.A的结构简式为(苯酚),含物质A的溶液中滴加氯化铁溶液,溶液呈紫色,故B错误;
C.物质H的结构简式为,N与其相连的2个碳原子共平面,以羧基钠连的原子为研究对象,此碳原子与所连的2个碳原子共平面,苯环12原子共平面,又单键可以旋转,所以分子中所有碳原子都可能共平面,即最多有14个碳原子共平面,故C错误;
D.A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B,在酸性、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D ,若直接由A→D,则酚羟基的对位氢也被取代,所以设计A→B和C→D两步反应的目的是保护酚羟基的对位氢不被取代,故D正确;
故答案为:AD。
(3)与ClCH2COCl发生信息I反应生成F为,所以E→F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lCH2COCl+HCl。
(4)由分析可知,G的结构简式为:。
(5)G的结构简式为,符合①除结构外,不含其他环状结构、②含有-CH3、③含有四种化学环境的氢,G的同分异构体有:共4种。,共4种;
(6)已知:,则先和PCl3反应生成,和对苯二胺反应生成,发生已知信息Ⅱ的反应原理得到,合成路线为:。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