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天府实外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天府实外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x》,以下展示关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府实外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x》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天府实外高级中学高 2022 级 20232024 年度(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总分: 150 分 时长: 150 分钟命题人:陈吉永 审题:张彩虹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一、现代文阅读(34 分)(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华文明是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文明像中国那样连续走过了 5000 余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明开放体系。这是人间奇迹,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在中华文明开放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包容性起着有容乃大、有容乃强、有容乃久的作用。在中国人看来,多样的世界是客观的存在,皆应得到尊重,所谓

2、“同则相亲,异则相敬”;整体的世界需要“和合”,需要“和而不同”,需要有“不同”之“和”。“和”“和合”以及“合异”都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特征的核心内涵,也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重要体现,更是中华文明惠泽世界的宝贵财富。就包容性而言,中华文明立足“和”“和合”“合异”,从来视多元文化为发展之根基,从多元文化中凝练共识,化解矛盾,化危为机。“和而不同”则为中华文明的历史取向。中华文明这种“和而不同”的理念及其实践,不但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世界的和平发展影响深远。就物质层面而言,中华文明自形成之时起直到今天,“从来不是封闭的和孤立的”。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3、考古表明:早在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中国就与域外其他古老文明发生了接触与交流。距今约 4500 年前,首先驯化于西亚地区的农作物小麦以及家畜黄牛和绵羊等经中亚地区传入中国的西北地区,并继续向中原地区传播,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物质滋养。在距今 4000 年前后,家马由欧亚草原传入我国西部地区。上古外来文明因素的融入大大丰富了中华先民的食物资源,提升了中华先民的生产力水平,改善了中华先民的生产与生活条件,从而使中国的人口迎来了第一次较大幅度的增长。中华文明的包容性除了吸纳以外,还体现在技术等方面的大量输出上。中亚的凿井技术来自中国,西方的养蚕技术也来自中国。四大发明更是中国对人类的重大贡

4、献。以纸为例,中世纪的欧洲,羊皮是文字书写的主要载体,成本极高,价格昂贵。据测算,生产一本圣经,至少需要 300 多张羊皮。文化的传播第 1页/共 21页权牢牢掌握在少数教士和贵族手中,文化传播的范围也极其有限。由中国发明的造纸技术的输出从根本上改变了公元 8 世纪末叶以后阿拉伯世界文字书写的材质以及书籍的传播。传入欧洲后,纸又为当时欧洲的政治、商贸、文化教育、宗教改革的成功以及民众的思想解放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就精神层面而言,中华文明非常重视吸纳外来文化,并不时将优秀的外来文化内化为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尤其是各宗教信仰形成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产生于古代印度的佛教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宗教。据魏略

5、西戎传载:公元前 2 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这是佛教经典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东汉明帝以后,来华传教的高僧渐多,或建寺传教,或翻译佛经。不过,按“释迦之教义,无父无君,与吾国传统之学说,存在之制度,无一不相冲突。输入之后,若久不变异,则决难保持”。但佛教传入中国后,相反相成,迅速“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应该说,对于外来文明,中华文明是开放包容的。但包容并不意味着主体的消失。中国从未被征服过,中华文明也从未像罗马文明那样被外来的文明击垮过。因为中国人早已建立起

6、了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文明主体性。坚守而不保守、自信而不自大是中华文明主体性的主要原则。(摘编自杨共乐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历史取向)材料二9 月 23 日晚,第 19 届亚洲运动会在杭州奥体中心隆重开幕,这不仅是体育盛事,也成为亚洲众多文化交流融合的载体。这场开幕式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丰富内涵。“和而不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只有“和而不同”才能“大道不孤”,中华民族始终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金桂飘香迎远客,多彩亚洲共此时”,开幕式上,当亚洲全部 45 个亚奥理事会代表团代表身穿各自民族特色服饰出现在舞台中时,场内场外都致以热烈的掌声,这是对“有朋自远方来”的欢迎,更是对不同文明、不同民族的尊重。我们始终承认世界文明和各种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天人合一”体现了包容通达的整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一模)2025年广东省高三高考模拟测试(一)数学试卷

下一篇:广东省广州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综合测试(一)语文Word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