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九年级化学试卷
1.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挥发性 B.溶解性 C.可燃性 D.导电性
2.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读取数值 B.倾倒液体
C.闻气味 D.加热液体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A.Fe B.Al C.Si D.O
4.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空气中各组分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氧气无色无味,可用于医疗急救吸氧
B.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制造硝酸
C.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可用于制干冰
D.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航标灯
5.夏日的校园,坐在教室里就能闻到阵阵花香,沁人心脾。花香四溢的现象说明( )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由原子构成 D.分子之间有间隔
6.如图是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由图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
A.硫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6
B.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C.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的x等于8
D.硫原子所形成离子的符号为S2﹣
7.我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采用铷原子钟,提供精确时间。
如图是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铷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g
C.铷原子的质子数等于中子数 D.铷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7
8.煤油中含有噻吩(用X表示),噻吩具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X+6O24CO2+SO2+2H2O,则噻吩的化学式为( )
A.CH4 B.C4H4S C.C4H6S D.C4H8S
9.在2A+B═2C反应中,已知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则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16g B.16 C.32g D.32
10.下列生产生活中所体现的化学反应原理正确的是( )
A.用赤铁矿和一氧化碳炼铁:CO+Fe2O3Fe+CO2
B.用盐酸除铁锈:Fe2O3+6HCl═2FeCl2+3H2O
C.用酒精做燃料:C2H5OH+3O22CO2+3H2O
D.用氢氧化镁治疗胃酸过多症:H2SO4+Mg(OH)2═MgSO4+2H2O
11.将金属M置于硫酸锌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发生;而将其置于硫酸铜溶液中,表面有红色固体物质析出。由此可判断M、Zn、Cu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
A.M、Zn、Cu B.Zn、M、Cu C.Zn、Cu、M D.Cu、M、Zn
12.在托盘天平的两托盘上各放一只烧杯,分别注入足量的稀盐酸,天平平衡.向左边烧杯中加入10g金属锌,向右边烧杯中加入10g金属镁,当反应停止后,天平指针的指向是( )
A.分度盘的左边 B.分度盘的中间
C.分度盘的右边 D.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3.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所有溶液中的溶剂都是水
C.所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D.20℃时,136g饱和食盐水中含36gNaCl,则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
14.把200g质量分数为20%是食盐水稀释成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的溶液,需加水( )
A.50g B.100g C.200g D.400g
15.盐的水溶液不一定都呈中性,如NaHCO3溶液呈碱性.下列有关实验中,能够证明NaHCO3溶液呈碱性的实验事实是( )
A.观察NaHCO3溶液的颜色,呈无色
B.向NaHCO3溶液中滴1~2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
C.向NaHCO3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D.20℃时,向饱和NaHCO3溶液中加入NaHCO3固体,固体不再继续溶解
16.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等质量的氧化钙、氢氧化钙中分别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过量
B.向一定质量氯化亚铁和氯化铝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镁粉至过量
C.向等质量的镁、铁中分别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至过量
D.在密闭容器中,甲烷完全燃烧
17.按要求用正确的化学用语回答
(1)五个硅原子 (2)CO32﹣中数字“2”的含义
(3)+3价的铝元素 (4)胆矾的化学式
18.实验室中,利用下列装置可以制取某些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带标号的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向气体发生装置内加入药品前,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3)实验室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4)乙炔又称电石气,是一种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略小,不溶于水的气体;工业上常用它燃烧产生的高温来切割和焊接金属;实验室用电石(固体)与水反应制取乙炔.你认为制取乙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 .
19.氯化铵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以如图表所示。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氯化铵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硝酸钾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回答下列问题:
(1)NH4Cl对应的是图中 的物质(填“甲”或“乙”)。
(2)25℃时,向150g水中加入68.7gKNO3,充分搅拌后,所得的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当KNO3中含有少量NH4Cl时,应采用 结晶法提纯甲。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标号)。
A.KNO3的溶解度大于NH4Cl的溶解度
B.10℃时,KNO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0.9%
C.T1℃时,KNO3、NH4Cl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将50℃时的NH4Cl饱和溶液150.4g冷却至20℃,析出氯化铵晶体13.2g
(19题图) (20题图)
20.A~H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产物已略去)。已知B是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A、E、F是氧化物,C是气体,H的水溶液呈蓝色,农业上常用来配制波尔多液,G、H的溶液中的阴离子相同。
①列举D物质的一种用途 。
②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 。
④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中,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21.在研究“酸碱中和反应”时,某兴趣小组同学想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1)在盛有氢氧化钠的溶液的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逐滴加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如图一)。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前后的温度变化情况(如图二)。
由实验现象和曲线变化情况分析可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并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从微观角度分析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由如图可知,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
【交流讨论】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如果盐酸和氢氧化钠减少(或消失),或者有新物质生成,都能证明反应已经发生。
(3)探究实验后烧杯中溶质的成分。
步骤 现象 结论
实验1: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 证明没有NaOH
实验2: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证明含有HCl
实验3:再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蒸发皿中,加热蒸干 有 产生 证明有NaCl生成
【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评价反思】
Ⅰ.有同学认为,仅通过实验2出“溶液中含有HCl”证据不足,理由是 。
Ⅱ.运用中和反应,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工厂用氨水(NH3 H2O)处理废水中的硫酸,能得到一种氮肥一硫酸铵,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Ⅲ.多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22.钢是铁的合金。为测定某钢样中铁的质量分数,取11.4g钢样,向其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不考虑钢样中其它成分与稀硫酸的反应)。
(1)钢 (填“是”或“不是”)金属材料。
(2)计算此钢样中铁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1-5:CCDDB;6-10:BDBDC;11-16:BADCBC
17:(1)5Si
(2)一个碳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
(3)
(4)CuSO4 5H2O
18.(1)①铁架台,②集气瓶;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A,2H2O22H2O+O2↑;
(4)B,E.
19.(1)乙;
(2)饱和;
(3)降温;
(4)ABC。
20.①作导线;
②Fe+H2SO4=FeSO4+H2↑;
③Fe2O3+3CO2Fe+3CO2;
④置换反应。
21.(1)放出。
(2)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3)不产生蓝色沉淀;白色固体;氯化钠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2NH3 H2O+H2SO4=(NH4)2SO4+2H2O。
22.(1)钢是金属材料。
(2)此钢样中铁的质量分数约为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