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碳酸氢钠和碳酸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芋节(俗称毛芋)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新鲜芋节在去皮时会出现一种白色的汁液,汁液内含有一种碱性物质——皂角,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下列厨房中的物质能去除碱性物质,达到止痒效果的是
A.食醋 B.白糖 C.纯碱 D.食盐水
2.幸福需要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下列劳动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用发酵粉焙制糕点 Na2CO3能与酸产生CO2
B 用布擦干淋湿的自行车 铁部件潮湿易生锈
C 用食醋清除水壶内壁的水垢 醋酸能与水垢反应
D 利用活性炭自制简易净水器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A.A B.B C.C D.D
3.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对下列概念间的逻辑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与浓溶液属于包含关系 B.含氧的化合物与盐属于并列关系
C.碱溶液与碱性溶液属于交叉关系 D.复分解反应与中和反应属于包含关系
4.下列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A.用碳酸钠制洗涤剂
B.医疗上用食盐配制生理盐水
C.用大理石做华表
D.指示剂测定酸碱性
5.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成功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制碱所需的氨气极易溶于水,通常情况下,1体积水中大约能溶解700体积氨气,1体积水中大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联合制碱法工业生产简单流程如图所示,涉及的反应有:
“碳化”:NaCl+CO2+NH3+H2O=NaHCO3↓+NH4Cl;
“煅烧”:2NaHCO3Na2CO3+CO2↑+H2O
关于“联合制碱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分别向“母液1”和“母液2”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都可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由NaHCO3悬浊液中得到NaHCO3固体的操作为蒸发结晶
C.纯碱按照物质类别分类应属于碱
D.饱和食盐水中通入NH3和CO2的顺序如果调换,对于NaHCO3的产生无影响
6.在化学反应:酸 + X → 盐 + 水,中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X一定是碱 B.物质X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C.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D.该反应一定无明显现象
7.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均能实现的是
A.H2H2O HCO3
B.KClO3 O2 Fe2O3
C.KMnO4 O2 SO3
D.Cu2(OH)2CO3 CO2 O2
8.下列关于物质的检验、鉴别、分离和除杂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某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取样,加入过量稀盐酸
B 分离和固体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 鉴别、、固体 分别取样,加水溶解,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D 除去溶液中的盐酸 取样,加过量的,过滤
A.A B.B C.C D.D
二、实验题
9.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
【实验回顾】1663年,英国化学家玻意耳将汞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打开容器盖冷却后称量,得出的结论是物质的总质量增加了,导致玻意耳与质量守恒定律失之交臂。
(1)你认为质量增大的原因是 。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将锡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冷却后在密闭容器里称量,发现总质量和煅烧前没有变化。
1774年,拉瓦锡将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了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得到了与罗蒙诺索夫相同的结论。
【实验重现】九年级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来到化学实验室,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再次探究,如图是他们设计的实验,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1:称量镁条,点燃,待反应结束后,再称量。
实验2:将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盛有锌粒的烧杯中称量,然后使稀盐酸与锌粒接触,充分反应后再称量。(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实验3:将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锥形瓶中称量,然后使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再称量。
[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编号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反应前质量
反应后质量
(2)实验1和实验2 (填“符合”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实验 正确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3)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到的启示: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是 。
三、科学探究题
10.实验室中有一瓶烧碱固体,打开瓶盖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小王认为它可能变质,请你和他探究。
(1)小王认为烧碱暴露在空气中会变质的原因是: (写化学方程式)。
(2)小王认为这瓶烧碱可能有:A、没有变质:B、全部变质;C、部分变质
小赵认为检验固体中有氢氧化钠的实验可以这样设计:取少量固体,加水充分溶解,往其中滴加酚酞试剂,变红色,呈碱性,说明固体中有氢氧化钠。这种设计合理吗?说明理由
(3)对于第三种可能性,小李设计了以下的探究实验,请你帮他一起完成: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1、取少量固体,往其中滴加 。 有气泡冒出 固体中含有
2、另取少量固体,加水充分溶解,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固体中含有碳酸钠。
3、对上述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在滤液中加入酚酞溶液。 变红色 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钠。
(4)请你写出上面第二步的化学方程式: ;
(5)小王认为认为小李的第2步设计不正确,请你改正这个步骤 。
四、综合应用题
11.海洋是资源的宝库,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膜分离技术使海水淡化】
(1)分离膜能使水分子通过,而海水中各种离子不能通过,其原理是依据各成分 的不同,分离获得淡水。图1中,给右侧海水加压的目的是 。
【海水晒盐】
(2)某盐场,阳光强烈,日照平均7小时以上。请结合图2分析海水晒盐利用的结晶方法是 。晒盐时不能将水全部蒸干,目的是保证大量的NaCl析出,而MgCl2、MgSO4等物质基本不析出,它们基本不析出的原因 。
【粗盐提纯】
(3)粗盐中含有多种可溶性杂质(如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钠等)和少量泥沙。取少量粗盐,加足量水溶解,可通过 方法除去其中不溶性杂质。
【除去可溶性杂质】
(4)实验探究:
滴加甲、乙、丙三种试剂的正确顺序最多有 种,请写出其中一种 (写溶质的化学式)。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固体D的成分有 。液体E中加入适量稀盐酸,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小郑同学认为上述实验可以将甲、乙、丙三种溶液改成两种 (按加入的先后顺序填写)。
五、填空与简答
12.请你用、、、、五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可重复使用),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式各一个。
(1)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盐是 ;
(2)侯氏制碱法中的“碱”是 。
(3)可用于食品干燥剂的是 。
(4)一种不稳定的酸 。
13.多角度看物质,有助于加深对物质的认识。Na2CO3是一种常见的盐,请回答:
(1)Na2CO3溶液显碱性,其pH 7(填“<”、“>”或“=”);
(2)Na2CO3可看成是碱和氧化物反应的产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4.pH=12的溶液中可能含有Fe3+、K+、、、等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检验该溶液中含有的离子,进行如下实验并分析:
(1)该溶液pH=12,证明不存在的离子是 。
(2)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该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 ,可能存在的离子是 。
15.请同学们搭乘“化学地铁”一起畅游物质世界吧!如图所示,列车上的物质可与各站的对应物质发生一步进行的反应,方可驶向下一站。“2—5号站”各站的对应物质属于不同类别的纯净物。
(1)若列车上的物质为“碳酸钠溶液”。
①列车途经“1号站”时,若指示剂为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 色。
②列车途经“2号站”时,若氧化物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NaHCO3)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列车途经“3号站”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一个)。
(2)“碳酸钠溶液”列车抵达“4号站”时,将列车上的物质更换为“稀盐酸”后出发。
①“稀盐酸”列车途经“5号站”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一个)。
②“稀盐酸”列车途经“1、2、3号站”时,原“碳酸钠溶液”列车途经某站的对应物质必须更换为 (写一种物质),“稀盐酸”列车方能走完。
16.哈尔滨作为中国著名的冰雪旅游胜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欣赏俄式建筑、品尝美食、参加冰雪活动。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大列巴是哈尔滨特产,制作大列巴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 (填俗称)和有机酸的混合物。
(2)五常大米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用适量的 (填化学式)改良酸性土壤。
(3)冰雪是哈尔滨鲜明的标识,公路上的积雪可以用 (填化学式)来消除。
(4)为了方便游客冰雪大世界的冰滑梯今年增至24条,这些从松花江采来的冰按物质类别属于 。
《8.3碳酸氢钠和碳酸钠》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A D B A C D B
1.A
【详解】芋节(俗称毛芋)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新鲜芋节在去皮时会出现一种白色的汁液,汁液内含有一种碱性物质——皂角,所选的物质应该能与碱性物质反应且对皮肤无副作用,可选用显酸性的物质,食醋中含有醋酸,显酸性,符合要求;白糖、食盐水均显中性,纯碱显碱性,均不符合要求。
故选:A.
2.A
【详解】A、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碳酸氢钠本身受热易分解,同时由于是碳酸氢盐,遇到酸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可用发酵粉焙制糕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用布擦干淋湿的自行车,是因为铁部件潮湿易生锈,是为了防止生锈,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能与酸反应,可用食醋清除水壶内壁的水垢,故选项说法正确;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可利用活性炭自制简易净水器,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3.D
【详解】A、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二者属于交叉关系,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有些盐含有氧元素,如碳酸钠,有些盐不含有氧元素,如氯化钠,则含氧化合物与盐属于交叉关系,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碱溶液是碱性溶液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含关系,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中和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气体、沉淀或水的反应,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中的一种,二者属于包含关系,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4.B
【详解】A、碳酸钠溶液为碱性,可与油脂反应,可用碳酸钠制洗涤剂,选项正确;
B、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还含有其他杂质,不能用于配制生理盐水,选项错误;
C、大理石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可用于制作华表,选项正确;
D、指示剂遇酸性和碱性溶液时会呈不同的颜色变化,可以用于测定溶液的酸碱性,选项正确。
故选B。
5.A
【详解】A、根据流程图可知,母液1中含有氯化铵,母液1降温后,析出氯化铵晶体,所得母液2为氯化铵的饱和溶液,“母液1”和“母液2”中均含有氯化铵,加入NaOH溶液加热,生成氯化钠、水、氨气,该选项说法正确;
B、由NaHCO3悬浊液中得到NaHCO3固体的操作为过滤,将碳酸氢钠固体与溶液分离,该选项说法错误;
C、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该选项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小,若顺序调换,生成的碳酸氢钠少,不会析出,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6.C
【详解】A、酸和金属氧化物也能生成盐和水,不一定是碱,如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错误;
B、酸和碱也能生成盐和水,不一定是金属氧化物,如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错误;
C、酸和碱、酸和金属氧化物的反应都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均是复分解反应,正确;
D、该反应可能会有明显现象,如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的中和反应有明显的白色沉淀生成,错误。
故选C。
7.D
【详解】A、H2与O2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H2O,H2O与CO2反应生成H2CO3,不是HCO3,转化在给定条件下不能完全实现,错误;
B、KClO3在MnO2作催化剂且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O2和KCl,Fe在O2中燃烧生成Fe3O4,不生成Fe2O3,转化在给定条件下不能完全实现,不符合题意;
C、KMnO4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K2MnO4、MnO2和O2,S在空气和O2中燃烧生成SO2,S与O2反应不能直接生成SO3,转化在给定条件下不能完全实现,不符合题意;
D、Cu2(OH)2CO3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H2O和CuCl2,CO2与H2O在光照、叶绿素的条件下反应生成O2和葡萄糖,转化在给定条件下均能实现,符合题意。
故选D。
8.B
【详解】A.氢氧化钠变质是因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所以检验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只要检验出是否存在碳酸钠即可,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取样,加入过量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已变质,若无气泡产生,则没有变质,此选项正确;
B. 易溶于水,难溶于水,所以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得到了碳酸钙固体和碳酸钠溶液,没有达到分离的目的,所以还需要对碳酸钠溶液进行蒸发,此选项错误;
C. 固体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固体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固体溶于水不放热也不吸热,溶液温度不变,所以分别取样,加水溶解,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可以鉴别,此选项正确;
D.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过量的碳酸钙通过过滤可以除去,所以除去溶液中的盐酸,加过量的,过滤,可以完成,此选项正确;
故选B。
9.(1)氧气参加了反应
(2) 符合 3
(3)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详解】(1)汞和氧气在密闭容器里煅烧发生反应生成氧化汞,所以质量增大。故填:氧气参加了反应。
(2)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实验1和实验2中由于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所以质量发生了改变,但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实验3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既没有气体参加反应,也没有气体生成,正确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故填:符合;3。
(3)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应该注意在密闭装置中进行。故填: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10.(1)2NaOH+CO2=Na2CO3+H2O
(2)不合理;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均显碱性,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故不能证明固体中有氢氧化钠
(3) 过量稀盐酸
碳酸钠
产生白色沉淀
(4)
(5)将过量氢氧化钙改为过量氯化钙
【详解】(1)烧碱暴露在空气中会变质,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2)不合理;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均显碱性,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故不能证明固体中有氢氧化钠;
(3)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取少量固体,往其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有气泡冒出,说明固体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故另取少量固体,加水充分溶解,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固体中含有碳酸钠;
(4)实验第二步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化学方程式为;
(5)小李的第2步设计不正确是因为反应中生成了氢氧化钠,并且氢氧化钙过量,应将氢氧化钙改为氯化钙。
11.(1) 颗粒大小 有利于得到更多的淡水
(2) 蒸发或蒸发结晶 氯化镁和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温度较高时,氯化镁、硫酸镁的溶解度较大
(3)过滤
(4) 三/3 NaOH、BaCl2、Na2CO3或BaCl2、NaOH、Na2CO3或BaCl2、Na2CO3、NaOH Mg(OH)2、BaSO4、BaCO3、CaCO3 Ba(OH)2、Na2CO3
【详解】(1)分离膜能使水分子通过,而海水中各种离子不能通过,其原理是依据各成分颗粒大小不同;
给右侧海水加压,海水中的水分子就会通过淡化膜而进入到左边,故目的是:有利于得到更多的淡水;
(2)由图2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故海水晒盐利用的结晶方法是:蒸发结晶;
氯化镁和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温度较高时,氯化镁、硫酸镁的溶解度较大,故MgCl2、MgSO4等物质基本不析出;
(3)过滤可实现固液分离,故可通过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4)粗盐中含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钠,氯化镁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可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氯化镁,硫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可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除去硫酸钠,氯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可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钡,且加入碳酸钠溶液应在加入氯化钡溶液之后,这样过量的氯化钡才能除去,故滴加甲、乙、丙三种试剂的顺序可以是:NaOH、BaCl2、Na2CO3;BaCl2、NaOH、Na2CO3;BaCl2、Na2CO3、NaOH,故滴加甲、乙、丙三种试剂的正确顺序最多有三种,故填:三;NaOH、BaCl2、Na2CO3或BaCl2、NaOH、Na2CO3或BaCl2、Na2CO3、NaOH;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发生反应为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粗盐中含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钠杂质,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故固体D为成分有:CaCO3、BaCO3、Mg(OH)2、BaSO4;
液体E中含氯化钠、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加入适量的稀盐酸,产生气体的反应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粗盐中含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钠杂质,氢氧化钡能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钠,氯化镁能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钡,可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除去硫酸钠和氯化镁,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碳酸钠能与反应生成的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碳酸钠能与过量的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氢氧化钠,可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除去氯化钙,反应生成的氯化钡和过量的氢氧化钡,故可将甲、乙、丙三种溶液改成氢氧化钡和碳酸钠,且加入碳酸钠溶液应在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之后,这样过量的氢氧化钡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钡才能除去,故填:Ba(OH)2、Na2CO3。
12.(1)
(2)
(3)
(4)
【详解】(1)治疗胃酸过多的盐是碳酸氢钠,化学式为。
(2)侯式制碱法中的“碱”是碳酸钠,化学式为。
(3)生石灰常用作食品干燥剂,化学式为。
(4)碳酸在常温下不稳定,化学式为。
13.(1)>
(2)CO2+2NaOH=Na2CO3+H2O
【详解】(1)Na2CO3溶液显碱性,其pH>7;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14.(1)Fe3+
(2) K+、、
【详解】(1)该溶液pH=12,说明溶液显碱性,含有氢氧很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不能共存的离子不能存在,氢氧化铁属于沉淀,所以不存在Fe3+;
(2)滴加适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说明有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也有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所以沉淀溶解的化学方程式是碳酸钡与盐酸反应,反应物是碳酸钡和盐酸,生成物是氯化钡、水和氧化碳,所以一定存在硫酸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由于pH=12,还含有OH-离子,溶液中还需要含有阳离子,所以一定存在钾离子,可能存在的是硝酸根离子。
15.(1) 蓝 Na2CO3+H2O+CO2=2NaHCO3 Na2CO3+Ca(OH)2=CaCO3↓+2NaOH(合理即可)
(2) Fe+2HCl=FeCl2+H2↑(合理即可) CuO(合理即可)
【详解】(1)①若列车上的物质为“碳酸钠溶液”,因为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因此列车途经“1号站”时,若指示剂为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色,故填:蓝;
②列车途经“2号站”时,若氧化物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NaHC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2O+CO2=2NaHCO3,故填:Na2CO3+H2O+CO2=2NaHCO3;
③列车途经“3号站”时,碱可以为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故填:Na2CO3+Ca(OH)2=CaCO3↓+2NaOH(合理即可);
(2)①“稀盐酸”列车途经“5号站”时,可以为活泼金属(如铁或锌等),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故填:Fe+2HCl=FeCl2+H2↑(合理即可);
②“稀盐酸”列车途经“1、2、3号站”时,由于盐酸不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可以将氧化物(二氧化碳)换成氧化铜,故填:CuO(合理即可)。
16.(1)小苏打
(2)
(3)
(4)混合物
【详解】(1)制作大列巴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
(2)熟石灰显碱性,能与酸性物质反应,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化学式为:Ca(OH)2;
(3)公路上的积雪可以用NaCl来消除,因为氯化钠溶于水形成的混合物的凝固点比水低,从而达到除雪的目的;
(4)这些从松花江采来的冰中含水、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