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盐 化肥 综合测试(答案) 2025届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盐 化肥(综合测试)——中考化学一轮复习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Cl-35.5 Ca-4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
1.张奶奶家的菜园需要施加复合肥料。下列符合条件的是( )
A. B. C. D.KCl
2.氯化钠不仅是重要的调味品,也是维持人的正常生理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质。小明以“氯化钠的妙用”为题编制资料卡片,内容如下,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农:用于配制波尔多液 B.医:配制生理盐水
C.食:作防腐剂 D.行:作融雪剂
3.下列各组中物质的俗称、学名与化学式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
A.纯碱、氢氧化钠、 B.铁锈、氧化铁、
C.熟石灰、氢氧化钙、 D.小苏打、碳酸钠、
4.下列关于科学实验中“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B.在某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
C.某溶液用pH试纸测试,试纸变蓝(pH为10),该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D.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说明恰好完全反应
5.如图是学生自制的装置,其中试管口的橡胶塞中间插有玻璃导管,向试管中加入试剂可以使小车向左移动。下列试剂能实现这一现象的是( )
A.碳酸钠和氢氧化钙 B.硫酸钠和氯化钡
C.氧化铁和稀盐酸 D.碳酸钠和稀硫酸
6.图像能直观反映有关信息。向一定质量的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液并振荡,测得混合溶液的pH随着碳酸钠溶液体积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d~m段反应过程中有沉淀产生
B.m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
C.m~n段反应过程中有气泡产生
D.n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
7.下列有关化肥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硫酸铵属于复合肥料,所含的营养元素是氮和硫
B.氯化铵和草木灰一起使用可以增强肥效
C.为了减少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应按规定合理施用化肥
D.施用化肥越多,农作物产量越高
8.如图是、、三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加入氯化铜溶液或稀盐酸可实现①的转化
B.通过一步反应无法实现②的转化
C.通过加入氢氧化钠等可溶性碱可实现③的转化
D.通过一步反应可实现向的转化
9.煅烧一段时间,冷却,称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21.2 g,向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将所得溶液蒸干,得到33.3g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m=30
B.剩余固体中、CaO的质量比为25:14
C.向剩余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时,会有气泡产生
D.煅烧前后的固体分别与足量稀盐酸反应,两者消耗HCl的质量相等
10.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事实,书写及反应类型均正确的是( )
A.;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1.铁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是碱
B.物质a可与稀盐酸反应生成
C.物质b的化学式是
D.溶液可与溶液反应生成
12.我国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自己崇高的理想与人生追求。下列图像能体现“烈火焚烧若等闲”过程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13.将10g混合物与足量盐酸充分反应后,下列有可能产生4.4g二氧化碳气体的组合是( )
A.和 B.和
C.和 D.和
14.向一定质量的溶液中滴加一定质量的溶液,反应一段时间后改为滴加溶液,当恰好不再产生沉淀时,再滴加稀盐酸至沉淀消失。反应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物质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a点溶液加入酚酞时变红,说明该溶液的溶质只有
B.d点是开始加入稀盐酸的时间点,沉淀质量减少是与稀盐酸反应导致
C.整个过程溶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多含有3种
D.整个过程中溶液的质量是一直增加
15.下列各组离子在pH=13的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16.化学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将下列化学物质对应的符号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A.NaCl B. C. D.
(1)可用于配制波尔多液的是___________。(2)可用作建筑材料的是___________。
(3)可用于制作面点所用发酵粉的是__________。(4)可用于腌制蔬菜的是___________。
17.化学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1)小明的爸爸买来几种化肥,有KCl、,其中还缺少的化肥种类是( )
A.氮肥 B.复合肥 C.钾肥 D.磷肥
(2)一株绿色植物的幼苗(如小麦),在生长过程中缺氮,其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
A.茎秆细小,易倒伏,叶有褐斑 B.生长矮小,叶色发黄
C.生长缓慢,叶色暗绿带红 D.只开花不结果
(3)不同农作物生长适应酸碱性不同的土壤。某农作物生长需要碱性土壤,但经测定该地区土壤的pH为5.6,该土壤为__________(填“酸”或“碱”)性土壤,可用__________(填化学式)进行改良。
18.施肥是使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尿素[]是氮肥中主要的一种,它在土壤中的转化和吸收过程模拟如图。
(1)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___________(结果精确到0.1%)。尿素中的氮元素需要转化成_______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
(2)造成铵态氮肥()肥效降低的原因一是该化肥易分解生成和两种氧化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二是雨水导致,结合图示和物质溶解性知识分析,可能是__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23分)
19.碳酸氢钠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盐,化学小组对其进行了探究。
(1)可称为钠盐或碳酸氢盐,它是由和________(填离子符号)构成,医疗上能用于治疗胃酸(含有盐酸)过多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提出问题】实验室如何制取少量?
【查阅资料】材料一:侯氏制碱的原理:;。
材料二:研究发现,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溶于水时放出热量。
【实验制备】根据侯氏制碱原理设计如图1所示装置制取。
反应结束后,将试管中的混合物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得白色固体。
(2)烧杯中冰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能进一步确认该白色固体是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须用到的仪器和药品:试管、温度计、水)。
(4)图2中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在60 ℃后无数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性质探究】常温下,取一定量的溶液于烧杯中,插入pH传感器,向烧杯中持续滴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当溶液的pH变为6.68时开始有无色气体产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如图3所示。
【查阅资料】材料三:溶于水后,少量的能同时发生如下变化:
变化①:;
变化②:。
材料四: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中和数目的相对大小有关。常温下,当单位体积溶液中的数目大于的数目时溶液的pH>7,反之pH<7;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的数目越大,溶液的pH越小。
【交流反思】
(5)溶液显_____(填“酸”“碱”或“中”)性,结合材料三、四从微观角度说明原因:__________。
(6)根据本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填字母)。
a.pH<6.68时生成的无色气体为
b.从0~30 s,单位体积溶液中数目不断增大
c.不能用溶液鉴别和溶液
20.某实验小组将稀盐酸逐滴加入溶液中,观察到先无气泡,过一段时间后产生气泡。
【提出问题】为什么滴入稀盐酸没有立即产生气泡?
【实验探究】借助数字化实验进行探究。一定温度下,用1.825%的稀盐酸与20 mL饱和溶液反应,装置如图1所示。随稀盐酸逐滴加入,充分搅拌,采集到溶液的pH随滴入稀盐酸体积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实验中发现A~B段对应烧杯中无气泡产生,B点后逐渐有气泡冒出,C点后几乎无气泡。
【查阅资料】溶液的pH约为8.2。
【实验分析】
(1)图2中A点对应溶液的颜色是__________。
(2)“液滴数传感器”采集的坐标数据是__________。
(3)随着稀盐酸滴入,溶液pH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4)图2中D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_____(填化学式)。
【实验结论】
(5)稀盐酸滴入溶液,反应分两段进行。
A~B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B~C段:A~B段的生成物继续与稀盐酸反应转化为逸出。
21.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创立了“侯氏联合制碱法”,为纯碱()制造作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化学小组对制碱过程进行项目化学习。
任务1:认识原理
;。
任务2:制备原料
(1)配制饱和氯化钠溶液。常温下,的溶解度为36g。该温度下,将______g固体完全溶解于50g水配得饱和溶液,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结果精确到0.1%)。从微观角度分析,下列图示中最接近溶液真实情况的是______(填字母)。
(2)获取气体。加热硫酸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导管a端,当观察到________时,连接ab,收集,待储气袋集满后关闭弹簧夹,如图1。再用相同规格的储气袋集满一袋气体。
任务3:探秘变化
用注射器抽取约5mL饱和食盐水,从导管b端注入盛有的储气袋中,关闭弹簧夹,振荡至储气袋完全变瘪。再将该袋内全部液体用注射器吸出,注入盛有的储气袋中,关闭弹簧夹充分振荡,静置后观察到袋内有白色固体析出。请结合图2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3)析出的白色固体为的主要原因是 。袋内溶液中是否含有?请设计实验方案证明:____________(不可使用酸碱指示剂,写出操作、现象和结论)。
(4)的溶解度在60℃后无数据,原因可能是 。
任务4:应用产品
(5)析出得到的固体加热分解即制得产品——纯碱。工业上可用纯碱和熟石灰反应制取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6)副产品在农业上可用作________。某工厂用65吨(利用率在90%以上)生产纯碱,同时得到的质量至少是多少吨?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四 、计算题(本题共1小题,共5分)
22.长期使用的水壶内会产生一层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可用酸溶液清除。小明为测定水垢中碳酸钙的含量,向盛有不同质量水垢粉末的烧杯中均加入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组数 第一组 第一组 第三组
水垢的质量/g 10 20 30
烧杯中剩余物质总质量/g 106.7 113.4 122.3
请计算:
(1)第三组实验中所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g。
(2)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中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的磷元素,属于磷肥,A错误。中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的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料,B正确。中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C错误。KCl中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中的钾元素,属于钾肥,D错误。
2.答案:A
3.答案:C
解析:A、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化学式为,纯碱是,故错误;
B、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化学式为,故错误;
C、熟石灰是氢氧化钙,化学式是,故正确;
D、小苏打是碳酸氢钠,化学式是,俗称苏打,故错误。
故选C。
4.答案:C
解析:在某固体物质中加入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还可能是活泼金属,A错误;在某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有可能是硫酸钡,也有可能是氢氧化镁等不溶性碱或碳酸钡,所以该溶液中不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B错误;pH大于7时溶液呈碱性,所以pH为10的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C正确;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酸性或中性溶液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所以在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有可能是酸过量,无法说明两者恰好完全反应,D错误。
5.答案:D
解析:小车向左移动,说明试管中的物质反应生成了气体,气体沿玻璃导管喷出,对小车产生了向左的力。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无气体生成,A错误。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无气体生成,B错误。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无气体生成,C错误。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可以使小车向左移动,D正确。
6.答案:D
解析:向一定质量的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并振荡,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完全反应后,碳酸钠再与氯化钙反应,题图d~m段对应盐酸与碳酸钠溶液的反应过程,现象为产生气泡,故A分析不正确;m点时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氯化钙没有开始反应,所以溶液中溶质有氯化钠和氯化钙,故B分析不正确;m~n段是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的过程,没有气泡产生,故C分析不正确;点时氯化钙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故D分析正确。
7.答案:C
解析:硫酸铵属于氮肥,A错误;草木灰显碱性,与铵态氮肥混合使用会降低肥效,B错误;为了减少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应按规定合理施用化肥,C正确;过量施用化肥会对土壤、水体等造成污染,不利于农作物生长,D错误。
8.答案:C
解析:氢氧化镁难溶于水,不能与氯化铜溶液反应,A错误。氯化镁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镁,故通过一步反应能实现②的转化,B错误。硝酸镁溶液与可溶性碱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因此通过加入氢氧化钠等可溶性碱可实现③的转化,C正确。假设通过一步反应可实现向的转化,则对应的生成物是氯化镁和硝酸盐或硝酸,而氯化镁和硝酸盐或硝酸均可溶于水,故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向的转化,D错误。
9.答案:B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碳酸钙中的钙元素全部转化到氯化钙中,则碳酸钙的质量为;剩余固体的质量为21.2 g,则生成的质量为30 g-21.2 g=8.8 g,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生成氧化钙的质量为y,则有:

解得:x=20 g,y=11.2 g。
故剩余固体中、CaO的质量比为(30 g-20 g):11.2 g=25:28;由B可知,剩余固体为碳酸钙和氧化钙,加入稀盐酸,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会有气泡产生;根据质量守恒可知,氯化钙中的氯元素都来自盐酸,由于钙元素的质量都相等,因此两者消耗HCl的质量相等。
10.答案:C
解析:A、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故选项错误。B、银的金属活动性较氢弱,银和盐酸不反应,故选项错误。C、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正确。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该反应的生成物中铁是单质,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故选:C。
11.答案:B
12.答案:A
解析:A.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高温下分解得到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固体的总质量随着反应的进行逐渐减小,最后保持不变,故正确;B.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高温下分解得到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质量逐渐增大,最后不变,故错误;C.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高温下分解得到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刚开始,没有氧化钙固体产生,质量为0,后来随着反应的进行,质量不断增大,最后保持不变,故错误;D.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高温下分解得到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结束后,碳酸钙质量为0,故错误;故选:A。
13.答案:C
14.答案:C
解析:A、碳酸钠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a点溶液中碳酸钠有剩余,溶质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故选项说法错误;B、c-d段,沉淀的质量不变,发生反应是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则c点是开始加入稀盐酸的时间点,d点,氢氧化钠反应完全,稀盐酸和碳酸钡、碳酸钙反应,沉淀质量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C、d-c段,稀盐酸和碳酸钡反应生成氯化钡、二氧化碳和水,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则溶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多含有氯化钠、氯化钡、氯化钙3种,故选项说法正确;D、氢氧化钡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0-c段沉淀的质量不断增加,溶液质量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15.答案:B
16.答案:(1)D
(2)B
(3)C
(4)A
解析:(1)硫酸铜可用于配制波尔多液,故选D;
(2)碳酸钙为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可用作建筑材料,故选B;
(3)碳酸氢钠是制作面点所用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故选C:
(4)氯化钠为食盐的主要成分,可用于腌制蔬菜,故选A。
17.答案:(1)D
(2)B
(3)酸;
18.答案:(1)46.7%;铵态氮肥
(2);碳酸氢铵溶于水流失造成的
解析:(1)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尿素中的氮元素需要转化成铵态氮肥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
(2)造成铵态氮肥()肥效降低的原因一是该化肥易分解生成和两种氧化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这两种氧化物为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二是雨水导致,结合题图和碳酸氨铵易溶于水分析,可能是碳酸氢铵溶于水流失造成的。
19.答案:(1);
(2)降低的溶解度以利于其结晶析出
(3)取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用温度计测量所得溶液温度,若低于室温则该白色固体为
(4)60 ℃时溶液中的受热分解
(5)碱;溶于水后,发生变化①的数目比发生变化②的多,导致单位体积溶液中的数目比的数目多
(6)c
解析:(2)根据侯氏制碱原理制取,要使更多沉淀,就要使的溶解度变得更小,根据图2看出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故使用冰水的作用就是降低的溶解度以利于其结晶析出。
(3)根据材料二中溶于水时吸收热量的信息及须用到的仪器和药品:试管、温度计、水,可设计出的实验方案是取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用温度计测量所得溶液温度,若低于室温,则该白色固体为。
(5)根据图3中起始溶液pH大于7,溶液呈碱性;根据材料四可知常温下,当单位体积溶液中的数目大于的数目时,溶液的pH>7,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的数目越大溶液的pH越小,反之,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的数目越大溶液的pH越大。溶液呈碱性说明溶液中的数目大于的数目。根据材料三可知溶于水后,发生变化①产生,发生变化②产生,显然发生变化①的数目比发生变化②的多,导致单位体积溶液中的数目比H+的数目多,从而导致溶液呈碱性。
(6)溶液的pH<6.68时呈酸性,根据溶液、溶液组成可推知生成的无色气体为;从0~30 s的图3看出,溶液pH不断变小,故单位体积溶液中数目不断增大;根据已学知识可知溶液加入溶液中会有沉淀产生,而加入溶液中没有沉淀产生。根据本实验可知持续将溶液加入溶液中会有沉淀和气体产生,故可以用溶液鉴别和溶液。
20.答案:(1)红色
(2)稀盐酸体积
(3)减小
(4)HCl、NaCl
(5)
解析:(1)A点pH>7,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
(2)pH传感器采集溶液pH,“液滴数传感器”采集的坐标数据是滴入盐酸的滴数,即稀盐酸体积。
(3)随着稀盐酸的滴入,不断与碳酸钠反应,溶液碱性减弱,pH减小。
(4)D点时溶液pH=2,呈酸性,说明盐酸过量,所以D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HCl、NaCl。
(5)B点溶液pH=8.2,而碳酸氢钠溶液的pH约为8.2,则B点溶质中有碳酸氢钠,说明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碳酸氢钠。
21.答案:(1)18;26.5%;A
(2)湿润的红色湿润试纸变蓝色
(3)相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小于的溶解度;取少量袋内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稀盐酸,若有气泡冒出,说明袋内溶液中含有
(4)60℃时溶液中的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5)
(6)氮肥;58.5
解析:(1)常温下,的溶解度为36g,则该温度下,将18g固体完全溶解于50g水配得饱和溶液,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溶液中含有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三种微粒,则从微观角度分析,下列图示中最接近溶液真实情况的是A;
(2)加热硫酸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生成硫酸钙、氨气和水,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则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导管a端,当观察到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时,连接ab,收集;
(3)由于相同温度下,溶解度小于的溶解度,所以析出的白色固体为,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则证明袋内溶液中是否含有的实验方案为取少量袋内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稀盐酸,若有气泡冒出,说明袋内溶液中含有;
(4)的溶解度在60℃后无数据,原因可能是60℃时溶液中的碳酸氢钠受热分解;
(5)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副产品在农业上可用作氮肥,由反应原理可得关系式为,参加反应的氯化钠质量至少为65吨,
设得到的质量为x
答:同时得到的质量至少是58.5吨。
22.答案:(1)7.7
(2)75%
解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第一组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g+10g-106.7g=3.3g;第二组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0g+100g-113.4g=6.6g;第三组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30g+100g-122.3g=7.7g<3.3g×3=9.9g,说明第三组实验中,水垢过量,稀盐酸完全反应,则100g稀盐酸最多产生7.7g二氧化碳,而第一、二组盐酸过量,水垢反应完全。
(2)利用第一组实验数据进行计算,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设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答:水垢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5%。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核心素养运用能力)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切拼 组合体计算)测试卷(含解析)-2024-2025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下一篇: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十一中2024-2025常年九年级下学期物理月考试题(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