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4分。
1.小明读八年级了,下列关于他的估测数据最合理的是( )
A. 正常步行速度约 B. 人体密度大约
C. 洗澡水的温度大约 D. 质量大约
2.我国自主研制的“歼”战斗机,具备世界领先水平,当两架“歼”战机以相同的速度同向巡航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以地面为参照物,两架战斗机是静止的
B. 两架战斗机的飞行员相互喊话时,是以空气为介质传播声音的
C. 以其中一架战斗机为参照物,另一架飞机是静止的
D. 战斗机的制作材料,应选择密度比较大的物质
3.如图所示,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消失。下列选项中的物态变化与其相同的是( )
A. 清晨,人在户外呼出“白气” B. 雪水在屋檐下形成冰锥
C. 洗手后,用热风干手器将手烘干 D. 寒冬,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了
4.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束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一定能会聚到一点 B. 显微镜的物镜成像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
C. 黑板反光是由于光发生漫反射造成的 D. 日食的形成与小孔成像原理不同
5.小明站在水边,看到树在水中的倒影。图中能正确反映他看到树倒影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6.用如图所示自拍杆给自己拍照,与直接拿手机相比,用自拍杆拍照( )
A. 增大了物距 像变大
B. 增大了物距 像变小
C. 增大了像距 像变大
D. 增大了像距 像变小
7.晓阳同学在做测量密度实验时,分别测量了两种不同物质的密度,并绘制了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水的图像应该在Ⅰ区域 B. 物质的密度
C. 物质的密度大于物质的密度 D. 图像反映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8.人的身体藏有很多“尺”,比如在通常的情况下,站立时的身高是脚长的倍,如图是小明用两个分度值不同的刻度尺测出的自己脚长的图片,从测量的基本要求及减小误差的角度出发,小明的脚长应为______。
9.鱼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洗漱用具,小明用湿手缓慢有节奏的摩擦盆沿的把手,鱼洗就振动起来,还能发出嗡嗡的声音同时看到盆内水花四溅,盆内水花四溅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
10.同学们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时,观察到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时,继续加热,但温度计示数不再升高,此时烧杯内的水______沸腾选填“已经”或“没有”。
11.滑冰比赛时为了消除冰刀滑行造成的痕迹,需要“补冰”,即在划痕上浇水,并在浇水处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这个过程中包含有几个物态变化,请你写出其中的某一个物质发生的怎样的物态变化______。
12.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角如图,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则折射角的大小为______。
13.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最亮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小明认为凸透镜的焦距一定大于。为了检验小明的推断是否正确,可将下方的纸张慢慢稍微远离凸透镜,若观察到纸上呈现的光斑先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则其推断是正确的。
14.水平过道上方有一盏灯,下方的地砖表面均是平整光滑的,小明站在号地砖上时,通过号地砖看到灯的像;走到号地砖上时,通过号地砖看到灯的像。则小明两次所看到的像的大小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15.如图甲是一位同学眼球成像的示意图,根据他所患眼疾的情况,请你给该同学佩戴合适的眼镜______选填“乙”或“丙”,使得该同学具有正常的视力。
16.寒冷的冬天,充满水的水管容易冻裂,这是因为水凝固时,密度变小,体积变大造成的。体积为的水,结成冰后,体积变为______。
17.近年,阜阳城市街头出现了共享单车的身影。若某辆单车一只轮胎容积为,充气前,轮胎内气体的密度为,若又向这只轮胎中充入的空气不计轮胎体积的变化,则这时这只轮胎内气体的密度为______。
三、作图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8.一束平行光照射到长方形玻璃砖表面,请你做出光线通过玻璃砖的光路,并证明从玻璃砖射出的光线与照射到玻璃砖表面的光线平行。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9.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所在的小组的同学们选取一块薄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和、刻度尺、白纸、火柴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甲所示。
小丽将蜡烛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她观察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的像偏低且倾斜。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三幅图中,______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器材调整正常后,若蜡烛距平板玻璃,则蜡烛与蜡烛相距______才能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如图所示,小明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
关系,最好选用______;
20.小明要测酱油的密度,可是没有量筒。他知道水的密度为,于是利用水,大致测出了酱油的密度。
用天平测空瓶质量,发现加上最小的砝码,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边,取下的砝码,指针又略偏向分度盘的左边,这时小明应该______直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
正确测出空瓶质量见图乙,然后装满水,测得总质量为。
将水倒干净,再装满酱油,测出酱油和瓶子的总质量见图丙,则酱油密度为______。
2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将蜡烛和凸透镜固定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后,移动光屏,当光屏位于刻线处时得到烛焰清晰、倒立的实像。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根据该原理工作的;
保持上述实验中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刻线处,应该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实像。如果去掉光屏,眼睛在处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这个实像;
实验中,燃烧的蜡烛逐渐变短,会造成光屏上的像逐渐向上方移动,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凸透镜向______选填“上”或“下”调整。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
22.今年暑假期间,小明和爸爸一起到内蒙古草原旅游,恰逢我国自主研制的“歼”战斗机,在空中向远方的靶机实弹射击,假设飞机在小明的正上方开炮,飞机飞行速度,小明听到炮声时,飞机已经沿水平方向飞行了多远的距离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23.小明想测新鲜橙子的密度,他用天平测出一个橙子的质量是,测得装满水的溢水杯的总质量是,当溢水杯停止排水后再取出橙子,接着测得溢水杯和剩余水的总质量是。请根据上述实验过程解答下列问题:
橙子排出的水质量是多少?
橙子的体积是多少?
橙子的密度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位小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解:、正常步行速度约,故A错误;
B、人体密度大约,故B正确;
C、洗澡水的温度大约,故C错误;
D、中学生质量大约,故D错误。
故选:。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一些物理量。例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力、速度、电功率、电流、电压等。解答估测选择题的方法:利用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一些数据作为根据,进行单位换算,有时要利用基本公式求未知物理量。
本题考查了对速度、密度、温度、质量的估测,注重理论与实际差异的应变能力的培养,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2.【答案】
【解析】解:当两架“歼”战机以相同的速度同向巡航时,
A、以地面为参照物,两架战斗机位置相对于地面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所以两架战斗机都是运动的。故A错误;
B、两架战斗机的飞行员相互喊话时,是以电磁波为介质传播声音的。故B错误;
C、以一架战斗机为参照物,另一架战斗机位置没有变化,所以另一架战斗机也是静止的。故C正确;
D、根据可知,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越小,质量越小。为使战斗机更易起飞,应该尽量减小其质量,所以战斗机的制作材料,应选择密度比较小的物质。故D错误。
故选:。
在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的标准,即参照物,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变化,则运动,不发生变化,则静止。
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越小,质量越小。
本题以“歼”为载体,考查蕴含的物理知识,重点考查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是一道好题。
3.【答案】
【解析】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消失,乙醚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
A.清晨,人在户外呼出“白气”,口腔内的水蒸气遇冷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雪水在屋檐下形成冰锥,水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洗手后,用热风干手器将手烘干,水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故此选项符合题意;
D.寒冬,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了,雪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故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本题考查辨别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是基础题。
4.【答案】
【解析】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但光线通过凸透镜不一定能会聚于一点,故A错误;
B、显微镜包括物镜和目镜,靠近物体的称之为物镜,另一个称之为目镜,物体首先由物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再经目镜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物镜成像原理相当于投影仪,目镜成像原理相当于放大镜,故B正确;
C、黑板反光是由于光发生镜面反射造成的,故C错误;
D、日食与小孔成像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
对于凸透镜来说: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焦点;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显微镜有物镜和目镜组成,显微镜的物镜成的是放大、倒立的实像,目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当平行光射到表面光滑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线仍然平行,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当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传播,发生的是漫反射;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此题考查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显微镜、镜面反射、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属基础题目。
5.【答案】
【解析】解:看到水中“树木”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成的是虚像,而两图中光线从水中发出,图中光线由眼睛处发出,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
平静的水面映出岸上树木的倒影是利用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本题目就是考查平面镜成像的应用,看生活场景中哪些应用了平面镜的成像,其主旨还是看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否掌握。
6.【答案】
【解析】解: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可知自拍杆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
此题主要考查了有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一定要熟练掌握规律的内容,特别是成像特点与物距之间的关系。
7.【答案】
【解析】解:由图知,当体积为时,物质的质量,物质的质量,
则物质的密度;物质的密度;
比较可知,、两种物质的密度,所以水的图像应该在Ⅱ区域。故A错误,BC正确。
由图像可知,甲、乙的图像都是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故D正确。
故选:。
根据图像求出、两种物质的密度,并得出、两种物质的密度以及水的密度的大小关系,然后对照图示做出选择即可。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同种状态的密度是相同的,即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此题考查密度的计算,难度不大,关键是读懂图像,并能从图像中获取相关信息。
8.【答案】
【解析】解:由图甲可知这把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即分度值是,图乙可知这把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是,即分度值为,从测量的基本要求及减小误差的角度出发,要使用甲刻度尺,物体左端与零刻度线对齐,右端的示数为,物体的长度为。
故答案为:。
用刻度尺测长度,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此题主要考查长度的测量和计算,属于基础知识。解答本题时注意记录长度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9.【答案】能量
【解析】解:鱼洗振动能发出嗡嗡的声音,同时可以看到盆内水花四溅,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才能让水动起来。
故答案为:能量。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本题考查了声现象的相关知识,题目难度不大。
10.【答案】已经
【解析】同学们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时,观察到温度计示数为,继续加热,但温度计示数不再升高,此时烧杯内的水已经沸腾。
故答案为:已经。
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
本题考查沸腾的条件,属于基础题。
11.【答案】水放热凝固成冰
【解析】解:在划痕上浇水,水会放热凝固成冰。
故答案为:水会放热凝固成冰。
升华指物质由固态直接转变成气态,升华要吸热;凝固指物质由液态转变成固态,凝固要放热。
本题考查了凝固现象,属于基础题。
12.【答案】
【解析】解:过入射点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液面成角,则入射角为,则反射角为;
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
由题意知,入射光线与液面成角,则入射角为;
则折射角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
要解决此题,首先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知道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同时要掌握光的折射的规律,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及其有关的计算。解决此题最关键的是根据题意画出对应的光路图,根据反射定律的内容和已知条件进行计算。
13.【答案】变小
【解析】解: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平行光平行于主光轴,当在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时,这个并非最小的光斑,可能在会聚成焦点之前,也可能在会聚焦点之后;如果并非最小的光斑在会聚成焦点之前,则凸透镜的焦距大于;如果并非最小的光斑在会聚焦点之后,则凸透镜的焦距小于,所以小明的推断不合理。为了检验小明的推断是否正确,可将下方的纸张慢慢稍微远离凸透镜,若观察到纸上呈现的光斑先变小,则其推断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变小。
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折射光线到达焦点后继续沿直线传播;
焦点和光心之间的距离是焦距。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的焦点,折射光线到焦点还会继续沿直线传播,这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
14.【答案】相同
【解析】解: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的所成的像的大小只与物体的大小有关,由于灯的大小不变,所以在号地砖和号地砖上看到的灯的像的大小相同。
故答案为:相同。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本题考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难度较小。
15.【答案】丙
【解析】解:由图可知,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这就是近视眼的成因,近视眼戴凹透镜进行矫正;图中乙是凸透镜,丙时凹透镜。
故答案为:丙。
首先根据现象判断是近视眼还是远视眼,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本题考查了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属于基础题。
16.【答案】
【解析】解:水结成冰后,状态改变,质量不变,根据得,水的质量为:
,
则冰的体积:
。
故答案为:。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只有在所含物质的多少发生变化时才会改变,如果只是改变了形状、状态、位置、温度则不会发生改变;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决定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
已知水的体积,根据公式可求水的质量,水结冰后,质量不变,根据公式可求冰的体积。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注意物质的状态改变了,质量不变,由于密度变化,所以体积要发生改变。
17.【答案】
【解析】解:轮胎容积为,
由得原来轮胎中气体的质量为;
向这只轮胎中充入的空气后的气体总质量为,
此时气体的密度为。
故答案为:。
气体的体积等于轮胎容积。已知轮胎容积和原来轮胎内气体密度,可以得到原来轮胎中气体质量;已知原来轮胎中气体质量和冲入气体质量,可以得到轮胎内气体的总质量;已知气体总质量和总体积,利用得到此时气体的密度。
此题考查了密度计算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应用,解答的关键是知道轮胎容积一定,也就是气体体积相同,还要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18.【答案】解:一束光线从空气中射向一块方形玻璃砖,过入射点作出法线,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据此画出折射光线;过作出法线,当光线由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据此作出折射光线,如下所示:
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当光线沿方向斜射入玻璃砖时,玻璃砖上面的折射光线为,故可知,,
分别延长和,由对顶角相等可知--------,
因两法法线和平行,故有---------,
由可知:,内错角相等,则,即从玻璃砖射出的光线与射入玻璃砖前的光线平行。
【解析】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入射光线、法线、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则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据此作图。
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当光线沿方向斜射入玻璃砖时,玻璃砖上面的折射光线为,分别延长和,然后结合几何知识证明。
此题考查了光的折射光线的画法,首先要熟练掌握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关键是搞清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19.【答案】
【解析】解:实验时平面镜必须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由图可知,甲图平面镜竖直放置,不会出现像偏高的情况,乙和丙图平面镜没有竖直放置,分别作出蜡烛的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可知,图平板玻璃中蜡烛的像偏低且倾斜,如下图:
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若蜡烛距平板玻璃,蜡烛的像距离平面镜也为,则蜡烛与蜡烛相距才能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由图可知,四个模型分别为、、、,从模型上看,只有左右不同,而、、,左右相同,所以当小明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模型、、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只有左右不同,所以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答案为:;;。
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玻璃板如果不竖直,蜡烛的像与蜡烛不能重合;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关于镜面对称作出蜡烛的像点即可确定平板玻璃中蜡烛的像偏高且倾斜的是哪一个。
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物像等距即可解答此题。
根据四个模型的结构和研究目的“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可做出选择。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是中考出题的一个热点,本题围绕这个探究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合理的思考和解释来考查同学的,值得我们关注。
20.【答案】取下的砝码,再向右调游码
【解析】解:天平平衡后,用天平测空瓶质量,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当把砝码盒中最小的砝码放入右盘后,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接下来正确的操作步骤是取下砝码,并向右移游码,使天平平衡;
由图丙可知,酱油和瓶子的总质量为:;
由题意可知,瓶子装满水后,瓶子内水的质量,
则瓶子的容积为:,
则瓶子内装满酱油后酱油的体积,
瓶子内酱油的质量为:,
故酱油的密度为:。
故答案为:取下的砝码,再向右调游码;。
称量过程中,指针右偏,说明右端沉,需要减小砝码或左移游码;
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同一个瓶子分别装满水和酱油,水和酱油的体积等于瓶子的容积;瓶子内装的水的质量等于水和瓶子的总质量减去空瓶子的质量,由密度公式可以求出瓶子容积,瓶子内酱油的质量等于瓶子和酱油的总质量减去空瓶子的质量,再由密度公式得出酱油密度。
此实验考查了量筒、天平的读数以及密度的计算,这是学习该实验最基本的技能要求,也是我们应掌握的重点。
21.【答案】投影仪 左 能 下
【解析】解:凸透镜的焦距为,当光屏位于刻线处时,此时的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
保持上述实验中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刻线处,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应该向左移动光屏,才能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实像;如果去掉光屏,由于此时成的是实像,所以眼睛在处能看到这个实像;
实验中,燃烧的蜡烛逐渐变短,相当于物体向下运动,由于经过光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所以光屏上的像逐渐向上移动;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向上移动蜡烛或向下移动凸透镜。
故答案为:投影仪;左;能;下。
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投影仪;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经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变,据此分析。
本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关键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作用,属基础问题的考查,难度不大。
22.【答案】解:根据可得,炮声从发出传播到地面的时间:
,
则小明听到炮声时,飞机沿水平方向飞行的距离:
。
答:小明听到炮声时,飞机已经沿水平方向飞行。
【解析】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炮声从发出传播到地面的时间;根据题意可知,小明听到炮声时,飞机沿水平方向飞行的时间等于炮声从发出传播到地面的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出小明听到炮声时,飞机沿水平方向飞行的距离。
此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和回声测距,关键是知道小明听到炮声时,飞机沿水平方向飞行的时间与炮声从发出传播到地面的时间相等。
23.【答案】解:
由题知,排出水的质量:
;
柑橘的体积:
;
柑橘的密度:
。
答:橙子排出的水质量是;
橙子的体积是;
橙子的密度是。
【解析】由题知,排出水的质量等于装满水的溢水杯的总质量减去溢水杯停止排水并取出柑橘后溢水杯的总质量;
利用求出排开水的体积,柑橘的体积等于排开水的体积;
知道柑橘的质量,利用密度公式求出柑橘的密度。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和实验误差的分析,关键是知道当物体完全浸没时排开水的体积和本身的体积相等。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