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12月月考物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
1.四季更替,岁月变迁,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现象属于液化的是( )
A. 冰雪消融 B. 露珠晶莹
C. 霜挂枝头 D. 千里冰封
2.如图所示为有关声现象的实验,关于各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如图所示,图中通过观察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
B. 如图所示,图中通过听声音和观察、纸屑跳动的幅度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C. 如图所示,图中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D. 如图所示,图中用纸片分别接触转速相同、齿数不同的旋转齿轮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3.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
B. 众多“鱼洗”声的传播速度是
C. 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
D. “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4.图中所示的自行车零部件中,主要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
A. 车轴上的滚珠轴承
B. 刹车时用力捏闸
C. 轮胎上印有花纹
D. 脚蹬表面凹凸不平
5.近期河南多地出现干旱的情况,为了缓解农田干旱无法种植,各地政府采用人工降雨的措施,如图所示。该措施是将大量的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发射到空中,从而达到降雨的效果,下列有关人工降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熔化形成的
B. 干冰在常温下容易升华放热
C. 人工降雨是由于干冰汽化形成的
D. 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导致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6.赛龙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图所示是龙舟赛的精彩情景。下列对此场景说法正确的是( )
A. 呐喊声通过空气传播到龙舟队员耳中
B. 锣鼓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C. “锣鼓喧天”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D. 锣鼓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
7.如图是一款黑科技阅读设备“博看光影阅读”。它利用了激光投影和成像技术,开机后该设备将资源投影到白色粗糙的桌面上,直接在桌面上用手进行触控操作,犹如在手机上操作一样简单。下列关于此设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投影仪的镜头是凹透镜 B. 桌面上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C. 白色桌面便于吸收各种色光 D. 选用粗糙的桌面是为了使光发生漫反射
8.木格措是川西著名的高山湖泊之一,一年四季景色宜人。如图是小茗同学暑期在木格措旅行时拍摄的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湖水呈蓝色是因为湖水发出了蓝色光
B. 湖水看起来变浅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C. 水中山的倒影是通过光的折射形成的
D. 水中山的倒影是山在水中形成的虚像
9.如图所示,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图象,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图象,由图可知( )
A. 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 B. 甲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C. 乙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D. 甲、乙两车都以的速度匀速运动
10.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是:
B. 乙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C. 若甲和乙的质量相等,则甲的体积是乙的倍
D. 体积为的甲物质,质量为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1.我国的古诗词和民间俗语中往往包含着物理知识,从物理知识运用的角度看,下列对于诗句或俗语理解、解释正确的是( )
A.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以“帆”为参照物“山”是运动的
B.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 “忽闻岸上踏歌声”中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12.对学习进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学习了关于“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后,总结出的关于实像与虚像的一些特点,其中正确的是( )
A. 虚像不可以用光屏承接 B. 虚像可以是正立的,也可以是倒立的
C. 实像能用光屏承接 D. 实像都是放大的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8分。
13.小明生病了,医生给他开了药。小明在服药前仔细阅读了说明书,其中“用法用量”上注明“按体重一日”。小明的体重是。每粒药的规格是,则小明一日应服药______,若每日服药次,则每次服用______粒。
14.智能手机的“智慧语音”功能,可以通过声音识别实现对手机解锁,该系统主要是根据声音的_____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这一特征来工作的,“抖音”是一款社交类的软件,“抖音”的本质是将正常录制的音频和视频通过软件以倍的速度快速播放而达到“短”的目的,此时声波的频率也为正常声音的倍,则“抖音”的音调比正常声音的音调______,声波传播速度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5.图甲所示的双层真空玻璃能显著减弱噪声,这是因为______;通过乙图中的波形图判断,、、三列声波中频率相同的是______。
16.如图,有一种液面微变监视器,由光束发射器发出的光反射到光电转换器的接收平面上。当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等于______,若光点从点向左移向点,则表明被监视的液面是__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此时反射角比原来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7.如图所示,在定位和测量海深时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它是利用声音可以在______中传播来工作的,若海的深度是,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是,则测位仪在发出超声波后经过______秒才能接收到回波信号。
18.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若甲和乙运动的路程相同,则甲和乙所用的时间之比是______。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所表示的物理量是______。
四、作图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分。
19.如图所示,小明用手握着空水杯静止不动,请画出此时水杯在竖直方向的受力示意图点为水杯重心。
20.如图所示,一束光经过透镜折射后射向平面镜上,请在图中作出入射光线和经过平面镜的反射光线。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7分。
21.某学习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研究水的沸腾。
请找出图中操作的错误______;
改正错误后,针对图中的装置,想要缩短把水加热到沸腾所用时间的措施是______。
他们点燃酒精灯开始实验,当水中有气泡上升时,每隔记录的水的温度如下表所示。
时间
温度
当水沸腾时,气泡上升时的变化是______填由大到小或者由小到大,由数据得知水的沸点是______。
当移开酒精灯后,发现水很快停止沸腾,可知水沸腾的条件是______。
22.小刚和小雨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小刚利用一些实验器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次实验,已知的重力为。
如图甲所示,水平向左拉动木板,当物体静止后,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这里测量摩擦力用到的原理是______。
实验前,若沿竖直方向对弹簧测力计进行调零,用图甲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实验中,若加速拉动木板,则测得的的摩擦力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由______两次实验,可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由甲、丙两次的实验结论可知,丁图中氢气球对向上的拉力为______。
23.在“探究液体的密度”实验中:
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游码移至称量标尺左端的______刻度线处;若指针偏向分度标尺的左边,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调节直到横梁平衡选填“左”或“右”;
用调好的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一位同学的测量情况如图所示,则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是______;若烧杯的质量是,则液体的质量是______。
甲、乙、丙、丁四组同学分别量取了不同体积的同种液体,并测量出液体的质量,老师将他们的测量结果列在黑板上,如下表所示。经分析,发现四组同学的测量数据中,有一组同学的测量数据存在错误,你认为错误的是______组,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
组别 甲 乙 丙 丁
液体的质量
液体的体积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24.为了监测超速行驶这种违法行为,公路上常常设测速仪置有超声波测速仪。如图为某公路直线路段的一处测速仪,测速仪能发射和接收超声波。当行驶的小轿车与测速仪距离时如图甲,测速仪向小轿车发出超声波,超声波“追上”小轿车时,小轿车刚好运动到点如图乙,测速仪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时。已知此路段限速为,超声波的速度为。则:
超声波在内传播的距离是多少米?
小车运动的路程图乙中的为多少米?
求出小轿车的速度并判断其在此路段是否超速。
25.把一块金属块放入盛满酒精的烧杯中,从烧杯中溢出酒精,再将该金属块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求:
物质 密度 物质 密度
酒精 铜
铅 钢、铁
金属块的体积。
从烧杯中溢出的水的质量。
若该金属块的质量为,请根据密度表判定最有可能是哪种金属。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解:、冰雪消融,冰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错误;
B、露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正确;
C、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C错误;
D、千里冰封,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D错误。
故选:。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2.【答案】
【解析】解:、图甲中,音叉振动时,现象很微弱不易观察,将乒乓球靠近振动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弹起,这是放大的实验的效果便于我们观察,所以通过观察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故A正确;
B、图乙中,敲击鼓面时,可以观察到纸屑会跳起,响声越大纸屑跳起越高,纸屑跳起的高度越高则鼓面振动幅度越大,说明通过听声音和观察、纸屑跳动的幅度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B正确;
C、图丙中,图中通过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长度不同的锯条,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说明锯条振幅相同,即声音响度相同;锯条长度不同,则振动的频率不同,即声音的音调不同,该实验可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C错误;
D、丁图中,用纸片分别接触转速相同、齿数不同的旋转齿轮,齿数越多的振动频率越高;该实验可以用来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故D正确。
故选:。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理解探究声音的特性、产生及传播的实验方法,可解答此题。
3.【答案】
【解析】解:人能听到“鱼洗”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不是靠盆中水传入人耳故,A错误;
B.众多“鱼洗”声的传播速度约是,故B错误;
C.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响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变的,故C错误;
D.“鱼洗”发出的声音是由“鱼洗”的振动发出的,“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故D正确。
故选:。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中的声速约为;
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本题通过古代器皿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响度等,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社会的特点。
4.【答案】
【解析】略
5.【答案】
【解析】解: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来降低云层温度,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小水滴,小水滴凝结在凝结核上形成雨,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
升华指物质由固态直接转变成气态,升华要吸热。
液化指物质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液化要放热。
本题考查了升华和液化现象,属于基础题。
6.【答案】
【解析】解:呐喊声通过空气传播到龙舟队员耳中,故A符合题意;
B.锣鼓声是由锣面和鼓面振动产生的,故B不符合题意;
C.“锣鼓喧天”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C不符合题意;
D.锣鼓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征、声速等知识,属于基础题目。
7.【答案】
【解析】解:、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故A错误;
B、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桌面上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白色的桌面可以反射各种色光,故C错误;
D、粗糙的桌面是为了让光发生漫反射,使周围所有的人都能看到,故D正确。
故选:。
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应用:,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应用是测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不成像;,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白色物体反射各种色光,黑色物体吸收各种色光;平行光射到粗糙物体的表面时会发生漫反射。
此题主要考查了有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同时还考查了对物体颜色规律、漫反射的认识等,有一定综合性。
8.【答案】
【解析】解:、湖水呈蓝色是因为湖水反射蓝色光,故A错误;
B、湖水看起来变浅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现象,故B错误;
C、水中山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
D、水中山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山在水中形成的虚像,故D正确。
故选:。
不透明的物体只能反射和物体相同的色光;
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就是光的折射;
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的现象是光的反射;
平面镜成正立的虚像。
本题考查了对光的折射、物体的颜色、平面镜成像,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9.【答案】
【解析】解:由图甲可知,小车甲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内运动了,所以甲车速度为:
;
由小车乙运动的图像乙可知,乙车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甲车速度等于乙车速度。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
图象中,若图线是过原点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像读出一组数据,再利用速度公式求出甲车的速度;
图象中,若图线平行于横轴,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据此得出乙车的速度;并比较甲、乙速度的大小。
本题主要考查了图象和图象的辨别以及速度的计算,关键要从图象得到所需的物理量。
10.【答案】
【解析】解:由图得,甲的密度是,
乙的密度是,
故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是:,故A错误;
B.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与质量无关,故B错误;
C.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是:,若甲和乙的质量相等,根据可知,乙的体积是甲的倍,故C错误;
D.体积为的甲物质,质量为,故D正确。
故选:。
根据图象结合密度公式求出甲、乙的密度,比较甲、乙的密度得出两者的密度关系;
由图象可知,乙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线性关系,且图象过原点,说明乙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成正比;
根据图象,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相等时,可得出两者的体积关系;
利用密度计算公式求得体积为的甲物质的质量。
本题考查密度的计算、密度及其特性,重点考查学生应用数学函数图象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有一定难度。
11.【答案】
【解析】解:、“孤帆一片日边来”,以“帆”为参照物“山”是运动的,故A正确,符合题意;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不符合题意;
C、听到狗的叫声,知道人回来了,这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C正确,符合题意;
D、“忽闻岸上踏歌声”中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D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
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先选取一个标准做为参照物,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物体就是静止的。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强弱;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影子是光照在不透明的物体上,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不能照到物体的背面,就在物体的背面形成一个黑暗的区域。
此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声现象和机械运动,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是一道好题。
12.【答案】
【解析】解: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不能用光屏承接。故A正确;
B.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凸面镜成的虚像都是正立的,没有倒立的。故B错误;
C.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可以由光屏承接。故C正确;
D.凸透镜成像特点: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
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实像可以呈现在光屏上,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平面镜的成像性质:正立、等大的虚像。
掌握分别实像和虚像的方法,属于基础知识。
13.【答案】
【解析】解:因为“按体重一日”,
所以小明一天服药的质量为,
药品颗粒数为粒,若每日服药次,则每次服用粒。
故答案为:;。
已知药品用法用量和小明的体重,可以得到一天服药的总质量,然后根据药品规格得到药品颗粒数量。
此题考查了质量单位的换算,是一道联系实际的应用题。
14.【答案】音色 变高 不变
【解析】解:根据音色可以辨别发声物体,智能手机通过识别声音实现对手机解锁,该系统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工作的;
播放速度变为原来的倍,表示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变为原来的倍,则频率变为原来的倍,所以频率变高,音调变高;声音的传播速度的大小与音调无关,所以声波传播速度不变。
故答案为:音色;变高;不变。
根据音色可以辨别发声物体;
频率由波源决定,播放速度变为原来的倍时,播出声波的频率变为原来倍;声音的传播速度的大小与音调无关。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特征以及声速,属于基础题。
15.【答案】真空不能传声 和
【解析】解:双层玻璃中间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相同时间内,和的频率相同。
故答案为:真空不能传声;和。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解决此类题目需要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特性,属于基础性题目,难度不大。
16.【答案】 上升 不变
【解析】解: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此当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等于。
由于入射光线是固定的,当水面发生变化时,反射光线的方向与原来的反射光线是平行的,根据题意先画出反射光线,然后根据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交点确定液面的位置,如图所示:
反射到光电转换器接收平面上的光点从点移向点,则表明被监视的液面是上升的。由于入射光线不变,入射角不变,因此此时反射角与原来相比不变。
故答案为:;上升;不变。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液面变化,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不变,反射光线平行移动,作图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关键能够正确的作图进行分析。
17.【答案】液体
【解析】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超声测位仪它是利用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来工作的;
超声波传播的距离,
由可得,接收到回波信号的时间:
。
故答案为:液体;。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已知海的深度是,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然后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得超声波传播的时间。
本题考查了回声测距离的应用和速度公式的应用,弄清超声波传播的距离是解题的关键。
18.【答案】: 路程
【解析】解:在第一个图像中,时,,所以甲车的速度,在第二个图象中,乙车的速度,丙车的速度,
已知甲和乙运动的路程之比是:,由可得,甲和乙所运动的时间之比:
:;
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速度时间,所以阴影面积表示小车运动的路程。
故答案为::;路程。
已知甲和乙运动的路程相等,即是:,根据速度公式变形可求得甲和乙所运动的时间之比。
据图可知,在速度时间图像中,阴影面积表示小车运动的路程。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图像的分析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画出测得数据的关系图像,分析图像从而得出结论。
19.【答案】解:瓶子静止在空中处于平衡状态,瓶子在竖直方向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故;过物体的重心,分别沿竖直向下和竖直向上的方向画一条有向线段,并标明力的符号,如图所示:
【解析】首先应知道物体在竖直方向受到重力和摩擦力,其次应找到两个力的三要素:作用点均在重心上,大小相等,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上,最后会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把两个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本题考查学生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对物体的受力分析,以及应用二力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答案】解:经凸透镜的折射光线过焦点,则入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过平面镜的入射点垂直镜面作出法线,因为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则入射角为:,则反射角也为,根据反射角等于在法线右侧作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如图所示:
【解析】根据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来作出入射光线;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来作;根据反射定律作出反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反射角。
此题考查透镜光路图、反射光路图的画法,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反射定律和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21.【答案】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 烧杯上面加个盖子 由小到大 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解析】解:由图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部,这样示数会受烧杯底部温度的影响;针对图中的装置,想要缩短把水加热到沸腾所用时间的措施是烧杯上面加个盖子。
当水沸腾时,气泡上升时的变化是由小到大;由表格中数据知,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可知水的沸点为;
水沸腾的条件为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故答案为: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烧杯上面加个盖子;由小到大;;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液体中,且不能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缩短时间可以加盖子;
水沸腾之前产生的气泡逐渐变小,沸腾中产生的气泡逐渐变大;水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根据表格中数据便可得出结论;
水沸腾的条件为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本题考查了温度计的使用及对沸点概念的理解,从数据中找出不变的温度是关键。
22.【答案】 二力平衡 偏小 不变 甲、乙
【解析】解:
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示数为;相对于木板是滑动的,因而与木板之间是滑动摩擦;如图甲,根据二力平衡的原理可知,无论加速还是匀速向左拉动木板,都是相对于地面静止,受力平衡,根据二力平衡的原理可知,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就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实验时,先在竖直方向上对弹簧测力计调零,然后弹簧测力计要在水平方向上使用就要调零,因为在竖直方向上由于弹簧自身的重力弹簧比在水平方向上要伸长,也就是调零后的零刻度线在真实零刻度线的下方。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时,用图甲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将偏小;
根据二力平衡的原理可知,无论加速还是匀速向左拉动木板,都是相对于地面静止,受力平衡,根据二力平衡的原理可知,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就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说明加速拉动木板,测得的的摩擦力不受影响;
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需要控制压力相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故对比甲、乙两图;
的重力为,则对木板的压力为,受到的摩擦力为,则摩擦力与压力的比值为;
由图丁可知,此时的摩擦力为,减小的摩擦力为,则减小的压力为,即氢气球对向上的拉力为。
故答案为:;二力平衡;偏小;不变;甲、乙;。
根据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读出测力计示数;物体相对于地面保持静止,由二力平衡分析;
弹簧测力计在竖直方向上调零时,弹簧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要比水平使用时弹簧的长度大,导致调零指针不指在零刻度;
物体相对于地面保持静止,由二力平衡分析,相对于木板是滑动的据此分析;
找出压力相同,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的两组实验;
根据压力和摩擦力的大小得出压力与摩擦力的关系,然后求出减小的压力,从而得到气球的拉力。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实验中,注意控制变量法和二力平衡原理的运用,熟练掌握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能结合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答案】零 右 丙 丙组测量的质量与体积计算出的液体密度与其它组相比偏差太大
【解析】解:根据天平的使用规则:水平放稳,游码归零,天平平衡。天平平衡的标志是: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动幅度相等,指针左偏右调,右偏左调。因指针偏向分度标尺的左边,所以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直到横梁平衡。
根据图示得: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
液体的质量是;
根据密度公式,由表中数据得:
,,
,。
可以发现,丙组所测数值计算出的液体密度与其它组相比偏差较大。因为所测的是同种液体的质量,所以计算出的密度偏差大的组测量有误。
故答案为:零;右;;;丙;丙组测量的质量与体积计算出的液体密度与其它组相比偏差太大。
根据天平的使用规则:水平放稳,游码归零,左偏右调,右偏左调,左右一样,天平平衡;
天平在测量物体质量时,左盘物体质量等于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的刻度值;
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密度用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与其它组相比偏差太大的测量数据存在错误。
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了解密度在鉴别物质上的价值、会应用密度公式求物质密度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24.【答案】解:由可得,超声波传播的距离:;
因测速仪与汽车的距离等于超声波通过路程的一半,所以,,
则小车运动的路程:;
汽车通过段路程所用时间:,
汽车的速度:,由可知,小车在此路段超速了。
答:超声波在内传播的距离是;
小车运动的路程图乙中的为;
小车在此路段超速了。
【解析】已知超声波传播的时间和速度,根据求出超声波传播的路程;
测速仪发射的超声波遇到汽车时的距离是超声波传播路程的一半,然后求出小车运动的路程;
汽车行驶段路程所用时间是超声波传播时间的一半,根据求出汽车的速度,比较汽车速度和此路段限速判断汽车在此路段是否超速。
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回声测距知识的灵活应用,正确得出测速仪发射的超声波遇到汽车时的时间和路程是关键。
25.【答案】解:金属块的体积等于溢出的酒精的体积,即,
;
将该金属块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排开水的体积等于金属块的体积,从烧杯中溢出的水的质量:
;
金属块的密度:
,
根据密度表可知,这种金属最有可能是铜。
答:金属块的体积为;
从烧杯中溢出的水的质量为;
这种金属可能是铜。
【解析】由题意知,溢出的酒精等于金属块的体积,根据的变形公式求出溢出酒精的体积即为金属块的体积;
金属块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溢出水的体积也等于金属块的体积,根据的变形公式求出从烧杯中溢出的水的质量。
已知金属块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公式即可求出金属块的密度,然后与表中的数据对照,即可判断是那种金属。
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要抓住溢出的酒精和溢出的水的体积都等于金属块的体积,再灵活运用密度的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