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溶解度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进行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下列条件控制合理的是
①温度 ②溶质颗粒大小 ③溶质质量 ④溶剂质量 ⑤溶剂种类 ⑥是否搅拌
A.①② B.①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溶液一定是液态 D.溶液一定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3.如图为KNO3和NaNO3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搅拌的方法能增大NaNO3在水中的溶解度
B.t1℃时,50g水里加入25gKNO3,可得到75g溶液
C.t2℃时,KNO3和NaN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冷却热的KNO3饱和溶液可获得KNO3晶体
4.区分下列各组物质,采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区分硬水和软水,可加入肥皂水 B.区分饱和食盐水和不饱和食盐水,可加入水
C.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可用燃着的木条 D.区分水和过氧化氢溶液,可加入二氧化锰
5.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氯化钠溶于水就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作用下均匀扩散到水中的过程
B.物质的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能量的变化
C.把20%的氯化钠溶液均分成两份,每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D.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通过改变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6.一定温度下,某物质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溶解度为cg,则下列由大到小的是( )
A.bac B.cba C.bca D.abc
7.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甲 35 35.5 36 36.5 37
乙 13.3 20.9 31.6 39.1 45.8
丙 6.9 8.1 9.6 11.1 12.7
A.3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B.20℃时,20g甲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68g溶液
C.降低温度可将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10℃时,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8.1%
8.20℃时,将15.8g硝酸钾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全部溶解,则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A.31.6g B.15.8g C.7.9g D.无法计算
二、实验题
9.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粗盐提纯实验如图所示。
(1)仪器a的名称是 ,操作⑥中的错误是 ,改正后,粗盐提纯实验的操作顺序为 (填操作序号)。
(2)操作④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当观察到 现象时,停止加热。
(3)过滤后,发现滤液仍然很浑浊,请你列举一种可能 。
三、科学探究题
10.二氧化碳是我们身边非常重要的物质。
Ⅰ.分类视角
(1)二氧化碳属于 (填字母)。
A.混合物 B.单质 C.化合物 D.氧化物
Ⅱ.组成与结构视角
(2)二氧化碳由 组成(填名称),下列能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填字母)。
A. B.C. D.
Ⅲ.性质与变化视角
(3)如图 1,写出 A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 ,B 处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的物质是 (用化学用语填空)。
(4)图 2 用数字化实验探究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ab 段压强减小的原因是 ,c点对应的操作是 。
Ⅳ.制备和用途视角
(5)小明同学用废弃软塑料管设计如图装置作为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关于该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控制反应速度
B.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变废为宝,废物再利用
(6)图 1 C 装置表现出来的性质,说明二氧化碳可用于 。
(7)工业上用二氧化碳来制备汽水,喝了汽水易引起打嗝,说明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与 有关。
Ⅴ.环保视角
(8)二氧化碳虽然用途广泛,但排放过多会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这就是所谓的 。 因此各国大力提倡低碳生活,同时开发出多种二氧化碳再利用技术。高温下用 CH4 与 CO2 反应生成 H2 和 CO,如图是此变化的产率与温度的关系,试从节能的角度选择最适宜的温度为 ℃。
四、综合应用题
11.溶解度与速度、密度一样,都是控制某变量,度量另一变量,以表达事物固有属性。
(1)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其含义是 。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 (填字母,下同)。
A.温度 B.压强 C.溶质、溶剂的种类
D.搅拌 E.颗粒大小 F.溶质、溶剂的质量
(3)影响固体物质溶解速度快慢的因素有 。
A.温度 B.搅拌 C.颗粒大小 D.振荡
(4)不同温度下,O2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图中t1对应的温度为40℃,则t2对应的温度 。
A.大于40℃ B.小于40% C.无法确定
(5)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KNO3溶解度的测定实验。
步骤1:分别准确称取3.5g、1.5g、2.0gKNO3.加入药品后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右边,则接下来的操作是 。
A.添加KNO3直至天平平衡 B.取出KNO3直至天平平衡
C.改变砝码、游码,直至天平平衡 D.重新调节平衡螺母至天平平衡
步骤2:将3.5gKNO3放入大试管中,并用量筒量取10.0mL蒸馏水于试管内。注意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要与液体 保持水平。
步骤3:振荡大试管,发现有固体未溶解,于是用如下图所示方法进行水浴加热,使固体全部溶解,则此加热方法的优点是 。
步骤4:取出大试管,插入温度计,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并摩擦试管壁,同时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当刚有晶体析出时,立即记下此时的温度T1。
步骤5:此时在大试管中再加入1.5gKNO3,重复步骤3、4,记录温度为T2;
同样方法,再加入2.0gKNO3实验,记录温度为T3.则T3时KNO3的溶解度为 g。
实验交流与反思:
交流1:判断溶液的饱和状态是溶解度测量的关键点。欲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是 。
交流2:依据学生实验后绘制的下图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Cl的溶解度小于KNO3的溶解度
B.分别将b℃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a℃,KNO3溶液析出的晶体多
C.在a℃时若配制等质量的两物质的饱和溶液,KNO3所需的水量多
D.从含有少量NaCl的KNO3中提纯KNO3,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五、填空与简答
12.溶解性分类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溶解度/g(20℃)
13.回答下列问题:
(1)P点表示:①时,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相等”“不相等”或“不确定”,后同);②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
(2)时,将40g丙物质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溶质质量分数约为 (结果精确到0.1%)。
(3)时,50g水中溶解 g甲恰好形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 (结果精确到0.1%)。
14.请根据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在t1℃时,二者溶解度大小关系是甲 乙。
(2)北方有“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俗语,图中可能代表“碱”的溶解度曲线是 (填“甲”或“乙”)。
(3)①海水晒盐的大致过程如图,其中A处是 池。
②根据海水晒盐的原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双选)。
A.海水进入贮水池,海水的成分基本不变
B.在A中,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几乎不变
C.在结晶池,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减少
D.析出粗盐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15.请分析下面的溶解度表,分别找出2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再找出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和6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39.0 39.8
KCl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48.3 51.1 54.0 56.7
NH4Cl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65.6 71.3 77.3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202 246
16.影片《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面对敌人对食盐的疯狂封锁,机智勇敢,不畏艰险,用河水将竹筒里的食盐全部溶成盐水,再用棉袄吸收,最终将食盐送给了红军。结合下表中氯化钠的溶解度回答有关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1)氯化钠属于 (填“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物质。
(2)从表中数据发现氯化钠溶解度的主要特点是 。
(3)从食盐水中得到食盐固体,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
(4)假设潘冬子的竹筒中有358g氯化钠,10℃时最少需用 g水才能完全溶解。
(5)20℃时,将20g食盐放入50g水中,搅拌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至0.1%)。
《9.2溶解度》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D D B C B D D
1.B
【分析】控制变量法是化学实验探究常采用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把多变量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变量的问题而进行逐一探究。
【详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而溶质颗粒的大小只是会影响溶解速度的快慢对结果没有影响,因此在探究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性大小时,需要控制的变量有温度、溶剂的质量及种类。故选B。
2.D
【详解】A、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乙醇等,故选项A说法错误;
B、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也可能是浓溶液,故选项B说法错误;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一定是液态,故选项C说法错误;
D、溶液一定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故选项D说法正确;
故选:D。
3.D
【详解】A、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外部因素是温度,用搅拌的方法不能增大NaNO3在水中的溶解度 ,错误;
B、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KNO3的溶解度是2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50g中最多溶解10gKNO3,50g水里加入25gKNO3,可得到溶液质量=50g+10g=60g,错误;
C、没有确定溶液是否饱和,不能确定t2℃时,等质量的KNO3和Na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错误;
D、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KNO3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冷却热的KNO3饱和溶液可获得KNO3晶体,正确。
故选D。
4.B
【详解】A、通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肥皂水在硬水中易起浮渣,在软水中泡沫较多,不符合题意;
B、饱和食盐水和不饱和食盐水均是澄清溶液,加入水,均无明显现象,现象相同,无法区分,符合题意;
C、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的更旺,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现象不同,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
D、水中加入二氧化锰,无明显现象,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产生气泡,现象不同,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C
【详解】A、氯化钠溶于水就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作用下均匀扩散到水中的过程,说法正确;
B、物质的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能量的变化,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说法正确;
C、溶液具有均一性,把20%的氯化钠溶液均分成两份,每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仍为20%,说法错误;
D、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通过改变条件可以相互转化,如改变温度、添加或减少溶剂、添加或减少溶质均可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说法正确。
故选:C。
6.B
【详解】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是浓度最大的,所以一定温度下,某物质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小于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所以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小于溶解度c,所以它们由大到小的是cba。
故选:B。
7.D
【详解】A、根据表格数据得出,30℃时,甲的溶解度为36.5g,乙的溶解度为39.1g,36.5g<39.1g,故选项说法正确;
B、20℃时,甲的溶解度为36g,则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甲,所以5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18g甲,将20g甲加入到50g水中最多可溶解18g,溶液的质量为50g+18g=68g,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分析得出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则降低温度可将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D、10℃时,丙的溶解度为8.1g,则10℃时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故错误;
故选D。
8.D
【详解】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本题未指明是否达到饱和状态,所以无法确定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故选D。
9.(1) 漏斗 缺少玻璃棒引流 ①⑤②③⑥④
(2) 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大部分固体析出
(3)滤纸破损或漏斗中的液面高于滤纸边缘等
【详解】(1)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漏斗;
操作⑥是过滤,过滤应遵循“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故错误是: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
粗盐提纯的实验步骤为取药品、称量药品、把药品放入烧杯中,加水、溶解、过滤、蒸发,操作的顺序为①⑤②③⑥④;
(2)操作④为蒸发,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蒸发时,当观察到大部分固体析出现象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其蒸干;
(3)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原因是滤纸破损(会使得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从而使得滤液浑浊)、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流下,该操作会使滤液仍然浑浊)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10.(1)CD
(2) 碳元素和氧元素 D
(3) H2CO3
(4) 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造成气压减小 向容器内滴入稀盐酸
(5)ABC
(6)灭火
(7)温度
(8) 温室效应增强 900
【详解】(1)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二氧化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其中含有两种元素,故为化合物,在两种元素种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故属于氧化物;
故选CD;
(2)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式CO2,可知二氧化碳是由碳氧元素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微粒是二氧化碳分子,
故选D;
(3)A中发生的反应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式表达式为:
B 处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显酸性,使石蕊变红,碳酸化学式为:H2CO3;
(4)ab 段压强减小的原因是,向容器内滴入了石灰水,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中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和水,造成气体减少,所以气压降低了;
由图可知c点开始cd段气压升高,操作应为向容器内滴加了稀盐酸,稀盐酸与生成的碳酸钙发生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造成气体增多,气压升高;
(5)A、此装置能通过控制与固体接触的液体的量,从而控制反应的速率,选项正确;
B、通过挤压和松开下部的塑料软管能控制固体与液体接触和分离,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选项正确;
C、此设计利用了废弃的塑料软管,做到了变废为宝,废物再利用,选项正确;
故选ABC;
(6)图1C装置蜡烛由下至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于灭火;
(7)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将汽水喝到体内,温度升高,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度变小,有部分溶解的二氧化碳又变回了气体,故喝了汽水易引起打嗝;
(8)高温下用CH4与CO2反应生成H2和CO,分析图3是产率与温度的关系可知,在900℃时产率最高,温度再高就会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11.(1)20℃时,在100g水中溶解36gNaCl形成饱和溶液
(2)AC
(3)ABCD
(4)A
(5) A 凹液面最低处 温度可控、受热均匀 70 加入溶质硝酸钾、蒸发水、降低温度 CD
【详解】(1)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其含义是20℃时,在100g水中溶解36gNaCl形成饱和溶液。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压强几乎不影响固体溶解度,搅拌、颗粒大小、溶质、溶剂质量都不会影响溶解度;
故选AC。
(3)A. 温度升高,微粒运动加快,可以加快物质溶解,正确;
B. 搅拌可以加快物质溶解,正确;
C. 颗粒越小,与溶剂接触面积越大,溶解越快,正确;
D. 振荡可以加速物质溶解,正确。
故选ABCD。
(4)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图中t1对应的温度为40℃,同压强下t2对应的溶解度更小,故温度大于40℃;
故选A。
(5)步骤1:称取一定质量药品,发现托盘天平指针偏向右边,说明药品质量偏小,则接下来的操作是添加KNO3直至天平平衡;
故选A。
步骤2: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步骤3:水浴加热,使固体全部溶解,则此加热方法的优点是温度可控、受热均匀。
步骤5:由题意可知,水的质量为10mL,则水的质量为10g;T3时溶解溶质质量为3.5+1.5+2.0=7.0g,则T3时KNO3的溶解度为。
实验交流与反思:
交流1:欲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是加入溶质硝酸钾、蒸发水、降低温度。
交流2:
A.没有指明具体温度,不能判断NaCl的溶解度小于KNO3的溶解度,错误;
B.没有确定两种物质溶液质量大小,不能判断将b℃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a℃时KNO3溶液析出的晶体的多少,错误;
C.在a℃时,氯化钠溶解度大于硝酸钾,若配制等质量的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则硝酸钾所需的水量多,正确;
D.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从含有少量NaCl的KNO3中提纯KNO3,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正确。
故选CD。
12. >10g 1-10g 0.01-1g <0.01g
【详解】20℃时,物质的溶解度大于10g是易容物质,在10g~1g之间是可溶物质,在1g~0.01g之间是微溶性物质,如果小于0.01g为难溶性物质。
13.(1) 相等 相等 相等
(2) 140 2:5 28.6%
(3) 25 33.3%
【详解】(1)据图可知,P点是t3°C时甲、乙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交点,所以P点表示t3°C时,甲、乙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由于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t3°C时,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t3°C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溶剂质量液相等。故填:相等;相等;相等。
(2)据图可知,t1°C时丙物质的溶解度为50g,即t1°C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丙物质50g,所以t1°C时,将40g丙物质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40g丙物质可完全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100g+40g=140g。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40g:100g=2:5,溶质质量分数=28.6%。故填:140;2:5;28.6%。
(3)据图可知,t3°C时,甲的溶解度为5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甲物质50g,则50g水中溶解25g甲恰好形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33.3%。故填:25;33.3%。
14.(1)等于/=
(2)甲
(3) 蒸发 AC
【详解】(1)由图可知,在t1℃时,二者溶解度大小关系是甲=乙;
(2)“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说明碱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故碱的溶解度曲线为甲;
(3)①由流程图可知,A处是蒸发池;
A、海水进入贮水池,海水的成分基本不变,选项正确;
B、A处为蒸发池,随着水分的蒸发,氯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逐渐增大,选项错误;
C、在结晶池,氯化钠逐渐从海水中结晶出来,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减少,选项正确;
D、析出粗盐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选项错误;
故选AC。
15.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7.0g,6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55.2g。
【详解】描述固体溶解度,必须指明温度和质量单位;由表中数据可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7.0g,6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55.2g。
16.(1)易溶
(2)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受温度影响不大
(3)蒸发结晶
(4)1000
(5)26.5%
【详解】(1)由于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10g,则氯化钠属于易溶物质。
(2)由表中数据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3)由于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则一般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从食盐水中得到食盐固体。
(4)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5.8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35.8g氯化钠,则要想完全溶解358g氯化钠,最少需要水的质量为。
(5)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36g氯化钠,则50g水中最多溶解18g氯化钠,则将20g食盐放入50g水中,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