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 练习 (含解析)2024-2025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6.2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 练习
一、单选题
1.某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总反应是吸热反应
B.催化剂能够降低活化能,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
C.使用催化剂之后,发生变化
D.使用催化剂不改变反应历程
2.某实验小组以H2O2分解为例,研究浓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在常温下按照如下方案完成实验。实验②的反应物应为
实验编号 反应物 催化剂
① 10 mL 2% H2O2溶液 无
②   无
③ 10 mL 5% H2O2溶液 MnO2固体
A.5 mL 2% H2O2溶液 B.10 mL 2% H2O2溶液
C.10 mL 5% H2O2溶液 D.5 mL 10% H2O2溶液
3.反应 ,经一段时间后, 的浓度增加了0.8mo/L,在这段时间内用 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则这段时间为(  )
A.0.1s B.2.5s C.5s D.10s
4.足量铁粉与100 mL 0.01 mol·L-1的稀盐酸反应,反应太慢。为了加快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且不改变H2的产量,可以使用如下方法中的:①加入NaCl溶液;②滴入几滴浓HNO3;③滴入几滴浓盐酸;④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⑤升高温度(不考虑盐酸挥发);⑥改用10 mL 0.1 mol·L-1盐酸
A.②③④ B.③⑤⑥ C.④⑤⑥ D.①③⑤
5.已知反应2CO(g)+4H2(g) CH2=CH2(g)+2H2O(g)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如下,其中表示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v(H2O)=0.1mol·L-1·s-1 B.v(H2)=4.5mol·L-1·s-1
C.v(CH2=CH2)=0.03mol·L-1·s-1 D.v(CO)=1.5mol·L-1·s-1
6.一定温度下,反应 N2(g)+O2(g) 2NO(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措施不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A.缩小体积使压强增大 B.恒容,充入N2
C.恒容,充入He D.恒压,充入He
7.反应C(s)+H2O(g)=CO(g)+H2(g)在一个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
①增加C(s)的量 ②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
③保持体积不变,充入N2使体系压强增大 ④保持压强不变,充入N2使容器体积变大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 在一定条件下,某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刻,反应逆向进行
B.t2时刻,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C.t3时刻,达到反应进行的限度
D.t4时刻,反应处于平衡状态,反应停止
9.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 含有的质子数为10NA
B.密闭容器中,1 mol N2和3 mol H2充分反应后分子总数为2NA
C.12 g碳纳米管和12 g金刚石均含有NA个碳原子
D.标准状况下,2.24 LCCl4含有的共价键数为0.4NA
10.对反应X(g)+3Y(g) 2Z(g)来说,下列反应速率最慢的是(  )
A.υ(X)=0.01mol/(L·s) B.υ(Z)=0.5 mol/(L·min)
C.υ(Y)=0.6 mol/(L·min) D.υ(X)=0.3 mol/(L·min)
11.在化学反应中,有时存在“一种物质过量,另一种物质仍不能完全反应”的特殊情况,下列反应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①过量的Zn与18mol/L硫酸溶液反应;
②过量的氢气与少量的氮气在催化剂存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
③过量的水与一定量氯气;
④过量的铜与浓硫酸;
⑤过量的铜与稀硝酸;
⑥过量的稀硫酸与块状石灰石;
⑦常温下过量浓硫酸与铝
A.②③⑤⑥⑦ B.②③④⑥⑦ C.①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
12.在密闭容器内发生反应,A气体在2s内由2mol/L变为1.2mol/L,则用A气体表示2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A. B.
C. D.
13.下列实验的操作、现象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盛有未知溶液的试管中滴加足量NaOH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 试纸不变蓝 原溶液中不含
B 向2支分别盛有5mL、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mL5%溶液 均有气泡产生且溶液产生气泡快 溶液反应速率快
C 往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再加入少量固体 溶液先变成血红色后无明显变化 与的反应不可逆
D 用50mL注射器抽入20mL和混合气体,细管端用橡胶塞封闭,将针筒迅速推至10mL处 混合气体的颜色先变深再变浅 平衡右移
A.A B.B C.C D.D
14.工业上利用和制备,相关化学键的键能如下表所示:

键能 745 436 462.8 413.4 351
已知:①温度为时,
②实验测得:,,、为速率常数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时,密闭容器充入浓度均为的、,反应至平衡,则体积分数为
B.反应
C.若温度为时,,则
D.时,若向平衡后的体系中再充入、、各,此时
二、实验探究题
15.(一)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 Fe3+与 Ag 反应,进行如下实验:按下图连接装置并加入药品(盐桥中的物质不参与反应)。
(1)K 闭合时,指针向左偏转,石墨作    (填“正极”或“负极”)。
(2)盐桥中装有含有 KNO3饱和溶液的琼脂,K 闭合时,K+移向   溶液。
(3)结合上述实验,写出本原电池装置的负极反应:   。
(二)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草酸(H2C2O4)溶液和酸性 KMnO4溶液之间的反应
来探究“外界条件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设计如下:(假设溶液混合
时体积可以加和)
实验序号 实验温度(K) 酸性KMnO4溶液 草酸溶液 蒸馏水 褪色时间
c(mol/L) V(mL) c(mol/L) V(mL) V(mL) t(s)
① 298 0.02 2.0 0.10 4.0 0 t1
② T 0.02 2.0 0.10 3.0 a 8.0
③ 343 0.02 2.0 0.10 3.0 a t2
④ 373 0.02 2.0 0.10 3.0 a t3
(4)写出草酸与酸性 KMnO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5)乙同学欲通过实验①、②探究反应物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则a=   ,T=   。若 t1<8 s,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6)通过比较实验②、③的结果,可以探究   变化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6.已知:将、盐酸、试剂和淀粉四种溶液混合,无反应发生。若再加入双氧水,将发生反应:且生成的立即与试剂反应而被消耗。一段时间后,试剂被生成的完全消耗。由于溶液中继续被氧化,生成的与淀粉作用,溶液立即变蓝。因此,根据试剂的量、加入双氧水至溶液变蓝所需时间,即可推算反应的反应速率。某同学依据上述原理设计实验,实验记录如下表所示:
编号 往烧杯中加入的试剂及其用量 温度/ 溶液变蓝所需时间
溶液 溶液 稀盐酸 双氧水
1 20 120
2 20 240
3 30 40
4 80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和2的目的是探究   ;实验3和4的目的是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则   。
(2)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实验组合为   。由题中数据可知,其它条件不变时,温度由升高到,反应速率增大到原来的   倍。
(3)若一定温度下,的速率方程表示为(为反应速率常数),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中各物质浓度的指数称为各物质的分级数,所有指数的总和称为反应总级数。根据上表数据计算,   ,   ,反应总级数为   
17.为证明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I.取5mL 0.1mol/L的KI溶液,滴加5﹣6滴FeCl3稀溶液;
Ⅱ.继续加入2mL CCl4,盖好玻璃塞,振荡静置.
Ⅲ.取少量分液后得到的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
Ⅳ.移取25.00mLFeCl3稀溶液至锥形瓶中,加入KSCN溶液用作指示剂,再用c mol/LKI标准溶液滴定,达到滴定终点.重复滴定三次,平均耗用c mol/LKI标准溶液VmL.
(1)探究活动I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请将探究活动Ⅱ中“振荡静置”后得到下层液体的操作补充完整: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
(2)探究活动Ⅲ的意图是通过生成红色的溶液(假设溶质全部为Fe(SCN)3),验证有Fe3+残留,从而证明化学反应有一定的限度,但在实验中却未见溶液呈红色.对此同学们提出了下列两种猜想:
猜想一:Fe3+全部转化为Fe2+
猜想二:生成的Fe(SCN)3浓度极小,其颜色肉眼无法观察.
为了验证猜想,查阅资料获得下列信息:
信息一:乙醚微溶于水,密度为0.71g/mL,Fe(SCN)3在乙醚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大;
信息二:Fe3+可与[Fe(CN)6]4﹣反应生成暗蓝色沉淀,用K4[Fe(CN)6](亚铁氰化钾)溶液检验Fe3+的灵敏度比用KSCN溶液更高.
结合新信息,现设计以下实验方案验证猜想:
①请完成如表
实验操作 现象和结论
步骤一:    若产生暗蓝色沉淀,则   .
步骤二:    若乙醚层呈红色,则   .
②写出实验操作“步骤一”中的反应离子方程式:   .
(3)根据探究活动Ⅳ,FeCl3稀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
18.目前工业上可利用CO或CO2来生产燃料甲醇,某研究小组对下列有关甲醇制取的三条化学反应原理进行探究.已知在不同温度下的化学反应平衡常数(K1、K2、K3)如表所示:
目前工业上可利用CO或CO2来生产燃料甲醇,某研究小组对下列有关甲醇制取的三条化学反应原理进行探究.已知在不同温度下的化学反应平衡常数(K1、K2、K3)如表所示:
化学反应 焓变 平衡常数 温度/℃
500 700 800
①2H2(g)+CO(g) CH3OH(g) △H1 K1 2.5 0.34 0.15
②CO2(g)+H2(g) CO(g)+H2O(g) △H2 K2 1.0 1.70 2.52
③CO2(g)+3H2(g) CH3OH(g)+H2O(g) △H3 K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②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根据反应①与②可推导出K1、K2与K3之间的关系,则K3=   (用K1、K2表示),
△H3═   (用△H1、△H2表示);根据反应③判断△S   0(填“>”、“=”或“<”),在   (填“较高”或“较低”)温度下有利于该反应自发进行.
(3)要使反应③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平衡正向移动,可采取的措施有 (填写字母序号).
A.缩小反应容器的容积 B.扩大反应容器的容积
C.升高温度 D.降低温度
E.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F.从平衡体系中及时分离出CH3OH
(4)500℃时,测得反应③在某时刻,CO2(g)、H2(g)、CH3OH(g)、H2O(g)的浓度分别为0.1mol L﹣1、0.3mol L﹣1、0.3mol L﹣1、0.15mol L﹣1,则此时v正    v逆(填“>”、“=”或“<”).
(5)根据表格测得焓变,下列能量关系图合理的是   .
(6)某兴趣小组研究反应②的逆反应速率在下列不同条件下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开始时升温,t1时平衡,t2时降压,t3时增加CO浓度,t4时又达到平衡.请画出t2至t4的曲线.
参考答案
1.【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催化剂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该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属于放热反应,故A错误;
B、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故B正确;
C、使用催化剂, 不变,故C错误;
D、使用催化剂改变反应历程,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B、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C、催化剂不影响焓变;
D、催化剂改变反应历程。
2.【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3.【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反应速率
【解析】【解答】Δc(SO3)= 0.8mol·L-l,则△c(O2)= 0.8mol/L ÷2 = 0.4mol/L,v(O2)= ,故t= = s=2.5s;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t= 计算。
4.【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5.【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反应速率
【解析】【解答】A.v(H2O)=0.1mol·L-1·s-1
B.v(H2O)= v(H2)=2.25mol·L-1·s-1
C.v(H2O)=2v(CH2=CH2)=0.06mol·L-1·s-1
D.v(H2O)=v(CO)=1.5mol·L-1·s-1
所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B,
故答案为:B;
【分析】给出的是不同物质的反应速率,所以先转化为同一种物质的速率。转为为水的速率进行计算
6.【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解:A、缩小体积使压强增大,则增大各组分浓度,可以加快该化学反应的速率,故A错误;
B、恒容,充入N2,则增大氮气的浓度,可以加快该化学反应的速率,故B错误;
C、恒容,充入He,各组分浓度不变,速率不变,故C正确;
D、恒压,充入He,体积增大,各组分浓度减小,速率减小,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据此回答;
A、缩小体积使压强增大,则增大各组分浓度;
B、恒容,充入N2,则增大氮气的浓度;
C、恒容,充入He,各组分浓度不变;
D、恒压,充入He,体积增大,各组分浓度减小.
7.【答案】A
【知识点】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①C为固体,增加C(s)的量,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故①符合题意;
②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压强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保持体积不变,充入N2使体系压强增大,各组分的浓度几乎不变,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故③符合题意;
④保持压强不变,充入N2使容器体积变大,各物质的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浓度、压强、催化剂、温度等均能影响反应速率。
8.【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反应速率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t1时刻,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反应正向进行,故A错误;
B、由图可知,t2时刻,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故B正确;
C、t3时刻,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反应正向进行,反应没有达到最大限度,故C错误;
D、t4时刻,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化学平衡为动态平衡,化学反应速率不为0,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当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时,反应正向进行,反之逆向进行,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化学平衡为动态平衡。
9.【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10.【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反应速率
【解析】【解答】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将各选项中化学反应速率都换算成X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
A.υ(X)=0.01 60mol/(L·min)=0.6 mol/(L·min);
B.υ(X):υ(Z)=1:2,υ(X)= υ(Z)= 0.5 mol/(L·min)=0.25 mol/(L·min);
C.υ(X):υ(Y)=1:3,υ(X)= υ(Y)= 0.6 mol/(L·min)=0.2 mol/(L·min);
D.υ(X)=0.3 mol/(L·min);反应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为A D B C,反应速率最慢的是C.
故答案为:C
【分析】对于化学反应aA(g)+bB(g)cC(g)+dD(g),反应速率和系数之间存在如下关系:,所以比较反应速率时,可以通过比较反应速率和系数的比值大小来比较反应速率,当然速率单位必须相同。
11.【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浓硫酸的性质
12.【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反应速率
13.【答案】D
【知识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铵离子检验;二价铁离子和三价铁离子的检验
14.【答案】C
【知识点】反应热和焓变;化学平衡中反应条件的控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A.根据题干信息,设消耗c(CO2)为x,可列出化学平衡三段式:
  CO2(g)+ H2(g) HCOOH(g)
起始量(mol/L) 1 1   0
变化量(mol/L) x x   x
平衡量(mol/L) 1-x 1-x   x
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 =2,x=0.5mol/L,则HCOOH(g)体积分数为 ==,A不符合题意;
B.由分析可知,该反应的ΔH=745kJ/mol×2+436kJ/mol-(413.4kJ/mol+745kJ/mol+351kJ/mol+462.8kJ/mol)=-355.2kJ/mol,ΔH<0,B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信息,T2℃时,=K=1.9,而T1℃时,K=2,T1℃→T2℃,平衡常数减小,即反应逆向移动,而反应为放热反应,升温利于平衡逆向移动,则T1℃<T2℃,C符合题意;
D.由A项可知,T1℃时,平衡状态下,CO2(g)、H2(g)、HCOOH(g)物质的量分别为:0.5mol、0.5mol、0.5mol,若向平衡后的体系中再充入CO2(g)、H2(g)、HCOOH(g)各1mol,此时的浓度熵Qc====K,则平衡正向移动, 此时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化学平衡三段式及平衡常数表达式进行分析。
B. ΔH=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
C.升温利于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D. 通过比较浓度熵Qc与平衡常数K进行分析,Qc<K,平衡正向移动。
15.【答案】正极;氯化铁;;;1;298;反应物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将加快;反应温度
【知识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原电池工作原理及应用
16.【答案】(1)H2O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30
(2)1和3;3
(3)1;1;3
【知识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17.【答案】(1)2Fe3++2I﹣=2Fe2++I2 ;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玻璃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分液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流下
(2)取萃取后得到的上层清液,加入2滴K4[Fe(CN)6](亚铁氰化钾)溶液;猜想一不成立;取探究Ⅲ中所得溶液,加入少量乙醚,充分振荡,静置分层;猜想二成立;4Fe3++3[Fe(CN)6]4﹣=Fe4[Fe(CN)6]3↓
(3)0.04cV
【知识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解析】【解答】解:(1)活动(Ⅰ)中发生反应:2KI+FeCl3=I2+2KCl+Fe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我I:2Fe3++2I﹣=2Fe2++I2 ;碘溶于水呈棕黄色;碘单质易溶于有机溶剂四氯化碳,所以CCl4能萃取水中的碘,溶液呈紫红色,由于CCl4的密度比水大,所以在混合液的下层,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振荡静置后,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玻璃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分液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流下;
故答案为:2Fe3++2I﹣=2Fe2++I2 ;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玻璃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分液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流下; (2)①由信息信息一可得:取萃取后的上层清液滴加2﹣3滴K4[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则猜想一不成立,由信息二可得:往探究活动III溶液中加入乙醚,充分振荡,乙醚层呈血红色,证明猜想二正确;
故答案为:
实验操作 现象和结论
步骤一:取萃取后得到的上层清液,加入2滴K4[Fe(CN)6](亚铁氰化钾)溶液 则猜想一不成立
步骤二:取探究Ⅲ中所得溶液,加入少量乙醚,充分振荡,静置分层 则猜想二成立
②由信息信息一可得:取萃取后的上层清液滴加2﹣3滴K4[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Fe3++3[Fe(CN)6]4﹣=Fe4[Fe(CN)6]3↓;
故答案为:4Fe3++3[Fe(CN)6]4﹣=Fe4[Fe(CN)6]3↓;(3)c mol/LKI标准溶液VmL,含有碘离子的物质的量为n=cmol/L×0.001V=0.001cVmol,失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001cVmol,铁离子变成亚铁离子化合价降低1价,得到1个电子,所以被还原的铁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001cV,氯化铁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 =0.04cVmol/L,
故答案为:0.04cV.
【分析】(1)根据KI和FeCl3和发生反应:2KI+FeCl3=I2+2KCl+FeCl2,结合化学方程式书写离子方程式;依据分液操作步骤分析回答,下层溶液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2)①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一和信息二进行解答反应的现象和结论;②Fe3+可与[Fe(CN)6]4﹣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据此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铁离子与硫氰根离子反应生成红色的硫氰化铁,可以使用硫氰化钾作为指示剂;反应结束前溶液为红色,反应结束溶液红色消失,据此判断滴定终点现象;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相等计算出氯化铁的物质的量,再计算出氯化铁的物质的量浓度.
18.【答案】(1)吸热
(2)K1×K2;△H1+△H2;<;较低
(3)A;D;F
(4)<
(5)AD
(6)解:
【知识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解:(1)反应②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增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正向进行,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故答案为:吸热;(2)反应①+②可得反应③,则平衡常数K3=K1×K2,反应③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S<0,反应③3H2(g)+CO2(g)═CH3OH(g)+H2O(g)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S<0,分析反应特征可知平衡常数K3=K1×K2,计算不同温度下反应③的平衡常数,500℃时,K3=K1×K2=2.5×1.0=2.5,800℃时,K3=K1×K2=2.52×0.15=0.375,结合温度变化分析,随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减小,平衡逆向进行,所以判断反应是放热反应,焓变△H<0,所以反应在低温下能自发进行,依据反应①+②得到反应③,所以平衡常数K3=K1×K2;所以△H3═△H1+△H2;
故答案为:K1×K2;△H3═△H1+△H2;<;较低;(3)A.缩小反应容器的容积,缩小反应容器的容积,压强增大,平衡向正向移动,故正确;
B.扩大反应容器的容积,扩大反应容器的容积,压强减小,平衡逆向移动,故错误;
C.由于K3=K1×K2,由表中数据可知,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减小,平衡逆向移动,故错误;
D.由于K3=K1×K2,由表中数据可知,降低温度平衡常数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故正确;
E.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但不影响平衡移动,故错误;
F.从平衡体系中及时分离出CH3OH,生成物浓度减小,平衡正向移动,故正确,
故选:ADF;(4)500℃时K3=K1×K2=2.5,浓度商Qc= =16>K=2.5,反应向逆反应进行,故v(正)<v(逆),
故答案为:<;(5)A、反应②已经平衡常数随温度变化分析为吸热反应,反应物能量低于生成物,图象符合,故A正确;
B、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化学平衡,平衡状态不变,图象不符合,故B错误;
C、①2H2(g)+CO(g) CH3OH(g),依据数据分析,平衡常数随温度 升高减小,说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物能量高于生成物,图象不符合,故C错误;
D、反应③3H2(g)+CO2(g)═CH3OH(g)+H2O(g)是放热盐,反应物能量高于生成物,图象符合,故D正确;
故答案为:AD;(6)反应②CO2(g)+H2(g) CO(g)+H2O(g)是气体体积不变的吸热反应,反应的逆反应速率在下列不同条件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开始时升温,逆反应速率增大,t1时平衡,t2时降压,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不变,t3时增加CO浓度,此时刻逆反应速率增大,随反应进行减小,大平衡状态大于t2﹣t3平衡状态的逆反应速率,t4时又达到平衡,依据反应速率影响分析绘制出去下变化;画出t2至t4的曲线为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 .
【分析】(1)反应②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增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正向进行,正反应是吸热反应;(2)反应③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S<0,分析反应特征可知平衡常数K3=K1×K2,计算不同温度下反应③的平衡常数,结合温度变化分析判断反应焓变△H<0,依据反应①+②得到反应③,所以平衡常数K3=K1×K2;所以△H3═△H1+△H2;(3)A.缩小反应容器的容积,压强增大,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
B.扩大反应容器的容积,压强减小,平衡向气体增大的方向移动;
C.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根据K3=K1×K2判断温度对平衡移动影响;
D.由于K3=K1×K2,由表中数据可知,降低温度平衡常数增大,平衡正向移动;
E.使用合适的催化剂,不影响平衡移动;
F.从平衡体系中及时分离出CH3OH,平衡正向移动;(4)500℃时K3=K1×K2=2.5,再计算此时浓度商Qc,若Qc=K,处于平衡状态,若Qc<K,反应向正反应进行,若Qc>K,反应向逆反应进行,进而判断v(正)、v(逆)相对大小;(5)依据反应能量变化结合平衡移动原理和影响因素分析选项;(6)依据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分析判断反应速率变化和反应进行方向绘制图象.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Unit 4 No Rules, No Order 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六年级下册

下一篇:2024-2025九年级下学期数学(人教版)期中考试(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