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同中学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Fe-56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4分。第1~10小题,每小题2分;第11~16小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4·大同期中)能量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密切。下列应用中属于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是
水电站 硅太阳能电池 天然气燃气炉 电解镀锌
A B C D
【答案】C
【详解】A.水电站,是势能转化为动能,动能转化为电能,A错误;
B.太阳能电池,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B错误;
C.天然气燃气炉,是甲烷的燃烧放出热量,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C正确;
D.电解镀锌,是用电将锌离子转化为锌单质,是电能转化为化学能,D错误;
故答案为:C。
2.(2024·大同期中)下列各组关于强电解质、弱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归类,完全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D
强电解质 Cu NaCl CaCO3 HNO3
弱电解质 CH3COOH BaSO4 HClO Al(OH)3
非电解质 蔗糖 NH3 酒精 H2O
【答案】C
【详解】A.Cu是金属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强电解质,故A错误;
B.BaSO4溶于水的部分都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故B错误;
C.CaCO3溶于水的部分都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HClO是弱酸,属于弱电解质,酒精是非电解质,故C正确;
D.H2O是弱电解质,故D错误;
故选C。
3.(2024·大同期中)常温下,向水中加入少量下列物质,能使水的电离程度增大,且溶液中的是
A.HF B.NH4Cl C.CH3COONa D.NaHSO4
【答案】B
【详解】A.HF为弱酸,电离出氢离子,抑制水的电离,使水的电离程度减小,故A不符合题意;
B.为强酸弱碱盐,水解显酸性,,且水解促进水的电离,使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故B符合题意;
C.为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故C不符合题意;
D.NaHSO4是强酸强碱的酸式盐,电离产生氢离子,抑制水的电离,溶液显酸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2024·大同期中)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的绝对值均正确)
A. kJ·mol-1 (反应热)
B. kJ·mol-1 (燃烧热)
C. kJ·mol-1 (中和热)
D.C(金刚石、s)(石墨、s) kJ·mol-1 (反应热)(已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答案】C
【详解】A.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时需注明各物质所处的状态,故原热化学方程式错误,A错误;
B.燃烧热是指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指定稳定的物质时放出的热量,水也液态水,故 kJ·mol不是表示燃烧热,B错误;
C.中和热是指强酸和强碱稀溶液反应生成1molH2O时放出的热量,故 kJ·mol表示中和热,C正确;
D.已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即石墨具有的总能量比金刚石低,故金刚石转化为石墨是一个放热反应,即C(金刚石、s)(石墨、s) kJ·mol,D错误;
故答案为:C。
5.(2024·大同期中)下列事实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夏天,打开啤酒瓶时会从瓶口逸出气泡
B.工业合成氨采用高压条件
C.H2(g)、I2(g)、HI(g)平衡体系,扩大容器体积,气体颜色变浅
D.实验室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答案】C
【详解】A.啤酒瓶内存在平衡:CO2+H2OH2CO3,当开启瓶盖时,体系压强降低,为了减弱这种改变,平衡逆向移动,产生大量气泡,可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A不符合题意;
B.合成氨气的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方程式:N2+3H22NH3,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在高压条件下可以使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因此可以使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B不符合题意;
C.H2(g)、I2(g)、HI(g)的反应为:H2(g)+I2(g)2HI(g),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当反应达到平衡后,扩大容器体积,化学平衡不移动,但反应混合气扩大容器体积后气体物质的浓度减少,因此气体颜色变浅,这与平衡移动无关,因此不能使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C符合题意;
D.Cl2在水中反应时存在化学平衡:Cl2+H2OH++Cl-+HClO,饱和食盐水中Cl-浓度大,可以抑制氯气在溶液中的溶解,因此可以使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D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C。
6.(2024·大同期中)能使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A.及时分离出NO2气体 B.增大O2的浓度
C.适当降低温度 D.选择高效催化剂
【答案】B
【详解】A.及时分离出气体,生成物浓度减少,平衡正向移动,但是反应速率减慢,故A错误;
B.增大的浓度,反应物浓度增大,平衡正向移动,反应速率加快,故B正确;
C.适当降低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减慢,故C错误;
D.选择高效催化剂,正逆反应速率都加快,但是平衡不移动,故D错误;
故选:B。
7.(2024·大同期中)臭氧层中O3分解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催化剂能降低活化能,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
B.加入催化剂后,活化能为
C.Cl原子是反应的催化剂,能提高反应物O3的转化率
D.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降低
【答案】A
【详解】A.催化剂改变反应历程,降低活化能,提高活化百分数,A正确;
B.加入催化剂后,反应①的活化能为,反应②的活化能小于E2,B错误;
C.由图可知,Cl是反应的催化剂,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但不能提高反应物的反应率,B错误;
D.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总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会升高,D错误;
故选A。
8.(2024·大同期中)右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在t1时刻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符合图示变化的反应是
A.
B.
C.
D.
【答案】D
【详解】升高温度,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平衡逆向移动,则逆反应为吸热反应,故正反应为放热反应,ΔH<0,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说明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只有D符合,故选:D。
9.(2024·大同期中)某温度下,容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以下反应: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容器中加入氩气,反应速率不变
B.加入少量W,逆反应速率增大
C.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D.将容器的容积缩小,可增大活化分子的百分数,有效碰撞次数增多
【答案】A
【详解】A.在容器中加入氩气,参加反应气体的浓度并没有变化,则反应速率不变,A正确;
B.W为固体,加入少量W,反应速率不变,B错误;
C.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C错误;
D.将容器的体积压缩,可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不变,D错误;
故选A。
10.(2024·大同期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冰在室温下自动熔化成水,这是熵增的过程
B.当ΔH<0,ΔS>0时,反应能自发进行
C.2NO(g)+ 2CO(g) = N2(g)+ 2CO2(g)在常温下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0
D.反应NH3(g) + HCl(g) = NH4Cl(s)在室温下可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0
【答案】C
【详解】A.熵代表混乱度,液体混乱度>固体混乱度,则冰在室温下自动熔化成水,是熵增的过程,A正确;
B.当ΔH<0,ΔS>0时,ΔG=ΔH-TΔS<0,反应能自发进行,B正确;
C.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熵减反应,根据复合判据ΔG=ΔH-TΔS知,在常温下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ΔH<0,C错误;
D.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熵减反应,根据复合判据ΔG=ΔH-TΔS<0,在常温下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ΔH<0,D正确;
故选C。
11.(2024·大同期中)关于常温下pH=3的醋酸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 L该溶液中含有H+的数目为1×10-3NA(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
B.由H2O电离出的c(OH-)=1.0×10-7 mol L-1
C.1 mL该溶液加水稀释至10 mL后,溶液的pH=4
D.与等体积pH=11的NaOH溶液混合,混合溶液的pH>7
【答案】A
【详解】A.1 L pH=3该溶液中含有H+的数目为1×10-3NA,A正确;
B.pH=3的CH3COOH溶液中c(H+)=10-3mol/L,由于Kw= c(H+)·c(OH-)=10-14mol/L,则c(OH-)=10-11mol/L,溶液中只有水电离产生OH-,所以该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OH-)=10-11mol/L,B错误;
C.因为醋酸是弱电解质,部分电离,加水稀释促进电离,所以1 mL该溶液加水稀释至10 mL后,溶液的pH<4,C错误;
D.醋酸是一元弱酸,c(CH3COOH)> c(H+)=10-3mol/L,NaOH是一元强碱,NaOH溶液的pH=11,则c(OH-) =10-3mol/L,c(NaOH)= c(OH-) =10-3mol/L,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合,醋酸过量,溶液显酸性,pH<7,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A。
12.(2024·大同期中)下列有关滴定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滴定管和锥形瓶水洗后都要用待装液润洗
B.聚四氟乙烯滴定管可以盛装盐酸或NaOH溶液
C.滴定过程中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滴定管内溶液颜色变化
D.滴定终点时液面如图,读数为20.20 mL
【答案】B
【详解】A.滴定实验时,滴定管要用待装液润洗,但锥形瓶不能用待装液润洗,否则会导致实验误差,A错误;
B.聚四氟乙烯滴定管既耐酸又耐碱,因此聚四氟乙烯滴定管可以盛装盐酸或NaOH溶液,B正确;
C.滴定时,左手控制滴定管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观察锥形瓶内颜色的变化,判断滴定终点后再读数,C错误;
D.滴定管0刻度在上,需要估读到0.01mL,故读数为19.80mL,D错误;
故选B。
13.(2024·大同期中)工业合成氨的反应为: kJ·mol-1,用○、●分别表示H原子、N原子,表示催化剂,反应微观历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过程②→③吸收能量,过程③→④放出能量
B.使用新型催化剂可使N2与H2在较低温度和压强下合成NH3
C.合成氨反应达平衡时,反应速率关系:
D.合成氨工业中采用循环操作的主要目的是提高N2和H2的利用率
【答案】C
【详解】A.由题干反应历程图中,过程②→③表示化学键断裂,故吸收能量,而过程③→④表示化学键形成,故放出能量,A正确;
B.使用新型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故可使N2与H2在较低温度和压强下合成NH3,B正确;
C.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系数之比可知,,故当时,,即合成氨反应未达平衡,C错误;
D.合成氨工业中采用循环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分离出NH3,化学平衡正向移动,并将N2和H2循环利用,故可提高与的利用率,D正确;
故答案为:C。
14.(2024·大同期中)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甲测定化学反应速率
B.乙证明H2O2分解反应Fe3+催化效果好于Cu2+
C.丙探究温度对平衡的影响
D.丁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答案】C
【详解】A.装置甲中产生的气体可能通过长颈漏斗逸出,应该使用分液漏斗,A错误;
B.两份溶液中,阴阳离子均不同,则变量不单一,阴离子也应该相同才能比较铁离子和铜离子的催化效果,故B错误;
C.NO2是红棕色气体,N2O4是无色气体,温度不同,两边的反应中平衡移动的方向不同,导致二氧化氮浓度不同、气体颜色有差别,故C正确;
D.温度计不能挨着内筒底部,缺少搅拌装置环形玻璃搅拌棒,故D错误;
答案选C。
15.(2024·大同期中)下列对有关事实或解释不正确的
选项 事实 解释
A 用铝粉代替铝片与稀盐酸反应,反应速率加快 改用铝粉,固体表面积增大,故反应速率加快
B 5%的双氧水中加入二氧化锰粉末,分解速率迅速加快 降低了反应的焓变,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增多,速率加快
C 锌与稀硫酸反应,滴入少量硫酸铜溶液,生成氢气的速率加快 锌置换出铜,形成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
D 密闭容器中反应:,当温度、压强不变,充入惰性气体,反应速率减慢 容器体积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答案】B
【详解】A.铝粉与稀盐酸反应比铝片与稀盐酸反应的反应速率快,是因为表面积增大,应速率加快,故A正确;
B.5%的双氧水中加入二氧化锰粉末,分解速率迅速加快是因为二氧化锰催化了双氧水的分解,但不会降低了反应的焓变,故B错误;
C.Zn和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Cu,Zn、Cu和稀硫酸构成原电池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导致生成氢气的速率加快,故C正确;
D.密闭容器中反应,充入惰性气体,当温度、压强不变时,容器体积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小,所以反应速率减慢,故D正确;
故答案选B。
16.(2024·大同期中)在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X并发生反应:,温度下T1、T2下X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T1>T2,
B.M点时再加入一定量X,平衡后X的体积分数减小
C.M点的正反速率大于N点的逆反应速率
D.T2下,在0~t1时间内,
【答案】D
【详解】A.由拐点可知T1>T2,升高温度X的平衡浓度增大,则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故A正确;
B.恒容容器中再加入X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平衡X的体积分数减小,故B正确;
C.M点已是平衡态,其反应速率和两线交点相等,而N点还未达到平衡且反应正在向正向进行,设焦点为X,则M与X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N点到X点Y的浓度增大,逆反应速率增大,因此M点的正反速率大于N点的逆反应速率,故C正确;
D.T2下,在0~t1时间内,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故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6分。
17.(2024·大同期中)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Ⅰ.2023年7月12日,朱雀二号发射升空,它是世界首次将载荷送入轨道的、使用燃料CH4的新型火箭。已知,在常温常压下1.2 g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g)和H2O(l)时,放出66.77 kJ的热量。
(1)该气体的燃烧热ΔH= 。(保留一位小数)
Ⅱ.长征5号火箭发射时使用液氢和煤油作为燃料。H2可用CO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制得,是目前大规模制取氢气的方法之一。已知:在25℃、101 kPa下,
H2O(g)=H2(g)+1/2O2(g) ΔH1=+241.8 kJ·mol-1
C(s)+1/2O2(g)=CO(g) ΔH2=-110.5 kJ·mol-1
C(s)+O2(g)=CO2(g) ΔH3=-393.5 kJ·mol-1
(2)25℃、101 kPa下,CO与水蒸气反应转化为H2和CO2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III.硫酸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下图是工业接触法制硫酸的简单流程图,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3)生产时先将黄铁矿粉碎再投入沸腾炉,目的是 。
(4)每燃烧0.12 kg FeS2就会放出853 kJ热量,写出此状况下FeS2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
(5)一定温度下,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下列选项能充分说明此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密闭容器中SO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B.密闭容器中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C.
D.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6)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控制进入接触室的气体中O2的体积分数是SO2体积分数的1.5倍,其目的是: 。
(7)实验测得反应中SO2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有关,请根据下表信息,结合工业生产实际,选择最合适的生产条件是 。(注:1 MPa约等于10个大气压)
压强/MPa 温度/℃ 0.1 0.5 1 10
400 99.2% 99.6% 99.7% 99.9%
500 93.5% 96.9% 97.8% 99.3%
600 73.7% 85.8% 89.5% 96.4%
【答案】(1) 890.3 kJ mol-1
(2) CO(g) +H2O(g) = H2(g)+ CO2(g) ΔH = -41.2 kJ·mol-1
(3) 增大黄铁矿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燃烧更充分,提高原料利用率
(4)
(5) BD
(6) 提高SO2的转化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7) 0.1MPa,400℃
【详解】(1)根据题干可知 完全燃烧生成和放出热量,则 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则其燃烧热为。
答案为:。
(2)令上述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反应i、ii、iii,则i-ii+iii即得到反应iv:,根据盖斯定律可知。
答案为:。
(3)生产时先将黄铁矿粉碎再投入沸腾炉,其目的是大黄铁矿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燃烧更充分,提高原料利用率;
(4)每燃烧0.12 kg即1mol FeS2就会放出853 kJ热量,则热化学方程式为: ;
(5)A.密闭容器中SO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并不能说明其物质的量保持不变,故A错误;
B.对于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等,容器内压强不变可判断平衡状态,故B正确;
C.当正逆反应速率符合化学计量数之比,即,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错误;
D.对于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等,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可判断平衡状态,故D正确;
故选BD;
(6)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控制进入接触室的气体中O2的体积分数是SO2体积分数的1.5倍,可以提高SO2的转化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7)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SO2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故宜选用400℃,400℃时,SO2平衡转化率随压强变化不明显,则从节能角度,宜选用400℃、0.1MPa。
18.(2024·大同期中)某化学小组为了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
【实验内容及记录】
实验序号 温度/℃ 试管中所加试剂及其用量/mL 溶液紫色褪至无色时所需时间/min
0.04 mol/L KMnO4溶液 0.36 mol/L稀硫酸 0.2 mol/L H2C2O4溶液 H2O
① 20 1.0 1.0 2.0 2.0 4.0
② 20 1.0 1.0 3.0 Vx 3.6
③ 40 1.0 1.0 2.0 2.0 0.92
(1)实验原理中,1 mol KMnO4参加反应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mol。
(2)实验①、②探究的是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表中Vx= 。
(3)由实验①、③可得出的结论是 。
(4)实验①中,4.0 min内,v(MnO4-)= mol·L-1·min-1。
(5)反应过程中,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其中,因反应放热导致温度升高对速率影响不大,试推测t1-t2速率迅速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若用实验证明你的推测,除了表中试剂外,还需向试管中加入少量固体,该固体应为 (填标号)。
A.K2SO4 B.MnSO4 C.MnO2
【答案】(1)5
(2) 浓度 1 mL
(3)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4)1.67×10-3
(5) 反应产生的Mn2+对化学反应起了催化作用 B
【详解】(1)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KMnO4反应后变为Mn2+,Mn元素化合价从+7价变为+2价,降低了5价,则根据元素化合价改变数值等于反应过程中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可知:1 mol KMnO4参加反应时转移了5 mol电子;
(2)在进行实验时,要采用控制变量方法进行研究,根据表格实验1可知混合溶液总体积是6 mL,则Vx=1 mL;结合实验1、2数据可知,只有H2C2O4溶液浓度不同,其它外界体积都相同,因此实验①、②探究的是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结合实验1、3数据可知:二者不同之处是反应温度不同,因此是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可见:升高温度会使溶液褪色时间缩短,故升高反应温度,会导致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4)n(KMnO4)=0.04 mol/L×10-3 L=4.0×10-5 mol,混合溶液总体积是V=6.0×10-3 L,则△c(KMnO4)=,则在实验①中,4.0 min内, ;
(5)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催化剂、温度、浓度等,根据题意可知:因反应放热导致温度升高对速率影响不大,在时间t1-t2过程中,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逐渐减小,但反应速率缺逐渐增大,可推知速率迅速增大的主要原因是反应产生了Mn2+,Mn2+对化学反应起了催化作用;
若用实验证明你的推测,除了表中试剂外,还需向试管中加入少量固体,该固体中应该含有Mn2+,加入的固体物质应为MnSO4,故合理选项是B。
19.(2024·大同期中)Ⅰ.将CO2转化为CO、CH3OH等燃料,可以有效的缓解能源危机,同时可以减少温室气体,实现“双碳目标”。为了减少CO的排放,某环境研究小组以CO和H2为原料合成清洁能源二甲醚(DME),反应如下:4H2(g)+2CO(g)CH3OCH3(g)+H2O(g) ΔH=-198 kJ·mol-1。
(1) 在一定温度下,向2.0 L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H2和1 mol CO。反应过程中测得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时间/min 0 20 40 80 100
n(H2)/mol 2.0 1.4 0.85 0.4 —
n(CO)/mol 1.0 — 0.425 0.2 0.2
n(CH3OCH3)/mol 0 0.15 — — 0.4
n(H2O)/mol 0 0.15 0.2875 0.4 0.4
①0~20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CO)= mol·L 1·min 1。
②达到平衡时,H2的转化率为 。
③能表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字母)。
A.容器中二甲醚的浓度不变 B.单位时间内消耗a mol CH3OCH3,同时消耗2a mol CO
C.v(CO)与v(H2)的比值不变 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2)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平衡常数K随温度变化关系的曲线为 (填曲线标记字母),其判断理由是 。
Ⅱ. 实验室模拟工业固氮,在压强为P MPa的恒压容器中充入1 mol N2和3 mol H2,反应混合物中NH3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一条是经过一定时间反应后的曲线,另一条是平衡时的曲线。
(3)图中b点的 (填“>”“=”或“<”)。
(4)475℃时,该反应的压强平衡常数的代数式Kp= MPa-2(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平衡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用含P的代数式表示,列式无需化简)
【答案】(1) 0.0075 80% AB
(2) a 正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
(3) >
(4)
【详解】(1)①由表可知,0~20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H2)==0.015mol L-1 min-1,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系数比,则v(CO)= =0.0075mol L-1 min-1,故答案为:0.0075;
②80min后n(CO)不再变化则反应达到平衡,H2的转化率为×100%=80%,故答案为:80%;
③A.容器中二甲醚的浓度不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正确;
B.单位时间内消耗a mol CH3OCH3,同时消耗2a mol CO,故B正确;
C.v(CO)与v(H2)的比值不变,不能确定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不能判定平衡,故C错误;
D.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恒容即体积不变,则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不能判定平衡,故D错误;
故答案为:AB;
(2)反应为4H2(g)+2CO(g) CH3OCH3(g)+H2O(g) ΔH=-198kJ mol-1<0,即正反应为等体积变化的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生成物浓度减小,反应物浓度增加,则图中a表示平衡常数K随温度变化关系的曲线,故答案为:a;正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
Ⅱ.实验室模拟工业固氮,在压强为P MPa的恒压容器中充入1mol N2和3mol H2,在b点,NH3的体积分数为25%;在a点,NH3的体积分数为50%。曲线Ⅰ中,400℃时,NH3的体积分数最大,随温度升高,NH3的体积分数减小,则曲线Ⅰ为平衡时的曲线,曲线Ⅱ为经过一定时间反应后的曲线。
(3)与曲线Ⅰ相比,NH3的体积分数小于平衡时NH3的体积分数,所以反应未达平衡,>;
(4)475℃反应达平衡时,在a点NH3的体积分数为50%。设N2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为y,则可建立如下三段式:
则,y=,该反应的压强平衡常数的代数式Kp==MPa-2。
20.(2024·大同期中)
Ⅰ.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列填空。
物质 HCOOH HCN H2CO3
电离常数(常温下)
(1)常温下,0.1 mol/L的HCN溶液中,约为 。
(2)常温下,在相同浓度的HCOOH和HCN溶液中,溶液导电能力更强的是 溶液(填化学式)。根据电离平衡常数判断,以下反应不能进行的是 。
A.
B.
C.
D.
.将等pH、等体积的CH3COOH溶液和HNO2溶液分别加水稀释,溶液pH随加水稀释倍数的变化如图所示。
(3)电离平衡常数: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常温下,a点由水电离的H+浓度为 mol/L。
(5)a、b、c三点水的电离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c、d两点的溶液分别与NaOH恰好中和,消耗NaOH物质的量更多的是 点。
【答案】(1)
(2) HCOOH B
(3) 小于
(4)
(5) c>b>a d
【详解】(1)已知Ka(HCN)= ,0.1 mol/L的HCN溶液中,约为;
(2)电离常数越大,电离程度越大,酸性越强,由表已知Ka(HCOOH)> Ka(HCN),则酸性:HCOOH> HCN,相同浓度的HCOOH和HCN溶液中,溶液导电能力更强的是HCOOH;由表可知酸性:HCOOH> H2CO3> HCN>,
A.由酸性:HCOOH> HCN ,根据强酸制取弱酸原理,反应能发生,故A不符合题意;
B.酸性:< HCN,不能发生,故B符合题意;
C.酸性:H2CO3> HCN ,能发生,故C不符合题意;
D.酸性:HCOOH> ,能发生,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由图可知,加水稀释相同倍数时,CH3COOH溶液的pH较小,说明稀释促进CH3COOH电离程度大于HNO2,则酸性:CH3COOH< HNO2,电离平衡常数:小于;
(4)常温下,a点pH=3,弱酸电离出c(H+)=10-3mol/L,则溶液中,由水电离的浓度等于OH-浓度,即1.0×10-11 mol/L;
(5)加入酸抑制水的电离,酸性越强水的电离程度越小,则a、b、c三点水的电离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b>a,由于酸性:CH3COOH< HNO2,等pH时c(CH3COOH)>c(HNO2),c、d两点的溶液分别与NaOH恰好中和,由n(CH3COOH)>n(HNO2)可知,消耗NaOH物质的量更多的是d点;
试卷第24页,共24页广州大同中学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Fe-56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4分。第1~10小题,每小题2分;第11~16小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024·大同期中)能量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密切。下列应用中属于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是
水电站 硅太阳能电池 天然气燃气炉 电解镀锌
A B C D
2.(2024·大同期中)下列各组关于强电解质、弱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归类,完全正确的是
选项 A B C D
强电解质 Cu NaCl CaCO3 HNO3
弱电解质 CH3COOH BaSO4 HClO Al(OH)3
非电解质 蔗糖 NH3 酒精 H2O
3.(2024·大同期中)常温下,向水中加入少量下列物质,能使水的电离程度增大,且溶液中的是
A.HF B.NH4Cl C.CH3COONa D.NaHSO4
4.(2024·大同期中)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的绝对值均正确)
A. kJ·mol-1 (反应热)
B. kJ·mol-1 (燃烧热)
C. kJ·mol-1 (中和热)
D.C(金刚石、s)(石墨、s) kJ·mol-1 (反应热)(已知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5.(2024·大同期中)下列事实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夏天,打开啤酒瓶时会从瓶口逸出气泡
B.工业合成氨采用高压条件
C.H2(g)、I2(g)、HI(g)平衡体系,扩大容器体积,气体颜色变浅
D.实验室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6.(2024·大同期中)能使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A.及时分离出NO2气体 B.增大O2的浓度
C.适当降低温度 D.选择高效催化剂
7.(2024·大同期中)臭氧层中O3分解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催化剂能降低活化能,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
B.加入催化剂后,活化能为
C.Cl原子是反应的催化剂,能提高反应物O3的转化率
D.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降低
8.(2024·大同期中)右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随反应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在t1时刻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符合图示变化的反应是
A.
B.
C.
D.
9.(2024·大同期中)某温度下,容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以下反应: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容器中加入氩气,反应速率不变
B.加入少量W,逆反应速率增大
C.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D.将容器的容积缩小,可增大活化分子的百分数,有效碰撞次数增多
10.(2024·大同期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冰在室温下自动熔化成水,这是熵增的过程
B.当ΔH<0,ΔS>0时,反应能自发进行
C.2NO(g)+ 2CO(g) = N2(g)+ 2CO2(g)在常温下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0
D.反应NH3(g) + HCl(g) = NH4Cl(s)在室温下可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0
11.(2024·大同期中)关于常温下pH=3的醋酸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 L该溶液中含有H+的数目为1×10-3NA(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
B.由H2O电离出的c(OH-)=1.0×10-7 mol L-1
C.1 mL该溶液加水稀释至10 mL后,溶液的pH=4
D.与等体积pH=11的NaOH溶液混合,混合溶液的pH>7
12.(2024·大同期中)下列有关滴定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滴定管和锥形瓶水洗后都要用待装液润洗
B.聚四氟乙烯滴定管可以盛装盐酸或NaOH溶液
C.滴定过程中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滴定管内溶液颜色变化
D.滴定终点时液面如图,读数为20.20 mL
13.(2024·大同期中)工业合成氨的反应为: kJ·mol-1,用○、●分别表示H原子、N原子,表示催化剂,反应微观历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过程②→③吸收能量,过程③→④放出能量
B.使用新型催化剂可使N2与H2在较低温度和压强下合成NH3
C.合成氨反应达平衡时,反应速率关系:
D.合成氨工业中采用循环操作的主要目的是提高N2和H2的利用率
14.(2024·大同期中)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甲测定化学反应速率
B.乙证明H2O2分解反应Fe3+催化效果好于Cu2+
C.丙探究温度对平衡的影响
D.丁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15.(2024·大同期中)下列对有关事实或解释不正确的
选项 事实 解释
A 用铝粉代替铝片与稀盐酸反应,反应速率加快 改用铝粉,固体表面积增大,故反应速率加快
B 5%的双氧水中加入二氧化锰粉末,分解速率迅速加快 降低了反应的焓变,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增多,速率加快
C 锌与稀硫酸反应,滴入少量硫酸铜溶液,生成氢气的速率加快 锌置换出铜,形成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
D 密闭容器中反应:,当温度、压强不变,充入惰性气体,反应速率减慢 容器体积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16.(2024·大同期中)在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X并发生反应:,温度下T1、T2下X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T1>T2,
B.M点时再加入一定量X,平衡后X的体积分数减小
C.M点的正反速率大于N点的逆反应速率
D.T2下,在0~t1时间内,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6分。
17.(2024·大同期中)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Ⅰ.2023年7月12日,朱雀二号发射升空,它是世界首次将载荷送入轨道的、使用燃料CH4的新型火箭。已知,在常温常压下1.2 g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g)和H2O(l)时,放出66.77 kJ的热量。
(1)该气体的燃烧热ΔH= 。(保留一位小数)
Ⅱ.长征5号火箭发射时使用液氢和煤油作为燃料。H2可用CO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制得,是目前大规模制取氢气的方法之一。已知:在25℃、101 kPa下,
H2O(g)=H2(g)+1/2O2(g) ΔH1=+241.8 kJ·mol-1
C(s)+1/2O2(g)=CO(g) ΔH2=-110.5 kJ·mol-1
C(s)+O2(g)=CO2(g) ΔH3=-393.5 kJ·mol-1
(2)25℃、101 kPa下,CO与水蒸气反应转化为H2和CO2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III.硫酸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下图是工业接触法制硫酸的简单流程图,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3)生产时先将黄铁矿粉碎再投入沸腾炉,目的是 。
(4)每燃烧0.12 kg FeS2就会放出853 kJ热量,写出此状况下FeS2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
(5)一定温度下,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下列选项能充分说明此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密闭容器中SO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B.密闭容器中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C.
D.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6)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控制进入接触室的气体中O2的体积分数是SO2体积分数的1.5倍,其目的是: 。
(7)实验测得反应中SO2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有关,请根据下表信息,结合工业生产实际,选择最合适的生产条件是 。(注:1 MPa约等于10个大气压)
压强/MPa 温度/℃ 0.1 0.5 1 10
400 99.2% 99.6% 99.7% 99.9%
500 93.5% 96.9% 97.8% 99.3%
600 73.7% 85.8% 89.5% 96.4%
18.(2024·大同期中)某化学小组为了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
【实验内容及记录】
实验序号 温度/℃ 试管中所加试剂及其用量/mL 溶液紫色褪至无色时所需时间/min
0.04 mol/L KMnO4溶液 0.36 mol/L稀硫酸 0.2 mol/L H2C2O4溶液 H2O
① 20 1.0 1.0 2.0 2.0 4.0
② 20 1.0 1.0 3.0 Vx 3.6
③ 40 1.0 1.0 2.0 2.0 0.92
(1)实验原理中,1 mol KMnO4参加反应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mol。
(2)实验①、②探究的是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表中Vx= 。
(3)由实验①、③可得出的结论是 。
(4)实验①中,4.0 min内,v(MnO4-)= mol·L-1·min-1。
(5)反应过程中,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其中,因反应放热导致温度升高对速率影响不大,试推测t1-t2速率迅速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若用实验证明你的推测,除了表中试剂外,还需向试管中加入少量固体,该固体应为 (填标号)。
A.K2SO4 B.MnSO4 C.MnO2
19.(2024·大同期中)Ⅰ.将CO2转化为CO、CH3OH等燃料,可以有效的缓解能源危机,同时可以减少温室气体,实现“双碳目标”。为了减少CO的排放,某环境研究小组以CO和H2为原料合成清洁能源二甲醚(DME),反应如下:4H2(g)+2CO(g)CH3OCH3(g)+H2O(g) ΔH=-198 kJ·mol-1。
(1) 在一定温度下,向2.0 L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H2和1 mol CO。反应过程中测得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时间/min 0 20 40 80 100
n(H2)/mol 2.0 1.4 0.85 0.4 —
n(CO)/mol 1.0 — 0.425 0.2 0.2
n(CH3OCH3)/mol 0 0.15 — — 0.4
n(H2O)/mol 0 0.15 0.2875 0.4 0.4
①0~20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CO)= mol·L 1·min 1。
②达到平衡时,H2的转化率为 。
③能表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字母)。
A.容器中二甲醚的浓度不变 B.单位时间内消耗a mol CH3OCH3,同时消耗2a mol CO
C.v(CO)与v(H2)的比值不变 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2)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平衡常数K随温度变化关系的曲线为 (填曲线标记字母),其判断理由是 。
Ⅱ. 实验室模拟工业固氮,在压强为P MPa的恒压容器中充入1 mol N2和3 mol H2,反应混合物中NH3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一条是经过一定时间反应后的曲线,另一条是平衡时的曲线。
(3)图中b点的 (填“>”“=”或“<”)。
(4)475℃时,该反应的压强平衡常数的代数式Kp= MPa-2(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平衡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用含P的代数式表示,列式无需化简)
20.(2024·大同期中)
Ⅰ.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列填空。
物质 HCOOH HCN H2CO3
电离常数(常温下)
(1)常温下,0.1 mol/L的HCN溶液中,约为 。
(2)常温下,在相同浓度的HCOOH和HCN溶液中,溶液导电能力更强的是 溶液(填化学式)。根据电离平衡常数判断,以下反应不能进行的是 。
A.
B.
C.
D.
.将等pH、等体积的CH3COOH溶液和HNO2溶液分别加水稀释,溶液pH随加水稀释倍数的变化如图所示。
(3)电离平衡常数: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常温下,a点由水电离的H+浓度为 mol/L。
(5)a、b、c三点水的电离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c、d两点的溶液分别与NaOH恰好中和,消耗NaOH物质的量更多的是 点。
试卷第24页,共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