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沪教版(全国)(2024)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七章 探究溶解现象(单元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在水中能形成溶液的物质是
A.碳粉 B.铁粉 C.蔗糖 D.香油
2.下图为甲、乙两种固体(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 点对应的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b 点溶液降温到t1℃, 析出30g 晶体
C.t1℃ 时,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t2℃ 时,甲、乙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相同
3.下图是对某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液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恒温蒸发操作的实验记录。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在当时温度下的溶解度为35g/100g 水
B.乙中的溶液可能为不饱和溶液
C.丙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20%
D.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4.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冬季用煤取暖,注意排气通风 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会导致中毒
B 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 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C 液氮遇热汽化 分子间隔变大
D 石墨用于制作电极 石墨质软
A.A B.B C.C D.D
5.如图为甲、乙两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等质量的甲和乙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相同
B.T4℃时,分别将等质量的甲和乙溶于水配成饱和溶液,所得甲溶液的质量大于乙溶液的质量
C.T2℃时,乙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49%
D.T3℃时,等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相同质量的固体
6.分散到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冰 B.豆油 C.白糖 D.面粉
7.某同学用6%的氯化钠溶液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需要6%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25g
B.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细口瓶、玻璃棒、烧杯和胶头滴管
C.向烧杯内加入水时,有水洒出,会导致所配制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大
D.量取6%的氯化钠溶液时仰视读数,会导致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8.二氧化碳溶于水可得到气泡水,制作气泡水的最佳条件是
A.低温低压 B.低温高压 C.高温高压 D.高温低压
9.骆同学利用碳酸饮料进行实验,设计的装置见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制作饮料时加压注入CO2,使CO2溶解得更多
B.碳酸饮料是腐蚀青少年牙齿的重要原因之一
C.CO2具有酸性,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D.实验过程中,碳酸饮料中的CO2分子在不断减少
10.某未知溶液中可能含有、、、、、中的几种,为确定可能含有的离子,小刚同学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①取少量溶液,滴加足量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白色和蓝色沉淀;
②取少量溶液,滴加氯化钡溶液,无白色沉淀生成;继续向该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分析实验,以下结论中合理的是
A.一定含有、、 B.可能含有、
C.一定没有、、 D.可能含有、
11.苏打(Na2CO3)和食盐(NaCl)是厨房中常用物质,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解度:Na2CO3>NaCl
B.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更大
C.10℃时,Na2CO3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10
D.Na2CO3中含有少量NaCl,可溶于适量热水再降温结晶提纯
12.学会识图能发展化学思维。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等质量的水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固体
B.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至过量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氧气
D.向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制氧气
13.实验室中存放有如图所示的氯化钾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溶液的溶剂是水
B.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C.长时间放置不会析出晶体
D.该溶液取出一半后,溶质质量分数变为
14.下列曲线能表达对应的反应或过程,其中正确的有
①向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氧化钙固体
②向等质量的水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
③表示分别向等质量镁粉和铁粉中加入足量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
④相同质量的稀硫酸与足量的金属a、b反应,由图像可知,金属b比a金属活泼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5.如图是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时,分别配制四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硫酸铵需要水的质量最少
B.时,硫酸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
C.氯化钾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小于氯化铵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D.用硫酸钾固体最多可配制的硫酸钾饱和溶液
二、非选择题
16.K2CO3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所示。
温度/℃ 20 30 50 60 80
溶解度/g K2CO3 110 114 121 126 139
KNO3 31.6 45.8 85.5 110 169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甲表示K2CO3的溶解度曲线
B.乙表示KNO3的溶解度曲线
C.M点对应的纵坐标在126g和139g之间
D.t1对应的温度在50℃和60℃之间
(2)40℃时,向两个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的硝酸钾和碳酸钾的烧杯中,各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恢复至40℃,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标号)。
A.烧杯①中溶解的是K2CO3,烧杯②中溶解的是KNO3
B.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都有可能将烧杯①中固体全部溶解
C.烧杯②中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若将烧杯①中的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小
(3)80℃时,有KNO3饱和溶液(含少量K2CO3),若要得到较纯净的KNO3晶体,宜采用实验操作方法是 。
(4)将60℃时的210g饱和KNO3溶液降温至20℃,析出的晶体质量为 。
17.《天工开物》记载“凡引水种盐,……南风大起,则一宵结成,名曰颗盐”,表明古人已经掌握了制盐工艺。
(1)从化学视角解释“南风大起,则一宵结成”的原因 。
(2)如图为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以下问题:
①图中p点表示氯化钠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保持温度不变,蒸发部分溶剂后,溶液的状态可能是 (填“”或“”);某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混有少量硝酸钾,提纯氯化钠时宜选用的结晶方法是 。
②20℃,的溶解度为。该温度下,将 固体完全溶解于水配得饱和溶液,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0.1%)。从微观角度分析,下列图示中最接近溶液真实情况的是 (填字母)。
(3)如图所示,小烧杯中是底部有未溶解固体的硝酸钾溶液,若使其固体继续溶解,在大烧杯的水中可以加入的物质是_____(填字母)。
A.固体 B.固体 C.固体
18.图1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表是NaCl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aCl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
(1)据图1回答问题。
①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析出晶体较多的是 (选填“甲”或“乙”)。
②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规律与图中 (选填“甲”“乙”或“丙”)相似。
(2)据上表回答问题。
①将20℃的KNO3饱和溶液升温至60℃,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②60℃时,按图2所示操作:
Ⅰ.A中溶液是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C中溶液的总质量是 g。
Ⅱ.50℃时,将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分别加热蒸发10g水后,再恢复到50℃,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有NaCl晶体析出,无KNO3晶体析出 B.两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都增大
C.剩余溶液的质量:NaCl溶液大于KNO3溶液 D.析出NaCl晶体3.7g
19.盐碱湖地区有“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生产经验,其中“碱”指碳酸钠,“盐”指氯化钠。碳酸钠、氯化钠的部分溶解度数据见下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60 80
溶解度(g/100g水) NaCl 35.7 35.8 35.9 36.1 36.4 37.1 38.0
Na2CO3 7.0 12.5 21.5 39.7 48.0 46.0 43.9
(1)0℃时,碳酸钠固体的溶解度是 g/100g水。
(2)20℃时,将18g 氯化钠加入50g 水中,所得溶液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3)解释“冬天捞碱”现象的原因 。
(4)某40.0g 碳酸钠样品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为进一步提纯碳酸钠。进行如下实验:
①步骤3中操作X 的名称是 ;
②步骤1加入100g80℃ 的水目的是 。
③冷却至0℃,剩余溶液中的溶质为 。
④步骤2的操作是 , 目的是 。
20.下表是碳酸钠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
(1)20℃时,将氯化钠溶解在水中,得到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分析表中数据, 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3)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碳酸钠和氯化铵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上图所示。
①℃时,的溶解度为 。
②℃时,将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均降温至℃,所得溶液的质量最大的是 。
③℃时,取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溶液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 。
21.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中有两瓶没有贴标签的白色固体,已知是氯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中的各一种,小明和小红为确定各是哪种物质,进行了实验探究。
【探究与结论】
①小明各取少量两种白色固体于两个表面皿上,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其中一种白色固体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则该固体为 (填化学式),而另一种固体表面无明显变化。
②小红各取少量两种白色固体,分别加入A、B两支试管中,各滴加适量水,振荡,得到两种无色溶液。小红分别向这两种无色溶液中滴加适量 (填一种物质的化学式)溶液,振荡,观察到A试管中有红褐色沉淀生成,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得出结论:A试管中加入的固体是氢氧化钠,B试管中加入的固体是氯化钠。
【交流与反思】
③小明和小红经交流讨论后,认为利用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也可以鉴别这两种物质,这是因为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而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之一)。
(2)已知固体混合物A是由KCl、KNO3、K2CO3三种物质中的两种组成,另有一固体混合物B是由NaCl、CuO、CuSO4三种物质中的两种组成。现欲探究这两种固体混合物的组成,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反应)
试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做出判断,填写以下空白:
①气体C的化学式是 。
②滤液G中一定大量存在的阳离子是 (写离子符号),酸根阴离子有 种。
③混合物B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 (写化学式)。
④写出步骤Ⅲ中生成沉淀H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⑤为了进一步确定固体混合物A中到底是有KCl还是有KNO3,另取少许固体混合物A再进行实验,请简要说明实验操作步骤、发生的现象及结论: 。
22.“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迈向海洋强国的关键阶段,综合利用海洋资源,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海洋强国的重要保障。
I.了解海洋资源
(1)海洋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又给予了丰富的资源。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主要包括海水淡化、海水晒盐、从海水中提取化工产品等。海洋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属于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II.海水淡化
(2)蒸馏法淡化海水,该方法是利用海水中各物质的________不同进行分离的。
(3)在蒸馏前会对海水中的杂质进行预处理,先让活性炭“饱餐一顿”,再通过超滤膜净化。活性炭“饱餐一顿”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性,超滤膜净化的过程相当于化学实验的________操作。
(4)净化过的水蒸馏后可用于配制溶液。用5g氯化钠配制10%的氯化钠溶液,若量取水的体积时仰视量筒读数,则得到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III.海水制碱
【查阅资料】
(5)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氨气得到饱和氨盐水,饱和氨盐水能与CO2发生反应,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6)图甲中滤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
(7)固体X受热分解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一种常见的溶剂,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8)如图乙为NaCl和NaHCO3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曲线,请解释固体X析出的原因是________。
IV.保护海洋资源
(9)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可让浩瀚海洋持续造福人类。下列关于海洋保护的措施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 大肆捕捞海洋生物 B. 定期清理海洋垃圾
C. 污水直接排入海洋 D. 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
参考答案
1-5CDCDD 6-10CDBCA 11-15DADAB
16.【答案】(1)C
(2)B
(3)降温结晶
(4)78.4g
17.【答案】(1)南风温度高、大风速度快,均能加速水分子的运动,缩短蒸发结晶时间(合理即可)
(2)不饱和;;蒸发结晶;18;26.5%;A
(3)C
18.【答案】(1)甲;丙
(2)不变;不饱和;167.6;CD
19.【答案】(1)7.0
(2)饱和
(3)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冬天气温低,碳酸钠的溶解度减小,碳酸钠易结晶析出
(4)过滤;8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是43.9g/100g水,使碳酸钠样品全部溶解;氯化钠、碳酸钠;蒸发溶剂;使碳酸钠达到饱和状态
20.【答案】(1)饱和溶液
(2)碳酸钠
(3)20;氯化铵溶液;15
21.【答案】(1)NaOH;Fe2(SO4);升高
(2)CO2;K+、Na+;2;CuO;Na2SO4+Ba(NO3)2=BaSO4↓ +2NaNO3;取少量A固体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加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入适量AgNO3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固体混合物中有KCl,无KNO3;若无白色沉淀生成,则有KNO3,无KCl
22.【答案】(1) 不可再生
(2) 沸点
(3) 吸附 过滤
(4) 偏小
(5)
(6) 氯化铵、碳酸氢钠
(7)
(8) 在0~60℃,NaHCO3的溶解度始终小于NaCl的溶解度
(9) 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