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1课时 浮力 阿基米德原理【2025中考物理1轮复习考点梳理练 】(原卷版+解析版+讲解ppt)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物理学科
第10讲 浮力
第1课时 浮力 阿基米德原理
 考点1浮力
定义 浸在 液体 (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 向上 的力叫做浮力
方向  竖直向上 
称重法 测浮力 (1)如图,浸入水中的铝块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示数 之差 。 (2)如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为2.4 N,图乙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为1.4 N,则浸入水中的铝块所受浮力的大小为 1  N
浮力产生 的原因 (1)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 压力 不同,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2)如图,浸没在液体中的长方体,底面积为10 cm2,长方体上、下表面所处的深度分别为h1=11 cm、h2=2 cm,液体密度ρ=1.0×103 kg/m3,则长方体上表面受到的压力为 1.1  N,长方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为 2.1 N,长方体受到的浮力为 1 N(g取10 N/kg) 易错警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的作用。若柱形物体底部与容器紧密接触,F向上=0,此时不受浮力。如水中的桥墩、深陷淤泥的沉船等不受浮力
决定浮力 大小的因素 (1)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 体积 有关、跟液体的 密度 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 越大 。 (2)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没的深度 无关 
 考点2阿基米德原理
内容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 浮力 ,浮力的大小等于它 排开的液体 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 G排 = m排g =ρ液gV排。其中F浮表示浮力,单位是N;ρ液表示液体的密度,单位是kg/m3;g一般取10 N/kg;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单位是m3。 阿基米德原理适用于 液体 和 气体 
探究浮力 的大小跟 排开液体 所受重力 的关系 如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1,图乙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2,图丙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3,图丁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4,则物体所受的浮力为 F2-F3 ,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为 F4-F1 (两空均用F1、F2、F3、F4表示)。F2-F3 = (选填“>”“=”或“<”)F4-F1
 实验1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例1】小文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
  (1)物体A受到的重力为 5 N,物体在乙装置中受到的浮力的方向是 竖直向上 的,物体A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 4 N。
(2)分析 甲、乙、丙(或甲、乙、丁) 三个图可知,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3)分析图甲、丙、丁可知,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 无关 (选填“有关”或“无关”)。
(4)分析 甲、丁、戊 三个图可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一定时,液体的密度越 大 ,物体所受的浮力越 大 。
【分析与讨论】
(5)小文在实验中主要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控制变量 法。
(6)若在实验中不小心使物体A碰到容器底,且与容器底有力的作用,则测出的浮力将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
(7)物体A的体积是 4×10-4 m3,物体A的密度是 1.25×103 kg/m3。(g取10 N/kg)
(8)由图示实验数据得出盐水的密度是 1.1×103 kg/m3。
【交流与反思】
(9)对比甲、乙、戊三个图,能不能验证物体所受浮力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请判断(如果不能,请写出理由): 不能,物体A浸在水和盐水中的体积不同 。
(10)下列选项是小文同学绘制的从物体A下表面刚接触水面到物体A完全浸入水中(不触底)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随物体A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 h变化的关系图像,其中正确的是 B (填字母)。
A B C D
 实验2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例2】某实验小组的小金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图1
【设计与进行实验】
(1)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需要对弹簧测力计进行调零,该实验中弹簧测力计应在 竖直 (选填“竖直”或“水平”)方向调零。
  (2)按图1中甲、乙、丙、丁的顺序进行实验,会导致测量的 排开水的重力 (选填“浮力”或“排开水的重力”)不准确,其测量结果偏 小 。
(3)为了使实验结果准确,最合理的操作步骤应该是 丁、甲、乙、丙 (用图1中的甲、乙、丙、丁表示),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溢水杯内水的液面必须到达溢水口(或待测力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写出一条即可)。
(4)小金将实验过程中测量的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由于粗心缺少了一些数据,请根据图1将表格补充完整。
物体所受的重 力/N 物体在水中时 测力计的读 数/N 浮力/N 小桶和排开水 所受的总重力 /N 小桶所受的重 力/N 排开水所受的 重力/N
2 1  1  2.2  1.2   1 
  (5)分析数据,可得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 等于 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交流与评估】
(6)小金根据表格中数据关系得出实验结论并准备结束实验,同组的小丽认为实验还没有结束,理由是 通过一组数据得出的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 ,接下来,为了得到更普遍的结论,下列继续进行的操作中不合理的是 A (填字母)。
A.用原来的方案和器材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B.用原来的方案将水换成酒精进行实验
C.用原来的方案将物体换成体积与其不同的其他物体进行实验
【创新设问】
(7)【创新装置】另一位同学利用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A和B,饮料瓶和吸管组成的溢水杯、薄塑料袋(质量忽略不计)对实验进行改进,装置如图2所示。向下移动水平横杆,使重物缓慢浸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观察到A、B示数的变化量 相等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比较两种实验方案,改进后的优点是 BC (填字母)。
图2
A.测力计A的示数就是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B.实验器材生活化,测力计固定,示数更稳定
C.能同步观察测力计A、B示数变化
 重难点称量法和原理法求浮力的综合应用
  【例1】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
(1)通过 甲、丙、丁 三个图进行比较,说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2)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 3 N,物体的体积是 3×10-4 m3。(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
(3)由图示实验数据得出盐水的密度是 1.2×103 kg/m3。
  【例2】重为5 N的实心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 N,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 2 N,物体的密度是 2.5×103 kg/m3。(g取10 N/kg)
由公式F浮=G排=ρ液gV排,由称量法测物体在水中的浮力:F水浮=G-F水示,则可求出物体体积(浸没时排开水的体积):V=V排水==,物体的密度:ρ===ρ水;再将物体浸没在盐水中时,F盐水浮=G-F盐水示,则ρ盐水===ρ水。 
 命题点1 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1.(2018·黄冈)据史书记载:我国宋朝治平年间,在今陕西境内发生了一次大洪水,洪水将固定浮桥用的八尊沉重的铁牛冲入了河底。当时有一个叫怀丙的人巧妙地将铁牛打捞了起来;把拴在一起的两艘大木船装满沙子,然后用绳索一端系住铁牛,拉紧后另一端拴在船上,把沙子卸入河中,铁牛就被拉起来了。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D )
A.铁牛浸没后,随着深度增加,所受的浮力增大
B.铁牛被冲到河底只受到重力和浮力
C.用两艘大木船装满沙子,是为了减小浮力
D.卸下沙子的过程中,当木船排开水的体积减小时,铁牛就会被拉起
2.(2022·武汉)如图,三个相同的柱形容器中盛有体积相同的水或盐水,将重为3.0 N的圆柱体依次放入这三个容器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甲  乙  丙
A.图乙和图甲中圆柱体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之差大于0.7 N
B.图丙和图乙中容器底的上表面受到的压力之差等于0.1 N
C.图丙中盐水的密度是1.1×103 kg/m3
D.圆柱体的密度是3.0×103 kg/m3
 命题点2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2023·十堰)如图是小青“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关系是F1>F2>F3。
甲  乙 丙 丁    
(1)乙图中物块所受浮力大小的表达式:F浮乙= F1-F 2 。
(2)小青比较甲、乙、丙三图,得出浮力大小与深度有关的结论,有同学指出这个结论不可靠,原因是 没有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 。
(3)如果实验中水的密度大于图丁中某液体的密度,则弹簧测力计示数大小关系应满足F3 小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F4。
4.(2020·黄冈)木块在水中漂浮,铁块在水中下沉。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的密度有关呢?兴趣小组同学用溢水杯、质量不计的薄壁玻璃瓶、若干完全相同的透明塑料杯、水、浓盐水、蜂蜜、食盐、细沙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往玻璃瓶里装满水并拧紧盖子;
第二步:把玻璃瓶放入装水的溢水杯中,用塑料杯接住溢出来的水(如图);
第三步:将玻璃瓶里的物质分别换成浓盐水、蜂蜜、食盐、细沙并装满,重复以上实验;第四步:比较每次溢出来水的体积。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溢水杯里水的多少应该以 杯内液面与溢水口相平 为准。
(2)若每次溢出来水的体积 相等 ,则初步说明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无关,否则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3)本实验是通过比较每次溢出来水的体积来比较浮力。这里运用了 转换 的思想方法,其依据是 阿基米德原理 。
 命题点3 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5.(2021·随州)下列甲、乙、丙、丁四幅图是某实验小组利用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圆柱形物块、小桶和水“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跟它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过程情景,其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依次是F1、F2、F3、F4。
(1)在实验操作前,细心的明天同学指出:在情景甲中存在错误,该错误是溢水杯中水面 没有到溢水口 。
(2)纠正错误后,该探究实验的合理顺序为 丁、甲、乙、丙 (用甲、乙、丙、丁表示)。
(3)在情景乙的测量中,溢水口还在溢水过程中,义正同学便急忙把小杯移开。开始测量小杯和溢出水的总重力。这样会导致测得“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偏小 (选填“偏小”“不变”或“偏大”)。
(4)在完成实验之后 ,陶子同学发现实验桌上有一瓶用于测量密度的盐溶液,她思考之后建议:利用浮力来测量该液体的密度,经过组内一番讨论,仅增加了戊图(注意:戊图中是盐水,乙图中是水)所示情景,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5,则待测盐溶液的密度ρ液可表示为ρ水或ρ水,其中X= F1-F5 (用F1、F5表示)。
 命题点4 压强、浮力综合计算
6.(2024·武汉)如图甲,水平桌面上有一个质量为100 g、底面积为100 cm2的圆柱形平底薄壁溢水杯,杯底上表面到溢水口的距离为15 cm,杯中装有部分水,此时溢水杯对桌面的压强为p0。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密度为ρ的圆柱体从水面上方逐渐浸入水中,当圆柱体一半浸在水中时,圆柱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为F1,水对溢水杯底部的压强为p1;当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如图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4 N,溢出到小桶中的水重为1 N,圆柱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为F2,溢水杯对桌面的压强为p2。已知p2=p0+200 Pa,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D )
甲  乙
A.ρ=2.2 g/cm3 B.p1=1.5×103 Pa
C.p2=1.84×103 Pa D.F2-F1>1.5 N
()(共34张PPT)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
人教版
2025年中考物理 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第10讲 浮力
考点梳理精练
二、力学
第1课时 浮力 阿基米德原理
考点1 
浮力
液体
向上
竖直向上
之差
1
压力
1.1
2.1
1
体积
密度
越大
无关
考点2 
阿基米德原理
浮力
排开的
液体
G排
m排g
液体
气体
F2-F3
F4-F1

实 验 1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5
竖直向上
4
甲、乙、丙(或甲、乙、丁)
无关
甲、丁、戊


控制变量
偏大
4×10-4
1.25×103
1.1×103
不能,物体A浸在水和盐水中的
体积不同
B
实 验 2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竖直
排开水的
重力

丁、甲、乙、丙
溢水杯内水的液面必须到达溢水口(或待测力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1
1.2
1
等于
通过一组数据得出的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
A
图2
相等
BC
重难点
称量法和原理法求浮力的综合应用
甲、丙、丁
3
3×10-4
1.2×103
2
2.5×103
命题点1
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D
答案:B
命题点2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F1-F2
没有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
小于
杯内液面与溢水口相平
相等
转换
阿基米德原理
命题点3
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没有到溢水口
丁、甲、乙、丙
偏小
F1-F5
命题点4
压强、浮力综合计算
D
谢谢
()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物理学科
第10讲 浮力
第1课时 浮力 阿基米德原理
 考点1浮力
定义 浸在 液体 (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 向上 的力叫做浮力
方向  竖直向上 
称重法 测浮力 (1)如图,浸入水中的铝块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示数 之差 。 (2)如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为2.4 N,图乙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为1.4 N,则浸入水中的铝块所受浮力的大小为 1  N
浮力产生 的原因 (1)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 压力 不同,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2)如图,浸没在液体中的长方体,底面积为10 cm2,长方体上、下表面所处的深度分别为h1=11 cm、h2=2 cm,液体密度ρ=1.0×103 kg/m3,则长方体上表面受到的压力为 1.1  N,长方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为 2.1 N,长方体受到的浮力为 1 N(g取10 N/kg) 易错警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的作用。若柱形物体底部与容器紧密接触,F向上=0,此时不受浮力。如水中的桥墩、深陷淤泥的沉船等不受浮力
决定浮力 大小的因素 (1)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 体积 有关、跟液体的 密度 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 越大 。 (2)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没的深度 无关 
 考点2阿基米德原理
内容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 浮力 ,浮力的大小等于它 排开的液体 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 G排 = m排g =ρ液gV排。其中F浮表示浮力,单位是N;ρ液表示液体的密度,单位是kg/m3;g一般取10 N/kg;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单位是m3。 阿基米德原理适用于 液体 和 气体 
探究浮力 的大小跟 排开液体 所受重力 的关系 如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1,图乙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2,图丙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3,图丁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4,则物体所受的浮力为 F2-F3 ,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为 F4-F1 (两空均用F1、F2、F3、F4表示)。F2-F3 = (选填“>”“=”或“<”)F4-F1
 实验1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例1】小文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
  (1)物体A受到的重力为 5 N,物体在乙装置中受到的浮力的方向是 竖直向上 的,物体A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 4 N。
(2)分析 甲、乙、丙(或甲、乙、丁) 三个图可知,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3)分析图甲、丙、丁可知,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 无关 (选填“有关”或“无关”)。
(4)分析 甲、丁、戊 三个图可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一定时,液体的密度越 大 ,物体所受的浮力越 大 。
【分析与讨论】
(5)小文在实验中主要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控制变量 法。
(6)若在实验中不小心使物体A碰到容器底,且与容器底有力的作用,则测出的浮力将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
(7)物体A的体积是 4×10-4 m3,物体A的密度是 1.25×103 kg/m3。(g取10 N/kg)
(8)由图示实验数据得出盐水的密度是 1.1×103 kg/m3。
【交流与反思】
(9)对比甲、乙、戊三个图,能不能验证物体所受浮力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请判断(如果不能,请写出理由): 不能,物体A浸在水和盐水中的体积不同 。
(10)下列选项是小文同学绘制的从物体A下表面刚接触水面到物体A完全浸入水中(不触底)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随物体A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 h变化的关系图像,其中正确的是 B (填字母)。
A B C D
 实验2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例2】某实验小组的小金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图1
【设计与进行实验】
(1)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需要对弹簧测力计进行调零,该实验中弹簧测力计应在 竖直 (选填“竖直”或“水平”)方向调零。
  (2)按图1中甲、乙、丙、丁的顺序进行实验,会导致测量的 排开水的重力 (选填“浮力”或“排开水的重力”)不准确,其测量结果偏 小 。
(3)为了使实验结果准确,最合理的操作步骤应该是 丁、甲、乙、丙 (用图1中的甲、乙、丙、丁表示),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问题有 溢水杯内水的液面必须到达溢水口(或待测力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写出一条即可)。
(4)小金将实验过程中测量的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由于粗心缺少了一些数据,请根据图1将表格补充完整。
物体所受的重 力/N 物体在水中时 测力计的读 数/N 浮力/N 小桶和排开水 所受的总重力 /N 小桶所受的重 力/N 排开水所受的 重力/N
2 1  1  2.2  1.2   1 
  (5)分析数据,可得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 等于 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交流与评估】
(6)小金根据表格中数据关系得出实验结论并准备结束实验,同组的小丽认为实验还没有结束,理由是 通过一组数据得出的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 ,接下来,为了得到更普遍的结论,下列继续进行的操作中不合理的是 A (填字母)。
A.用原来的方案和器材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B.用原来的方案将水换成酒精进行实验
C.用原来的方案将物体换成体积与其不同的其他物体进行实验
【创新设问】
(7)【创新装置】另一位同学利用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A和B,饮料瓶和吸管组成的溢水杯、薄塑料袋(质量忽略不计)对实验进行改进,装置如图2所示。向下移动水平横杆,使重物缓慢浸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观察到A、B示数的变化量 相等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比较两种实验方案,改进后的优点是 BC (填字母)。
图2
A.测力计A的示数就是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B.实验器材生活化,测力计固定,示数更稳定
C.能同步观察测力计A、B示数变化
 重难点称量法和原理法求浮力的综合应用
  【例1】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
(1)通过 甲、丙、丁 三个图进行比较,说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2)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 3 N,物体的体积是 3×10-4 m3。(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
(3)由图示实验数据得出盐水的密度是 1.2×103 kg/m3。
  【例2】重为5 N的实心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 N,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 2 N,物体的密度是 2.5×103 kg/m3。(g取10 N/kg)
由公式F浮=G排=ρ液gV排,由称量法测物体在水中的浮力:F水浮=G-F水示,则可求出物体体积(浸没时排开水的体积):V=V排水==,物体的密度:ρ===ρ水;再将物体浸没在盐水中时,F盐水浮=G-F盐水示,则ρ盐水===ρ水。 
 命题点1 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1.(2018·黄冈)据史书记载:我国宋朝治平年间,在今陕西境内发生了一次大洪水,洪水将固定浮桥用的八尊沉重的铁牛冲入了河底。当时有一个叫怀丙的人巧妙地将铁牛打捞了起来;把拴在一起的两艘大木船装满沙子,然后用绳索一端系住铁牛,拉紧后另一端拴在船上,把沙子卸入河中,铁牛就被拉起来了。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D )
A.铁牛浸没后,随着深度增加,所受的浮力增大
B.铁牛被冲到河底只受到重力和浮力
C.用两艘大木船装满沙子,是为了减小浮力
D.卸下沙子的过程中,当木船排开水的体积减小时,铁牛就会被拉起
2.(2022·武汉)如图,三个相同的柱形容器中盛有体积相同的水或盐水,将重为3.0 N的圆柱体依次放入这三个容器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甲  乙  丙
A.图乙和图甲中圆柱体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之差大于0.7 N
B.图丙和图乙中容器底的上表面受到的压力之差等于0.1 N
C.图丙中盐水的密度是1.1×103 kg/m3
D.圆柱体的密度是3.0×103 kg/m3
 命题点2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2023·十堰)如图是小青“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关系是F1>F2>F3。
甲  乙 丙 丁    
(1)乙图中物块所受浮力大小的表达式:F浮乙= F1-F 2 。
(2)小青比较甲、乙、丙三图,得出浮力大小与深度有关的结论,有同学指出这个结论不可靠,原因是 没有控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 。
(3)如果实验中水的密度大于图丁中某液体的密度,则弹簧测力计示数大小关系应满足F3 小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F4。
4.(2020·黄冈)木块在水中漂浮,铁块在水中下沉。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的密度有关呢?兴趣小组同学用溢水杯、质量不计的薄壁玻璃瓶、若干完全相同的透明塑料杯、水、浓盐水、蜂蜜、食盐、细沙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往玻璃瓶里装满水并拧紧盖子;
第二步:把玻璃瓶放入装水的溢水杯中,用塑料杯接住溢出来的水(如图);
第三步:将玻璃瓶里的物质分别换成浓盐水、蜂蜜、食盐、细沙并装满,重复以上实验;第四步:比较每次溢出来水的体积。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溢水杯里水的多少应该以 杯内液面与溢水口相平 为准。
(2)若每次溢出来水的体积 相等 ,则初步说明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无关,否则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3)本实验是通过比较每次溢出来水的体积来比较浮力。这里运用了 转换 的思想方法,其依据是 阿基米德原理 。
 命题点3 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5.(2021·随州)下列甲、乙、丙、丁四幅图是某实验小组利用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圆柱形物块、小桶和水“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跟它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过程情景,其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依次是F1、F2、F3、F4。
(1)在实验操作前,细心的明天同学指出:在情景甲中存在错误,该错误是溢水杯中水面 没有到溢水口 。
(2)纠正错误后,该探究实验的合理顺序为 丁、甲、乙、丙 (用甲、乙、丙、丁表示)。
(3)在情景乙的测量中,溢水口还在溢水过程中,义正同学便急忙把小杯移开。开始测量小杯和溢出水的总重力。这样会导致测得“排开液体所受重力” 偏小 (选填“偏小”“不变”或“偏大”)。
(4)在完成实验之后 ,陶子同学发现实验桌上有一瓶用于测量密度的盐溶液,她思考之后建议:利用浮力来测量该液体的密度,经过组内一番讨论,仅增加了戊图(注意:戊图中是盐水,乙图中是水)所示情景,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5,则待测盐溶液的密度ρ液可表示为ρ水或ρ水,其中X= F1-F5 (用F1、F5表示)。
 命题点4 压强、浮力综合计算
6.(2024·武汉)如图甲,水平桌面上有一个质量为100 g、底面积为100 cm2的圆柱形平底薄壁溢水杯,杯底上表面到溢水口的距离为15 cm,杯中装有部分水,此时溢水杯对桌面的压强为p0。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密度为ρ的圆柱体从水面上方逐渐浸入水中,当圆柱体一半浸在水中时,圆柱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为F1,水对溢水杯底部的压强为p1;当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如图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4 N,溢出到小桶中的水重为1 N,圆柱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为F2,溢水杯对桌面的压强为p2。已知p2=p0+200 Pa,ρ水=1.0×103 kg/m3,g取10 N/kg,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D )
甲  乙
A.ρ=2.2 g/cm3 B.p1=1.5×103 Pa
C.p2=1.84×103 Pa D.F2-F1>1.5 N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阅读理解之说明文-备战2025年中考英语新课标(核心素养)(原卷版+解析版)一轮复习之题型特训(四川成都)

下一篇:第八章 实数 章末复习(含答案) 2024-2025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