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24-2025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含解析)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九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化学科试题卷
全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为60分钟
说明: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栏目填写自己的监测号、姓名、监测室号和座位号,用2B铅笔在每张答题卡的“监测室号”栏、“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监测室号和座位号。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我国的古代发明及应用所包含的下列物质变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粮食酿酒 B. 陶瓷烧制 C. 活字印刷 D. 火药爆炸
2. 下列标志中,属于“节水”标志的是
A. B. C. D.
3.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中含量最高且常用作保护气的是
A. B. C. He D.
4. 下列不属于空气质量指数(简称AQI)中污染物监测范畴的是
A. B. C. D.
5. 18世纪,他借助天平对大量化学反应进行较为精密的定量研究,证明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与生成物间质量保持恒定,为人们从定量角度研究化学产生巨大影响的科学家是
A. 拉瓦锡 B. 张青莲 C. 波义耳 D. 徐寿
6. 2024年6月,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背采样,嫦娥六号探测器钻杆主体采用铝基碳化硅材料。铝、碳、硅是三种不同的元素,这三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 质子数不同 B. 中子数不同 C. 核外电子数不同 D.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7. 稀土是国家战略资源。我国化学家徐光宪在稀土分离技术上做出了杰出贡献,稀土中钬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钬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4.9g B. 钬的元素符号为ho
C. 钬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为67 D. 钬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8. 臭氧是一种常见的消毒剂。对氧气无声放电可获得臭氧,实验装置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2乙中的粒子均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B. 图2甲表示的是纯净物,丙表示的是混合物
C. 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3:2
D. 氧气无声放电可获得臭氧是化学变化
阅读下列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透明的金刚石、灰黑色的石墨和足球状、空心球体结构的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碳原子核外电子数为6,其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常温下为固体,能与K等金属反应生成超导体材料,如图所示的独特结构决定它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可用于超导、催化、医学等领域。
9. 下列关于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分子具有空心球体结构 B. 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C 每个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 D. 可用于超导、催化、医学等领域
10. 下列摘录中,属于物质结构描述的是
A 石墨很软 B. 金刚石可用来切割大理石
C. 碳原子核外电子数为6 D. 能与K等金属反应
11. 金刚石、石墨和和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的性质存在着明显差异。其原因是
A. 原子种类不同 B. 原子大小不同 C. 原子质量不同 D. 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12. 下列各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 B. 过滤
C. 连接仪器 D. 读取液体体积
13. 下列实验操作不规范的是
A. 查气密性:先将导管伸入水中,再用双手紧握试管外壁
B. 固定装置: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
C. 加热药品:先让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再对高锰酸钾所在部位加热
D. 收集气体: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就开始收集气体
14.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中 点燃
B 除去中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 探究石蜡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D 区别硬水和软水 取样,加入肥皂水,振荡,观察现象
A. A B. B C. C D. D
15. 形成化学观念,发展科学思维。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微粒观: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B. 分类观: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C. 能量观:化学变化伴随能量改变,因此有能量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 结构观:中的组成元素相同,因此化学性质也相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6小题7分,第17小题8分,第18~21小题各10分,共55分。
16.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1)姜夔“高花未吐,暗香已远”蕴含科学道理,从分子的角度分析“暗香已远”的原因___________。
(2)《汉书》记载:“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洧水中含有石油,石油属于能___________源(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
(3)《三国志》记载:“扬汤止沸,不如去薪”。“薪”指柴、草等燃料,“去薪”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
(4)《本草纲目》记载:升丹(HgO)其中汞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_。
(5)《天工开物》记载:“煤饼烧石成灰”。“石”主要成分是,“灰”指,“烧石成灰”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科普阅读】
17. 火箭推进剂是火箭发动机中用于产生推力关键物质,通常由燃料和氧化剂组成。这些化学物质通过燃烧释放出高温气体,这些气体在喷射时产生压力,推动火箭前进。
根据物理形态,火箭推进剂可以分为液体推进剂、固体推进剂和混合型推进剂。液体推进剂包括液态燃料和液态氧化剂,如液氢、液氧、煤油等,具有高比冲、可调节推力等优点,但设备复杂且易燃易爆。固体推进剂则将氧化剂和燃料预混合后形成固体块状物,在飞行过程中燃烧,具有能量密度大、成本低等优势,但推力不易调节。混合型推进剂结合了固体和液体或气体氧化剂的优,点,但燃烧效率和排气速度受到一定限制。
此外,推进剂还可以按储存性能分为常规推进剂和低温推进剂。低温推进剂如液氧甲烷、液氧煤油等,无毒、无污染、成本低,是未来液体火箭的发展趋势。
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飞船成功发射,所使用的火箭推进剂是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的组合。这种推进剂组合在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中被广泛使用,用于火箭的一级起动、助推器与主火箭反推以及船箭分离等关键环节。
(1)火箭推进剂是火箭发动机中用于产生推力的关键物质,通常由___________组成。
(2)液体推进剂包括液态燃料和液态氧化剂,如液氢、液氧、煤油等,优点具有高比冲、可调节推力等,缺点是___________。
(3)低温推进剂甲烷和液氧充分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
(4)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作常规推进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5)偏二甲肼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____,120g偏二甲肼中含碳元素质量___________。
18. 实验室利用如图装置制取气体及课后实践活动。
Ⅰ.制取和
(1)仪器甲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用A装置制取,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可用D装置收集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制取时,欲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发生装置应选用___________(填序号);使反应停止的操作是___________。若用E装置收集,气体应从___________(填“a”或“b”)端通入。
Ⅱ.课外跨学科实践活动。
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可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和试剂验证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操作如下:
①将装置A置于恒温水浴锅中。
②打开止水夹k均匀地通入氮气,待装置中的空气排净后,关闭止水夹k,再将带有1g酵母菌颗粒的铂丝伸入装置A的10%葡萄糖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已知:装置C的作用:①吸收剩余 ②防止空气中干扰装置B中检测
(4)观察到装置B中溶液出现浑浊,则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5)实验后,经多次蒸馏,能初步分离装置A中的水与酒精,其原理是利用了这两种成分的___________不同(选填“熔点”或“沸点”)。
(6)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有___________(写出一例)。
19. 学习小组开展“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活动。
【史料研究】
二百多年前,化学家拉瓦锡利用汞能和氧气发生反应的原理,采用图1装置测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1)加热时,曲颈甑内液态汞表面产生红色粉末,玻璃钟罩内的现象是___________,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
【设计与实验】设计并利用图2装置测空气里氧气含量。主要步骤如下:
①弹簧夹夹紧胶皮管
②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③点燃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塞子
④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将水面上方空间分成5等份
(2)填写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顺序: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3)实验结束,集气瓶中剩余气体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
【优化与实验】
某同学借助氧气传感器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图3所示实验(气密性良好),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氧气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4。其中终点表示时间为203秒时,装置中氧气含量为。
(4)图4中加热前的空气样品中氧气含量为___________。
(5)写出图3铜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
【反思与交流】
(6)图4数据表明,装置中的氧气未消耗完。加热铜粉不能将氧气消耗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写一种)。
(7)结合药品弊端和对环境影响等因素,“优化与实验”中选择铜粉代替汞和红磷原因是___________(写一种)。
20. 我国承诺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大国责任与担当
任务一:了解二氧化碳排放
(1)空气中的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大气中过多会导致___________的加剧。
任务二:学习二氧化碳捕集技术
【捕集技术一】加氢制甲醇双金属纳米催化剂及工艺:
(2)电解水时,若与电源___________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氢气,理论上同时能得到___________L氧气。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与在一定条件下反生成甲醇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捕集技术二】与转化为
与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反应过程如图,虚线处部分中间产物略去),可实现的再利用。
(4)该反应中,除外的另一种生成物是_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
(5)理论上该反应过程中_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不断补充。
任务三:研制低碳行动方案
(6)低碳行动涵盖国际合作、国家工程和个人行为三个层面。请从“个人行为”层面践行“低碳行动”,写出你的一个行动打算:___________。
21. 兴趣小组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取大小相同的新鲜土豆块和新鲜猪肝块作催化剂,分别加入136g相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后,用传感器测量装置中气压的变化,如图乙中曲线a、b所示。请解答下列问题:
(1)结合实验和曲线a、b分析,两种催化剂中催化效率更高的是___________。
(2)计算制取3.2g氧气,所用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3)从曲线a、b的变化可以看出,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是__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加猪肝块催化的过氧化氢完全反应所用的时间大约是___________s(填“30”“65”或“120”)。
(4)曲线a、b最终达到相同的压强,说明___________。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九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化学科试题卷
全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为60分钟
说明: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栏目填写自己的监测号、姓名、监测室号和座位号,用2B铅笔在每张答题卡的“监测室号”栏、“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监测室号和座位号。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我国的古代发明及应用所包含的下列物质变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粮食酿酒 B. 陶瓷烧制 C. 活字印刷 D. 火药爆炸
【答案】C
【解析】
【详解】A、粮食酿酒,有酒精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烧制陶瓷,发生了燃烧,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活字印刷,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火药爆炸,有二氧化硫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2. 下列标志中,属于“节水”标志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示标志为禁止吸烟标志,不符合题意;
B、图示标志为腐蚀品标志,不符合题意;
C、图示标志为节水标志,符合题意;
D、图示标志循环利用标志,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中含量最高且常用作保护气的是
A. B. C. He D.
【答案】A
【解析】
【详解】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且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常用作保护气,故选A。
4. 下列不属于空气质量指数(简称AQI)中污染物监测范畴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目前计入空气质量指数中污染物监测范畴的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及臭氧等,氧气属于空气的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不属于空气质量指数(简称AQI)中污染物监测范畴;
故选:C。
5. 18世纪,他借助天平对大量化学反应进行较为精密的定量研究,证明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与生成物间质量保持恒定,为人们从定量角度研究化学产生巨大影响的科学家是
A. 拉瓦锡 B. 张青莲 C. 波义耳 D. 徐寿
【答案】A
【解析】
【详解】A、拉瓦锡借助天平对大量化学反应进行较为精密的定量研究,证明化学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与生成物间质量保持恒定,为人们从定量角度研究化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故选项正确;
B、张青莲测定了铟、铱、铕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故选项错误;
C、波义耳发现了酸碱指示剂,故选项错误;
D、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等并创造出铝、钾、钠等化学元素汉语名称,是我国近代化学启蒙者,故选项错误;
故选:A。
6. 2024年6月,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背采样,嫦娥六号探测器钻杆主体采用铝基碳化硅材料。铝、碳、硅是三种不同的元素,这三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 质子数不同 B. 中子数不同 C. 核外电子数不同 D.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铝、碳、硅是三种不同的元素,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
故选:A。
7. 稀土是国家战略资源。我国化学家徐光宪在稀土分离技术上做出了杰出贡献,稀土中钬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钬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4.9g B. 钬的元素符号为ho
C. 钬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为67 D. 钬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A、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A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一格提供的信息,钬的元素符号为Ho,故B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一格提供的信息,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质子数=67,故C正确;
D、根据化学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可辨别元素的种类,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可知是金属元素,故D错误。
故选C。
8. 臭氧是一种常见的消毒剂。对氧气无声放电可获得臭氧,实验装置和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2乙中的粒子均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B. 图2甲表示的是纯净物,丙表示的是混合物
C. 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3:2
D. 氧气无声放电可获得臭氧是化学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在无声放电的条件下,氧气能够转化成臭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详解】A、图2乙中的氧原子不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故A说法错误;
B、图2甲只含一种分子,表示的是纯净物,丙中含有两种分子,表示的是混合物,故B说法正确;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3:2,故C说法正确;
D、氧气无声放电可获得臭氧,该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化学变化,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阅读下列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透明的金刚石、灰黑色的石墨和足球状、空心球体结构的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碳原子核外电子数为6,其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常温下为固体,能与K等金属反应生成超导体材料,如图所示的独特结构决定它具有一些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可用于超导、催化、医学等领域。
9. 下列关于和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分子具有空心球体结构 B. 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C. 每个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 D. 可用于超导、催化、医学等领域
10. 下列摘录中,属于物质结构描述的是
A. 石墨很软 B. 金刚石可用来切割大理石
C. 碳原子核外电子数为6 D. 能与K等金属反应
11. 金刚石、石墨和和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的性质存在着明显差异。其原因是
A. 原子种类不同 B. 原子大小不同 C. 原子质量不同 D. 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答案】9. B 10. C 11. D
【解析】
【9题详解】
A、由题意可知,C60分子具有空心球体结构,故选项说法正确;
B、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C60属于单质,C60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0,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C60可知,每个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题意可知,可用于超导、催化、医学等领域,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0题详解】
A、石墨质软,是因为石墨具有层状结构,属于物质性质描述,故说法错误;
B、金刚石硬度大,可用来切割大理石,是因为金刚石具有正八面体结构,属于用途描述,故说法错误;
C、在原子中,碳原子核外电子数为6,属于原子结构描述,故说法正确;
D、C60能与K等金属反应,这是物质化学性质的描述,不属于物质结构描述,故说法错误;
故选C;
【11题详解】
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金刚石、石墨、C60的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三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故选D。
12. 下列各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 B. 过滤
C. 连接仪器 D. 读取液体体积
【答案】C
【解析】
【详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支酒精灯,图示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图中缺少玻璃棒进行引流,且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图示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连接仪器时,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湿润,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图示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D、读取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示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 下列实验操作不规范的是
A. 查气密性:先将导管伸入水中,再用双手紧握试管外壁
B. 固定装置: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
C. 加热药品:先让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再对高锰酸钾所在部位加热
D. 收集气体: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就开始收集气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检查装置气密性时,先把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试管,若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该选项操作正确;
B、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该选项操作正确;
C、加热时,要先预热,后集中加热,该选项操作正确;
D、由于刚产生的气泡为装置中的空气,则应待气泡连续且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故选D。
14.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中 点燃
B 除去中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 探究石蜡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D 区别硬水和软水 取样,加入肥皂水,振荡,观察现象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用点燃的方法,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石蜡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说明石蜡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无法确定是否含有碳元素,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取样,加入肥皂水,振荡,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15. 形成化学观念,发展科学思维。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微粒观: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B. 分类观: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
C. 能量观:化学变化伴随能量改变,因此有能量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D. 结构观:中的组成元素相同,因此化学性质也相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A、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但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金属,例如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属于非金属单质,故推理错误;
B、单质的定义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故推理正确;
C、化学变化伴随能量改变,但有能量改变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化)有能量的变化,但属于物理变化,故推理错误;
D、CO和CO2虽然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化学性质也不同,故推理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6小题7分,第17小题8分,第18~21小题各10分,共55分。
16.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1)姜夔“高花未吐,暗香已远”蕴含科学道理,从分子的角度分析“暗香已远”的原因___________。
(2)《汉书》记载:“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洧水中含有石油,石油属于能___________源(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
(3)《三国志》记载:“扬汤止沸,不如去薪”。“薪”指柴、草等燃料,“去薪”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
(4)《本草纲目》记载:升丹(HgO)其中汞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_。
(5)《天工开物》记载:“煤饼烧石成灰”。“石”主要成分是,“灰”指,“烧石成灰”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答案】(1)分子在不断运动
(2)不可再生 (3)清除/移除可燃物
(4)+2 (5) ①. ②. 分解反应
【解析】
【小问1详解】
“暗香已远”的原因是构成花香的分子不断运动,运到我们周围,闻到花香。
【小问2详解】
化石燃料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
【小问3详解】
灭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去薪”灭火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小问4详解】
氧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总的化合价为0,可以得出汞(Hg)的化合价为+2价。
【小问5详解】
“烧石成灰”是指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科普阅读】
17. 火箭推进剂是火箭发动机中用于产生推力的关键物质,通常由燃料和氧化剂组成。这些化学物质通过燃烧释放出高温气体,这些气体在喷射时产生压力,推动火箭前进。
根据物理形态,火箭推进剂可以分为液体推进剂、固体推进剂和混合型推进剂。液体推进剂包括液态燃料和液态氧化剂,如液氢、液氧、煤油等,具有高比冲、可调节推力等优点,但设备复杂且易燃易爆。固体推进剂则将氧化剂和燃料预混合后形成固体块状物,在飞行过程中燃烧,具有能量密度大、成本低等优势,但推力不易调节。混合型推进剂结合了固体和液体或气体氧化剂的优,点,但燃烧效率和排气速度受到一定限制。
此外,推进剂还可以按储存性能分为常规推进剂和低温推进剂。低温推进剂如液氧甲烷、液氧煤油等,无毒、无污染、成本低,是未来液体火箭的发展趋势。
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飞船成功发射,所使用的火箭推进剂是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的组合。这种推进剂组合在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中被广泛使用,用于火箭的一级起动、助推器与主火箭反推以及船箭分离等关键环节。
(1)火箭推进剂是火箭发动机中用于产生推力的关键物质,通常由___________组成。
(2)液体推进剂包括液态燃料和液态氧化剂,如液氢、液氧、煤油等,优点具有高比冲、可调节推力等,缺点是___________。
(3)低温推进剂甲烷和液氧充分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
(4)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作常规推进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5)偏二甲肼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____,120g偏二甲肼中含碳元素质量___________。
【答案】(1)燃料和氧化剂
(2)设备复杂且易燃易爆
(3)
(4)
(5) ①. 60 ②. 48g
【解析】
【小问1详解】
火箭推进剂是火箭发动机中用于产生推力的关键物质,通常由燃料和氧化剂组成。
【小问2详解】
液体推进剂包括液态燃料和液态氧化剂,如液氢、液氧、煤油等,具有高比冲、可调节推力等优点,但设备复杂且易燃易爆;故答案为:设备复杂且易燃易爆。
【小问3详解】
低温推进剂甲烷和液氧充分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化学反应方程式。
【小问4详解】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得,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前所有物质中的碳原子共为2个,氢原子共为8个,氮原子共为6个,氧原子数共为8个,反应后除X外,碳原子共为2个,氢原子共为8个,氮原子共为0个,氧原子数共为8个,故每个X分子中含有氮原子共为2个,所以X 为N2;故答案为:N2。
小问5详解】
C2H8N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8+14×2=60;
120g偏二甲肼中含碳元素质量为。
18. 实验室利用如图装置制取气体及课后实践活动。
Ⅰ.制取和
(1)仪器甲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用A装置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可用D装置收集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制取时,欲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发生装置应选用___________(填序号);使反应停止的操作是___________。若用E装置收集,气体应从___________(填“a”或“b”)端通入。
Ⅱ.课外跨学科实践活动。
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可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和试剂验证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操作如下:
①将装置A置于恒温水浴锅中。
②打开止水夹k均匀地通入氮气,待装置中的空气排净后,关闭止水夹k,再将带有1g酵母菌颗粒的铂丝伸入装置A的10%葡萄糖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
已知:装置C的作用:①吸收剩余 ②防止空气中干扰装置B中检测
(4)观察到装置B中溶液出现浑浊,则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
(5)实验后,经多次蒸馏,能初步分离装置A中的水与酒精,其原理是利用了这两种成分的___________不同(选填“熔点”或“沸点”)。
(6)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有___________(写出一例)。
【答案】(1)锥形瓶 (2) ①. ②. 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3) ①. C ②. 关闭活塞 ③. a
(4)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
(5)沸点 (6)酿酒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仪器甲为锥形瓶;
【小问2详解】
A装置为加热固体的装置,且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适用于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D装置为排水法收集装置,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则可用该方法收集;
【小问3详解】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为固液常温反应,选固液常温装置,若想控制反应的开始与停止,发生装置选C;该装置中,固体放在多孔隔板上,关闭活塞,产生的气体使装置中的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回长颈漏斗中,使固液分离,反应停止;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用E装置收集时,气体应从a口通入;
【小问4详解】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B中溶液出现浑浊,则说明酵母菌无氧呼吸生成二氧化碳;
【小问5详解】
酒精和水的沸点不同,则可通过蒸馏的方法分离水和酒精;
【小问6详解】
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可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则可用于酿酒等。
19. 学习小组开展“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活动。
【史料研究】
二百多年前,化学家拉瓦锡利用汞能和氧气发生反应的原理,采用图1装置测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1)加热时,曲颈甑内液态汞表面产生红色粉末,玻璃钟罩内的现象是___________,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
【设计与实验】设计并利用图2装置测空气里氧气含量。主要步骤如下:
①弹簧夹夹紧胶皮管
②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③点燃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塞子
④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将水面上方空间分成5等份
(2)填写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顺序: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3)实验结束,集气瓶中剩余气体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
【优化与实验】
某同学借助氧气传感器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图3所示实验(气密性良好),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氧气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4。其中终点表示时间为203秒时,装置中氧气含量为。
(4)图4中加热前的空气样品中氧气含量为___________。
(5)写出图3铜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
【反思与交流】
(6)图4数据表明,装置中的氧气未消耗完。加热铜粉不能将氧气消耗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写一种)。
(7)结合药品弊端和对环境影响等因素,“优化与实验”中选择铜粉代替汞和红磷原因是___________(写一种)。
【答案】(1) ①. 汞液面上升 ②. 汞与氧气反应,钟罩内气体减少,气压减小
(2) ①. ① ②. ③
(3)氮气(或)
(4)20.99% (5)
(6)铜粉量不足(或“铜粉与氧气没有充分接触”或“反应时间不够氧气没有消耗完”合理即可)
(7)汞、五氧化二磷有毒,污染环境(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实验中,汞与氧气反应消耗氧气,钟罩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玻璃钟罩内的汞液面上升,故填:汞液面上升;汞与氧气反应消耗氧气,钟罩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
【小问2详解】
利用图2装置测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步骤是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将水面上方空间分成5等份,然后弹簧夹夹紧胶皮管,再点燃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塞子,最后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正确的顺序为④→①→③→②;
【小问3详解】
实验中,红磷然后消耗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粉末,则实验结束,集气瓶中剩余气体的主要成分是氮气;
【小问4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加热前的空气样品中氧气含量为20.99%;
【小问5详解】
铜和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6详解】
铜粉量不足,不能将氧气消耗完或者铜粉与氧气没有充分接触,没有将氧气消耗完或者反应时间不够氧气没有消耗完
小问7详解】
“优化与实验”中选择铜粉代替汞和红磷是因为汞、五氧化二磷有毒,污染环境。
20. 我国承诺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大国责任与担当。
任务一:了解二氧化碳排放
(1)空气中的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等,大气中过多会导致___________的加剧。
任务二:学习二氧化碳捕集技术
【捕集技术一】加氢制甲醇双金属纳米催化剂及工艺:
(2)电解水时,若与电源___________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氢气,理论上同时能得到___________L氧气。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与在一定条件下反生成甲醇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捕集技术二】与转化为
与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反应过程如图,虚线处部分中间产物略去),可实现的再利用。
(4)该反应中,除外的另一种生成物是_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
(5)理论上该反应过程中_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不断补充。
任务三:研制低碳行动方案
(6)低碳行动涵盖国际合作、国家工程和个人行为三个层面。请从“个人行为”层面践行“低碳行动”,写出你的一个行动打算:___________。
【答案】(1)温室效应
(2) ①. 负 ②. 500 ③.
(3)
(4)水 (5)不需要
(6)出行乘坐公交车(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当大气中二氧化碳过多时,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小问2详解】
根据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负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正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氢气的体积为1000L,则理论上同时能得到500L的氧气,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CO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CO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除了生成CH4,还会生成水;
【小问5详解】
由于在反应过程中MgO是作为催化剂,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所以不需要不断补充MgO;
【小问6详解】
出行尽量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减少使用私家车,这样可以减少汽车尾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或者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电,随手关灯等(合理即可)。
21. 兴趣小组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效果。取大小相同的新鲜土豆块和新鲜猪肝块作催化剂,分别加入136g相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后,用传感器测量装置中气压的变化,如图乙中曲线a、b所示。请解答下列问题:
(1)结合实验和曲线a、b分析,两种催化剂中催化效率更高的是___________。
(2)计算制取3.2g氧气,所用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3)从曲线a、b的变化可以看出,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是__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加猪肝块催化的过氧化氢完全反应所用的时间大约是___________s(填“30”“65”或“120”)。
(4)曲线a、b最终达到相同的压强,说明___________。
【答案】(1)猪肝块 (2)解:设制取3.2g氧气,所用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答:制取3.2g氧气,所用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为6.8g。(其中催化剂可以是二氧化锰、新鲜土豆块等)。
(3) ①. 放热 ②. 30
(4)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改变生成物的质量(或产生的氧气质量相同)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乙可知,相同时间内猪肝块作催化剂使装置内压强变化更大,说明相同时间内猪肝块作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更多,则两种催化剂中催化效率更高的是猪肝块;故答案为:猪肝块。
【小问2详解】
见答案。
【小问3详解】
从曲线a、b的变化可以看出,气体压强先增大后减小,是因为反应产生气体使装置内压强增大,反应结束后温度降低使装置内压强减小,说明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是放热反应,由图乙可知,30s时加猪肝块的过氧化氢是装置内压强达到最大,说明加猪肝块催化的过氧化氢完全反应所用的时间大约是30s;故答案为:放热;30。
【小问4详解】
该实验为取大小相同的新鲜土豆块和新鲜猪肝块作催化剂,分别加入10mL相同浓度的过氧化氢稀溶液,曲线a、b最终达到相同的压强,说明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故答案为: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人教版2024-2025八年级数学下册强化专练专题16.6 二次根式全章专项复习【3大考点11种题型】(原卷版+解析版)

下一篇:山东省菏泽市菏泽经开区2024-2025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