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九校联盟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卷(含答案详解).pdf》,以下展示关于《湖南省九校联盟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试卷(含答案详解).pdf》的相关内容节选,更多内容请多关注我们网站
1、姓 名 准考证号 绝密绝密启用前启用前 湖南省 2025 届高三九校联盟第一次联考 历 史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用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79 年,在辽宁义县一处青铜器窖藏遗址中发现了商周时期大型的祭祀礼器饕餮纹铜俎与青铜器
2、一鼎、二甗、一簋组合,其风格均与中原地区接近。由此可知,商周时期 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 B.青铜器铸造工艺领先 C.祭祀礼仪活动频繁 D.分封制促进文化传播 2.下表是关于西汉历史的部分记述。据此可知,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 元光二年(公元前 133年)对匈奴开战 元朔二年(公元前 127年)收复河套地区,颁布“推恩令”元朔五年至元狩四年(公元前 124前 119 年)卫青、霍去病连续 4 次大战匈奴 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实行盐铁专卖 A.显现出中央集权的优势 B.解除了匈奴威胁 C.旨在开辟中西交通道路 D.加强了边疆治理 历史试题 第 1 页(共 7 页)3.南朝
3、时,父亲“贩纻为业”、本人“少卖葛于山阴市”的戴法兴,在刘宋久任中书通事舍人,参掌“选授迁转诛赏大处分”;齐武帝用寒人刘系宗为舍人,语人曰“学士辈不堪经国,唯大读书耳。经国,一刘系宗足矣”。这种现象 A.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B.源于中书省职权的扩大 C.反映了门阀政治受到冲击 D.导致了平民地位的提高 4.两税法实施以前,中国的人口高峰从西汉时的 6000 万上升到盛唐时的约 7400 万;两税法实施后,北宋时的人口已上升到 1亿多。由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A.增加了政府收入 B.减弱了人身依附关系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强化了对人民的控制 5.元朝版图空前辽阔,多个族群被纳入统一疆域之
4、内,史载:“九州内外,靡不臣属,合诸国诸郡而为一家。”这主要得益于 A.多民族交融体系的形成 B.传统大一统思想的继承 C.“汉法治国”政策的推行 D.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6.明朝廷杖是皇帝在朝堂上下令,由司礼太监监督,锦衣卫执行,当场打朝臣的一种刑罚。明史中搜集到受廷杖之刑的官员中,专司批评弹劾的科道官占 43%,同样以言责自负的翰林院官员占 10%。由此可推知,明朝时期的廷杖制度 A.维护了朝堂秩序 B.造成了宦官专权 C.完善了官僚体制 D.影响了官场风气 7.义和团运动发生后仅三个月,张之洞等人就估计“东南诸务损失至少数十万”,1900 年上半年仅上海一地对外贸易出口总值就减少一千三百
5、万两,“信用和贸易一度全部中止”,这对坐拥东南财富的洋务派官僚来说,是极其巨大的损失。这 A.反映了义和团运动抵制了西方入侵 B.体现清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抵制 C.有助于解释“东南互保”局面的形成 D.说明列强逐渐放弃在长江流域的利权 8.1912 年,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批判了清末教育宗旨,提出了“公民道德、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世界观及美育”五育并重的教育宗旨,并在临时教育会议上得到确立。这体现了 A.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生 B.社会变化推动教育变革 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 D.中西教育理念存在冲突 9.1941 年,根据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赞皇抗日根据地按照“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民主
6、选举和政权建设,即通过大规模的村选运动,选出了符合“三三制”原则的村干部,为抗日民主政权的巩 历史试题 第 2 页(共 7页)固和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这一举措有利于 A.贯彻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B.尝试创建人民革命政权 C.确保选举结果的公正公平 D.落实中共全面抗战路线 10.1950 年 1 月至 4 月,全国 14 个大中城市有 2945 家私营工厂倒闭,在 16 个城市中有 9347 家私营商店倒闭。针对这一情况,中财委讨论并决定了帮助私营工商业度过严重困难的措施和办法。这体现了 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得到贯彻 B.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刻不容缓 C.私营经济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脆弱性 11.下表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重要节点。表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重要节点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农村(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 城市(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启,增强企业活力 1992年 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 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国有企业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