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4—2025学年12月份学情调研
九年级 化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4页,四个大题,25个小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相对原子质量: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劳动过程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淘米洗菜 B.开火做饭 C.捣制蒜泥 D.整理房间
2.校园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能检测出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下列不需要列入监测项目的是( )
A.二氧化碳 B. C.二氧化硫 D.二氧化氮
3.研发多种用于石油化工生产的催化剂,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基础的科学家是( )
A.闵恩泽 B.张青莲 C.徐寿 D.屠呦呦
4.在“盐酸与碳酸钠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无须标注的图标是( )
A.护目镜 B.排风 C.热烫 D.洗手
5.我国是世界上锌冶炼最早的国家,明代《天工开物》就记载了利用炉甘石进行“火法”炼锌。炉甘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碳酸锌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B.0 C. D.
6.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铁 B.氯化钠 C.氨气 D.硅
7.规范的操作方法是实验安全和成功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滴加液体 B.引燃酒精灯 C.倾倒液体 D.量取液体
8.如图所示粒子中,属于阴离子的是( )
A. B. C. D.
9.分类是学习化学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错误的是( )
A.单质:液氧、水银 B.氧化物:氧化铁、干冰
C.混合物:冰水共存物、洁净的空气 D.缓慢氧化:呼吸作用、食物腐烂
10.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镁条在氧气中燃烧: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硫在空气中燃烧: D.工业上制取二氧化碳:
11.南宋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写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香气中含有苯甲醇(化学式为)等芳香醇,下列关于苯甲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苯甲醇分子由16个原子构成 B.苯甲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苯甲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苯甲醇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2.化学课程要培养核心素养。下列有关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化学观念: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是软水,软水不一定是纯净物
B.科学思维:硫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说明燃烧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
C.科学探究与实践:自制简易净水器时会用到活性炭,其作用是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D.科学态度与责任:取用试剂遵循节约原则,实验后剩余试剂不随意丢弃,要放回原瓶
13.我国太空空间站核心舱内的生命保障系统,包括电解水制氧、水处理、二氧化碳去除等子系统。二氧化碳去除子系统工作时,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甲 乙 丙 丁
A.丁物质的化学式为 B.该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发生改变
C.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发生改变 D.该子系统可为航天员在轨生活提供水
14.某物质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物质中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B.该反应中和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C.该反应中和的质量比为 D.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5.用化学用语填空:博物馆保存珍贵名画时使用空气中含量最高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作为保护气,这种气体是_________;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氧化物是____________。
16.如图是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若左试管中产生气休,则右试管中产生的气体约____________;请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也可以用石墨作电极,因为石墨具有_________性。
17.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据右图回答: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__;图中这两种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_________周期。
18.某同学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装置内压强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红磷在装置内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段压强变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则x的值为____________;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为____________;此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 1 25 4 9
反应后质量 10 5 x 9
20.甲、乙、丙三种物质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反应能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已知乙、丙的组成元素相同,且常温下均为气体;丙是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则甲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生成丙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分子角度解释乙、丙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0分)
21.(2分)学习化学应学会“见著知微、见微知著”。请你从微观角度解释下列现象:
(1)金刚石和石墨都由碳元素组成,但它们的物理性质有明显差异。
(2)传统中草药煎煮过程中在远处就能闻到药香。
22.(3分)为践行碳中和理念,某化学兴趣小组开展了“我为低碳作贡献”的社会实践活动。
(1)任务一:了解“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起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底色为绿色低碳。其中低碳中的“碳”指的是哪种物质?
(2)任务二:调查碳循环。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基于“碳循环”视角,实现“碳中和”可以从两方面进行:①减少碳排放,②增加碳吸收。
请写出用澄清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23.(2分)如图是对性质进行探究的实验活动。
(1)能证明和发生反应的现象是什么?
(2)通入一段时间,低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说明具有什么性质?
24.(3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设计了如图实验:
加热前称重 加热后称重
(1)加热前,称量装置和试剂的总质量为,保持装置密闭。用酒精灯加热锥形瓶一段时间,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停止加热,冷却后再次称量,记录所称质量为。由实验得知:。请从微观角度解释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守恒的原因。
四、综合应用题(共10分)
25.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化学学习的必备能力。某校化学实验室现有下列仪器,请回答有关问题:
A B C D E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若选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选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仪器a下端管口需要伸入液面以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用装置E收集二氧化碳,气体从c端进入,请将瓶内的导管部分补画完整,并简述检验气体是否集满的方法。
(5)在特定环境下,需要“基于特定需求设计和制作简易供氧器”。选择制作简易供氧器的反应原理时,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填字母)。
A.原料是否价廉易得 B.氧气具有哪些性质
C.装置是否安全可靠 D.实验条件是否易于控制
(6)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待反应结束不再有气体产生,剩余物质的质量为,请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