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实验中学2024--2025九年级上学期11月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答案)

化学答案
1-12.CABADCDBBADC
13.cbedaf
14.(1)集气瓶
(2) 试管口堵棉花
(3)气泡连续均匀冒出 防止冷水倒流炸裂试管
(4) 将带火星的木条平置于集气瓶口,木条复燃,则已满
(5)E
(6)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15.溶液变红; 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A中溶液变红,B中溶液不变色;对比;滤纸条由试管口向试管底依次变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低 ;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化学性质
16.(1)反应物浓度;③ ④;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大
(2)催化剂的质量(反应物的形状或是否搅拌、震荡);取两份各1/mL5%H2O2溶液分别加入0.1g和0.2g,记录收集4mL氧气所需时间的长短(答案合理即可)
(3)反应物浓度越大,单位体积的反应物中含有的粒子数越多.反应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越大.这都将使微粒间碰撞的概率增大,导致化学反应速率越大
(4)不变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月考试题
化学学科
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赣榆民间传统工艺底蕴深厚,下列工艺品制作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编织竹编 B.雕刻木雕 C.烧制陶罐 D.裁制剪纸
2.低碳生活,健康你我。下列有利于实现该目标的是( ▲ )
A.参与植树造林,扩大植被面积 B.提倡开私家车出行,节约时间成本
C.加高烟囱,工业废气高空排放 D.将城市垃圾焚烧,减少土壤的污染
3.列图示的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
A.加热固体药品 B.点燃酒精灯
C.取用粉末状固体 D.读取液体体积
4.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下列做法不会改变PM2.5检测结果的是( ▲ )
A.海水晒盐 B.燃放鞭炮 C.露天焚烧垃圾 D.工厂排放烟尘
5.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有关空气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氧气可以供给呼吸 B. 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C.二氧化碳可用于制作灭火器 D.氮气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6.下面是从小明的实验报告中摘录的实验现象,你认为描述正确的是( ▲ )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B.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7.下列物质是纯净物的是( ▲ )
A.5%的过氧化氢溶液 B.果汁 C.人体呼出的气体 D.五氧化二磷
8.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化学观念: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此氧气具有助燃性
B.科学思维: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则物理变化中一定有化学变化
C.科学探究与实践:将火柴梗迅速平放入蜡烛中,约1s后取出,探究火焰哪层温度最高
D.科学态度与责任: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引起失火
9.科学的进步源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氮气和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集气瓶中
B 获得平稳的氧气流 把二氧化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中
C 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向集气瓶中分别加入澄清石灰水
D 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向溶液中分别加入二氧化锰
10.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时,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
A.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属于交叉关系
B.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C.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属于交叉关系
D.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是包含关系
11.如图为某反应物质变化的微观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错误的是( ▲ )
A.分子由原子构成 B.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反应后的生成物是混合物
12.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其中燃烧匙内的白磷用电加热装置点燃,瓶内气压用气体压强传感器测定,其变化如图乙所示。则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
A.t1s-t2s压强迅速升高到最高点,容器中温度保持不变
B.t2s-t3s压强迅速下降,只是瓶内氧气被消耗的过程
C.根据t4s时瓶内的气压值,能计算出氧气约占空气质量的五分之一
D.t5s后的实验操作是打开弹簧夹使水进入瓶内的过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计36分)
13.(6分)从a.氢气、b.二氧化碳、c.氮气、d.氧气、e.氦、f.水蒸气六种气体中,按题意选择适当的物质填空。(写符号,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①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 ▲ ;
②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 ;
③可填充霓虹灯且通电时会发出有色光的是 ▲ ;
④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 ;
⑤具有可燃性的气体是 ▲ ;
⑥形成降雨的气体是 ▲ 。
14.(10分)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气体的制备实验为装置编号。
(1)写出图D装置中甲仪器的名称: ▲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该实验中还需对装置A进行的改进是 ▲ 。
(3)若用E装置收集O2,导管口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应在 ▲ 时,开始收集气体;收集结束要先移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原因是 ▲ 。
(4)实验室还可用装置B或C制取氧气,想获得平稳的气流应该选择 ▲ (填B或C)。若用装置D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 ▲ 。
(5)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的气体,一氧化氮不稳定,常温下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实验室制取一氧化氮应选用的收集装置为 ▲ 。
(6)制取气体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按F图所示操作,当看到 ▲ 时,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15.(10分)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特性时做了以下三组实验。
实验一:已知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而氨水呈碱性,打开盛浓氨水的试剂瓶时能够闻到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甲同学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试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
(2)如图甲所示,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到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 ,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
(3)将烧杯中的酚酞试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乙所示)。观察几分钟,烧杯A、B中发生的现象分别是 ▲ ,这一现象中B烧杯的作用是 ▲ 。
实验二:(4)乙同学将实验进行改进(如图丙所示)后进行有关分子性质的探究实验。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同间隔滴有无色酚酞试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 ▲ ,此现象说明了 ▲ 。
实验三:(5)丙同学设计实验如图丁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 ▲ (填“高”“低”或“相平”),这一现象说明了 ▲ ,同时还可以说明 ▲ 。喝糖水会感觉变甜了,说明蔗糖与水混合前后蔗糖分子的 ▲ 没有改变。
16.(10分)同学们学习了分解过氧化氢(H2O2)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MnO2)的催化作用后,对“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性实验,以下是相关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H2O2溶液浓度% H2O2溶液体积/mL 温度℃ MnO2的用量/g 收集氧气的体积/mL 反应所需的时间/s
① 5 1 20 0.1 4 16.75
② 15 1 20 0.1 4 6.04
③ 30 5 35 2 49.21
④ 30 5 55 2 10.76
(一)数据分析
(1)通过实验①和②对比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 ▲ 有关;从实验 ▲ 和 ▲ 对比可知,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是: ▲ ;
(二)交流反思
(2)研究小组对“还有什么因素会影响反应速率?”展开交流与讨论。如果你是该研究小组的一员,你将提出的观点是 ▲ 。请设计实验验证你的观点 ▲ 。
(三)拓展延申
(3)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微观粒子相互接触、碰撞的结果,化学反应速率与微观粒子的碰撞概率有关。试从微观角度解释“反应物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的原因是: ▲ 。
(4)用一定量1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为了减小反应速率,可加适量的水稀释,产生氧气的总重量 ▲ (选填“减小”或“不变”或“增大”)。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辽宁省盘锦市第一完全中学2024--2025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下一篇:天一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四)政治试卷(含答案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