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A卷(人教版)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测试范围:上册全部(人教版·全国)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0-16 Na-23 Ba-137 Zn-65 K-39 Ca-40
第I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要保护好空气。下列气体中能供给呼吸的是
A.二氧化碳 B.水蒸气 C.稀有气体 D.氧气
2.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下列春节习俗都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贴春联 挂灯笼 B.剃年头 买年货
C.包饺子 炖大肉 D.烩酸菜 烤全羊
3.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60个碳原子: B.钠离子结构示意图:
C.2个钙离子: D.氦气:
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倾倒药品 B.滴加试剂 C.给液体加热 D.量取液体
5.我国古代有卓越的冶金技术。古人会将炉甘石(ZnCO3)和木炭粉混合,加热到高温后可得到金属锌,实验过程中有如下反应发生:①;②。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X的化学式为CO2
B.反应前后锌元素质量不变
C.反应①前后各元素化合价均不改变
D.反应②中ZnO发生了氧化反应
6.利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结成冰后不能流动——分子停止了运动
B.水由液态变成气态,体积膨胀——水分子体积变大
C.湿衣物在夏季干得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D.1L大豆和1L小米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L——分子之间有间隔
7.下列标志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A. B. C. D.
8.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单质:氧气、金刚石、
B.由原子构成物质:氦气、氮气、汞
C.空气污染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D.氧化物:冰、干冰、高锰酸钾
9.类比、迁移和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所以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B.物质燃烧的反应都能放出热量,所以能放出热量的反应一定是物质燃烧的反应
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D.化合物中含有不同种元素,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10.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CO2中少量的CO 点燃
B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向蔗糖固体中滴加适量水
C 鉴别NH4NO3固体和NaOH固体 取样,加水,用手触摸容器外壁
D 分离木炭粉和铁粉的混合物 加入足量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A.A B.B C.C D.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共30 分)
11.(4分)写出下列化学用语。
(1)氩气 。
(2)碘酒中的溶剂 。
(3)两个氮分子 。
(4)三个铵根离子 。
12.(3分)如图是元素周期表部分元素的信息,根据所给信息按要求填空。
(1)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2)写出11号元素的离子符号 。
(3)某分子由3个原子构成,且含有10个质子,根据上表的信息分析,其化学符号是 。
13.(12分)学习小组同学从学校周围的小河中取水样,在实验室进行净化实验。
(1)试管中取少量水样,加入一定量 ,振荡,观察到 ,说明该水样是硬水。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并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2)在烧杯中加入约100mL水样,加入适量明矾粉,充分搅拌后静置。加入明矾粉的作用是 。
(3)制作过滤器。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打开,为使滤纸贴近漏斗内壁,应该采取的操作是 ,然后用 赶走滤纸和漏斗内壁间的气泡。
(4)过滤。玻璃棒的作用是 以防止液体迸溅,玻璃棒应该靠在 (“一层”或“三层”)滤纸处以防止 。
(5)向过滤后所得的略带颜色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充分搅拌后静置,看到滤液的颜色逐渐变浅,这利用了活性炭的 作用。取1滴滤液,滴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置于酒精灯火焰上慢慢加热,至水分消失,观察到玻璃片上 ,说明滤液中含有可溶性物质,是混合物。
(6)将上述滤液加热煮沸,使水蒸气冷凝在烧杯上部的表面皿上。取1滴所得冷凝水,滴在玻璃片上,在酒精灯上慢慢加热至水分消失,观察到玻璃片上 ,故可认为该冷凝水是纯净物。
14.(7分)溶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______(填序号)。
A.食盐 B.面粉 C.泥沙
(2)氯化铵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NH4Cl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KNO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2)1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_______g。
(3)20℃时,将20g氯化铵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为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4)60℃时,将60g硝酸钾溶于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g。
(5)将60℃相同质量的氯化铵饱和溶液和硝酸钾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时,析出晶体的质量:氯化铵_______硝酸钾(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6)20℃时,向50g质量分数为12%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固体,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
(7)“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若过滤操作过程中滤纸破损,将导致精盐的产率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5.(4分)氯化钡是一种可溶性重金属盐,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其水溶液呈中性。工业上用毒重石(主要成分是BaCO3)制备氯化钡晶体。某实验小组模拟工业上制备氯化钡晶体的流程,设计了实验室中制备氯化钡晶体的方案,实验流程如图所示。(该毒重石样品所含杂质难溶于水,不与酸反应。
(1)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滤液Ⅱ是30℃时氯化钡的______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3)某同学提出,步骤③将滤液Ⅰ浓缩时会产生气体污染物,其化学式为______。为防止污染,需要对滤液Ⅰ处理后再浓缩。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空1分,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共20分)
16.(9分)根据如图所示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若要控制液体滴加速率,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填字母),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A、F装置制取并收集氧气,收集氧气的最佳时机是___________。收集完后,将集气瓶移出水面,___________(填“正放”或“倒放”)在桌面上。
(4)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
(5)已知NH3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在实验室可用加热氯化铵与熟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氨气。若要制取并收集一瓶氨气,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____(填字母,从A-F中选择)。
17.(11分)运用化学知识,开展科学探究。
探究一:久置的物质能否继续使用
(1)小明家中有久置的食品干燥剂(主要成分为生石灰)和消毒用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为探究能否继续使用,在老师指导下,他与同学们在实验室探究如下:
物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食品干燥剂 取样于烧杯中,加适量水 ______ 还能继续使用
消毒用双氧水 取样于烧杯中,加适量二氧化锰 没有气泡产生 ______
探究二:某些酸、碱、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
(2)化学小组在实验过程中,部分记录如下表:
加了酚酞的NaOH溶液 溶液 溶液
滴加稀硫酸 溶液呈红色 产生气泡 产生白色沉淀
①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甲同学认为硫酸与氢氧化钠没有发生反应。其理由是______。
乙同学认为它们发生了反应,只需从“试剂用量”角度作实验改进即可证明,其方法是______。
探究三:水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查阅资料】
Ⅰ、室温下,各物质电导率数值如表(稀硫酸、溶液的浓度相同,设为c)。
物质 蒸馏水 稀硫酸 溶液 悬浊液
电导率(μS/cm) 3 3921 3273 3
Ⅱ、离子浓度越大,溶液的导电性越强,电导率越大。
Ⅲ、与NaOH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在空气中均易吸收CO2而变质,BaCO3固体难溶于水,硫酸钠溶液呈中性。
【实验设计与操作】
实验:溶液与稀硫酸反应
按如图所示装置连接好仪器,在烧杯中加入浓度为c的
溶液。开启磁力搅拌器,逐滴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硫酸,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曲线如图。
(3)实验开始前,测得敞口放置在空气中的溶液的电导率低于3273μS/cm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
(4)反应过程中,电导率最小值可能是______μS/cm。
(5)稀硫酸过量后,溶液导电性增强,但电导率没有增加到3900μS/cm左右,其原因是______。
【实验结论】
(6)结合已学知识可知,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参与反应的离子结合生成了沉淀、气体或水,导致其浓度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 10 分)
21.某学生将二氧化锰粉末加入到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反应结束后,共生成3.2g氧气。
(1)写出此方法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2)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 g。
(3)实验室常用稀释过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现将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溶液稀释成10%的过氧化氢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 g。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A卷(人教版)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测试范围:上册全部(人教版·全国)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0-16 Na-23 Ba-137 Zn-65 K-39 Ca-40
第I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要保护好空气。下列气体中能供给呼吸的是
A.二氧化碳 B.水蒸气 C.稀有气体 D.氧气
【答案】D
2.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下列春节习俗都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贴春联 挂灯笼 B.剃年头 买年货
C.包饺子 炖大肉 D.烩酸菜 烤全羊
【答案】D
【解析】【解答】A、贴春联、挂灯笼均属于物理变化,因为两者都没有新物质生成,故A不符合题意;B、剃年头、买年货均属于物理变化,因为两者都没有新物质生成,故B不符合题意;C.包饺子属于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炖大肉属于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生成,故C不符合题意;D.烩酸菜、烤全羊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生成,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进行分析解答。
3.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60个碳原子: B.钠离子结构示意图:
C.2个钙离子: D.氦气:
【答案】C
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倾倒药品 B.滴加试剂 C.给液体加热 D.量取液体
【答案】D
【解析】【解答】A. 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朝向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故A错误;B. 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竖直悬空在试管的正上方,故B错误;C.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且试管夹应夹在距管口处,同时使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部分加热,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约成45°,故C错误;D. 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D正确。故答案为:D。
【分析】A、液体药品取用是要“一贴(手心)二倒(放瓶塞)三倾斜”。
B、根据胶头滴管使用的注意事项分析。
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操作的注意事项分析。
D、读取量筒的示数时,如果俯视, 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大;如果仰视,读出的示数比实际值偏小,因此正确的方法是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5.我国古代有卓越的冶金技术。古人会将炉甘石(ZnCO3)和木炭粉混合,加热到高温后可得到金属锌,实验过程中有如下反应发生:①;②。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X的化学式为CO2
B.反应前后锌元素质量不变
C.反应①前后各元素化合价均不改变
D.反应②中ZnO发生了氧化反应
【答案】D
【解析】【解答】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②中反应物含C、Zn、O的个数分别是1、2、2,生成物中含C、Zn、O的个数分别是0、2、0,所以生成物中还应含1个C、2个O,X的化学式为:CO2,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因此反应前后锌元素质量不变,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反应①中,锌元素反应前后的化合价都为+2,氧元素反应前后的化合价都为-2,碳元素反应前后的化合价都为+4,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氧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失去氧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氧化锌在反应②中失去氧,发生了还原反应,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分析X的化学式。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分析;
C、根据反应①中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分析。
D、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氧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失去氧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分析。
6.利用分子的相关知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结成冰后不能流动——分子停止了运动
B.水由液态变成气态,体积膨胀——水分子体积变大
C.湿衣物在夏季干得更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D.1L大豆和1L小米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L——分子之间有间隔
【答案】C
7.下列标志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A. B. C. D.
【答案】B
8.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A.单质:氧气、金刚石、
B.由原子构成物质:氦气、氮气、汞
C.空气污染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二氧化碳
D.氧化物:冰、干冰、高锰酸钾
【答案】A
9.类比、迁移和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所以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B.物质燃烧的反应都能放出热量,所以能放出热量的反应一定是物质燃烧的反应
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D.化合物中含有不同种元素,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答案】D
10.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CO2中少量的CO 点燃
B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向蔗糖固体中滴加适量水
C 鉴别NH4NO3固体和NaOH固体 取样,加水,用手触摸容器外壁
D 分离木炭粉和铁粉的混合物 加入足量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解答】A、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因此二氧化碳中的少量一氧化碳不能点燃,该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B、蔗糖溶解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而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变化,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必须利用化学变化,该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C、硝酸铵溶解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解放热,溶液温度升高,该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D、木炭不能与硫酸反应,而铁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则加入硫酸时会除去铁粉,而不是将铁粉和木炭分分离,该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除杂的原理来分析;
B、根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方法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性质与鉴别方法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性质以及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来分析,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第Ⅱ卷(选择题 共60分)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1分,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共30 分)
11.(4分)写出下列化学用语。
(1)氩气 。
(2)碘酒中的溶剂 。
(3)两个氮分子 。
(4)三个铵根离子 。
【答案】(1)He
(2)C2H5OH
(3)2N2
(4)3
12.(3分)如图是元素周期表部分元素的信息,根据所给信息按要求填空。
(1)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2)写出11号元素的离子符号 。
(3)某分子由3个原子构成,且含有10个质子,根据上表的信息分析,其化学符号是 。
【答案】(1)30.97
(2)Na+
(3)H2O
【解析】【解答】(1)元素周期表的一格中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所以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0.97。
(2)11号元素钠最外层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8 个电子的稳定结构,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所以钠离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符号为:Na+。
(3)由3个原子构成且含有10个质子的分子的物质可以是水,其化学式为H2O。
【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一格中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分析。
(2)根据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8 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形成钠离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分析。
(3)由3个原子构成且含有10个质子的分子的物质是水。
(1)元素周期表的一格中最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所以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0.97;
(2)11号元素钠最外层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8 个电子的稳定结构,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所以钠离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符号为:Na+;
(3)由3个原子构成且含有10个质子的分子的物质可以是水,其化学式为H2O。
13.(12分)学习小组同学从学校周围的小河中取水样,在实验室进行净化实验。
(1)试管中取少量水样,加入一定量 ,振荡,观察到 ,说明该水样是硬水。生活中常用 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并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
(2)在烧杯中加入约100mL水样,加入适量明矾粉,充分搅拌后静置。加入明矾粉的作用是 。
(3)制作过滤器。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打开,为使滤纸贴近漏斗内壁,应该采取的操作是 ,然后用 赶走滤纸和漏斗内壁间的气泡。
(4)过滤。玻璃棒的作用是 以防止液体迸溅,玻璃棒应该靠在 (“一层”或“三层”)滤纸处以防止 。
(5)向过滤后所得的略带颜色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充分搅拌后静置,看到滤液的颜色逐渐变浅,这利用了活性炭的 作用。取1滴滤液,滴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置于酒精灯火焰上慢慢加热,至水分消失,观察到玻璃片上 ,说明滤液中含有可溶性物质,是混合物。
(6)将上述滤液加热煮沸,使水蒸气冷凝在烧杯上部的表面皿上。取1滴所得冷凝水,滴在玻璃片上,在酒精灯上慢慢加热至水分消失,观察到玻璃片上 ,故可认为该冷凝水是纯净物。
【答案】(1)肥皂水;浮渣多;煮沸
(2)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使其沉降
(3)先用水湿润滤纸;玻璃棒
(4)引流;三层;玻璃棒捅破滤纸
(5)吸附;有少许残留物
(6)无任何物质
14.(7分)溶液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______(填序号)。
A.食盐 B.面粉 C.泥沙
(2)氯化铵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NH4Cl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KNO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2)1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_______g。
(3)20℃时,将20g氯化铵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为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4)60℃时,将60g硝酸钾溶于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g。
(5)将60℃相同质量的氯化铵饱和溶液和硝酸钾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时,析出晶体的质量:氯化铵_______硝酸钾(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6)20℃时,向50g质量分数为12%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5g硝酸钾固体,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
(7)“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若过滤操作过程中滤纸破损,将导致精盐的产率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1)A (2)33.3 (3)不饱和 (4)105 (5)小于 (6)20% (7)偏大
【解析】(1)A、食盐溶于水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形成溶液,正确:B、面粉不能溶于水,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形成悬浊液,错误;C、泥沙不能溶于水,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形成悬浊液,错误。故选 A;(2)从表中可知:1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 33.3g;(3)20℃时,氣化铵的溶解度为 37.2g,即 100g 水中最多能溶解氣化铵 37.2g,将 20g 氣化铵加入到100g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4)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110g,即 100g 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 110g,将 60g 硝酸钾加入到 50g水中,最多能溶解 55g,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55g+50g=105g;(5)从表中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氣化铵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小,故将609C相同质量的氯化铵饱和溶液和硝酸钾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 20℃时,析出品体的质量:氯化铵小于硝酸钾;(6)根据溶质质量分数概念,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7)若过滤操作过程中滤纸破损,会使得一部分不溶性杂质进入滤液中,导致蒸发后所得精盐的质量偏大,从而导致精盐的产率偏大。
15.(4分)氯化钡是一种可溶性重金属盐,广泛应用于化工领域,其水溶液呈中性。工业上用毒重石(主要成分是BaCO3)制备氯化钡晶体。某实验小组模拟工业上制备氯化钡晶体的流程,设计了实验室中制备氯化钡晶体的方案,实验流程如图所示。(该毒重石样品所含杂质难溶于水,不与酸反应。
(1)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滤液Ⅱ是30℃时氯化钡的______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
(3)某同学提出,步骤③将滤液Ⅰ浓缩时会产生气体污染物,其化学式为______。为防止污染,需要对滤液Ⅰ处理后再浓缩。
【答案】(1)BaCO3+2HC1=BaCl2+C02↑+H20 (2)饱和 (3)HCI
【解析】(1)反应①是 BaC0;与稀盐酸反应,生成 BaCl2、CO 、H2O,化学方程式为:
BaCO3+2HC1=BaCl2+C02↑+H20。
(2)根据流程图,步骤④是结晶过滤,而溶质结品析出的前提是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所以滤液Ⅱ是30
℃时氯化钡的饱和溶液。
(3)步骤①中加入过量的盐酸,所以滤液|中的溶质有 BaCl2、HCl,浓缩会使 HCI浓度增大,易挥
发变成气态,HCI气体是空气污染物,故填:HC1;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空1分,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共20分)
16.(9分)根据如图所示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有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若要控制液体滴加速率,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填字母),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A、F装置制取并收集氧气,收集氧气的最佳时机是___________。收集完后,将集气瓶移出水面,___________(填“正放”或“倒放”)在桌面上。
(4)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
(5)已知NH3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在实验室可用加热氯化铵与熟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氨气。若要制取并收集一瓶氨气,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___________(填字母,从A-F中选择)。
【答案】(1)铁架台 分液漏斗 (2)C 2HCI+CaCO3=CaCl2+H2O+CO3↑ (3)待气泡在导气管口连续、均匀地冒出时 正放(4)将燃着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 (5)AE
【解析】(1)由图A可知,仪器为铁架台,故填写:铁架台;由图C可知,仪器②为分液漏斗,故填写:分液漏斗。(2)制取二氧化碳由于是固体和液体在不加热条件下进行,而且要控制液体滴加速率,因此,选择带有分液漏斗不加热的C装置作为发生装置,故填写:C;碳酸钙与稀盐酸的溶质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2HCI+CaCO3=CaCl2+H2O+CO3↑,故填写:2HCI+CaCO3=CaCl2+H2O+CO3↑
(3)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刚开始时的气体中混有较多的空气,不易立即收集,当观察到气泡在导气管口连续、均匀地冒出时,才能开始收集气体,这样收集到的氧气的纯度比较高,故填写:待气泡在导气管口连续、均匀地冒出时;集气瓶内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应正放在桌上,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应倒放在桌上,否则气体容易逸散氧气密度比空气大,集气瓶应正放,故填写:正放。(4)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熄灭,证明己收集满,G 装置的b导管口对应集气瓶口,因此,用G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故填写:将燃着的木条,放在b导管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5)在实验室通常用加热固体氣化铵和熟石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因此需要加热,因此,发生装置选择A装置,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因此氨气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填写:AE。
17.(11分)运用化学知识,开展科学探究。
探究一:久置的物质能否继续使用
(1)小明家中有久置的食品干燥剂(主要成分为生石灰)和消毒用双氧水(过氧化氢溶液)。为探究能否继续使用,在老师指导下,他与同学们在实验室探究如下:
物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食品干燥剂 取样于烧杯中,加适量水 ______ 还能继续使用
消毒用双氧水 取样于烧杯中,加适量二氧化锰 没有气泡产生 ______
探究二:某些酸、碱、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
(2)化学小组在实验过程中,部分记录如下表:
加了酚酞的NaOH溶液 溶液 溶液
滴加稀硫酸 溶液呈红色 产生气泡 产生白色沉淀
①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甲同学认为硫酸与氢氧化钠没有发生反应。其理由是______。
乙同学认为它们发生了反应,只需从“试剂用量”角度作实验改进即可证明,其方法是______。
探究三:水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查阅资料】
Ⅰ、室温下,各物质电导率数值如表(稀硫酸、溶液的浓度相同,设为c)。
物质 蒸馏水 稀硫酸 溶液 悬浊液
电导率(μS/cm) 3 3921 3273 3
Ⅱ、离子浓度越大,溶液的导电性越强,电导率越大。
Ⅲ、与NaOH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在空气中均易吸收CO2而变质,BaCO3固体难溶于水,硫酸钠溶液呈中性。
【实验设计与操作】
实验:溶液与稀硫酸反应
按如图所示装置连接好仪器,在烧杯中加入浓度为c的
溶液。开启磁力搅拌器,逐滴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硫酸,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曲线如图。
(3)实验开始前,测得敞口放置在空气中的溶液的电导率低于3273μS/cm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
(4)反应过程中,电导率最小值可能是______μS/cm。
(5)稀硫酸过量后,溶液导电性增强,但电导率没有增加到3900μS/cm左右,其原因是______。
【实验结论】
(6)结合已学知识可知,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参与反应的离子结合生成了沉淀、气体或水,导致其浓度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答案】(1)烧杯外壁发热 不能继续使用
(2)H2SO4+BaCl=BaSO4↓+2HCI 溶液颜色无明显 变化继续加足量的稀硫酸至红色消失
(3)Ba(0H)2+C02=BaC03↓+H20
(4)3
(5)溶液中含有反应生成的水,导致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
(6)减小
【解析】(1)①食品干燥剂还能继续使用,则说明有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故取样于烧杯中,加适量水,观察到烧杯外壁发热;②消毒用双氧水中加适量二氧化锰,没有气泡产生说明过氧化氢溶液已经消耗完,不能继续使用。故填:烧杯外壁发热;②不能继续使用。(2)①BaCh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SO4+BaCl=BaSO4↓+2HCI②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滴加稀硫酸,溶液仍为红色,故甲同学认为硫酸与氢氧化钠没有发生反应,其理由是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溶液不变色的原因是稀硫酸的量不足,可继续加稀硫酸至红色消失,证明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故填:①H2SO4+BaCl=BaSO4↓+2HCI;②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③继续加足量的稀硫酸至红色消失。(3)由查阅的资料可知,Ba(OH)2与NaOH 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在空气中均易吸收 CO2而变质,生成的 BaCO3固体难溶于水,故敞口放置在空气中的 Ba(OH)2溶液的电导率低于 3273us/cm 的原因是 Ba(OH)2与空气中的 CO2反应生成 BaCO3沉淀和水,而 BaCO3固体难溶于水,使得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减少,电导率降低,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Ba(0H)2+C02=BaC03↓+H20。故填:Ba(0H)2+C02=BaC03↓+H20。(4)随着稀硫酸的滴入,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沉淀硫酸钡和水,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减少,溶液电导率下降,故溶液电导率先下降的原因是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沉淀硫酸钡和水,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减少,溶液电导率下降,反应过程中,当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物中只有硫酸钡和水,蒸馏水和 BaS0,悬浊液的电导率都为3uscm,故反应过程中,电导率最小值可能是 3us/cm。故填:3。(5)稀硫酸过量后,溶液导电性增强,但电导率没有增加到 3900ys/cm 左右,其原因是溶液中含有反应生成的水,导致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故填:溶液中含有反应生成的水,导致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6)结合已学知识可知,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参与反应的离子结合生成了沉淀、气体或水,导致其浓度减小。故填:减小。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 10 分)
21.某学生将二氧化锰粉末加入到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反应结束后,共生成3.2g氧气。
(1)写出此方法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
(2)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 g。
(3)实验室常用稀释过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现将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溶液稀释成10%的过氧化氢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 g。
【答案】(1)
(2)6.8
(3)200
【解析】【解答】(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设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x=6.8g。
(3)设需加水的质量为y
100g×30%=(100g+y)×10%
y=200g
【分析】(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2)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生成氧气的质量,未知量是参加反应过氧化氢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3)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计算。
(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2)设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x=6.8g
故填:6.8;
(3)设需加水的质量为y
100g×30%=(100g+y)×10%
y=200g
故填:200。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