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检测题
(考试时间:60 分钟 ;满分: 80 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O -16 ,Cl-35.5 ,Ca-40
Ⅰ卷(40分)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
A.C+O2══CO2↑ B.S+O2══ SO2
C.4H2+2O2══4H2O D.2NaOH+CuSO4══Na2SO4+Cu(OH)2↓
2.有关化学方程式2H2+O22H2O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B.每2份质量的氢气与1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可生成2份质量的水
C.每1份质量的氢气和8份质量的氧气充分反应后可生成9份质量的水
D.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3.航天员在空间站内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可以通过以下反应除去:4X+4CO2+2H2O=4KHCO3+3O2,则X的化学式为( )
A.K2O B.KOH C.K2O2 D.KO2
4.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温度升高冰融化成水,变化前后的物质质量不变
B.木炭燃烧成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木炭的质量小
C.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D.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体氧化镁,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增加
5.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14 B.乙一定是催化剂
C.甲可能是单质 D.丙和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是9:8
6.空气由多种物质组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空气中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氧气能支持燃烧,可用来灭火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作保护气
C.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作气体肥料
D.稀有气体具有稳定性,可作电光源
7.下列燃料中,最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
A.煤炭 B.酒精 C.汽油 D.氢气
8.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向世界承诺: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大国担当。“碳中和”中的碳是指( )
A.二氧化碳 B.碳元素 C.碳原子 D.碳单质
9.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①中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反应速率更快,燃烧更充分,是因为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B.图②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增大了氧气浓度
C.图③中蜡烛很快熄灭,是因为火焰上方的金属丝吸收热量,使温度低于蜡烛着火点
D.由图④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起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10.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煤炭的形成 B.石油分馏 C.煤的气化 D.天然气燃烧
11.很多火灾伤亡事故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下列自救措施不正确的是( )
A.电线或电器起火时,要立即用水扑灭
B.现场烟雾较浓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C.如果无路可逃,可以选择相对安全的地方暂时避难、等待救援
D.高层建筑物起火,不可乘电梯,应从安全通道撤离
12.淄博烧烤全网走红,小葱、小饼和小炉子是淄博烧烤“灵魂三件套”。机制炭(如图)用作烧烤燃料,引燃它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炭火可以使用燃烧后产生的炭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机制炭做成空心增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B.炭灰可以盖灭炭火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C.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D.烧烤应该在空气流通的地方进行
13.下列有关“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践行低碳行动,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B.植树造林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C.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封存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
D.开发新能源,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14.安全重于泰山。危险化学品必须贴警示标识。浓硫酸应该贴的警示标识是( )
A.B. C. D.
15.四位同学在一起讨论刚学习的一种物质,试根据他们的叙述判断该物质是( )
A.浓盐酸 B.氢氧化钠 C.浓硫酸 D.石灰石
16.将浓盐酸和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关于两者的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
A.两者质量都变大 B.两者溶质质量分数都变小
C.两者质量都变小 D.浓盐酸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浓硫酸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17.下列图示是几种常见物质溶于水后发生解离的微观示意图,其中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 )
A. B. C. D.
18.下列图示是几种常见物质溶于水后发生解离的微观示意图,其中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是( )
A. B. C. D.
19.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
B.细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C.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盐酸中,铁锈逐渐消失,溶液逐渐变浅绿色
D.在稀盐酸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显红色
20.下列关于物质用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浓硫酸干燥氢气
B.氢氧化钠固体干燥二氧化碳
C.稀盐酸除铁锈
D.氢氧化钙溶液检验二氧化碳
Ⅱ卷(40分)
二.填空题(共3小题,每空1分,化学方程式2分,共33分)
21.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
(1)下列燃料在O2中燃烧时,不会产生CO2的是 (填序号)。
A.天然气 B.氢气 C.肼(N2H4)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填名称),它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3)焊接工业上常用稀盐酸清洗铁锈,写出用稀盐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 ,现象为 ,铁制品除锈时 (填“能”或“不能”)长时间浸在酸溶液中,继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现象为
22.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请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图A为探究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影响的实验装置图,该实验 (选填“能”或“不能”)证明二氧化锰能加快该化学反应的速率。请简述理由: 。
(2)图B实验通过控制可燃物是否与氧气接触和控制 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3)通过图C所示酸的性质实验,可认识则:虽然酸类物质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由于不同的酸溶于水时电离出的 不同,其性质也存在差异。第二个试管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4)通过图D可以测定 。
23.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的责任担当。“追梦”学习小组开展“低碳行动”实践活动,聚焦探究主要物质二氧化碳的性质与转化过程如下:
探究活动一: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设计与实验】同学们取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条,完成如下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 实验Ⅰ 实验Ⅱ 实验Ⅲ 实验Ⅳ
实验现象 紫色纸条不变色 紫色纸条不变色 紫色纸条变红色 紫色纸条都变红色
【解释与结论】
(1)分析对比实验 ,(填实验序号)得出的结论: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共同作用生成的新物质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Ⅳ的目的是为了证明 。
(3)以上探究可得出:海水吸收是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重要途径;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另一重要途径是 。
探究活动二:探究二氧化碳与碱溶液的反应。
【设计与实验】同学们取氢氧化钙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设计并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
【解释与结论】
实验①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得到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结论,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②中无明显现象,得到二氧化碳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的结论。
【反思与评价】
有同学认为实验②得出的结论不合理,他认为无明显现象并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发生化学反应,于是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现象
方案一 在两个相同的软塑料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充分振荡,观察现象。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塑料瓶更瘪。
方案二 向一瓶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滴加足量稀盐酸,观察现象。 产生气泡。
【表达与交流】
(5)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6)为了实现碳中和,我们可将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吸收捕捉,你会选择氢氧化钠溶液还是氢氧化钙溶液? 原因是 。
(7)调查发现,我国的碳排放80%以上来自能源使用。请你给出一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议: 。
三、计算题( 7 分)
24.实验室中有一包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含杂质,化学活动小组同学为测定该石灰石中CaCO3的质量分数,取10g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测得生成的气体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恰好完全反应时,产生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
(2)求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