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
化学试题
注意事项:
本试题共8页,分选择题部分和非选择题部分,选择题部分40分,非选择题部分60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位号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答题时,选择题部分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非选择题部分,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号所提示的答题区域作答。直接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本考试不允许使用计算器。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选择题部分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下列变化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火箭发射 B. 葡萄酿酒
C. 钢铁腐蚀 D. 切割玻璃
2. 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太空飞船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下列主要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A. 航天服材料的研制 B. 飞船控制系统的研发
C. 空间站轨道高度的设定 D. 长期失重对航天员健康的影响
3. “操作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下列做法符合实验安全操作规范的是
A. 用手抓取没有毒性的药品
B. 将实验剩余的试剂放入指定容器
C. 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D.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对着他人
4. 试管是实验中常用的仪器,试管口的朝向因实验的不同而不同。下列试管口的朝向错误的是
A. 加热液体 B. 取用固体
C. 加热固体 D. 倾倒液体
5. 《黄帝内经》中记载“地气(指水蒸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表明古人已认识到云雨是水蒸气经阳光、风等影响变化而来。下列有关“为云”、“为雨”的认识错误的是
A. 此过程体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B. 此过程是通过水分子的运动实现的
C. 此过程中水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D. 此过程能实现水资源的重新分配及自身净化
6. 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选项 事实 微观解释
A 一滴水中约含1.67×1021个水分子 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 糖水、白酒等是混合物 物质中含有不同种分子
C 寒冷的冬天,河水结冰 温度降低,分子停止运动
D 苦瓜是苦的,柠檬是酸的 分子种类不同,性质不同
A. A B. B C. C D. D
7. 分类法是学习和研究物质的一种重要方法。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分类,其中不正确的是
A. 甲:金、硅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B. 乙:洁净的空气、清澈的泉水都属于纯净物
C. 丙:沉降、蒸馏等都是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D. 丁:通常状况下,氢气、氧气都是无色气体
8. 实验室在净化黄泥水时,要用到过滤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滤纸与漏斗内壁紧贴,防止过滤速度过慢
B. 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否则可能会导致滤液仍浑浊
C. 漏斗末端要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滤液溅出
D. 过滤后得到水不含任何杂质,属于纯净物
9.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明、方便地表示原子的结构。如图是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铝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B. 铝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3
C. 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 D. 铝原子易失去电子形成阴离子
10. 小江同学用思维导图梳理了水的相关知识,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A. 性质:通常情况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B. 组成: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 净化:蒸馏是净化程度最高的净水方法
D. 用途:应用于日常饮用、农业灌溉、交通运输等生活生产各个方面
二、多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的要求,全部选对且无错选的得4分,只选一项且选对的得2分,至少有两个选项选对且无错选但未选全的得3分,错选或不选的得0分)
1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诗词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木已成舟”与“铁杵成针”都属于物理变化
B.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分外香”——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同一种物质的状态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D.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燃烧豆萁的过程,化学能转化成了热能
12. 建构模型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 该反应中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两种
C. 一个甲分子中含有三个原子 D. 反应中没有发生改变的微粒有三种
13. 锂是制造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重要原料。下图是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有关认识正确的是
A. 锂原子的质子数是3 B. 图中带负电的微观粒子是电子
C. 锂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g D. 图中锂原子带3个单位负电荷
14. 归纳、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推理不正确的是
A.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B.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所以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
C. 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粒子,所以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分子、原子
D. 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物质,所以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15. 化学课程要培养核心素养。下列有关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化学观念:水和氧气可通过化学变化实现相互转化
B. 科学思维:化学反应常伴随着能量变化,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反应
C. 科学探究与实践: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可初步判断石蜡的硬度和密度
D. 科学态度与责任:取用药品遵循节约原则,实验后废液不随意丢弃,提倡低碳绿色
非选择题部分 共60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16.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认识基本实验仪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
(1)写出仪器的名称:⑧_______,⑨________。
(2)选择图中仪器序号填空:用作少量液体试剂反应容器的是______,用于搅拌液体的是________,用于支持和固定仪器的是________。
(3)精确量取30mL液体应选量程为______(选填“10、20或50”之一)mL 的量筒和______(写仪器名称)。
(4)实验室用烧杯加热液体时,底部应垫放______,目的是防止烧杯_____,导致炸裂。
(5)某同学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_____(选填下列序号)。
A. 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
B. 加热前试管外壁水没有擦干
C. 没有进行预热,直接加热试管的中下部
D. 试管内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
17. 学习化学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1)臭氧的化学符号是O3,在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有鱼腥臭味的气体。臭氧不稳定,一旦受热极易转化成氧气(O2),并放出大量的热。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量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它是一切生命的保护层。雷雨之后空气更清新,这是由于放电时,极少量的氧气可转化为臭氧。
①臭氧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写一条即可)。
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盛有O3的集气瓶中,木条______(“会”或“不会”)复燃。
③氧气转变成臭氧的过程是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之一)变化。在此过程中,下列不会发生变化的是______(选填下列序号)。
A.原子种类 B.分子种类 C.原子数目
(2)氢气球中填充的气体是氢气,氢气球能飘上天空体现了氢气的性质是________。氢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燃烧时可观察到火焰呈________色。请写出氢气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填“化合”或“分解”)反应。氢能源作为最环保清洁的能源,原因是________。
(3)家中常用的燃料是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4)。甲烷是由甲烷分子构成的。甲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请写出甲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在该反应中发生改变的微粒是________。
(4)水银温度计常用于测量人体的体温。水银是汞的俗称,汞在通常状态下是一种液态金属。从微观角度分析水银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当体温升高时,________,从而导致水银温度计的示数上升。
(5)某校开展了2024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题宣传活动。
活动期间,项目小组同学利用自制的简易净水器(如图所示)对水样进行处理。如图所示是用空塑料饮料瓶、带导管的单孔胶塞、蓬松棉、纱布、活性炭、小卵石、石英沙等材料自制的一个简易净水器。
根据上述净化材料的特性,A层放置的材料最好是________,这是利用了该物质的________性。
18. 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提升科学实践素养。
Ⅰ.探究分子的基本性质
兴趣小组同学查阅资料,认识到浓氨水具有强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是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小组设计了如下两套装置:
(1)图1装置实验中,观察到A烧杯中溶液变红,说明氨气分子________;B烧杯中溶液未变色,但仍然要设计此烧杯,其作用是________。
(2)图2装置实验中,对比观察E、F试管中的现象说明________。
(3)某同学对图1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如下图所示。实验中观察到棉花团a先变红色, b后变红。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_______(选填下列序号)。
A. 该实验可以证明微粒在不断地运动
B. 该实验还可以证明氨气密度比空气大
C. 该装置的优点是节约药品、环保
D. 连接橡皮塞与玻璃管时,应稍用力旋转塞入
Ⅱ.探究水分子的变化
某小组同学设计下图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先在电解器玻璃管里加满水(含少量NaOH),再接通直流电源。回答下列问题:
(4)加入少量NaOH的目的是________。电解时,玻璃管中产生气泡的位置在_______(填“a”、“b”或“c”)处。甲、乙两支玻璃管中生成气体的体积比约为________。
(5)切断电源后,用燃着的木条在乙玻璃管尖嘴口检验产生的气体,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说明该气体是________(填写物质名称)。
(6)写出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填“化合”或“分解”)反应。反应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________能转化成化学能。
(7)如图为水分子分解示意图,补全横线上的模型图________。
反应前后没有改变的微粒是________(填写微粒符号)。
19. 通过科学家的努力,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Ⅰ.“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材料一 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随后1904年提出电子嵌于原子表面的枣糕型原子结构,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
材料二 1911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推翻了汤姆生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
(1)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电子带_______电。卢瑟福通过实验得出原子是由_______和_______构成的,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在下图的三个原子结构模型中,能代表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的是_______(填序号,后同),能代表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的是_______。
(2)分析“原子一分子”学说的建立过程,以下观点正确的是______(选填序号,下题同)。
A. 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
B. 模型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人类借助模型构建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C. 科学结论的得出要依据客观事实,面对前人的观点要敢于质疑
D. 对于前人错误的科学理论应该全盘否定,不能借鉴
(3)如图是小明制作的原子模型,外圈上小球为电子,内圈为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 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
B. 该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
C. 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2个电子上
D. 模型中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体积大小比例与实际差不多
Ⅱ.请根据下图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4)图1为粒子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其中①表示的是_______。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______(选填下列序号,下同),由分子构成的是_______。
A.二氧化碳 B.氩气 C.氯化钾 D.铜
(5)图2中A、B、C三种微粒属于离子的是_______。图2中D为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当x=17时,则该粒子的符号可表示为________。A、B两种微粒形成化合物时的个数比为________。
20. 一切反应以微观粒子相互作用为基础,用合适的方法计量微粒便于开展科学研究。
(1)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根据这个标准,这种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
(2)已知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量为akg,一个铁原子的质量为bkg,则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
(3)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多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其数据被确认为国际标准,如锢、钺、锌等。已知一种锌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65,核电荷数为30,则这种锌原子的中子数为________。
(4)氢原子的质子数是1,氧原子的质子数是8,则一个水分子中的质子数是________。
(5)某原子X的核电荷数为a能够形成Xn-,另一个原子Y,能够形成与Xn-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Y m+,则原子Y的质子数是________。
莱芜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
化学试题 简要答案
选择题部分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题答案】
【答案】D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D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的要求,全部选对且无错选的得4分,只选一项且选对的得2分,至少有两个选项选对且无错选但未选全的得3分,错选或不选的得0分)
【11题答案】
【答案】ABD
【12题答案】
【答案】CD
【13题答案】
【答案】AB
【14题答案】
【答案】D
【15题答案】
【答案】ACD
非选择题部分 共60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16题答案】
【答案】(1) ①. 锥形瓶 ②. 坩埚钳
(2) ①. ① ②. ⑤ ③. ⑦
(3) ①. 50 ②. 胶头滴管
(4) ①. 陶土网 ②. 受热不均 (5)BC
【17题答案】
【答案】(1) ①. 淡蓝色(合理即可) ②. 会 ③. 化学 ④. AC
(2) ①. 密度比空气小 ②. 淡蓝 ③. ④. 化合 ⑤. 氢气燃烧只生成水
(3) ①. ②. 甲烷分子和氧分子
(4)汞原子间的间隔增大
(5) ①. 活性炭 ②. 吸附
【18题答案】
【答案】(1) ①. 在不断运动 ②. 证明空气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2)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3)B
(4) ①. 能增强水的导电性 ②. c ③. 2:1
(5) ①. 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 ②. 氧气
(6) ①. ②. 分解 ③. 电
(7) ①. ②. H、O
【19题答案】
【答案】(1) ①. 负 ②. 原子核 ③. 核外电子 ④. ① ⑤. ② (2)ABC (3)B
(4) ①. 原子 ②. C ③. A
(5) ①. C ②. Cl- ③. 2:1
【20题答案】
【答案】(1)12 (2)
(3)35 (4)10 (5)a+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