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学与练第09课升华和凝华水循环 试卷(原卷版+解析)

第09课 升华和凝华 水循环
一、升华
1、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2、现象:冰冻的衣服变干、雪堆没有熔化变小、灯丝变细、衣柜里的卫生球变小、干冰升华、碘升华、固体清香剂消失等。
要点:
1、升华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注意在此物态变化中并不存在液态。
2、一般在任意温度下,任何固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升华现象。某些干燥的固体物质如香皂发出气味这就是固体表面发生升华。
二、凝华
1、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现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霜、雾凇等都是凝华。
要点:
1、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在此物态变化过程中没有经过液体。
2、凝华需要该物质的蒸气达到一定的浓度以及温度要降到该物质的凝固点以下才能发生。
三、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
1、人工降雨:
关于人工降雨原因:一是干冰的升华降温;二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三是小冰晶下落遇到热的气流熔化成小水珠,小水珠越结越大,水珠下落到地面就形成雨。
2、舞台烟雾:
  关于舞台“烟雾”的之谜:干冰粉喷洒到舞台上,迅速升华降温,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来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
3、储藏食物、医学手术:
固态二氧化碳可以直接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大量的热,还没有残留物。利用该特点,可以用来作强制冷剂,用来储藏食物或用在医学研究上,现代医学中的“冷冻疗法”就是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在部分组织上,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迅速降温,使其组织坏死。
要点:
1、升华吸热,有制冷作用;凝华放热。升华和凝华互为逆过程。
学习了物质的三态之间的六种变化,在分析物态变化现象时,弄清物态变化中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以及变化过程中的条件。如冰冻衣服晾干,是因为衣服下的冰吸热升华成水蒸气,初始状态是冰,最终状态是水蒸气,条件是吸热,物态变化是升华。
四、地球上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断循环,这种循环是物质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如一部分雨、雪、冰雹、露、雾和霜吸热后发生汽化或升华,成为水蒸气;另一部分汇入河流、湖泊、大海,或者被土壤和植物吸收,然后经过蒸发重新散发到空气中。
自然界中的水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转移。
要点:
(1)水蒸气、水、冰雪、冰晶,他们都属于水的三态。
(2)水循环过程中的物态变化:
(3)水循环的类型:
水循环类型 发生领域 水循环环节 特点
海陆间循环 海洋与陆地之间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表径流等。 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更新,
陆地内循环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蒸发、植物蒸腾、降水等 补充陆地水的数量很少
海上内循环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蒸发、降水等 水循环的水量最大
(4)水循环的途径:
①蒸发;②降雨;③水气输送;④径流;⑤蒸腾;⑥下渗。
(5)水循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水资源就是巨大的能源,并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五、珍贵的水资源
水是生命之源,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地球表面的70%被水覆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但其中96.5%以上是海洋的咸水,人类实际能直接利用的淡水只有不到0.03%,因此水资源是十分珍贵的。
要点:
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生物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水。
水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①生活用水;②农业用水;③工业用水;④水上航运;⑤水产养殖;⑥水力发电,三峡工程。
水污染: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根据污染杂质不同,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六、节约用水与资源保护
目前,全球约有100多个国家缺水,13亿人缺少饮用水,30亿人的饮用水不符合卫生要求,有40%的河流被污染,每年至少有1000万人因饮用水不合格而致病。
要点:
保护水资源从小事做起:
①生活中节约用水,提高水的使用效率。
②农业喷灌,节约用水。
③污水处理,循环利用,尽量减少各种污染。
④ 海水淡化。
考点1:升华与凝华的概念及现象
1.即使在0℃以下的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这是 现象,在此过程中,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2.在北方,当气温降低到-50℃的时候,人们发现自己吐出来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细小的雪花,物理学中把这种物态变化叫做 ,此物态变化要 热量。
3.子垚同学在做碘的实验时,将碘锤放入热水中,如图所示,看到了碘锤中出现了紫色碘蒸气,这表明碘发生了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这是一个 过程(选填“吸热”、“放热”)。
4.初冬的早晨,池塘边树枝上“雾凇”的形成属于 现象;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这是一种 现象(以上两空填物态变化名称)。
5.人工降雨常通过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来实现。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吸热 ,从固体变成气体,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成小冰粒,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熔化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均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考点2:升华与凝华吸放热及其应用
6.激光可以用来除去白纸上黑色的碳粉字迹。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 (填一种物态变化)为高温碳蒸气,同时字迹消失。这种物态变化是 过程(选填“吸热”或“放热”)。
7.为了保证质量,新冠肺炎疫苗要在一定的冷冻条件下进行生产、运输、贮存,即所谓冷链。冷链中贮存疫苗的冰箱内形成霜的过程叫 (选填“升华”、“凝华”或“凝固”),该过程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8.小明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内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这层霜是由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形成的,寒冬,若将坐满了乘客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会 成小水珠附着在车窗玻璃的 (选填“内”或“外”)侧。
9.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碘的熔点为 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图甲的碘颗粒吸热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一过程需要 热。
10.图中A、B、C、D、E、F分别表示一种物态变化,其中发生 物态变化时物体都需要吸热;冬天,呼出的“白气”属于 物态变化。(均填图中符号)
考点3:生活中的升华与凝华现象
11.下列现象中由凝华形成的是(  )
A.初春,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B.盛夏,烈日炎炎土地干涸
C.深秋,清晨草地出现白霜 D.严冬,寒风凛冽湖水结冰
12.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B.“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升华生成的
13.如图所示是一种从空气中制水的设备,温度较高的空气被吸入到温度较低的铜管中,其所含的水蒸气在铜管中冷凝成水。该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凝华 C.升华 D.汽化
14.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
A.晾晒的湿衣服逐渐变干 B. 水蒸气在玻璃上形成水珠
C.低温雨雪天气树枝出现雾凇 D.冬季,堆在户外的雪人没熔化却变小
15.下面四个有关生活实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晾晒在太阳光下的湿衣服不久会变干,是沸腾现象
B.医务工作者戴的护目镜内侧产生水珠,是液化现象
C.炒菜前滴入热锅的小水滴很快不见了,是升华现象
D.北方寒冷的冬季玻璃窗上会产生冰花,是凝固现象
16.“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古代诗人的作品之中常常描述很多自然现象其中蕴含着物理知识。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吸热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放热
C.“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凝华放热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晶体的熔化
考点4:物态变化的吸热与放热
17.下列四种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
A.樟脑丸“消失” B.水结冰 C.草叶上形成露珠 D.树枝上出现雾凇
18.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需要放热的是(  )
A. 湿手被吹干 B. 冰袋中的冰变成水
C. 樟脑丸消失 D. 口中呼出的“白气”
19.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日恰逢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立春”,倒计时以二十四节气为序,惊艳世界。以下节气中蕴含的物态变化知识正确的是(  )
A.“雨水”——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要放出热量
B.“寒露”——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要放出热量
C.“霜降”——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要吸收热量
D.“大雪”——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要吸收热量
20.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丙为 态,由乙到丙是 过程。
2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现象的是 。(填序号)
①初春,冰封的湖面解冻
②盛夏,旷野里雾的形成
③深秋,路边的小草上结了一层霜
④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22.雾、露、冰、雪是自然界描绘的一幅幅壮丽景象,下列关于雾、露、冰、雪的物态变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A.雪——升华——放热 B.冰——凝固——吸热
C.露——液化——放热 D.雾——汽化——吸热
考点5:物质的三态及其物态变化
23.固态、液态和气态是自然界中物质最常见的三种状态,图是物质三态的微观模型。其中图 表示液态物质,某物质由图丙的状态直接变为图甲的状态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请列举一例: 。

24.下列关于物质状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中漂浮的云是气态 B.燃料燃烧排放的烟是气态
C.水银是固态 D.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是液态
25.在完成图中水的三种状态以及三者之间转化过程的名称时,①、②和③处应该分别填写的是(  )
A.水蒸气 液化 升华 B.冰水混合物 熔化 凝固
C.水蒸气 汽化 凝华 D.冰水混合物 凝固 熔化
26.中国常德诗墙荟萃了中国当代名家诗词、书法、美术精品镌刻于一墙,被称为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获“吉尼斯之最”。下列常德诗墙的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B.“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D.“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27.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B.
C. D.
28.水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中的水通过吸热、放热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转化,形成了雾、雨、雪、露、霜、雾凇等等自然现象,如图所示是水的三态变化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冰雪消融是丙到乙的过程
B.露珠消失是乙到甲的过程
C.雾的形成是甲到丙的过程
D.霜的形成是乙到丙的过程
29.如图方框中注明水的三种状态,括号内提示水发生物态变化的名称和条件,请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在方框之间用合适的箭头如“↑”或“↓”标出水发生物态变化的过程,并根据右边粗箭头指示的物态变化,在右侧括号内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考点6:水循环、保护水资源与环境保护
30.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离不开地球上的水循环,关于图中水循环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海水吸热,蒸发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云中的小水滴
C.云中的小水滴遇冷,凝固形成冰雹
D.云中的小冰晶吸热,升华形成雨
选择理由: 。
31.下图是水循环示意图,图中过程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过程②中水蒸气有 形成的小冰晶,有的 形成小水滴,形成千姿百态的云,同时伴随着放热过程③中温度较高时冰晶会 变成水滴,与空中下落的水滴一起形成雨。

32.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水平的,且地区分布极不均衡。以下对水资源的利用中,恰当的是(  )
①实现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
②推广家用节水器具;
③垃圾可以扔到河里由水流带走;
④大量开采地下水;
⑤农业灌溉引用工业废水。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② D.②④
33.水是生命之源,其存在的方式与状态随环境和气候经常发生变化,且循环往复。以下关于水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解释正确的是(  )
A.阳光普照海洋,海水吸热液化形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液化形成小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珠,最后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地面
D.深圳市属于淡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
34.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世界平均值的25%,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了解地球的水循环知识,提高节水意识,培养良好的用水习惯,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关于地球的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表水吸热,液化形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形成小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晶
D.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熔化形成雨水
3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大自然中的水循环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

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减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在括号内写出相应引文涉及的物态变化名称:
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 ( )或凝成小冰晶 ( );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 ( );
(2)在干旱地区可通过人工降雨的方法向天取水: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撒到云层中,干冰一旦进入云层,就很快 成气体,并从周围 大量的热使云层温度 ,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导致降雨;
(3)地球上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不足总水量的1%,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建议并提倡居民使用节水龙头
B.用喷灌、滴灌的方法浇灌园林或农田
C.将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D.将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一、单选题
1.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的倒计时,彰显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下列与节气有关的自然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
A. 冰雪消融 B. 雾绕山峦
C. 露珠晶莹 D. 霜打枝头
2.“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熔化现象
3.科学家研发了一种“激光橡皮”,用它发出的激光照射显示字迹的黑色碳粉,可让字迹消失。这是由于黑色碳粉发生了(  )
A.熔化 B.汽化 C.凝华 D.升华
4.水是宝贵的资源,下列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认识正确的是(  )
A.水循环的过程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
B.水循环按照:固态→液态→气态,固定的顺序循环进行
C.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丰富,不必节约用水
D.大量开采地下水,对环境不会造成损害,可以解决部分地区饮水问题
5.夏天将杯中的液态氮(沸点为)倒入常温的水中水面上会产生固体(如图),这固体产生的原因是(  )
A.液态水放热升华 B.液态水放热凝固
C.液态氮吸热凝固 D.液态氮放热凝华
6.下列现象形成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②夏天,自来水管“出汗”
③秋天,草丛上凝结出露珠 ④冬天,冰冻的衣服晾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下如所示关于物态变化描述“变多”、“变少”的过程中,吸热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人工降雨,又称人工增雨,是指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形成雨滴,降落到地面。用飞机向云层喷洒干冰(固体的二氧化碳)是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以下列出几个物态变化过程:①干冰吸热熔化成雨滴;②干冰迅速吸热升华;③冰升华成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④冰升华成的水蒸气遇冷化成雨滴;⑤云层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雨滴;⑥云层中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⑦小冰晶下落遇暖气流熔化成雨滴。在这种人工降雨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为(  )
A.① B.②④ C.②⑤⑥⑦ D.②③⑦
9.固态的冰、液态的水和气态的水蒸气是水循环过程中水常见的三种状态,某同学据此画出了水的三态变化图,如图所示,甲、乙、丙分别代表水的三种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是冰,由甲到乙是升华过程 B.乙是冰,由乙到丙是熔化过程
C.乙是水,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 D.丙是水蒸气,由丙到甲是液化过程
10.关于图所示的水循环环节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阳光普照海洋,海水吸热升华形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液化形成小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珠
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
11.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杯,甲中装的是冰水混合物,乙中装的是干冰(温度可以低到-78.5 ℃).现在把它们放在20 ℃的同一房间中,一段时间后,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内壁M侧结了一层霜,乙的外壁Q侧结了一层霜
B.甲的内壁M侧结了一层水,乙的外壁Q侧结了一层霜
C.甲的内壁M侧有水珠,乙的内壁P侧有一层霜
D.甲的外壁N侧有水珠,乙的外壁Q侧有一层霜
12.物质存在的状态不仅与物质所处的温度有关,还与其所处的压强有关,如图是碘物质的状态与压强、温度的关系图像。OA、OB、OC分别是三种状态的临界曲线,O点称为三相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t>114 ℃时,碘物质一定处于气态
B.当t<114 ℃时,碘物质可能处于液态
C.1个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将室温(25 ℃)下碘物质缓慢热到100℃时,碘先熔化再汽化
D.1个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将100 ℃的碘蒸气冷却至室温(25 ℃),碘蒸气凝华并对外放热
二、填空题
13.物质从 直接变成 叫升华,升华过程中要 热;物质从 直接变成 叫凝华,凝华过程中要 热。
14.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单层的不锈钢盆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盆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0℃,将装有西瓜汁的小塑料杯放在盆中的冰块里,几分钟后西瓜汁变成了水果冰棍属于 现象(填物态变化),这时观察到盆外壁出现白霜属于 现象(填物态变化)。
15.(1)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 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 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流吸收热量而 为雨滴落到地面。(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日光灯管用久了两端会发黑,是因为管内钨丝中的钨 而形成的。钨是晶体,它的熔点为3410℃,则它的凝固点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410℃。
16.以下四种现象,需要吸热的是 ;需要放热的是 。
①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
②夏天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白气”;
③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
④寒冷的冬天室外飘起了雪花;
⑤皑皑的白雪在慢慢的消融
17.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碘的熔点为 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图甲的碘颗粒吸热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一过程需要 热。
18.如图所示,图中tA、tB两点坐标的温度分别对应是某晶体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如该晶体物质由Ⅲ区域的状态到Ⅰ区域状态时,则该晶体物质发生 现象。
19.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依次写出上文括号处涉及到物态变化的名称 、 、 。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
(3)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两项节水措施。( )
三、实验题
20.如图是观察碘锤中物态变化的实验。
(1)小明将碘锤放入热水中,观察到玻璃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紫色的碘蒸气。请列举生活中与此相同的实例 ;
(2)小华认为如图直接用火苗加热碘锤,升华现象会更明显,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正常情况下碘的熔点是113.5℃,水的沸点是100℃,烛焰的温度可达600℃以上,相比较, (选填“小明”或“小华”)的实验方法更合理;
(3)小明将一个大的酒精棉球,包裹在刚从热水中取出的碘锤玻璃泡上,请预测一个将会出现的物理现象 ,此过程要 (选填“吸”或“放”)热。
21.某小组同学在做“观察碘的升华”实验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案:一是用酒精灯直接给装有固态碘颗粒的“碘锤”加热,二是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热水,再通过热水利用“水浴法”给装有固态碘颗粒的“碘锤”加热。(酒精灯的加热温度约400~500℃,碘的熔点约113℃,水的沸点是100℃)

(1)为了探究固态碘是否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在实验中要仔细观察,在给碘锤加热的过程中,碘锤内是否有 出现;如图所示的两种加热方式中,图 (填“甲”或“乙”)更好;
(2)实验后,将乙图中的碘锤从热水中拿出,过一段时间会发现碘锤中紫色的碘蒸气逐渐消失,这是 现象,这个过程需要 热量。
22.小明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

(1)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400℃,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113.5℃。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 (选填“甲”或“乙”),此方案可防止碘发生 现象;
(2)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了下列实验: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如图丙所示。实验中,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干冰 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水蒸气 形成的,发生此物态变化需要 热。
23.小明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
(1)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400℃,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113.5℃。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 (选填“甲”或“乙”),此方案可防止碘发生 现象;
(2)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了下列实验: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气,如图丙所示。实验中,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 发生 现象而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水蒸气发生 现象而形成的。看到的白雾会 (选填“上升”或“下沉”);
(3)实验后,碘锤还在热水中,同学们就离开了实验室。第二天再进实验室时,发现碘锤中的碘蒸气不见了,碘锤内壁上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
①第一天实验后,他们做的不规范的地方是: ;
②碘锤内壁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这是碘蒸气 形成的。
24.图1是“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实验。
(1)如图1,小丽将碘锤放入热水中,玻璃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紫色的碘蒸气。下列生活实例与此相同的是 ;
A.冷藏袋中的干冰消失
B.水渍过一会儿就不见
(2)小勇认为按照图2方法加热碘锤,升华现象更明显。小丽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是113.5℃,水的沸点是100℃,蜡烛火焰温度可达600℃以上。小丽认为,如果按照图2的方法加热碘锤,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1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 并且进一步 (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因此, (选填“小丽”或“小勇”)的实验方法更合理;
(3)将“碘锤”从水中取出,碘锤内壁四周会均匀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这是碘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勇将一个浸满酒精的棉球放置在刚从热水中取出的“碘锤”玻璃泡上方(图3),请预测将会出现的现象 。
25.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中:
(1)如甲图所示,下部有少量的碘颗粒,当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碘锤下部时,会看到碘锤内出现 ,而碘颗粒将 .停止加热,并在碘锤上部滴入适量冷水,你会看到碘锤内的减少,而碘锤的 (选填“上部”“下部”或“整个玻璃壁”)出现大量碘颗粒,此现象说明碘,凝华 热.
(2)细心的小华却发现小明的实验中出现了液态碘,他猜想:固态碘很可能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难以说明碘升华了,他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水的沸点是100℃.为了验证碘确实升华了,他改进了实验,用水浴法加热碘锤,如图乙所示,果然只看到了固态碘和气态碘之间的变化,没有液态碘的出现,这是因为 .
四、综合题
26.阅读下列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电冰箱
电冰箱是人们普遍使用的家用电器,如图所示,冰箱的制冷设备由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等部件组成。电冰箱工作过程中,液态的冷凝剂(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化学物质)在冷冻室中迅速汽化吸热,使冷冻室内温度①,气态的冷凝剂又液化放热,使电冰箱背部温度②,液态的冷凝剂经过很细的毛细管回到冷冻室,又开始了新的循环。电冰箱就这样源源不断地将冷冻室内的热吸出来,并散发到冰箱的外面。
电冰箱冷冻室正常工作时温度在﹣18℃以下,因此使用一段时间后通常情况下会结霜,结霜过多会增加耗电量;此外,经测定:冰箱周围的温度每提高5℃,其内部就要增加25%的耗电量。
(1)给短文中的①、②两处补写上适当的内容:① ② ;
(2)根据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你认为电冰箱中的“冷凝剂”应具有的主要物理性质是 ;
A.沸点低 B.熔点低 C.沸点高 D.熔点高
(3)电冰箱冷冻室中霜的形成过程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
第09课 升华和凝华 水循环
一、升华
1、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2、现象:冰冻的衣服变干、雪堆没有熔化变小、灯丝变细、衣柜里的卫生球变小、干冰升华、碘升华、固体清香剂消失等。
要点:
1、升华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注意在此物态变化中并不存在液态。
2、一般在任意温度下,任何固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升华现象。某些干燥的固体物质如香皂发出气味这就是固体表面发生升华。
二、凝华
1、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现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霜、雾凇等都是凝华。
要点:
1、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在此物态变化过程中没有经过液体。
2、凝华需要该物质的蒸气达到一定的浓度以及温度要降到该物质的凝固点以下才能发生。
三、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
1、人工降雨:
关于人工降雨原因:一是干冰的升华降温;二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三是小冰晶下落遇到热的气流熔化成小水珠,小水珠越结越大,水珠下落到地面就形成雨。
2、舞台烟雾:
  关于舞台“烟雾”的之谜:干冰粉喷洒到舞台上,迅速升华降温,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来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
3、储藏食物、医学手术:
固态二氧化碳可以直接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大量的热,还没有残留物。利用该特点,可以用来作强制冷剂,用来储藏食物或用在医学研究上,现代医学中的“冷冻疗法”就是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在部分组织上,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迅速降温,使其组织坏死。
要点:
1、升华吸热,有制冷作用;凝华放热。升华和凝华互为逆过程。
学习了物质的三态之间的六种变化,在分析物态变化现象时,弄清物态变化中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以及变化过程中的条件。如冰冻衣服晾干,是因为衣服下的冰吸热升华成水蒸气,初始状态是冰,最终状态是水蒸气,条件是吸热,物态变化是升华。
四、地球上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断循环,这种循环是物质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如一部分雨、雪、冰雹、露、雾和霜吸热后发生汽化或升华,成为水蒸气;另一部分汇入河流、湖泊、大海,或者被土壤和植物吸收,然后经过蒸发重新散发到空气中。
自然界中的水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转移。
要点:
(1)水蒸气、水、冰雪、冰晶,他们都属于水的三态。
(2)水循环过程中的物态变化:
(3)水循环的类型:
水循环类型 发生领域 水循环环节 特点
海陆间循环 海洋与陆地之间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表径流等。 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更新,
陆地内循环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蒸发、植物蒸腾、降水等 补充陆地水的数量很少
海上内循环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蒸发、降水等 水循环的水量最大
(4)水循环的途径:
①蒸发;②降雨;③水气输送;④径流;⑤蒸腾;⑥下渗。
(5)水循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水资源就是巨大的能源,并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五、珍贵的水资源
水是生命之源,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地球表面的70%被水覆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但其中96.5%以上是海洋的咸水,人类实际能直接利用的淡水只有不到0.03%,因此水资源是十分珍贵的。
要点:
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生物的生命活动也离不开水。
水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①生活用水;②农业用水;③工业用水;④水上航运;⑤水产养殖;⑥水力发电,三峡工程。
水污染: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根据污染杂质不同,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六、节约用水与资源保护
目前,全球约有100多个国家缺水,13亿人缺少饮用水,30亿人的饮用水不符合卫生要求,有40%的河流被污染,每年至少有1000万人因饮用水不合格而致病。
要点:
保护水资源从小事做起:
①生活中节约用水,提高水的使用效率。
②农业喷灌,节约用水。
③污水处理,循环利用,尽量减少各种污染。
④ 海水淡化。
考点1:升华与凝华的概念及现象
1.即使在0℃以下的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这是 现象,在此过程中,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答案】 升华 吸热
【解析】[1][2]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冰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升华需要吸热。
2.在北方,当气温降低到-50℃的时候,人们发现自己吐出来的水蒸气直接变成细小的雪花,物理学中把这种物态变化叫做 ,此物态变化要 热量。
【答案】 凝华 放出
【解析】[1][2]水蒸气直接变成细小的雪花,是气体直接变成固体,是凝华过程,凝华需要放出热量。
3.子垚同学在做碘的实验时,将碘锤放入热水中,如图所示,看到了碘锤中出现了紫色碘蒸气,这表明碘发生了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这是一个 过程(选填“吸热”、“放热”)。
【答案】 升华 吸热
【解析】[1][2]将碘锤放入热水中,看到了碘锤中产生了紫色碘蒸气,固态的碘变成了气态的碘蒸气,碘发生了升华现象,该过程吸热。
4.初冬的早晨,池塘边树枝上“雾凇”的形成属于 现象;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这是一种 现象(以上两空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 凝华 升华
【解析】[1]雾凇是固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
[2]樟脑丸变小了实际上是变为了气态,是由固态变成气态,所以是升华现象。
5.人工降雨常通过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来实现。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吸热 ,从固体变成气体,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成小冰粒,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熔化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均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答案】 升华 凝华
【解析】[1][2]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常温下非常容易升华的物质,当它升华时,会从周围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导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从而使周围水蒸气急剧放热而凝华形成固态的小冰粒。
考点2:升华与凝华吸放热及其应用
6.激光可以用来除去白纸上黑色的碳粉字迹。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 (填一种物态变化)为高温碳蒸气,同时字迹消失。这种物态变化是 过程(选填“吸热”或“放热”)。
【答案】 升华 吸热
【解析】[1]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直接变为高温碳蒸汽,是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变化,所以是升华。
[2]升华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所以这种物态变化是吸热过程。
7.为了保证质量,新冠肺炎疫苗要在一定的冷冻条件下进行生产、运输、贮存,即所谓冷链。冷链中贮存疫苗的冰箱内形成霜的过程叫 (选填“升华”、“凝华”或“凝固”),该过程需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答案】 凝华 放热
【解析】[1][2]贮存疫苗的冰箱内形成的霜,是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的固态小冰晶,凝华过程向外放热。
8.小明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内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这层霜是由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形成的,寒冬,若将坐满了乘客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会 成小水珠附着在车窗玻璃的 (选填“内”或“外”)侧。
【答案】 凝华 液化 内
【解析】[1]小明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内一段时间,由于“干冰”升华吸热会使得铝罐周围的空气温度瞬间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在罐外壁凝华形成霜。
[2][3]寒冬,若将坐满了乘客的汽车门窗紧闭,由于车外的温度较低,车内的水蒸气会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车窗玻璃的内侧。
9.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碘的熔点为 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图甲的碘颗粒吸热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一过程需要 热。
【答案】 升华 熔化 凝华 放
【解析】[1]图甲的碘颗粒吸热升华为碘蒸气。
[2]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升华外,还可能会熔化为液态的碘。
[3][4]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放热凝华为固态的碘。
10.图中A、B、C、D、E、F分别表示一种物态变化,其中发生 物态变化时物体都需要吸热;冬天,呼出的“白气”属于 物态变化。(均填图中符号)
【答案】 A、C、E D
【解析】[1]由图示知,A是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B是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过程,凝固放热;D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过程,液化放热;C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过程,汽化吸热;E是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过程,升华吸热;F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过程,凝华放热。所以发生A、C、E三种物态变化时需要吸热。
[2]冬天,嘴里呼出“白气”,是口腔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即D种物态变化。
考点3:生活中的升华与凝华现象
11.下列现象中由凝华形成的是(  )
A.初春,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B.盛夏,烈日炎炎土地干涸
C.深秋,清晨草地出现白霜 D.严冬,寒风凛冽湖水结冰
【答案】C
【解析】A.冰雪消融,冰由固态变为液态的水,是熔化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
B.烈日使土地干涸,土壤中的水分由液态变为气态的水蒸气,这个过程叫汽化。故B不符合题意;
C.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D.湖水结冰,液态的水变为固态的冰,是凝固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B.“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升华生成的
【答案】D
【解析】AB.“雾”是液态的小水滴,它是由室内的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而形成的,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凝华的条件是遇冷,室内的水蒸气温度高,玻璃的温度低,所以室内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会发生凝华现象,“冰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3.如图所示是一种从空气中制水的设备,温度较高的空气被吸入到温度较低的铜管中,其所含的水蒸气在铜管中冷凝成水。该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凝华 C.升华 D.汽化
【答案】A
【解析】水蒸气在铜管中由气体变成液体,是液化的过程,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其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
A.晾晒的湿衣服逐渐变干 B. 水蒸气在玻璃上形成水珠
C.低温雨雪天气树枝出现雾凇 D.冬季,堆在户外的雪人没熔化却变小
【答案】D
【解析】A.晾晒的湿衣服逐渐变干是汽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水蒸气在玻璃上遇冷液化形成水珠,故B不符合题意;
C.低温雨雪天气,树枝出现“雾凇”是凝华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冬季,堆在户外的雪人没熔化却变小,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5.下面四个有关生活实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晾晒在太阳光下的湿衣服不久会变干,是沸腾现象
B.医务工作者戴的护目镜内侧产生水珠,是液化现象
C.炒菜前滴入热锅的小水滴很快不见了,是升华现象
D.北方寒冷的冬季玻璃窗上会产生冰花,是凝固现象
【答案】B
【解析】A.湿衣服晾干是水蒸发成了水蒸气,故A错误;
B.护目镜内侧的小水珠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故B正确;
C.小水滴不见了是小水滴汽化成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故C错误;
D.玻璃上的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16.“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古代诗人的作品之中常常描述很多自然现象其中蕴含着物理知识。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汽化吸热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放热
C.“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凝华放热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晶体的熔化
【答案】C
【解析】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再植被表面,液化放热,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再建筑物或植被表面,凝华放热,故B错误;
C.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植被表面,凝华放热,故C正确;
D.蜡烛没有固定的熔点,属于非晶体,熔化吸热,故D错误。
故选C。
考点4:物态变化的吸热与放热
17.下列四种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  )
A.樟脑丸“消失” B.水结冰 C.草叶上形成露珠 D.树枝上出现雾凇
【答案】A
【解析】A.樟脑丸“消失”是固态的樟脑丸升华成气态的气体,需要吸热,故A符合题意;
B.水结冰是液态的水凝固成固态的冰,需要放热,故B不符合题意;
C.草叶上形成露珠是气态的水蒸气液化成液态的小水滴,需要放热,故C不符合题意;
D.树枝上出现雾凇是气态的水蒸气凝华成固态的小冰晶,需要放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8.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需要放热的是(  )
A. 湿手被吹干 B. 冰袋中的冰变成水
C. 樟脑丸消失 D. 口中呼出的“白气”
【答案】D
【解析】A.湿手被吹干,发生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A不符合题意;
B.冰袋中的冰变成水,属于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B不符合题意;
C.樟脑丸消失,樟脑丸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发生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C不符合题意;
D.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9.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日恰逢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立春”,倒计时以二十四节气为序,惊艳世界。以下节气中蕴含的物态变化知识正确的是(  )
A.“雨水”——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要放出热量
B.“寒露”——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要放出热量
C.“霜降”——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要吸收热量
D.“大雪”——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要吸收热量
【答案】B
【解析】A.雨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需要放出热量,故A错误;
B.露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需要放出热量,故B正确;
C.霜是由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需要放出热量,故C错误;
D.雪是由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凝华需要放出热量,故D错误。
故选B。
20.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丙为 态,由乙到丙是 过程。
【答案】 气 升华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到,该物质从丙变为甲,为放热,则有可能为从气态变为液态、从液态变为固态、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假设该情况为从气态变为液态,那么丙为气态,甲为液态,液态的甲再放热凝固,变为固态的乙,固态的乙,吸热升华为气态的丙,符合题意,假设成立,丙为气态;假设该情况为从液态变为固态,那么丙为液态,甲为固态,固态的甲再放热,这是不可能的,假设不成立,不是从液态变为固态;同理可知道,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也是不可能的;综上所述,丙为气态。
[2]由[1]解析可知,丙为气态,甲为液态,乙为固态,从乙到丙,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这是升华。
2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现象的是 。(填序号)
①初春,冰封的湖面解冻
②盛夏,旷野里雾的形成
③深秋,路边的小草上结了一层霜
④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答案】①④
【解析】①初春,冰封的湖面解冻,冰熔化成水,熔化需要吸收热量;
②盛夏,旷野里雾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需要放出热量;
③深秋,路边的小草上结了一层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凝华需要放出热量;
④严冬,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是冰直接升华成为水蒸气的过程,升华需要吸收热量。
故①④符合题意。
22.雾、露、冰、雪是自然界描绘的一幅幅壮丽景象,下列关于雾、露、冰、雪的物态变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A.雪——升华——放热 B.冰——凝固——吸热
C.露——液化——放热 D.雾——汽化——吸热
【答案】C
【解析】A.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此过程中放热;故A错误;
B.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此过程放热,故C正确;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此过程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考点5:物质的三态及其物态变化
23.固态、液态和气态是自然界中物质最常见的三种状态,图是物质三态的微观模型。其中图 表示液态物质,某物质由图丙的状态直接变为图甲的状态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请列举一例: 。

【答案】 乙 凝华 雪的形成
【解析】[1]由题图可知,甲图中分子排列规则,且不易于改变结构,乙图相对甲图来说,分子结构更“自由”一些,丙中分子间距最大,且结构不稳定,因此甲为固态,乙为液体,丙为气态。
[2][3]某物质由图丙的状态直接变为图甲的状态时,即由气态变成固态,发生的是凝华现象,生活中的现象有:雪的形成等。
24.下列关于物质状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中漂浮的云是气态 B.燃料燃烧排放的烟是气态
C.水银是固态 D.烧开水时冒出的白气是液态
【答案】D
【解析】A.大量的小水滴悬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所以云是液态,故A错误;
B.燃料燃烧排放的烟是颗粒状物体,是固态,故B错误;
C.水银在通常情况下是液态,故C错误;
D.烧开水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液态,故D正确。
故选D。
25.在完成图中水的三种状态以及三者之间转化过程的名称时,①、②和③处应该分别填写的是(  )
A.水蒸气 液化 升华 B.冰水混合物 熔化 凝固
C.水蒸气 汽化 凝华 D.冰水混合物 凝固 熔化
【答案】A
【解析】自然界中的水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由图可知,①为气态的水蒸气;由水蒸气变为水的过程是液化,故②是液化;由冰直接变为水蒸气的过程是升华,故③是升华,综上可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6.中国常德诗墙荟萃了中国当代名家诗词、书法、美术精品镌刻于一墙,被称为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获“吉尼斯之最”。下列常德诗墙的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B.“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D.“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答案】B
【解析】A.露的形成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雾的形成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霜的形成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冰的形成是水的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7.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水蒸气变成冰,是气态到固态是凝华现象;冰变成水,是固态到液态是熔化现象;水变成水蒸气,是液态到气态是汽化现象,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8.水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中的水通过吸热、放热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转化,形成了雾、雨、雪、露、霜、雾凇等等自然现象,如图所示是水的三态变化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冰雪消融是丙到乙的过程
B.露珠消失是乙到甲的过程
C.雾的形成是甲到丙的过程
D.霜的形成是乙到丙的过程
【答案】C
【解析】A.冰雪消融是熔化过程,熔化吸热,则乙是固态,丙是液态水,冰雪消融是乙到丙的过程,故A错误;
B.露珠消失是液态露珠汽化为水蒸气,汽化吸热,甲是气态,因此露珠消失是丙到甲的过程,故B错误;
C.雾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是甲到丙的过程,故C正确;
D.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凝华放热,是甲到乙的过程,故D错误。
故选C。
29.如图方框中注明水的三种状态,括号内提示水发生物态变化的名称和条件,请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在方框之间用合适的箭头如“↑”或“↓”标出水发生物态变化的过程,并根据右边粗箭头指示的物态变化,在右侧括号内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凝华放热
【解析】由图可知,水蒸气直接由气态变成固态冰,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
考点6:水循环、保护水资源与环境保护
30.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离不开地球上的水循环,关于图中水循环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海水吸热,蒸发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云中的小水滴
C.云中的小水滴遇冷,凝固形成冰雹
D.云中的小冰晶吸热,升华形成雨
选择理由: 。
【答案】 D
见解析
【解析】[1]A.海水吸热,蒸发成水蒸气上升到空中,属于汽化现象。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由气态的水蒸气变成液态的水,是液化现象。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由液态的小水珠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粒,是凝固现象。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小冰晶是固态,雨是液态,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故D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小冰晶是固态,雨是液态,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才是升华。
31.下图是水循环示意图,图中过程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过程②中水蒸气有 形成的小冰晶,有的 形成小水滴,形成千姿百态的云,同时伴随着放热过程③中温度较高时冰晶会 变成水滴,与空中下落的水滴一起形成雨。

【答案】 汽化 凝华 液化 熔化
【解析】[1]图中过程①水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
[2] [3]过程②中水蒸气有的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凝华形成小冰晶;有的液化形成小水滴,所以云的形成既有凝华现象也有液化现象。
[4]③中当温度较高时云层中的小冰晶会熔化变成水滴,与空中下落的水滴一起形成雨.
32.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水平的,且地区分布极不均衡。以下对水资源的利用中,恰当的是(  )
①实现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
②推广家用节水器具;
③垃圾可以扔到河里由水流带走;
④大量开采地下水;
⑤农业灌溉引用工业废水。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② D.②④
【答案】C
【解析】①工业废水如果能够达标排放,这样就会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故①做法正确;
②家庭如果都能够利用节水器具,这样会减少对水的利用量,节约用水,故②做法正确;
③垃圾扔到河里,会污染河水,故③做法不妥;
④地下水资源是有限的,大量开采地下水会破坏地质结构,故④做法不妥;
⑤工业或生活废水对环境有很强的污染性,如果直接用来农业灌溉,会造成对庄稼污染和破坏,故⑤做法不妥。
综上所述,恰当做法是①②,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33.水是生命之源,其存在的方式与状态随环境和气候经常发生变化,且循环往复。以下关于水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解释正确的是(  )
A.阳光普照海洋,海水吸热液化形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液化形成小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珠,最后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地面
D.深圳市属于淡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
【答案】B
【解析】A.阳光普照海洋,海水吸热由液态变为气态,汽化形成水蒸气,故A错误;
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液化形成小水滴,故B正确;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由液态变为固态,凝固形成小冰珠,最后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地面,故C错误;
D.深圳属于比较缺水的城市,并不属于淡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故D错误。
故选B。
34.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世界平均值的25%,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了解地球的水循环知识,提高节水意识,培养良好的用水习惯,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关于地球的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表水吸热,液化形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形成小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晶
D.小冰晶在降落过程中,熔化形成雨水
【答案】D
【解析】A.地表水变为水蒸气,是液体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A错误;
B.水蒸气变小水滴,是气态变成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
C.小水滴变小冰晶,是液体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C错误;
D.小冰晶变成雨水,是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3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大自然中的水循环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

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减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在括号内写出相应引文涉及的物态变化名称:
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 ( )或凝成小冰晶 ( );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 ( );
(2)在干旱地区可通过人工降雨的方法向天取水: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撒到云层中,干冰一旦进入云层,就很快 成气体,并从周围 大量的热使云层温度 ,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凝结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导致降雨;
(3)地球上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不足总水量的1%,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建议并提倡居民使用节水龙头
B.用喷灌、滴灌的方法浇灌园林或农田
C.将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D.将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答案】 液化 凝华 熔化 升华 吸收 降低 D
【解析】(1)[1]气态的水蒸气温度降低凝成液态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2]气态的水蒸气温度降低凝成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
[3]固态的小冰晶变成液态的小水滴是熔化现象。
(2)[4] 固态的干冰一旦进入云层,很快就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这是升华现象。
[5] [6]干冰升华要从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使云层温度快速降低。
(3)[7] 提倡居民使用节水龙头、用节水灌溉方法浇灌园林或农田、将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等都是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有效措施,生活污水也会污染水资源,所以不能随意排放,故D不正确,D符合题意。
一、单选题
1.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以“二十四节气”作为开幕式的倒计时,彰显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下列与节气有关的自然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
A. 冰雪消融 B. 雾绕山峦
C. 露珠晶莹 D. 霜打枝头
【答案】D
【解析】A.冰雪消融,冰雪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雾绕山峦,雾是液态的小水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由气态变化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露珠晶莹,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霜打枝头,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熔化现象
【答案】C
【解析】A.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
B.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水珠,遇到凝结核后变成大水珠,然后由于重力作用掉落到地面形成的,是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固态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C正确.
D.河水结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故D错误.
3.科学家研发了一种“激光橡皮”,用它发出的激光照射显示字迹的黑色碳粉,可让字迹消失。这是由于黑色碳粉发生了(  )
A.熔化 B.汽化 C.凝华 D.升华
【答案】D
【解析】用激光照射碳粉时,碳粉吸收热量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这个是升华过程,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4.水是宝贵的资源,下列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认识正确的是(  )
A.水循环的过程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
B.水循环按照:固态→液态→气态,固定的顺序循环进行
C.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丰富,不必节约用水
D.大量开采地下水,对环境不会造成损害,可以解决部分地区饮水问题
【答案】A
【解析】A.水循环的过程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的等物态变化,故A正确;
B.水循环在海洋、陆地和天空等不同领域以固态、液态或气态形式存在。但不是按照固态→液态→气态的固定顺序循环进行,故B错误;
C.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总量的0.3%,故C错误;
D.大量开采地下水,可以解决部分地区饮水问题,但对环境会造成损害,故D错误。
故选A。
5.夏天将杯中的液态氮(沸点为)倒入常温的水中水面上会产生固体(如图),这固体产生的原因是(  )
A.液态水放热升华 B.液态水放热凝固
C.液态氮吸热凝固 D.液态氮放热凝华
【答案】B
【解析】将液态氮倒入常温的水中水面上,由于水温远高于液态氮的沸点,使液态氮剧烈汽化变成氮气,并从水中吸收大量的热量,水放热凝固变为冰,所以会在水面上产生固体,故B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下列现象形成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 ②夏天,自来水管“出汗”
③秋天,草丛上凝结出露珠 ④冬天,冰冻的衣服晾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春天,冰雪融化汇成溪流,这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②夏天,自来水管“出汗”,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水管液化成了小水珠,需要放热;
③秋天,草丛上凝结出露珠,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需要放热;
④冬天,冰冻的衣服晾干,这是衣服上的冰升华成了水蒸气,需要吸热;
吸收热量的一组是①④,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下如所示关于物态变化描述“变多”、“变少”的过程中,吸热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①金属盘下的水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液化放热;
②烧杯中冰变少,是冰的熔化现象,熔化吸热;
③推动活塞液态乙醚变多,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态乙醚液化,液化放热;
④碘锤中碘颗粒变少,是碘的升华现象,升华吸热。
综上所述,吸热的有②④,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8.人工降雨,又称人工增雨,是指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形成雨滴,降落到地面。用飞机向云层喷洒干冰(固体的二氧化碳)是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以下列出几个物态变化过程:①干冰吸热熔化成雨滴;②干冰迅速吸热升华;③冰升华成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④冰升华成的水蒸气遇冷化成雨滴;⑤云层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雨滴;⑥云层中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⑦小冰晶下落遇暖气流熔化成雨滴。在这种人工降雨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为(  )
A.① B.②④ C.②⑤⑥⑦ D.②③⑦
【答案】C
【解析】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会迅速吸热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致使周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或液化成雨滴下落,小冰晶下落遇暖气流又吸热熔化成雨滴,这便是人工降雨。
故选C。
9.固态的冰、液态的水和气态的水蒸气是水循环过程中水常见的三种状态,某同学据此画出了水的三态变化图,如图所示,甲、乙、丙分别代表水的三种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是冰,由甲到乙是升华过程 B.乙是冰,由乙到丙是熔化过程
C.乙是水,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 D.丙是水蒸气,由丙到甲是液化过程
【答案】D
【解析】由图知:乙到丙吸热,丙到甲放热,所以乙为固态,丙为气态,甲为液态。乙到丙是升华过程,需要吸热;丙到甲是液华过程,会放出热量;甲到乙是凝固过程,需要放出热量。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0.关于图所示的水循环环节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阳光普照海洋,海水吸热升华形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接触,液化形成小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凝华形成小冰珠
D.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
【答案】B
【解析】A.阳光普照海洋,海水吸热从液态的水形成水蒸气的过程是汽化现象,故A错误;
B.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到冷空气,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形成液态的小水滴,故B正确;
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气流,从液态的水滴变成固态小冰珠是凝固现象,不是凝华,故C错误;
D.冬天,气态的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变成固态的小冰晶的过程是凝华现象,不是凝固,故D错误。
故选B。
11.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杯,甲中装的是冰水混合物,乙中装的是干冰(温度可以低到-78.5 ℃).现在把它们放在20 ℃的同一房间中,一段时间后,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内壁M侧结了一层霜,乙的外壁Q侧结了一层霜
B.甲的内壁M侧结了一层水,乙的外壁Q侧结了一层霜
C.甲的内壁M侧有水珠,乙的内壁P侧有一层霜
D.甲的外壁N侧有水珠,乙的外壁Q侧有一层霜
【答案】D
【解析】甲内装的是冰水.乙装的是干冰(温度可以低到-78.5℃),室温是20℃,故房间里的水蒸气遇0℃的冰水混合物的杯子会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杯子外壁,即N侧有水珠;
然而房间里的水蒸气遇-78.5℃的盛干冰的杯子会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杯子外壁,即Q侧.
故选D.
【点睛】水蒸气遇冷时,在0℃以上液化成小水珠,而在0℃以下,会凝华形成小冰晶或霜、冰花等.
12.物质存在的状态不仅与物质所处的温度有关,还与其所处的压强有关,如图是碘物质的状态与压强、温度的关系图像。OA、OB、OC分别是三种状态的临界曲线,O点称为三相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t>114 ℃时,碘物质一定处于气态
B.当t<114 ℃时,碘物质可能处于液态
C.1个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将室温(25 ℃)下碘物质缓慢热到100℃时,碘先熔化再汽化
D.1个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将100 ℃的碘蒸气冷却至室温(25 ℃),碘蒸气凝华并对外放热
【答案】D
【解析】A.当t>114 ℃时,碘物质可能是固态、液态或气态,故A错误;
B.由图像可知,碘物质可能处于液体碘的最低温度为114 ℃,当t<114 ℃时,碘物质可能处于固态或者气态,故B错误;
C.1个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将室温(25 ℃)下碘物质缓慢热到100℃时,碘不会出现液态,而是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即升华,故C错误;
D.1个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将100 ℃的碘蒸气冷却至室温(25 ℃)时,点碘不会出现液体,而是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即凝华,凝华需要放热,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3.物质从 直接变成 叫升华,升华过程中要 热;物质从 直接变成 叫凝华,凝华过程中要 热。
【答案】 固态 气态 吸 气态 固态 放
【解析】[1][2][3][4][5][6]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过程中要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过程中需要放热;
14.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单层的不锈钢盆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盆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0℃,将装有西瓜汁的小塑料杯放在盆中的冰块里,几分钟后西瓜汁变成了水果冰棍属于 现象(填物态变化),这时观察到盆外壁出现白霜属于 现象(填物态变化)。
【答案】 凝固 凝华
【解析】[1]西瓜汁变成了冰棍,由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现象。
[2]盆外壁出现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是凝华现象。15.(1)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 成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 成小冰晶,这些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流吸收热量而 为雨滴落到地面。(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日光灯管用久了两端会发黑,是因为管内钨丝中的钨 而形成的。钨是晶体,它的熔点为3410℃,则它的凝固点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410℃。
【答案】 升华 凝华 熔化 先升华后凝华 等于
【解析】(1)[1][2][3]人工降雨是飞机在高空投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进入冷云层,会迅速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这些小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就会熔化为液态的水,形成降雨。
(2)[4]灯泡用久之后,玻璃泡内壁要变黑,是因为钨丝在高温下,升华为钨蒸气,钨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又凝华为固态的钨附着在灯泡的内壁上造成的。
[5]钨是晶体,凝固点与熔点相同,即它的凝固点为3410℃。
16.以下四种现象,需要吸热的是 ;需要放热的是 。
①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
②夏天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白气”;
③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
④寒冷的冬天室外飘起了雪花;
⑤皑皑的白雪在慢慢的消融
【答案】 ①⑤ ②③④
【解析】[1][2]①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酒精汽化需要吸热;②夏天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白气”,空气中的水蒸气越冷液化成小水珠,液化的过程放热;③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温度降低时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花草上,液化的过程放出热量;④寒冷的冬天室外飘起了雪花,雪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凝华的过程放出热量;⑤皑皑的白雪在慢慢的消融,固态雪熔化成液态的水,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综上,需要吸热的是①⑤;需要放热的是②③④。
17.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碘的熔点为 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图甲的碘颗粒吸热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这一过程需要 热。
【答案】 升华 熔化 凝华 放
【解析】[1]图甲的碘颗粒吸热升华为碘蒸气。
[2]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升华外,还可能会熔化为液态的碘。
[3][4]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放热凝华为固态的碘。
18.如图所示,图中tA、tB两点坐标的温度分别对应是某晶体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如该晶体物质由Ⅲ区域的状态到Ⅰ区域状态时,则该晶体物质发生 现象。
【答案】凝华
【解析】对于晶体,低于熔点时是固态,高于熔点而低于沸点时是液态,高于沸点时是气态。所以,在Ⅰ区域该物质对应的是固态,在Ⅱ区域是液态,在Ⅲ区域是气态。若该晶体物质由Ⅲ区域的状态到Ⅰ区域状态时,即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则该晶体物质发生凝华现象。
19.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依次写出上文括号处涉及到物态变化的名称 、 、 。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
(3)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两项节水措施。( )
【答案】 液化 凝华 熔化 熔化 使用节水型器具;用水后及时关掉水龙头
【解析】(1)[1][2][3]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的变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水蒸气变成小冰晶是由气态变为固态,叫凝华;小冰晶变成小水滴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
(2)[4]液化过程放热;凝华过程放热;熔化过程吸热。
(3)[5]节水措施:防止水的跑冒滴漏,应安装节水型的器具;用水后及时关掉水龙头;将卫生间的水箱浮球向上调整2厘米,可达到节水目的;洗澡时避免长时间冲淋,而应间断放水淋浴。
三、实验题
20.如图是观察碘锤中物态变化的实验。
(1)小明将碘锤放入热水中,观察到玻璃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紫色的碘蒸气。请列举生活中与此相同的实例 ;
(2)小华认为如图直接用火苗加热碘锤,升华现象会更明显,小明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正常情况下碘的熔点是113.5℃,水的沸点是100℃,烛焰的温度可达600℃以上,相比较, (选填“小明”或“小华”)的实验方法更合理;
(3)小明将一个大的酒精棉球,包裹在刚从热水中取出的碘锤玻璃泡上,请预测一个将会出现的物理现象 ,此过程要 (选填“吸”或“放”)热。
【答案】 升华 樟脑丸变小 小明 紫色的碘蒸气逐渐消失,出现固态的碘 放
【解析】(1)[1][2]将碘锤放入热水中,观察到玻璃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紫色的碘蒸气出现,物质从固态变成气态发生的物态变化叫升华;樟脑丸变小也是从固态到气态的变化过程,是升华现象。
(2)[3]碘的熔点是113.5℃,烛焰的温度可达600℃以上,所以按照小华的方法加热碘,达到碘的熔点以后,先熔化后汽化,而小明的做法,没有达到碘的熔点就会出现紫色碘蒸气,说明碘没有熔化,而是发生了升华现象,故小明的方法更合理。
(3)[4][5]棉球中的酒精蒸发会吸收热量,使碘锤里面的碘蒸气凝华成固态的碘附着在“碘锤”玻璃泡的内壁上,所以会出现的现象是紫色的碘蒸气逐渐消失,出现固态的碘,这是碘蒸气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
21.某小组同学在做“观察碘的升华”实验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案:一是用酒精灯直接给装有固态碘颗粒的“碘锤”加热,二是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热水,再通过热水利用“水浴法”给装有固态碘颗粒的“碘锤”加热。(酒精灯的加热温度约400~500℃,碘的熔点约113℃,水的沸点是100℃)

(1)为了探究固态碘是否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在实验中要仔细观察,在给碘锤加热的过程中,碘锤内是否有 出现;如图所示的两种加热方式中,图 (填“甲”或“乙”)更好;
(2)实验后,将乙图中的碘锤从热水中拿出,过一段时间会发现碘锤中紫色的碘蒸气逐渐消失,这是 现象,这个过程需要 热量。
【答案】 液体 乙 凝华 放出
【解析】(1)[1] 为了探究固态碘是否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在实验中要仔细观察,在加热的过程中是否出现有液体。
[2] 如图所示的两种加热方式中,如果直接用酒精灯加热,酒精灯火焰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可能会导致碘熔化,且会因为温度过高而导致固态碘颗粒快速升华,不利于我们观察现象;若使用图乙的方式加热,过程就比较缓慢,有利于我们观察实验现象。
(2)[3][4] 实验后,将乙图中的碘锤从热水中拿出,过一段时间会发现碘蒸气逐渐消失,这是因为碘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固态的碘,是凝华现象,这个过程要放热。
22.小明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

(1)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400℃,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113.5℃。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 (选填“甲”或“乙”),此方案可防止碘发生 现象;
(2)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了下列实验: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如图丙所示。实验中,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干冰 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水蒸气 形成的,发生此物态变化需要 热。
【答案】 乙 熔化 升华 液化 放
【解析】(1)[1]碘的熔点为113.5℃,用图乙的水浴法,碘不会熔化,只会发生升华,图甲的温度过高,因此更合理的方案是图乙。
[2]图甲酒精灯温度高于碘的熔点,若用图甲,碘会熔化,用图乙可防止碘发生熔化。
(2)[3]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会升华成二氧化碳,干冰放入水中,干冰由于升华成的二氧化碳在水中形成大量气泡。
[4][5]白雾是液态,是水蒸气放热液化形成的。
23.小明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
(1)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400℃,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113.5℃。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 (选填“甲”或“乙”),此方案可防止碘发生 现象;
(2)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了下列实验: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气,如图丙所示。实验中,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 发生 现象而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水蒸气发生 现象而形成的。看到的白雾会 (选填“上升”或“下沉”);
(3)实验后,碘锤还在热水中,同学们就离开了实验室。第二天再进实验室时,发现碘锤中的碘蒸气不见了,碘锤内壁上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
①第一天实验后,他们做的不规范的地方是: ;
②碘锤内壁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这是碘蒸气 形成的。
【答案】 乙 熔化 干冰 升华 液化 下沉 实验结束后,没有整理器材 凝华
【解析】(1)[1][2]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最合理的是方案乙,因为热水的温度不会超过碘的熔点,可以防止碘发生熔化现象。
(2)[3][4]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干冰发生升华现象,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水中大量的气泡是干冰升华形成的。
[5][6]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看到的白雾是小水滴,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会下沉。
(3)①[7]实验后,碘锤还在热水中,同学们就离开了实验室,所以他们做的不规范的地方是:实验结束后,没有整理器材。
②[8]碘锤内壁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这是碘蒸气由气态变回固态,形成紫黑色的小颗粒,这是凝华现象。
24.图1是“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实验。
(1)如图1,小丽将碘锤放入热水中,玻璃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紫色的碘蒸气。下列生活实例与此相同的是 ;
A.冷藏袋中的干冰消失
B.水渍过一会儿就不见
(2)小勇认为按照图2方法加热碘锤,升华现象更明显。小丽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是113.5℃,水的沸点是100℃,蜡烛火焰温度可达600℃以上。小丽认为,如果按照图2的方法加热碘锤,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1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 并且进一步 (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因此, (选填“小丽”或“小勇”)的实验方法更合理;
(3)将“碘锤”从水中取出,碘锤内壁四周会均匀出现紫黑色的碘颗粒,这是碘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小勇将一个浸满酒精的棉球放置在刚从热水中取出的“碘锤”玻璃泡上方(图3),请预测将会出现的现象 。
【答案】 升华 A 熔化 汽化 小丽 凝华 见解析
【解析】(1)[1]固态碘逐渐消失,紫色的碘蒸气出现,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A.冷藏袋中的干冰消失是固态变气态的升华现象,故A符合题意;
B.水渍过一会儿就不见,是液态变气态的汽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3][4][5]碘的熔点是113.5℃,酒精灯的外焰温度可以达到600℃以上,所以按照图乙的方法加热碘,达到碘的熔点以后,可能先熔化后汽化,小丽的实验用水浴法加热,在标准大气压下,碘的温度只能达到100℃,不会熔化,直接升华,所以小丽的方法更合理。
(3)[6]紫色的碘蒸气逐渐消失,出现固态的碘,这是碘蒸气凝华形成的。
[7]酒精蒸发会吸收热量,使碘锤的温度降低,里面的碘蒸气温度降低凝华成固态的碘附着在“碘锤”玻璃泡上方的内壁上。
25.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中:
(1)如甲图所示,下部有少量的碘颗粒,当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碘锤下部时,会看到碘锤内出现 ,而碘颗粒将 .停止加热,并在碘锤上部滴入适量冷水,你会看到碘锤内的减少,而碘锤的 (选填“上部”“下部”或“整个玻璃壁”)出现大量碘颗粒,此现象说明碘,凝华 热.
(2)细心的小华却发现小明的实验中出现了液态碘,他猜想:固态碘很可能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难以说明碘升华了,他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水的沸点是100℃.为了验证碘确实升华了,他改进了实验,用水浴法加热碘锤,如图乙所示,果然只看到了固态碘和气态碘之间的变化,没有液态碘的出现,这是因为 .
【答案】 紫色气体 减少 上部 放 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沸水的温度最高为100℃,达不到碘的熔点,碘无法熔化
【解析】(1)碘锤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碘会吸热升华,故会看到碘锤内出现紫色气体,而碘颗粒将减少;停止加热,并在碘锤上部滴入适量冷水,你会看到碘锤内的紫色气体减少,而碘锤的上部出现大量碘颗粒,此现象说明碘,凝华放热.
(2)碘的熔点为113.7℃,水的沸点是100℃.当把碘锤放入沸水中,因为水的沸点低于碘的熔点,故碘一定没有发生熔化,气态的紫色碘蒸汽一定是固态的碘升华得到的.
四、综合题
26.阅读下列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电冰箱
电冰箱是人们普遍使用的家用电器,如图所示,冰箱的制冷设备由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毛细管等部件组成。电冰箱工作过程中,液态的冷凝剂(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化学物质)在冷冻室中迅速汽化吸热,使冷冻室内温度①,气态的冷凝剂又液化放热,使电冰箱背部温度②,液态的冷凝剂经过很细的毛细管回到冷冻室,又开始了新的循环。电冰箱就这样源源不断地将冷冻室内的热吸出来,并散发到冰箱的外面。
电冰箱冷冻室正常工作时温度在﹣18℃以下,因此使用一段时间后通常情况下会结霜,结霜过多会增加耗电量;此外,经测定:冰箱周围的温度每提高5℃,其内部就要增加25%的耗电量。
(1)给短文中的①、②两处补写上适当的内容:① ② ;
(2)根据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你认为电冰箱中的“冷凝剂”应具有的主要物理性质是 ;
A.沸点低 B.熔点低 C.沸点高 D.熔点高
(3)电冰箱冷冻室中霜的形成过程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
【答案】 降低 升高 A 凝华
【解析】(1)[1]液态的冷凝剂在冷冻室中迅速汽化吸热,使冷冻室内温度降低。
[2]气态的冷凝剂在冰箱外面的冷凝器内液化,液化放热,使冰箱背面温度升高。
(2)[3]冷凝剂要求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所以应具有的主要物理性质是沸点低,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4]电冰箱冷冻室中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学与练第14课光的反射 试卷(原卷版+解析)

下一篇:2024-2025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前进路中学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