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综合检测试题 2024--2025上学期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综合检测试题
2024--2025学年上学期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我国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A.坚持绿色出行 B.少用一次性餐具 C.倡导植树造林 D.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2.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的措施是
①大量植树造林 ②用大量氢氧化钠液吸收 ③防止CH4到空气中:④化石燃料的燃烧 ⑤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⑥控制白色污染:⑦不要往河里乱扔垃圾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⑦ D.①③④⑤
3.下列有关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CO2能用于人工降雨 B.CO2是空气污染气体
C.CO具有可燃性,可做燃料 D.CO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
4.我国科学家利用太阳光在某种新型催化剂表面高效产生水后,再利用某种高效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成X。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缺少新型催化剂,反应①一定无法进行
B.反应②可处理多余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
C.反应②使用的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性质一定不变
D.反应①属于分解反应,反应②属于化合反应
5.下列有关金刚石 石墨 C60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C60是一种用途广泛,性能优良的新型化合物
B.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
C.金刚石 石墨 C60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
D.石墨粉末和黏土粉末混合制成的铅笔芯具有较好的导电性
6.把w克CO2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的沉淀为x克。若先将w克CO2经过:CO2→CO→CO2变化(假定无损耗),再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的沉淀为y克。则x与y的关系是
A.x=y B.x>y C.x<y D.无法确定
7.规范的实验操作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避免一些危险和提高实验的成功率,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A.向试管中塞进橡胶塞 B.倾倒二氧化碳气体 C.称量NaOH固体 D.氢气的验纯
A.A B.B C.C D.D
8.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方法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B.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C.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D.石灰石跟稀硫酸反应
9.以下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名称为甲烷 B.反应中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2
C.丙的固体能用于人工降雨 D.丁物质由两种分子构成
10.关于“碳达峰、碳中和”中的二氧化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过量的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
B.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不是二氧化碳
C.可用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
D.固态的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常用于人工降雨
11.航天活动中需要“人造空气”来供航天员呼吸,如图为“人造空气”中各种气体成分示意图(按体积分数计算)。下列关于“人造空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人造空气”的氮气含量比空气中的低
B.“人造空气”若只含有氧气会更有益于人的呼吸
C.在“人造空气”中,燃着的蜡烛不会迅速熄灭
D.把澄清的石灰水放在“人造空气”中一段时间,表面会出现一层“白膜”
12.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不合理的是
A.金刚石切割玻璃——硬度大 B.石墨用作电池电极——导电性良好
C.活性炭除异味——吸附性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能与水反应
二、实验题
13.小明在实验室里用下图装置来制取气体,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B装置中仪器①的名称是 。
(2)实验室选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上图中的 (填字母)装置来进行实验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 。
14.二氧化碳是种温室气体。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验证:
当打开K,反应一段时间后:
①D烧杯中 (填“上层”或“下层”)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上述结论可以推断二氧化碳的重要用途之一是 。
②B处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C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处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物质是 ;写出C处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
三、计算题
15.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他成分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为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试分析并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
(2)计算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四、填空与简答
16.如图是《墨经》记载“立窑烧烟法”的示意图,炉膛口较小,松木置于炉膛中燃烧,瓮中收集的黑烟(主要为炭黑)可用于制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墨画能长时间保存,说明 ;
(2)炭黑产量与炉堂口的大小 (填“有关”或“无关”);
(3)请你写出炉膛中发生化学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
17.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碳还原性的验证,
对实验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
(1)证明碳具有还原性的实验现象是什么? 。
(2)实验结束后,先将导管撤出,再熄灭酒精灯的目的是什么? 。
(3)CuO发生 (填“氧化”或“还原”)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8.不久前有人包厢聚餐吃火锅,导致六人一 氧化碳中毒。通过了解,他们使用两个炭火锅,在狭小通风不良的包厢聚餐了 1.5 小时后先后而 中毒。如图是此次中毒人员在高压氧舱进行急救。
(1)一氧化碳中毒俗称 中毒,中毒生 理机理是血液中的 和 CO 结合,导致人体缺氧而窒息甚至死亡。
(2)请写出上述中毒事件中 CO 产生的主要反应化学方程式: 。 产生较多的 CO 存在的客观因素是 (从包厢的建筑结构 特点作答)。
(3)为了避免 CO 中毒,在使用以含有碳元素的液化石油气为燃料的热水器时除了要注 意通风透气外,还有要注意什么安全事项?请你任答一点注意事项: 。
参考答案:
1.D
A、坚持绿色出行,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碳中和”,故选项做法正确;
B、少用一次性餐具,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碳中和”,故选项做法正确;
C、倡导植树造林,能吸收二氧化碳,降低二氧化碳的含量,利于实现碳中和,故选项做法正确;
D、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将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不利于实现“碳中和”,故选项做法不正确。
2.D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过多造成的,因此控制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的排放以及通过植树造林等途径吸收二氧化碳都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故①③④⑤正确。故选D。
3.B
A、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正确。
B、二氧化碳是空气固有成份,不是空气污染物。错误。
C、 CO具有可燃性,可做燃料,正确。
D、CO具有还原性,可将金属氧化物还原,可用于冶炼金属,正确。
4.B
A、水通电分解也能转化为氢气和氧气,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反应②可处理多余二氧化碳,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能缓解温室效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催化剂的特点,反应②使用的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化学性质一定不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反应①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而反应②的生成物为两种物质,不符合“多变一”的特点,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5.A
A、C60中只含一种元素,属于单质,该选项说法错误;
B、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该选项说法正确;
C、金刚石 石墨 C60都为碳单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都生成二氧化碳,该选项说法正确;
D、石墨具有导电性,则石墨粉末和黏土粉末混合制成的铅笔芯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该选项说法正确。
6.C
w克CO2经过:CO2→CO→CO2变化,反应方程式为CO2+C2CO、2CO+O22CO2,可知质量关系为:44g(CO2)~56g(2CO)~88g(2CO2),CO2的质量变为原来的两倍,由w克变为2w克,与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也为w克CO2反应生成沉淀质量的2倍,所以 x<y。故选:C。
7.D
A、向试管中塞橡胶塞应慢慢转动着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直立放在桌上使劲塞橡胶塞,以免压破试管,图示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倾倒二氧化碳气体时,应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的大部分,图示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固体具有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图示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D、氢气验纯:将收集到的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朝下靠近火焰,松开拇指,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声音很小说明氢气较纯,图示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8.C
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速度很慢,在氧气中燃烧剧烈,但操作繁琐,不易收集到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故A不正确;B、浓盐酸具有极强的挥发性,会使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不纯,故B不正确;C、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反应速度适中,操作安全方便,便于收集,故C正确;D、稀硫酸和石灰石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阻碍反应进一步进行,故D不正确。故选C。
9.D
A、由图示可知:甲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构成,所以甲是甲烷,该选项正确;
B、由图示可知: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4+2O2CO2+2H2O,反应中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2,该选项正确;
C、由图示可知:丙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固体俗称干冰,干冰升华吸热,可以用于人工降雨,该选项正确;
D、由图示可知:丁是水,水由水分子构成,该选项不正确。
10.C
A、过量的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碳酸,碳酸是一种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二氧化碳不具有酸性,故选项正确;
C、由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能被点燃,故选项错误;
D、固态的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干冰升华吸热,则常用于人工降雨,故选项正确;
11.B
A、空气中各组分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人造空气中氮气含量比空气低,不符合题意;
B、当氧气含量过高时,人体呼吸会发生醉氧症状,对人体健康不利,符合题意;
C、人造空气中氧气含量与空气接近,故燃着的蜡烛不会迅速熄灭,会持续燃烧,不符合题意;
D、人造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水,故表面会出现“白膜”,不符合题意;
12.D
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硬度最大的物质,可用于裁玻璃,故正确。
B.石墨能导电,可以做电池电极,故正确;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故正确;
D、干冰易升华,吸收大量的热,可以用于人工降雨,错误;
13.(1)长颈漏斗
(2)
(3) BC/CB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处,若木条熄灭,则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1)①为长颈漏斗;
(2)A装置为固体加热型发生装置,且试管口有一团棉花,即为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方程式为;
(3)实验室利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可选择B,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不能使用排水法收集,由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可选用C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择BC装置进行实验;
由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是: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处,若木条熄灭,则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14. 下层 密度比空气大 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灭火 碳酸 Ca(OH)2+CO2═CaCO3↓+H2O
①当打开K,反应一段时间后:①二氧化碳进入D烧杯中,下层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具有的化学性质是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上述结论可以推断二氧化碳的重要用途之一是灭火。
故填:下层;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灭火。
②B处紫色石试液变成红色,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C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故填:碳酸;Ca(OH)2+CO2═CaCO3↓+H2O。
15.(1)8.8
(2)解: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则
解得x=20g
则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答: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
(1)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可知,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5g+100g-116.2g=8.8g。
(2)见答案。
16.(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有关
(3)
(1)墨是用炭黑制成的,炭黑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墨画能长时间保存,体现了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炉膛口的大小会影响炉膛氧气含量,会影响燃烧充分程度,进而影响炭黑的产量,此选项正确;
(3)炉膛中发生化学变化为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方程式为:。
17.(1)黑色粉末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防止石灰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3) 还原
(1)在高温条件下,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试管内黑色粉末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实验结束后,先将导管撤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因装置冷却,导致试管内压强变小,石灰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3)还原反应:氧化物中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还原反应,氧化铜在反应后变为铜,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碳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18. 煤气 血红蛋白 2C+O22CO 包厢结构严谨,狭小、不利于空气流通 注意燃气管道的密封性
(1)一氧化碳中毒俗称煤气中毒,CO具有毒性,它易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缺氧气窒息甚至死亡;
(2)通风不良时,氧气不足,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从包厢的建筑结构特点看,产生较多的CO存在的客观因素是包厢结构严谨,狭小、不利于空气流通;
(3)为了避免CO中毒,在使用以含有碳元素的液化石油气为燃料的热水器时除了要注意通风透气外,还要注意燃气管道的密封性等。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8.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 金属活动性顺序 课时作业(答案) 2024-2025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下一篇:第七单元课题1燃料的燃烧 课时同步卷 2024--2025上学期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