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九年级三校联考
化学试卷
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石蜡 B.氯化钾 C.汽水 D.蔗糖溶液
2. 下列有关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元素观:氧气、臭氧(O3)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物质
B.微粒观:氢氧化钠是由钠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构成
C.转化观:铜在空气中受热可转化为氧化铜
D.守恒观: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分子总数都不发生改变
3. 据报道,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以石墨烯为载体的催化剂,在25℃下将CH4、转化为甲醇(CH3OH)、甲醛(CH2O)等,主要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表示水分子
C.该过程可看出化学反应经历了原子重新组合
D.这一系列的催化反应中(不考虑催化剂),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原子
4. 菠萝因含丁酸乙酯()等物质而具有果香味。下列有关丁酸乙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A.1个分子中含有6个水分子 B.其中只含有两种元素
C.分子中碳、氧原子个数比为 D.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5. 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硫酸铝:AlSO4 B.60个碳原子:C60
C.2个银离子:2Ag+ D.氟元素:Fe
6. 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主要反应为:NaCl+NH3+H2O+CO2=X+NH4C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化学式为Na2CO3 B.该反应制得的X属于碱
C.NH4Cl中N的化合价为 3 D.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7. 某品牌矿泉水含钙、钾元素,其生产流程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沉淀时可加一定量絮凝剂 B.活性炭主要起过滤作用
C.灭菌利用臭氧的物理性质 D.该矿泉水一定属于硬水
8. 催化固碳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可做燃料的甲醇。某学习小组探究温度、压强对甲醇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温度为时甲醇产率最高
B.压强越大,甲醇的产率越高
C.实际生产中为提高甲醇产率,压强越大越好
D.调控化学反应条件,可以利用化学反应为人类造福
9. “化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清朝的《化学鉴原》,该书把地壳中含量居第二位的元素翻译成“矽(xi)”,如今把这种“矽”元素命名为
A.硒 B.硅 C.钙 D.铝
10. 山西绛县发现一座西周时期国君级别墓,出土的青铜器表面有大量的铜锈,原因是铜在潮湿空气中能与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化合反应。据此推测,铜锈主要成分中所含元素种类有
A.Cu、H、O B.Cu、C、O C.Cu、O、H、N D.Cu、O、H、C
11. 我国的“天宫”空间站中使用了铝合金材料,铝的元素符号是
A.Ag B.Al C.AL D.Ai
12.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添加酒精 B.测pH
C.蒸发 D.过滤
13. 一种有趣的钟表式元素周期表如图所示,该钟表的整点时间小时数与该元素的质子数相等。下列关于元素说法中正确的是
A.2:00与12:00对应的两种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B.5:00对应的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9:00对应元素的离子符号为F+
D.10:00对应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
14. 下列做法不能体现环境友好发展理念的是
A.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B.分类回收生活垃圾
C.街道定期洒水吸尘 D.科学处理工厂“三废”
填空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共16分)
15. 根据下列实验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在连接图1玻璃管与胶皮管时,先________,然后稍稍用力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小刚同学用图1所示方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先将导管放入水中,然后手握容器外壁,并没有看到导管末端出现气泡,所以他认为该装置气密性不好,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____ (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称量前,游码归零,调平后按图示进行称量,称取的烧杯质量为_________g。
(3)若按图3所示方法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____(填“大”或“小”),量取25mL水,应选择______(填“10mL”“50mL”或“100mL”)量筒,正确的读数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助力“碳中和”,CO2的产生、捕集与资源化利用是重要研究课题。
(1)CO2的产生: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CO2。
①化石燃料主要包括_____、石油和天然气。
②大气中CO2的含量过高,会造成_________(填环境问题)。
(2)CO2的捕集:工业上可用氨水、K2CO3溶液等化学物质捕集烟气中的CO2。
氨水捕集CO2的实验流程如下。
①转化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X的化学式为________。
②氨水吸收室中反应温度不宜过高,原因是________。
(3)CO2的利用:CO2和H2在Ni/CaO表面发生反应生成CH4的原理如图所示。
①整个转化过程中Ni/CaO的作用为_____。
②生成CH4的总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17. 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氮元素___________;
(2)两个氮原子___________;
(3)1个氮分子___________。
18. 在下列各个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___;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___;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___。
①磷在空气中燃烧
②液化空气制氧气
③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④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
19. 空气中体积分数为21%的气体是___________;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 所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
20. 下图为模拟工业上用赤铁矿炼铁的微型实验装置图。
(1)A中发生的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
(2)B处出现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
简答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10分)
21. 用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微粒角度解释:常温下氧气的体积比相同质量液氧的体积大860倍。
(2)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要用碳素墨水书写的原因是什么?
22.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请用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的性质存在着明显差异的原因。
(2)请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并解释:香水、汽油要密封保存。
23. 如图为治理汽车尾气时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1)请补画图中方框内的分子模型。
(2)请设计一种方法鉴别该反应的两种气体产物。
24. 某小组同学准备向校报提交一份“家用燃料的变迁与合理使用”的研究报告。为此,同学们进行了以下三个主题的研究。
主题一:研究燃烧条件
(1)同学们依据图-1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____。
主题二:研究家用燃料的变迁
(2)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到家用燃料的更新历程如图-2所示。
①在家庭中使用煤(含碳量95%左右)取暖时,由于通风不畅,会发生CO中毒,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生成CO的原因是____。
②调查中还发现有的燃气灶火焰发黄、锅底发黑。根据研究所得,他们给出调节建议,将燃气灶的进风口____(填“调大”或“调小”)。
③充分燃烧1kg煤或天然气释放的热量和产生SO2的质量如图-3所示。据图分析,家庭燃料升级为天然气之后的优点有____。
主题三:研究新能源
(3)同学们预测未来燃料的发展方向是开发和利用清洁高效的能源。氢气被认为是理想的能源,当前,我国氢能按图-4规划发展。
①利用C + H2OCO + H2制得的氢气属于____(填“灰氢”、“蓝氢”或“绿氢”)。
②蓝氢的制得使用了碳捕捉技术,通常用纳米CaO吸附碳源,吸附原理与活性炭相似,是因为其结构____(填特征)。
③通过“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可获得绿氢,该能源可能是____(写一种)。
综合应用题(共10分)
25. “某品牌碳酸钙颗粒,每袋含钙量为”是真的吗?实验小组展开了一系列项目式学习。
【实验原理】
(1)测出每袋碳酸钙颗粒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或体积,从而推算出含钙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任务一】质量法
(2)方案一:如图a所示,利用向上排空气法把二氧化碳收集到瓶内,盖好玻璃片,小心地放到电子天平上称重,扣除原集气瓶的质量,即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某同学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方案二:小组同学经过讨论,改进成如图b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你认为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这套装置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任务二】体积法
(3)①小组同学利用图c所示装置,向一袋碳酸钙颗粒中,加入稀盐酸,通过测定排出液体的体积来确定二氧化碳的体积。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替代水可使实验结果更精确。
②小组同学又经过认真讨论认为排出液体的体积并不等于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的体积,理由是________。(注:图c实验中注射器栓塞始终未向上移动)
【任务三】数据处理
质量法
组序 反应前药品+装置质量(g) 反应后药品+装置质量(g) 二氧化碳质量
1 252.778 252.366 0.414
2 238.123 237.710 0.413
3 220.419 220.000 0.419
4 232.060 231.620 0.440
体积法(二氧化碳密度按计算)
组序 换算后二氧化碳体积 二氧化碳的质量
6 270 0.54
7 0 0
8 265 0.53
9 275 0.55
(4)第7小组同学并未测到二氧化碳的体积,你认为原因可能是________。
(5)按照第9组的数据计算每袋碳酸钙颗粒中含钙质量为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实验反思】
(6)对比质量法与体积法,我们发现质量法测定结果均小于体积法,试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小组同学还想到了用碱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方法,该项目有待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