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分子热运动练习(含解析)2024-2025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13.1分子热运动 练习
一、填空题
1.如图甲所示,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 。图乙中,压紧两铅柱使它们合在一起,下面悬挂钩码也不能把它们分开,说明分子间存在 。

2.2024年1月17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24年第一次发射圆满完成任务,最强“天空快递”天舟七号货运飞船满载春节大礼包,为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送去补给物资和新春祝福。航天员在舱内用餐时,闻到了一股饭菜香,这是 现象;用注射器取水后封住前端,用力推活塞,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 。
3.进入刚装修完的房屋,我们常常会闻到一种刺鼻的气味,这气味主要来自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这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这些现象说明甲醛分子 。夏天,雨后天晴,池塘里荷叶上的水珠随荷叶拂动而滚动,当两滴滚动的小水珠相遇时,就汇成一滴较大的水珠,这说明分子 。
4.图中气体容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间隙较 (选填“大”或“小”),但压到一定程度就压不动了,说明分子间存在 。
5.进入刚装修完的房屋,我们常常会闻到一种刺鼻的气味,这种气味主要来自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这属于 现象,该现象说明甲醛分子在 。
二、单选题
6.盛夏季节,百花绽放,花香四溢。关于“花香”解释合理的是(  )
A.分子间存在引力 B.分子间存在斥力
C.分子间有间隙 D.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7.三年来的新冠疫情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不便,下列对相关知识理解中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不是由分子构成的
B.病毒通过飞沫传播是一种扩散现象
C.出现发烧症状说明人体内分子热运动更剧烈
D.戴口罩可以防止疫情传播是因为口罩分子间没有间隙
8.图示意了某种物体常见三种状态的微观模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状态时,物体最容易被压缩
B.物体从乙状态到甲状态,分子间的引力变大
C.丙状态时,物体的流动性最明显
D.甲状态时,分子的位置固定,不会运动
9.如题图是物质在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分子模型,其中正确的是(  )
A.石灰石能被粉碎成粉末,说明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C.图丙中分子相距最近,且处于静止状态
D.物体在图甲对应的状态下具有流动性且较难压缩
三、多选题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滴水珠接触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B.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鼓起来,这是乒乓球内的气体分子个数变多的结果
D.与固体和液体相比,打气筒中的气体容易被压缩,这是由于气体分子比液体和固体分子间距大的原因
11.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甲: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说明玻璃板与水的接触面之间仅存在分子引力,不存在分子斥力
B.图乙: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C.图丙:其中一瓶是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证明气体发生扩散,应在B瓶中装二氧化氮气体
D.图丁:用手捏海绵,海绵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四、简答题
12.(1)甲、乙两杯质量相同的水,温度分别为80℃和18℃,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哪杯中红墨水扩散得快?为什么?
(2)盛油的厚壁钢瓶,只要瓶内压强足够大,油就会从钢瓶壁渗出,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五、实验题
13.下图是一组实验,观察实验完成填空。
(1)如图,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 ,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与混合前相比,总体积 ;
(2)甲图的现象,说明 ;
乙图是把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的情况,此实验还说明 。
14.如图所示,是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
(1)图a和图d两个实验形成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实验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 。图d中为尽快达到实验目的,实验中应该使用 (选填“温水”或“冷水”);
(2)图b和图 两个实验现象的原因相同;
(3)图c实验表明分子间存在 ;
(4)如图所示是同种物质的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分子结构,物质从甲图变化到丙图时,分子间作用力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5.用力将端面已锉平的两块铅柱紧压在一起,然后将它们悬挂起来,并在下方挂一重物,发现两铅柱不分开(如图甲)。对此现象,小金有疑惑:两铅柱不分开的原因是大气压力造成还是其他引力造成?于是小金将图甲所示的铅柱与重物固定在一个玻璃钟罩内(如图乙),逐渐抽出钟罩内的空气。
(1)在抽气的过程中钟罩内气体的压强 ;
(2)如果在抽气过程中,钟罩内两铅柱分开了,则 ;
(3)如果在抽成真空时,钟罩内两铅柱也不分开,则 (选填“能”或“不能”)确定图甲所示的两铅柱间有 。
16.在学习了分子动理论后,小宇进行了以下实验:
(1)把的染色酒精倒入装有的水的试管中,加盖后颠倒几次使其混合,如图所示,观察液面的位置发现:混合后与混合前相比,总体积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一现象说明了 ;
(2)要想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应选用内径较 (选填“粗”或“细”)的试管;
(3)倒入酒精的过程中,能明显闻到酒精的气味,说明 。
参考答案:
题号 6 7 8 9 10 11
答案 D C B D AD BC
1. 间隙 引力
【详解】[1]图甲将酒精和水混合在一起时,它们的总体积会变小。这是因为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当它们混合时,一种物质的分子会填充到另一种物质分子的间隙中去,从而使得总体积减小。这个现象说明了分子间有间隙。
[2]图乙所示压紧两个铅柱,使它们合在一起时,即使在下面悬挂钩码,也不能把它们分开。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当两个铅柱的分子靠得足够近时,它们之间的引力就会发挥作用,使得两个铅柱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个现象说明了分子间存在引力。
2. 扩散 斥力
【详解】[1]航天员在舱内用餐时,闻到了一股饭菜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属于扩散现象。
[2]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用注射器取水后封住前端,用力推活塞,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3. 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之间存在引力
【详解】[1]由分子动理论可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进入刚装修完的房屋,我们常常会闻到一种刺鼻的气味,说明甲醛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雨后天晴,池塘里荷叶上的水珠随荷叶拂动而滚动,由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将小水珠汇成一滴较大的水珠,所以荷叶上的水珠汇成一滴较大的水珠,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4. 大 斥力
【详解】[1]分子间有间隙,气体很容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间存在间隙,且气体分子间距较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小。
[2]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气体被压缩到一定程度就压不动了,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5. 扩散 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详解】[1][2]家庭装修材料中含有甲醛,进入刚装修的房间,我们会闻到甲醛的气味,说明甲醛分子运动到了空气中,这种现象叫扩散。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6.D
【详解】花香四溢,这是一种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表明花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7.C
【详解】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因此新冠病毒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故A错误;
B.病毒不属于分子,因此飞沫传播不是扩散现象,故B错误;
C.分子运动快慢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出现发烧症状,人体的温度升高,人体内分子热运动更剧烈,故C正确;
D.病毒不属于分子,大于分子间的间隙,因此可以防止疫情传播,故D错误。
故选C。
8.B
【详解】ABC.比较甲、乙、丙可知,甲中分子排列最紧密,乙中分子排列最松散,则甲为固体、乙为气体,丙为液体。固体分子间距离较小,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强,物体从乙状态到甲状态,分子间的作用力引力和斥力均变大。乙为气体,气体分子间的空隙很大,相互作用力非常弱,所以很容易被压缩。故AC错误,B正确;
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不是静止不动的。故D错误;
故选B。
9.D
【详解】A.分子的直径很小,肉眼看不见,所以石灰石能被粉碎成粉末,不能说明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故A错误;
B.海绵的孔肉眼可见,用力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是海绵之间的距离变小了,不是分子间的间隙变小了,所以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B错误;
C.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不会处于静止状态,故C错误;
D.由图可知,甲是液体、乙是气态,丙是固态,物体处于液态时,具有流动性且较难压缩,故D正确。
故选D。
10.AD
【详解】A.分子间有引力也有斥力,两滴水珠接触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说明分子间有引力,故A正确;
B.海绵中的空隙是宏观现象,不是分子间隙,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故B错误;
C.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鼓起来,是气体分子的间隙变大了,数目没有改变,故C错误;
D.气体分子间距较大,与固体和液体相比,打气筒中的气体容易被压缩,这是由于气体分子比液体和固体分子间距大的原因,故D正确。
故选AD。
11.BC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但不是只有引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故A错误;
B.根据分子运动和温度的关系可知,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所以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故B正确;
C.为了排除重力对实验的影响,所以密度比空气大的二氧化氮气体要放在B瓶子中,故C正确;
D.分子是看不见的,所以,用手捏海绵,海绵体积变小,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D错误。
故选BC。
12.(1)答案见解析
(2)答案见解析
【详解】(1)甲杯中红墨水扩散得快,这是因为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2)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钢瓶的分子间是有间隙的。
13.(1) 混合 变小
(2) 见解析 见解析
【详解】(1)[1][2]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明显减小,因为分子间存在着空隙,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分子的空隙中,使得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了。
(2) [1]甲图中,能闻到气味,是发生了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乙图中,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滴入两滴墨水,会看到热水中的墨水扩散得快,这表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14.(1)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水
(2)e
(3)空隙/间隙
(4)变小
【详解】(1)[1]图a和图d都属于扩散运动,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所以为尽快达到实验目的,实验中应该使用温水。
(2)图b和图e都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所以将玻璃板提起来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铅块可以承受一定的拉力而不分开。
(3)图c中水和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
(4)由图可知,乙中分子排列紧密有序,所以是固态,甲中分子相对杂乱,所以是液态,丙中分子间间距最大,所以是气态,由甲到丙,即从液态转化为气态,分子间距离变大,分子间作用力变小。
15.(1)逐渐减小
(2)不能说明两铅柱间有其他引力存在
(3) 能 其他引力存在
【详解】(1)在空气逐渐被抽出钟罩的过程中,由于气体体积不变,质量减少,所以气体密度变小,故抽气过程中钟罩内气体压强逐渐变小。
(2)如果在抽气过程中,钟罩内铅柱分开了,则两铅柱不分开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大气压力减小,不能通过该现象确定两铅柱间有其他引力存在。
(3)[1][2]如果在抽成真空时,钟罩内两铅柱也不分开,两铅柱不分开的原因不是由于大气压力,能通过该现象确定两铅柱间有其他引力存在。
16.(1) 变小 分子间存在间隙
(2)细
(3)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详解】(1)[1][2]把的染色酒精倒入装有的水的试管中,加盖后颠倒几次使其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发现:混合后与混合前相比,总体积变小,这是由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有空隙,才会导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2)由于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总体积变化不大,选择内径较细的试管进行实验时,其高度变化更明显,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3)倒入酒精的过程中,能明显闻到酒精的气味,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北师大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单元比的认识单元检测(含答案)

下一篇: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田墩中学2024-2025九年级上学期十一月物理月考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