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单元测试(学生版+教师版)2024-2025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单元质量评价(三)(第三单元)
(4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符号中,既表示一个原子,又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A.P           B.N          
C.2H           D.O
2.(2023秋·梅州梅县区期末)梅县是“金柚之乡”,是因为其中含有的“硒”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具有防癌的作用,其中“硒”指的是( )
A.硒原子 B.硒分子 C.硒元素 D.硒单质
3.(2023秋·茂名高州期中)下列元素符号中,书写不正确的是( )
A.氧O B.铝Al C.钠NA D.镁Mg
4.用水银体温计测温时,发现水银柱上升。从微粒角度解释,这是因为( )
A.原子数目变多 B.原子间间隔变大 C.原子体积变大 D.原子质量变大
5.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下列物质由离子直接构成的是( )
A.氮气 B.铁 C.金刚石 D.氯化钠
6.(2023秋·茂名高州期末)“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使用了碳化硅(SiC)。碳元素和硅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质子数不同 B.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C.中子数不同 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7.(2023·衡阳中考)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们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如图是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从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
A.钛属于非金属元素 B.钛原子中的中子数为22
C.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2 D.钛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 g
8.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的 B.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C.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者原子团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上
9.如图是五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④属于金属元素 B.②的微粒符号是Al3+
C.②③⑤属于阳离子 D.②③属于同种元素
10.我国“长三乙”火箭将第五十五颗北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完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该火箭第三级的推进剂为液氢和液氧组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气液化过程中,氢分子之间的间隔保持不变
B.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液氧的过程中,分子本质未发生改变
C.液氧变成气态氧时,氧分子体积变大
D.氢气和氧气转化成液态以后,分子是静止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1小题6分,第12小题9分,第13小题7分,第14、15小题各14分,第16小题10分,共60分。
11.(2023秋·张家界期中)图中的①和②是氟元素和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4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完成下列空白。
(1)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氟元素属于 (填“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
(3)D中的x为 。
(4)A、B、C、D结构示意图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填字母)。
(5)C粒子属于 (填“原子”“阴离子”或“阳离子”)。
12.(2023秋·韶关期中)鉴照古今变化,传承奋进力量。
(1)出行:明朝末年从广州到北京约需半年时间,如今乘坐高铁几个小时便可到达。制造高铁使用了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符号或名称都可)。
(2)记录:古代用墨书写的典籍保存至今而不变色,墨中碳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是 ;如今可将信息存储在芯片上,芯片中含有的硅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
①图中x= ,y= 。
②硅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周期。
(3)工具:“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是古代人对物质构成奥秘的表达,如今可以借助各种精密仪器探索,通过微观图示更清晰地表示物质的构成。“”“”“”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如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填字母,下同),表示由分子构成的纯净物的是 。
13.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请回答相关问题。
(1)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得到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 (填字母编号,下同)。
A.徐寿 B.卢瑟福 C.侯德榜 D.门捷列夫
(2)画出16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第二周期中原子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元素是 (符号或名称都可),同一周期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呈现的规律是 。
14.【科普阅读】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2024年3月,在山西闻喜一处墓地发现了“匿”族青铜器,填补了晋南地区晚商遗存的空白,入选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之前考古学家面对各种各样的废墟、遗迹、化石的年代测定一筹莫展,只能根据一些残存的史料加以猜测推断。终于,化学家们交给了历史学家一把宝贵的“历史刻度尺”,从此考古学家拥有了科学的武器——碳-14。碳-14原子核中含6个质子与8个中子。
碳-14得到应用要归功于美国科学家利比。二战中,利比参与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战后利比参与到研制放射性武器和放射性防护的军工研发中。他得知另一位科学家科尔夫发现了宇宙射线会产生碳-14,他立刻理解到,活的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与环境交换碳元素,体内碳-14和碳-12的比例同大气一样,但是当生物死后,没有新的碳-14补充进来,而残留在体内的碳-14会不断地衰变,一个中子变成1个质子,形成新的原子核。那么对比活的生物体内碳-14的含量和死的生物化石中碳-14的含量,就可以推算出生物化石的年龄。1960年利比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但碳-14对年代测定的方法是有局限性的。由于碳-14的半衰期约为5730年,它一般用于6万年以内的年代测定,所以用来测定人类历史是可以的,但如果对于类似元谋猿人这种170万年尺度的测定,碳-14就不准了,需要用钾-氩测定法。
(1)下列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的是 (填字母,下同)。
A.碳-12 B.碳-13 C.碳-14 D.氢-1
(2)碳-14最有可能用来测定 的年代。
A.恐龙化石 B.三叶虫化石 C.元谋猿人 D.山顶洞人
(3)有关碳-14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碳-14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 B.碳-14原子的电子数为6
C.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4 D.碳-14是由美国科学家利比发现的
(4)下列关于碳-14原子衰变后的新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原子核,含7个质子、8个中子 B.氧原子核,含7个质子、8个中子
C.碳原子核,含6个质子、7个中子 D.氮原子核,含7个质子、7个中子
(5)碳-12(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的碳原子)和碳-14(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的碳原子) (填“是”或“不是”)同一种元素,理由是 。碳-12原子与碳-14原子的化学性质 (填“相似”或“不相似”)。
15.【科学探究】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个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方案一】如图1所示。
(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2)该方案的不足之处是 (写出一点即可)。
(3)【实验方案二】如图2、图3、图4所示。图中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将滤纸折叠成大小、形状相同的纸花,在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用细线固定在瓶内,按照图2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图3和图4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热水中。图3和图4的两瓶中观察到的相同现象是 ,不同现象是 。图3、图4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变量只有一个,被控制的量有多个,请写出被控制的量: 。(填一种即可)
(4)【实验方案三】如图5所示(已知:氨气+氯化氢→氯化铵)。
用长柄V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向左、右两端的V形玻璃管口分别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塞紧橡皮塞。过一会儿后,从图5中观察到有白烟(白烟为氯化铵)且产生的位置偏右,说明 。
(5)【实验结论】上述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分子的运动与 有关。
16.已知: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某原子的实际质量与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的比值,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a kg。请根据相关问题计算;
(1)已知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则一个镁原子实际质量为 kg;
(2)已知一个硫原子的质量为N kg,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3)已知钠、镁、铝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23、24、27,则相同质量的钠、镁、铝三块金属,所含原子个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 > (填元素符号)。 单元质量评价(三)(第三单元)
(4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符号中,既表示一个原子,又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A)
A.P           B.N          
C.2H           D.O
2.(2023秋·梅州梅县区期末)梅县是“金柚之乡”,是因为其中含有的“硒”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具有防癌的作用,其中“硒”指的是(C)
A.硒原子 B.硒分子 C.硒元素 D.硒单质
3.(2023秋·茂名高州期中)下列元素符号中,书写不正确的是(C)
A.氧O B.铝Al C.钠NA D.镁Mg
4.用水银体温计测温时,发现水银柱上升。从微粒角度解释,这是因为(B)
A.原子数目变多 B.原子间间隔变大 C.原子体积变大 D.原子质量变大
5.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下列物质由离子直接构成的是(D)
A.氮气 B.铁 C.金刚石 D.氯化钠
6.(2023秋·茂名高州期末)“中国天眼”射电望远镜使用了碳化硅(SiC)。碳元素和硅元素的本质区别是(A)
A.质子数不同 B.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C.中子数不同 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7.(2023·衡阳中考)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它们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如图是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示意图,从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C)
A.钛属于非金属元素 B.钛原子中的中子数为22
C.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2 D.钛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 g
8.下列有关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的 B.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C.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者原子团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质子上
9.如图是五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①④属于金属元素 B.②的微粒符号是Al3+
C.②③⑤属于阳离子 D.②③属于同种元素
10.我国“长三乙”火箭将第五十五颗北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完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该火箭第三级的推进剂为液氢和液氧组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氢气液化过程中,氢分子之间的间隔保持不变
B.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液氧的过程中,分子本质未发生改变
C.液氧变成气态氧时,氧分子体积变大
D.氢气和氧气转化成液态以后,分子是静止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1小题6分,第12小题9分,第13小题7分,第14、15小题各14分,第16小题10分,共60分。
11.(2023秋·张家界期中)图中的①和②是氟元素和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4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完成下列空白。
(1)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40.08 。
(2)氟元素属于 非金属元素 (填“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
(3)D中的x为 8 。
(4)A、B、C、D结构示意图中,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BC(2分) (填字母)。
(5)C粒子属于 阴离子 (填“原子”“阴离子”或“阳离子”)。
12.(2023秋·韶关期中)鉴照古今变化,传承奋进力量。
(1)出行:明朝末年从广州到北京约需半年时间,如今乘坐高铁几个小时便可到达。制造高铁使用了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铝(或Al) (符号或名称都可)。
(2)记录:古代用墨书写的典籍保存至今而不变色,墨中碳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是 6 ;如今可将信息存储在芯片上,芯片中含有的硅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
①图中x= 8(2分) ,y= 14 。
②硅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三 周期。
(3)工具:“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是古代人对物质构成奥秘的表达,如今可以借助各种精密仪器探索,通过微观图示更清晰地表示物质的构成。“”“”“”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如图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BC(2分) (填字母,下同),表示由分子构成的纯净物的是 D 。
13.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请回答相关问题。
(1)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得到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 D (填字母编号,下同)。
A.徐寿 B.卢瑟福 C.侯德榜 D.门捷列夫
(2)画出16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分) ,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得到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第二周期中原子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元素是 氖元素(或Ne) (符号或名称都可),同一周期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呈现的规律是 从左到右原子的核电荷数(或原子序数或核外电子数)依次递增(2分) 。
14.【科普阅读】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2024年3月,在山西闻喜一处墓地发现了“匿”族青铜器,填补了晋南地区晚商遗存的空白,入选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之前考古学家面对各种各样的废墟、遗迹、化石的年代测定一筹莫展,只能根据一些残存的史料加以猜测推断。终于,化学家们交给了历史学家一把宝贵的“历史刻度尺”,从此考古学家拥有了科学的武器——碳-14。碳-14原子核中含6个质子与8个中子。
碳-14得到应用要归功于美国科学家利比。二战中,利比参与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战后利比参与到研制放射性武器和放射性防护的军工研发中。他得知另一位科学家科尔夫发现了宇宙射线会产生碳-14,他立刻理解到,活的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与环境交换碳元素,体内碳-14和碳-12的比例同大气一样,但是当生物死后,没有新的碳-14补充进来,而残留在体内的碳-14会不断地衰变,一个中子变成1个质子,形成新的原子核。那么对比活的生物体内碳-14的含量和死的生物化石中碳-14的含量,就可以推算出生物化石的年龄。1960年利比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但碳-14对年代测定的方法是有局限性的。由于碳-14的半衰期约为5730年,它一般用于6万年以内的年代测定,所以用来测定人类历史是可以的,但如果对于类似元谋猿人这种170万年尺度的测定,碳-14就不准了,需要用钾-氩测定法。
(1)下列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的是 A (填字母,下同)。
A.碳-12 B.碳-13 C.碳-14 D.氢-1
(2)碳-14最有可能用来测定 D 的年代。
A.恐龙化石 B.三叶虫化石 C.元谋猿人 D.山顶洞人
(3)有关碳-14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D 。
A.碳-14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 B.碳-14原子的电子数为6
C.碳-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4 D.碳-14是由美国科学家利比发现的
(4)下列关于碳-14原子衰变后的新原子核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碳原子核,含7个质子、8个中子 B.氧原子核,含7个质子、8个中子
C.碳原子核,含6个质子、7个中子 D.氮原子核,含7个质子、7个中子
(5)碳-12(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的碳原子)和碳-14(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8的碳原子) 是 (填“是”或“不是”)同一种元素,理由是 质子数相同,元素种类相同 。碳-12原子与碳-14原子的化学性质 相似 (填“相似”或“不相似”)。
15.【科学探究】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个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方案一】如图1所示。
(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
(2)该方案的不足之处是 氨气会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或试剂用量较多) (写出一点即可)。
(3)【实验方案二】如图2、图3、图4所示。图中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将滤纸折叠成大小、形状相同的纸花,在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用细线固定在瓶内,按照图2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图3和图4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热水中。图3和图4的两瓶中观察到的相同现象是 纸花自下而上依次变红 ,不同现象是 放在热水中的瓶内纸花比放在冷水中的更快变红 。图3、图4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变量只有一个,被控制的量有多个,请写出被控制的量: 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合理即可)  。(填一种即可)
(4)【实验方案三】如图5所示(已知:氨气+氯化氢→氯化铵)。
用长柄V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向左、右两端的V形玻璃管口分别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塞紧橡皮塞。过一会儿后,从图5中观察到有白烟(白烟为氯化铵)且产生的位置偏右,说明 氨分子运动比氯化氢分子快 。
(5)【实验结论】上述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分子的运动与 温度和分子种类 有关。
16.已知: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某原子的实际质量与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的比值,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a kg。请根据相关问题计算;
(1)已知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则一个镁原子实际质量为 2a kg;
(2)已知一个硫原子的质量为N kg,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3)已知钠、镁、铝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23、24、27,则相同质量的钠、镁、铝三块金属,所含原子个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Na > Mg > Al (填元素符号)。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山东省威海市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化学试题(无答案)

下一篇:第五单元 课题2 化学方程式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