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课题1 燃料的燃烧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2024-2025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课题1 燃料的燃烧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及调控
【A层 练基础】
1.(2023·乐山中考)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某同学点燃装有半杯水的纸杯,发现纸杯盛水部分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D)
A.纸杯着火点变高    B.纸杯不是可燃物   
C.纸杯未与氧气接触    D.温度低于纸杯着火点
2.“灭火弹”是一种新型灭火器,将其投入火灾现场,可迅速释放出超细干粉,覆盖在可燃物表面。其灭火原理与下列灭火方法相同的是(A)
A.油锅起火,盖上锅盖灭火   B.釜底抽薪    
C.用水枪灭火     D.设置隔离带灭火
3.某密封容器内盛有下列各混合气体,点燃可能发生爆炸的是(B)
A.H2和N2 B.CO和空气 C.H2和CO D.CO和CO2
4.(2023秋·深圳期末)如图探究“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实验,缓慢倾斜Y形管,将右侧的沸水慢慢倒入左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A.实验中沸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隔绝氧气
B.少量沸水倒入左侧,白磷开始燃烧,原因是与氧气接触
C.当沸水浸没白磷,燃烧着的白磷熄灭,原因是温度低于着火点
D.右侧红磷露出水面,红磷仍不燃烧,原因是没有与氧气接触
5.(2023秋·肇庆期末)中国上古神燧人氏将火种带入人间,开启了华夏文明。下列有关火的成语解释不正确的是(D)
A.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煽风点火:增大空气的量使燃烧更旺
C.火上浇油:增加可燃物使燃烧更旺
D.水火不容: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从而灭火
6.燃烧条件的探究
(1)对比白磷A燃烧,红磷C不燃烧,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2)白磷B不燃烧的原因是 没有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
(3)气球的作用是 缓冲作用,防止白磷燃烧产物污染空气 。
【B层 提能力】
7.(2023·揭阳模拟)我国古代常用“火折子”保存火种,《天工开物》中有关“火折子”的记载:“以白薯蔓浸水泡浓,捶之,晒干,辅以硝五钱、硫黄二两、松香四钱……装入竹筒,吹气复燃”,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D)
A.“白薯蔓”是可燃物 B.“火折子”保存火种时不能完全密封
C.燃烧时会闻到刺激性气味 D.“吹气”主要目的是使温度达到着火点
8.某校化学小组设计出如图所示装置,并进行白磷燃烧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1)当烧杯内的水受热,温度计显示30 ℃时,打开活塞,在盛有水的试管中有气泡均匀逸出,白磷未燃烧,关闭活塞。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 温度未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
(2)随着水温升高,温度计显示45℃时,再次打开活塞,白磷在水里燃烧。常言道,水火不相容。水能灭火的原因是 水能使可燃物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而本实验中白磷在水里还能够燃烧的原因是 白磷与氧气充分接触,且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 。
第2课时 安全知识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A层 练基础】
1.运输液化石油气的槽罐车合适位置应张贴的标志是(D)
2.下列反应中,吸收热量的是(D)
A.生石灰与水反应     B.硫燃烧     
C.镁与稀盐酸反应     D.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3.在工业上,通过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都能提高燃料利用率,下列提高燃料利用率的方法中与其他有别的是(C)
A.工厂炼钢时常充入氧气
B.给锅炉鼓风,增加空气供给量
C.把柴油喷成雾状进行燃烧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红光、放热,而在纯氧气中剧烈燃烧
4.(2023·广安中考改编)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有关安全知识的说法正确的是(D)
A.遇到室内起火,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B.家中发现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C.通电的电热毯着火时,用水浇灭
D.为预防森林火灾,常在进山路口处张贴含如图所示的图标
5.学好化学,有助于增强安全意识。下列做法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是(B)
A.乘坐高铁不携带易燃易爆品 B.发生火灾时用干毛巾捂住口鼻
C.进入加油站禁止吸烟 D.高楼失火时禁止乘坐电梯逃生
6.化学反应不但产生新物质,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下列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不明显的是(C)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B.蜡烛照明 C.食物的腐败 D.煤炉取暖
【B层 提能力】
7.化学兴趣小组同学采用图1装置对可燃性粉尘爆炸进行探究,爆炸的剧烈程度可用产生的最大压力来衡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实验中容器若没有加盖,实验会失败
B.实验中迅速下压打气阀,是为了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据图2可知,可燃性粉尘颗粒的直径越大,爆炸威力越小
D.据图3可知,可燃性粉尘浓度越大,爆炸越剧烈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课题1 燃料的燃烧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及调控
【A层 练基础】
1.(2023·乐山中考)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某同学点燃装有半杯水的纸杯,发现纸杯盛水部分没有燃烧,其主要原因是( )
A.纸杯着火点变高    B.纸杯不是可燃物   
C.纸杯未与氧气接触    D.温度低于纸杯着火点
2.“灭火弹”是一种新型灭火器,将其投入火灾现场,可迅速释放出超细干粉,覆盖在可燃物表面。其灭火原理与下列灭火方法相同的是( )
A.油锅起火,盖上锅盖灭火   B.釜底抽薪    
C.用水枪灭火     D.设置隔离带灭火
3.某密封容器内盛有下列各混合气体,点燃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H2和N2 B.CO和空气 C.H2和CO D.CO和CO2
4.(2023秋·深圳期末)如图探究“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实验,缓慢倾斜Y形管,将右侧的沸水慢慢倒入左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实验中沸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隔绝氧气
B.少量沸水倒入左侧,白磷开始燃烧,原因是与氧气接触
C.当沸水浸没白磷,燃烧着的白磷熄灭,原因是温度低于着火点
D.右侧红磷露出水面,红磷仍不燃烧,原因是没有与氧气接触
5.(2023秋·肇庆期末)中国上古神燧人氏将火种带入人间,开启了华夏文明。下列有关火的成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煽风点火:增大空气的量使燃烧更旺
C.火上浇油:增加可燃物使燃烧更旺
D.水火不容: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从而灭火
6.燃烧条件的探究
(1)对比白磷A燃烧,红磷C不燃烧,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
(2)白磷B不燃烧的原因是 。
(3)气球的作用是 。
【B层 提能力】
7.(2023·揭阳模拟)我国古代常用“火折子”保存火种,《天工开物》中有关“火折子”的记载:“以白薯蔓浸水泡浓,捶之,晒干,辅以硝五钱、硫黄二两、松香四钱……装入竹筒,吹气复燃”,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白薯蔓”是可燃物 B.“火折子”保存火种时不能完全密封
C.燃烧时会闻到刺激性气味 D.“吹气”主要目的是使温度达到着火点
8.某校化学小组设计出如图所示装置,并进行白磷燃烧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1)当烧杯内的水受热,温度计显示30 ℃时,打开活塞,在盛有水的试管中有气泡均匀逸出,白磷未燃烧,关闭活塞。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 。
(2)随着水温升高,温度计显示45℃时,再次打开活塞,白磷在水里燃烧。常言道,水火不相容。水能灭火的原因是 。而本实验中白磷在水里还能够燃烧的原因是 。
第2课时 安全知识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A层 练基础】
1.运输液化石油气的槽罐车合适位置应张贴的标志是( )
2.下列反应中,吸收热量的是( )
A.生石灰与水反应     B.硫燃烧     
C.镁与稀盐酸反应     D.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3.在工业上,通过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都能提高燃料利用率,下列提高燃料利用率的方法中与其他有别的是( )
A.工厂炼钢时常充入氧气
B.给锅炉鼓风,增加空气供给量
C.把柴油喷成雾状进行燃烧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红光、放热,而在纯氧气中剧烈燃烧
4.(2023·广安中考改编)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有关安全知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遇到室内起火,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B.家中发现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C.通电的电热毯着火时,用水浇灭
D.为预防森林火灾,常在进山路口处张贴含如图所示的图标
5.学好化学,有助于增强安全意识。下列做法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是( )
A.乘坐高铁不携带易燃易爆品 B.发生火灾时用干毛巾捂住口鼻
C.进入加油站禁止吸烟 D.高楼失火时禁止乘坐电梯逃生
6.化学反应不但产生新物质,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下列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不明显的是( )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B.蜡烛照明 C.食物的腐败 D.煤炉取暖
【B层 提能力】
7.化学兴趣小组同学采用图1装置对可燃性粉尘爆炸进行探究,爆炸的剧烈程度可用产生的最大压力来衡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容器若没有加盖,实验会失败
B.实验中迅速下压打气阀,是为了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据图2可知,可燃性粉尘颗粒的直径越大,爆炸威力越小
D.据图3可知,可燃性粉尘浓度越大,爆炸越剧烈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2024-2025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6.3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含解析)

下一篇: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三校联考高三一模物理试卷(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