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全册综合复习卷(答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全册综合复习卷
时间: 60 分钟 满分:6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Na-23 Cu-64 Zn-65 Ag-108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 每小题2分, 共2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乐平桃酥的制作材料主要是面粉、鸡蛋, 含有钙、钾、磷、硒等元素, 被誉为“中国桃酥王”。下列属于人体微量元素的是(  )
A. 钙 B. 钾 C. 磷 D. 硒
2. 溶液在生活、生产、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属于溶液的是(  )
A. 蒸馏水 B. 波尔多液
C. 消毒酒精 D. 新鲜豆浆
3. 广东开平碉楼是世界文化遗产, 约80. 4%的碉楼使用钢筋混凝土建成, 极为坚固耐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属于(  )
A. 天然纤维 B. 复合材料
C. 合成材料 D. 金属材料
4. 下列有关金属及合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铁和金刚石都是金属材料
B. 常温下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
C. 合金的硬度比其成分金属大
D. 铜是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
5. 下列关于酸、碱、盐的生产或应用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苛性钠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也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B. 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又可作面点发酵剂
C. 消石灰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也可用于处理污水
D. 石灰石可制生石灰, 也是炼铁的原料
6. 从宏观到微观使我们认识了物质的本质。由如图所示实验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 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H)>Cu>Ag
B. Cu2+呈蓝色
C. 该反应过程中NO3-没有发生变化
D. 该反应的实质是Cu原子转变成Cu2+, Ag+转变成Ag原子
7. 配制70 g 16%的NaCl溶液, 下列操作会使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16%的是(  )
A. 称取氯化钠 B. 转移氯化钠时部分撒落 C. 量取水 D. 配好后装瓶时部分溶液洒出
8. 设计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要素。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CO2中混有的HCl 先通过饱和氢氧化钠溶液, 再通过浓硫酸干燥
B 检验NaOH固体是否变质 取样, 加水溶解, 滴加酚酞溶液, 观察是否变红
C 区分蚕丝、棉花和合成纤维 分别取样灼烧, 闻气味
D 测定土壤的酸碱性 取样, 加水充分浸取后, 放入pH试纸, 观察颜色
9. 将足量的Zn粉投入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发生反应, 溶液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点对应的溶液中含有两种金属阳离子
B. b点处的固体中只含Cu和Zn
C. c点和d点对应溶液中溶质种类不同
D. 溶液先不变色, 一段时间后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
10. KNO3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将KNO3按照如图所示的操作进行实验(忽略水分蒸发),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KNO3的溶解度/g 20. 9 31. 6 45. 8 63. 9 85. 5 110
A. ①中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1. 6∶100
B. 将②中溶液恒温蒸发10 g水后, 仍为不饱和溶液
C. 将③中溶液降温, 一定会有KNO3晶体析出
D.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①<②<③
二、填空及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 共22分)
11. (4分)酸、碱、盐是重要的物质, 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1)分别将装有相同质量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烧杯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 溶液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填字母)。
a. 溶液质量均增大           b. 溶液质量均减小
c. 溶质质量分数均变大         d. 溶质质量分数均变小
(2)实验室用氢氧化钙溶液、稀盐酸和碳酸钠溶液进行如图1所示实验, 实验乙中溶液pH随加入Na2CO3溶液质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
曲线ab段说明实验甲中过量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曲线bc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d段溶液pH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4分)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P点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t2℃时将60 g物质a加入100 g水中搅拌, 得到________g溶液。
(3)若a中混有少量c, 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提纯a, 效率较高。
(4)将t1 ℃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 ℃,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3. (7分)2024年4月24日是第九个“中国航天日”, 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Ⅰ. 生命保障
(1)航天飞行会导致航天员的钙流失, 钙属于人体中的________(填“常量”或“微量”)元素。
(2)航天食品中包含牛肉和蔬菜, 其中主要为航天员提供蛋白质的食品是________。
Ⅱ. 能源系统
(3)运载火箭使用的推进剂为偏二甲肼(C2H8N2)和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中碳、氮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4)神舟十八号飞船充电使用太阳翼(即太阳能电池板), 它是一种将________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Ⅲ. 航天材料
(5)下列航天服的制造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 纯棉针织内衣层     B. 羊毛保暖层
C. 镀铝防护层       D. 塑料管水冷层
(6)钛(Ti)被称为航空金属, 下图是以钛铁矿[主要成分为钛酸亚铁(FeTiO3)]为主要原料冶炼金属钛的生产工艺流程。
①钛酸亚铁的化学式为FeTiO3, 其中钛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价。
②钛铁矿溶浸在浓硫酸中发生反应, 实验室里若需要稀释浓硫酸, 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使热量散失, 防止液滴飞溅。
14. (3分)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1)依据该实验可得出铁生锈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
(2)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U形管中液面不再相平,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稀硫酸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4分)铜是人类历史上使用最早的金属之一, 古代主要有火法炼铜(加热或高温的方法)和湿法炼铜[“以曾青(硫酸铜)涂铁”]两种炼铜方法。某学习小组按以上炼铜方法构建的知识网络如图所示(反应条件和部分生成物已略去)。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 其中H是最轻的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H的化学式是________。
(2)反应①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3)物质A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符合反应②的一个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及探究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 共13分)
16. (6分)如图是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操作过程示意图中的错误有________处。
(2)B操作中实际称量氯化钠的质量是________g。(1 g以下用游码)
(3)D操作应选用________(填“10”“50”或“100”)mL的量筒(水的密度近似为 1 g/cm3)。
(4)E操作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B操作是正确的。下列错误操作可能导致所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5%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C操作中有固体撒落 ②D操作中有少量水溅出
③E操作中有少量溶液溅出 ④量取水时, 仰视读数
(6)实验结束后, 要对玻璃仪器进行洗涤。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7分)《周礼·考工记》中记载有“湅帛”的方法, 即利用“灰”(草木灰, 主要成分为K2CO3)和“蜃”(贝壳灰, 主要成分为CaO)混合加水所得溶液来洗涤丝帛, 使其与丝表面的丝胶蛋白发生反应, 生成物用水冲去, 从而可把丝洗得干脆亮丽。化学小组对“混合加水所得溶液”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实验过程】
(1)如图所示, 步骤Ⅱ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 对烧杯丁中澄清溶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澄清溶液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由步骤Ⅱ中反应可知, 烧杯丁中澄清溶液中一定含有KOH。
【作出猜想】猜想1: 只有KOH 猜想2: KOH和K2CO3 猜想3: KOH和Ca(OH)2
【实验探究】取少量烧杯丁中澄清溶液分别加入试管A、B中:
序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1 向A中通入CO2 ________________ 不含______
2 向B中滴加几滴稀盐酸 始终没有明显现象 不含K2CO3
【分析评价】有同学认为实验2的结论不严谨,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实验】
序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3 取少量烧杯丁中溶液于试管C中, 滴加少量________溶液 ________________ 猜想2成立
【实验结论】根据以上实验, 可得出烧杯丁中澄清溶液含有的溶质是KOH和K2CO3。
【延伸应用】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 浓度为10%的K2CO3溶液的pH=11. 6, 浓度为1%的KOH溶液的pH=13. 2, 根据如图数据分析, 选用________溶液洗涤丝帛效果更好。
四、计算应用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 共5分)
18. (5分)实验室有部分已变质为碳酸钠的氢氧化钠样品2 g。某实验小组将此样品加入水中完全溶解, 配成100 g溶液, 然后向其中缓慢滴加9. 8%的稀硫酸, 搅拌使气体全部逸出。滴加过程中, 相关数据如下表:
测定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滴加稀硫酸总质量/g 0 10 20 30 40
溶液总质量/g 100 110 119. 56 m 139. 56
溶液pH 13. 3 10. 2 7. 0 0. 9 0. 8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m的值为________。
(2)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期末学情评估卷
答案速查 1 2 3 4 5 6 7 8 9 10
D C B C A A C C D B
7. C 点拨: 配制70 g 16%的NaCl溶液, 需溶质氯化钠的质量为70 g×16%= 11. 2 g, 称量氯化钠固体时, 如果左码右物, 实际称取氯化钠的质量小于11. 2 g, 则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6%, A不符合题意; 转移氯化钠时, 如果部分氯化钠不小心撒出烧杯, 则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6%, B不符合题意; 量取水的体积时, 如果俯视读数, 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 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16%, C符合题意; 配好后装瓶时部分溶液洒出不影响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 D不符合题意。
8. C 点拨: 除去CO2中混有的HCl, 先通过饱和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与HCl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A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NaOH固体变质生成碳酸钠, 氢氧化钠、碳酸钠的溶液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B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灼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棉花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纤维, 灼烧时有烧纸的气味, 合成纤维灼烧时有刺激性气味, C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测定土壤的酸碱性, 取样, 加水充分浸取后, 应在干燥洁净的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 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pH试纸上, 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读出pH, 不能将pH试纸直接浸入溶液中, D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10. B 点拨: 20 ℃时, 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 6 g, 即20 ℃时, 100 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31. 6 g硝酸钾, 所以溶液①是100 g的水溶解了31. 6 g的硝酸钾, 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1. 6∶100, A正确; 40 ℃时, 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 9 g, 即40 ℃时, 100 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63. 9 g硝酸钾, 则90 g水最多可溶解 63. 9 g×=57. 51 g硝酸钾, 溶液②中溶解了60 g的硝酸钾, 故蒸发10 g水后, 溶液会变为饱和溶液, B错误; 根据实验流程, 溶液③的温度为40 ℃, 100 g水中共计加入了63. 9 g硝酸钾, 恰好为饱和溶液, 所以降温一定会有晶体析出, C正确; ①②③溶液中均含100 g水, 分别溶解了31. 6 g、60 g、63. 9 g硝酸钾, 所以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①<②<③, D正确。
11. (1)d 
(2)稀盐酸; Na2CO3+CaCl2===CaCO3↓+2NaCl; 氯化钙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Na2CO3溶液, 由于碳酸钠溶液显碱性, 导致溶液pH增大
点拨: (1)分别将装有相同质量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烧杯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 浓盐酸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导致溶液质量减小, 溶质质量分数也减小, 浓硫酸能够吸收水蒸气, 导致溶液质量增大, 溶质质量分数减小。(2)由题图2知, 实验乙中溶液起始pH<7, 曲线ab段, 随着Na2CO3溶液的加入, 溶液pH由小于7逐渐增大, 说明实验甲中过量的物质是稀盐酸; 曲线bc段, 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 曲线cd段溶液pH增大的原因是氯化钙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碳酸钠溶液, 由于碳酸钠溶液显碱性, 导致pH增大。
12. (1)t1 ℃时, a、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都是20 g 
(2)150 (3)降温结晶 (4)b>a>c
点拨: (2)t2 ℃时, a的溶解度为50 g, 即100 g水中最多溶解a的质量为50 g, 故将60 g物质a加入100 g水中, 只能溶解50 g, 则可以得到150 g溶液。(3)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故a中混有少量c时, 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4)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有关, 为×100%, t1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是b>a=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b>a=c, 升温到t2 ℃, a和b的溶解度都变大, 变为不饱和溶液, 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还是b>a, 由于升温后c的溶解度变小, 会析出晶体, 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则所得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b>a>c。
13. (1)常量 (2)牛肉 (3)6∶7 (4)太阳 (5)D
(6)①+4 ②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
14. (1)与水接触
(2)左侧试管中铁钉生锈消耗氧气, 使左侧试管内压强减小, a端液面升高
(3)Fe2O3+3H2SO4===Fe23+3H2O
点拨: (1)对比左侧和右侧试管可知, 实验变量是水, 观察到左侧试管中铁钉生锈, 可得出铁生锈的条件之一是与水接触。
15. (1)H2 (2)置换反应 (3)制造铁锅(合理即可)
(4)CO+CuOCu+CO2(或C+2CuO2Cu+CO2↑)
点拨: A~H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 其中H是最轻的气体, 所以H是氢气, A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D, A和B反应生成氢气, 故A是铁, B是硫酸, D是硫酸亚铁; G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 又能和氢气反应, 所以G是氧化铜, 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 所以E是水; F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C, 故F可以是碳单质或一氧化碳, C是二氧化碳。
16. (1)三(或3) (2)6. 5 (3)50
(4)易将温度计的水银球损坏, 从而污染溶液
(5)①④
(6)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 也不成股流下
点拨: (1)取用固体时, 瓶塞应倒放, A操作中有错误; 用托盘天平称量试剂时, 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 B中氯化钠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 B操作中有错误; 应用玻璃棒搅拌, 不能用温度计, E操作中有错误, 故有三处错误。(2)所需氯化钠的质量为50 g×15%=7. 5 g, B操作中为“左码右物”, 故砝码质量=氯化钠质量+游码质量, 实际称量氯化钠的质量是7 g-0. 5 g=6. 5 g。(3)所需水的质量为50 g-7. 5 g=42. 5 g, 即42. 5 mL, 量筒量程的选择, 应遵循“大而近”的原则, 故应选用50 mL的量筒。(4)E操作中, 用温度计搅拌溶液, 易将温度计的水银球损坏, 从而污染溶液。(5)①C操作中有固体撒落, 会导致溶质质量减小, 所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符合题意; ②D操作中有少量水溅出, 会导致溶剂质量减小, 溶质质量不变, 所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不符合题意; ③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 E操作中有少量溶液溅出, 不影响所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 不符合题意; ④量取水时, 仰视读数, 读取数值小于实际数值, 会导致量取水的体积偏大, 溶液质量偏大, 所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符合题意。
17. (1)Ca(OH)2+K2CO3===CaCO3↓+2KOH
(2)【实验探究】没有明显现象; Ca(OH)2
【分析评价】滴入的稀盐酸量不足, 盐酸先和KOH反应, 无法判断是否有K2CO3
【补充实验】氯化钙; 有白色沉淀产生
【延伸应用】KOH
点拨: (1)步骤Ⅰ中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步骤Ⅱ中加入的草木灰中含有碳酸钾, 碳酸钾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 化学方程式为Ca(OH)2+K2CO3===CaCO3↓+2KOH。
(2)【实验探究】CO2的作用是检验Ca(OH)2, 由实验结论知, 证明了该溶液中不含Ca(OH)2, 则向A中通入CO2, 没有明显现象。【分析评价】向B中滴加几滴稀盐酸, 盐酸量少, 会首先和溶液中氢氧化钾发生中和反应, 不会和碳酸钾反应生成气体, 故实验2的结论不一定准确。
【补充实验】碳酸钾能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钾, 故实验3操作可以是取少量烧杯丁中溶液于试管C中, 滴加少量的氯化钙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证明溶液中有K2CO3。【延伸应用】分析题图可知, 溶液为碱性时, 碱性越强, 脱胶率越大, 故选用KOH溶液洗涤丝帛效果更好。
18. (1)129. 56
(2)解: 碳酸钠完全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100 g+20 g-119. 56 g=0. 44 g。
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x。
Na2CO3+H2SO4===Na2SO4+CO2↑+H2O
106 44
2 g×x 0. 44 g
= x=53%
答: 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53%。
点拨: (1)根据表格信息, 第3次和第5次测定时溶液总质量之差为139. 56 g-119. 56 g=20 g, 说明第3次测定时, 氢氧化钠与碳酸钠均已反应完, 后续再加入稀硫酸, 没有发生反应, 则第4次测定时溶液总质量为119. 56 g+10 g=129. 56 g, 即m为129. 56。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贵州省2024-2025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下一篇: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重点知识点单选强化练 2024--2025上学期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