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化学真题

2024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化学真题
1.(2024九下·宿迁)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开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集月壤样品之旅。下列探月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点火起航 B.箭器分离 C.月背着陆 D.采集月壤
2.(2024九下·宿迁)下列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系列操作中,错误的是
A.取用药品 B.读取水量
C.称取药品 D.加速溶解
3.(2024九下·宿迁)氯原子、碘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氯元素和碘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B.符号“2Cl”可表示2个氯元素
C.图中“”表示两种原子带正电荷
D.碘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4.(2024九下·宿迁)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盐酸具有挥发性,常用作除铁锈
B.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常用作治疗胃酸过多
C.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常用作干燥剂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常用作冰箱除味剂
5.(2024九下·宿迁)中医常用没食子酸(化学式为)治疗流感。下列有关没食子酸的描述正确的是
A.没食子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70,是氧化物
B.没食子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没食子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D.没食子酸由7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
6.(2024九下·宿迁)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现象 解释
A 生石灰与水反应能煮熟鸡蛋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B 点燃一根火柴,并将火柴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持续燃烧 火柴头周围氧气含量较少
C 将黄铜片和纯铜片相互刻划,纯铜片表面有明显划痕 合金的硬度往往比其成分金属大
D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 氧气的浓度对物质的燃烧有影响
A.A B.B C.C D.D
7.(2024九下·宿迁)二氧化碳的捕集与综合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捕集工业废气中的并与反应制甲醇(化学式为)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参加反应的与的分子个数比为
B.该反应实现了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变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D.反应生成的甲醇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8.(2024九下·宿迁)物质的鉴别、检验、除杂和分离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氯化铵和硫酸铵 加入熟石灰粉末研磨,闻气味
B 检验蒸馏法淡化海水是否成功 取样,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C 除去硝酸钾溶液中的硝酸镁 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钾溶液,过滤
D 分离氯化钙和碳酸钙粉末 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9.(2024九下·宿迁)氯化钠、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硝酸钾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
氯化钠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A.20℃时,20g氯化钠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可得到70g氯化钠溶液
B.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的硝酸钾,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氯化钠
C.50℃时,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D.通过加水、升温等方式能将硝酸钾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10.(2024九下·宿迁)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科学探究与实践:将土壤样品与适量的蒸馏水在烧杯中混合、搅拌、静置,测上层清液的pH,判断土壤的酸碱性
B.化学观念: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科学思维:Al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故Fe也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
D.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和废弃塑料回收再生、循环利用等措施,减少“白色污染”
11.(2024九下·宿迁)“端午时节,粽叶飘香”。包粽子的主要食材包括糯米、瘦肉、植物油等。
(1)从营养角度考虑,除水、食盐等无机物外,上述食材未涉及的营养素是   。
(2)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以离子的形式分散在水中,其中带正电荷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3)若煮粽子用的燃料是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4)二氧化碳与水参与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其能量转化形式是太阳能转化为   能。此外,二氧化碳还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同样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产物却不相同,原因是   。
12.(2024九下·宿迁)以下是利用铜、铁等物质进行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①该实验原理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注射器在该实验中的作用是   (写出一点即可)。
(2)图2是比较铜、铁、银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实验。
①实验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通过实验A、B,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   。
13.(2024九下·宿迁)化学实践小组利用以下装置完成部分气体的相关实验,请你参与。
(1)实验室用稀盐酸和块状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其发生装置可选用装置A或B,与装置B相比,装置A具有的优点是   。
(2)若选用装置B和C制取并收集氧气,证明氧气已收集满的操作和现象是   。
(3)常温常压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混合物共热的方法制取氨气。若选用装置D测定产生氨气的体积,水面需加一层植物油,其目的是   。
(4)二氧化碳和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尿素[化学式为],同时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14.(2024九下·宿迁)氧气是一种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用途的重要气体,如医疗急救、炼钢、气焊、化工等。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市面上有多种类型的制氧机。化学实践小组制作了一台简易“制氧机”,如图所示。
用该制氧机制氧气时,在反应仓中先加入适量水,再依次加入粉末状过碳酸钠(化学式为)和粉末状二氧化锰,即可持续、平稳地产生氧气。
(1)其制氧气的原理可分为两步:①过碳酸钠易溶于水,遇水分解为碳酸钠和过氧化氢,;②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出问题】充分反应后,若将反应仓内的混合物过滤,得到的滤液中溶质成分有哪些?
【查阅资料】①在酸性条件下,过氧化氢能将KI转化为;②氯化钡溶液显中性。
【进行实验】将一定量粉末状过碳酸钠和粉末状二氧化锰置于水中至不再产生气泡,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过滤。
(2)实验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填实验现象),证明滤液中含有碳酸钠。
(3)实验2:继续向实验1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I溶液,再滴加   溶液,溶液没有变为蓝色,证明滤液中不含过氧化氢。
【反思交流】过碳酸钠溶于水时生成碳酸钠,是否同时也会生成氢氧化钠?
(4)实验3: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目的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在不新增其它试剂的情况下,检验加入的氯化钡溶液是否过量的方法是   。
(5)待实验3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呈   色,证明滤液中不含氢氧化钠。
15.(2024九下·宿迁)热电厂燃烧煤产生含有大量的烟气,某石膏板企业采用“碱—石灰”的方法使烟气脱硫,再生产石膏。其主要生产流程如下图所示。
(提示:①与的某些化学性质相似;②难溶于水)
(1)在实验室中,操作a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和   。
(2)吸收塔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4)理论上只需不断加入   (填化学式),便可持续实现烟气的脱硫处理。
(5)氧化塔中,反应前后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是   。
16.(2024九下·宿迁)化学实践小组为测定实验室一瓶失去标签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取该稀盐酸50g,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稀盐酸与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情况,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1)该实验是将   滴入另一溶液中。
(2)b点所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有   (填化学式)。
(3)计算该瓶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点火起航,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箭器分离、月背着陆、采集月壤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分析。
2.【答案】C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解答】A、取用氢氧化钠用药匙,瓶塞倒放,不符合题意;
B、量筒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易潮解,具有腐蚀性,称量时不能放纸上,需放玻璃器皿中称量,符合题意;
D、溶解时要用玻璃棒搅拌,以加速溶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固体药品取用方法分析;
B、根据量筒读数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分析;
C、根据氢氧化钠的潮解性和腐蚀性分析;
D、根据溶解操作步骤分析。
3.【答案】A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元素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氯原子和碘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有7个电子,氯元素和碘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符合题意;
B、“2Cl”表示2个氯原子、元素不论个数,不符合题意;
C、图中“+”表示两种原子的原子核带正电荷,原子是呈中性的粒子,不符合题意;
D、碘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元素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分析;
B、根据元素只讲种类不论个数分析;
C、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结构分析;
D、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易得电子分析。
4.【答案】D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常用盐的用途;根据浓硫酸或碱石灰的性质确定所能干燥的气体;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A.盐酸用于除铁锈是利用盐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不符合题意;
B.碳酸氢钠 用作治疗胃酸过多 ,是利用其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C.浓硫酸用作气体干燥剂是览胜其吸水性,不符合题意;
D.活性炭常用作冰箱除味剂,是由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所给各物质的性质分析,由各物质的性质确定其对应的用途,以此判断各选项的正误。
5.【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没食子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没食子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没食子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故没食子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不符合题意;
C、没食子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符合题意;
D、没食子酸由没食子酸分子构成,1个没食子酸分子由7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分析;
B、根据物质中元素质量比越大,质量分数越大分析;
C、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D、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分子由原子构成分析。
6.【答案】B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合金与合金的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解析】【解答】A、生石灰与水反应能放出大量的热,利用生石灰与水反应能煮熟鸡蛋,不符合题意;
B、点燃一根火柴,并将火柴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持续燃烧,是由于热量散失,下方的火柴温度难以达到着火点,符合题意;
C、将黄铜片和纯铜片相互刻划,纯铜片表面有明显划痕,是因为合金的硬度往往比其成分金属大,不符合题意;
D、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可以燃烧,是由于氧气的浓度对物质的燃烧有影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生石灰与水反应能放出大量的热分析;
B、根据燃烧需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分析;
C、根据合金硬度大于纯金属分析;
D、根据空气和氧气中氧气浓度不同分析。
7.【答案】A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机物的特征、分类及聚合物的特性;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该反应方程式为:,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2:4=1:2,符合题意;
B、该反应中,二氧化碳和水均属于无机物,甲醇属于有机物,实现了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变,不符合题意;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不符合题意;
D、反应生成的甲醇和氧气的质量比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图示确定反应前后的分子个数关系分析;
B、根据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分析;
C、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分析;
D、根据物质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个数之比分析。
8.【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除杂、净化;物质的检验、鉴别
【解析】【解答】A、 氯化铵和硫酸铵都能与氢氧化钙反应产生氨气,加入熟石灰粉末研磨,闻气味无法区分,不符合题意;
B、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海水中的氯离子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蒸馏水则不能反应,观察现象可以验证蒸馏法淡化海水是否成功,符合题意;
C、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钾溶液,氢氧化钾除去了硝酸镁,但会引入了新的杂质,不符合题意;
D、滴加足量的稀盐酸,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钙溶液,但不能分离出碳酸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铵盐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分析;
B、根据硝酸银与氯离子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分析;
C、根据除杂时不能引入新杂质分析;
D、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9.【答案】D
【知识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则20℃时,20g氯化钠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只能溶解18g,得到18g+50g=68g氯化钠溶液,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硝酸钾,提纯氯化钠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符合题意;
C、未指明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不能确定50℃时硝酸钾溶液和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 ,不符合题意;
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可以通过加水、升温等方式能将硝酸钾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溶解度确定一定量溶剂中最多溶解的物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分析;
B、根据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适宜蒸发结晶分析;
C、根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可通过溶解度大小判断分析;
D、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及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方法分析。
10.【答案】C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白色污染与防治
【解析】【解答】A、将土壤样品与适量的蒸馏水在烧杯中混合,搅拌、静置,通过测定上层清液的pH,可判断土壤的酸碱性,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则化学性质不同,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C、Fe与稀硫酸反应生成FeSO4,符合题意;
D、废弃塑料会造成白色污染,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和废弃塑料回收再生、循环利用等措施,可减少“白色污染”,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测定溶液pH可确定溶液酸碱性分析;
B、根据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及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析;
C、根据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分析;
D、根据塑料垃圾造成白色污染分析。
11.【答案】(1)维生素
(2)Na+
(3)
(4)化学;反应条件不同
【知识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1)糯米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瘦肉中富含蛋白质;植物油中富含油脂;因此从营养角度考虑,除水、食盐等无机物外,上述食材未涉及的营养素是维生素;
(2)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以离子的形式分散在水中,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其中带正电荷的离子是钠离子,离子符号表示为Na+;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是:;
(4)二氧化碳与水在光照和叶绿素下,参与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其能量转化形式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二氧化碳和水在常温下即可反应生成碳酸,而二氧化碳和水在有光照和叶绿素的作用条件下才能生成葡萄糖,这两个反应的反应条件不同,所得到的产物也不同。
【分析】(1)根据米面中富含糖类,肉中富含蛋白质,植物油中富含油脂及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分析;
(2)根据氯化钠的构成分析;
(3)根据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分析;
(4)根据所给方程式及反应确定反应条件,并确定能量的转化分析。
(1)糯米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瘦肉中富含蛋白质;植物油中富含油脂;因此从营养角度考虑,除水、食盐等无机物外,上述食材未涉及的营养素是维生素;
(2)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以离子的形式分散在水中,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其中带正电荷的离子是钠离子,离子符号表示为Na+;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是:;
(4)二氧化碳与水在光照和叶绿素下,参与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其能量转化形式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二氧化碳和水在常温下即可反应生成碳酸,而二氧化碳和水在有光照和叶绿素的作用条件下才能生成葡萄糖,这两个反应的反应条件不同,所得到的产物也不同。
12.【答案】(1);便于推动注射器活塞,使铜丝与氧气充分反应或可以通过注射器活塞的移动直观地显示出装置内压强的变化等(合理即可)
(2)Fe+CuSO4=FeSO4+Cu;银<铜<铁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解析】【解答】(1)①铜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容器内压强减小,注射器的活塞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向右移动,容器内气体减少的体积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化学方程式为:;②注射器在该实验中的作用有:便于推动注射器活塞,使铜丝与氧气充分反应;可以通过注射器活塞的移动直观地显示出装置内压强的变化等。
(2)①实验 B 中是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②实验 A 中铜能与硝酸银反应,说明铜比银活泼;实验 B 中发生铁与硫酸铜反应,说明铁比铜活泼,所以通过实验 A、B,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银<铜<铁。
【分析】(1)根据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推动注射器活塞可使气体充分接触分析;
(2)根据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利用金属能否与酸或盐反应可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强弱分析。
(1)①铜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容器内压强减小,注射器的活塞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向右移动,容器内气体减少的体积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化学方程式为:;
②注射器在该实验中的作用有:便于推动注射器活塞,使铜丝与氧气充分反应;可以通过注射器活塞的移动直观地显示出装置内压强的变化等。
(2)①实验 B 中是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②实验 A 中铜能与硝酸银反应,说明铜比银活泼;实验 B 中发生铁与硫酸铜反应,说明铁比铜活泼,所以通过实验 A、B,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银<铜<铁。
13.【答案】(1);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2)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端,木条复燃,说明已收集满氧气
(3)防止氨气溶于水
(4)
【知识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万用瓶的使用
【解析】【解答】(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其发生装置可选用装置A或B,与装置B相比,装置A中,当打开弹簧夹时,长颈漏斗内的液体进入试管,使试管内液面上升到多孔隔板以上,与固体试剂接触,开始反应;当关闭弹簧夹时,产生的气体无法排出,在试管上半部分聚积,使试管内部气压增大,将液体压回到长颈漏斗,使液面降到多孔隔板以下,使反应物相互分离,反应停止,故装置A具有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2)若选用装置B和C制取并收集氧气,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氧气应该从b端通入,氧气具有助燃性,证明氧气已收集满的操作和现象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端,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
(3)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若选用装置D测定产生氨气的体积,水面需加一层植物油,其目的是防止氨气溶于水;
(4)二氧化碳和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尿素[化学式为CO(NH2)2],同时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分析】(1)根据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能控制药品接触和分离的装置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分析;
(2)根据氧气利用带火星木条验满及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分析;
(3)根据氨气的溶解性分析;
(4)根据二氧化碳和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尿素和水分析。
(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其发生装置可选用装置A或B,与装置B相比,装置A中,当打开弹簧夹时,长颈漏斗内的液体进入试管,使试管内液面上升到多孔隔板以上,与固体试剂接触,开始反应;当关闭弹簧夹时,产生的气体无法排出,在试管上半部分聚积,使试管内部气压增大,将液体压回到长颈漏斗,使液面降到多孔隔板以下,使反应物相互分离,反应停止,故装置A具有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2)若选用装置B和C制取并收集氧气,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氧气应该从b端通入,氧气具有助燃性,证明氧气已收集满的操作和现象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端,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
(3)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若选用装置D测定产生氨气的体积,水面需加一层植物油,其目的是防止氨气溶于水;
(4)二氧化碳和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尿素[化学式为CO(NH2)2],同时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14.【答案】;有气泡产生;淀粉;除去碳酸钠,防止碳酸钠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产生干扰;;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氯化钡溶液;无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应用;盐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解析】【解答】(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证明滤液中含有碳酸钠;
(3)在酸性条件下,过氧化氢能将KI转化为,能使淀粉变蓝,故继续向实验1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I溶液,再滴加淀粉溶液,溶液没有变为蓝色,证明滤液中不含过氧化氢;
(4)因为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会使酚酞变红,因此需要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目的是:除去碳酸钠,防止碳酸钠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产生干扰;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在不新增其它试剂的情况下,检验加入的氯化钡溶液是否过量的方法是: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氯化钡溶液,若加入氯化钡溶液后,没有沉淀产生,说明已经将碳酸钠去除,加入的氯化钡溶液是过量的;
(5)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滤液中不含氢氧化钠,则待实验3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呈无色。
【分析】(1)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分析;
(2)根据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3)根据在酸性条件下,过氧化氢能将KI转化为,能使淀粉变蓝分析;
(4)根据碳酸钠溶液显碱性,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分析;
(5)根据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分析。
15.【答案】(1)漏斗、玻璃棒
(2)
(3)
(4)
(5)S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盐的化学性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解析】【解答】(1)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由流程图可知,“制碱釜”中发生的反应是亚硫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则操作a为分离固液的过滤操作,在实验室中,过滤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和漏斗、玻璃棒;
(2)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与的某些化学性质相似,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则由流程图可知,“吸收塔”中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3)由流程图可知,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烧碱溶液,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
(4)由流程图可知,理论上只需不断加入熟石灰,便可持续实现烟气的脱硫处理,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
(5)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解得,故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为y,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解得,故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故氧化塔中,硫元素化合价由+4价+6价,故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是S。
【分析】(1)根据过滤所需仪器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分析;
(3)根据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既是流程中的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分析;
(4)根据碱的化学性质分析;
(5)根据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分析。
(1)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由流程图可知,“制碱釜”中发生的反应是亚硫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则操作a为分离固液的过滤操作,在实验室中,过滤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和漏斗、玻璃棒;
(2)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与的某些化学性质相似,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则由流程图可知,“吸收塔”中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3)由流程图可知,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烧碱溶液,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
(4)由流程图可知,理论上只需不断加入熟石灰,便可持续实现烟气的脱硫处理,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
(5)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解得,故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为y,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解得,故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故氧化塔中,硫元素化合价由+4价+6价,故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是S。
16.【答案】(1)氢氧化钠溶液
(2)NaCl、NaOH
(3)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40g,其中溶质质量为:40g×10%=4g;
解:设该瓶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x=7.3%
答:该瓶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知识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一开始溶液的pH<7,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pH逐渐增大,最后大于7,则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了;
(2)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b点处pH>7,说明此时氢氧化钠过量,则b点所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有NaCl、NaOH;
【分析】(1)根据反应时溶液的pH变化分析;
(2)根据b点溶液的pH及反应的生成物分析;
(3)根据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盐酸中溶质质量及质量分数分析。
(1)由图可知,一开始溶液的pH<7,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pH逐渐增大,最后大于7,则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了;
(2)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b点处pH>7,说明此时氢氧化钠过量,则b点所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有NaCl、NaOH;
(3)解析见答案。
2024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化学真题
1.(2024九下·宿迁)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开启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集月壤样品之旅。下列探月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点火起航 B.箭器分离 C.月背着陆 D.采集月壤
【答案】A
【知识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点火起航,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箭器分离、月背着陆、采集月壤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分析。
2.(2024九下·宿迁)下列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系列操作中,错误的是
A.取用药品 B.读取水量
C.称取药品 D.加速溶解
【答案】C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解答】A、取用氢氧化钠用药匙,瓶塞倒放,不符合题意;
B、量筒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易潮解,具有腐蚀性,称量时不能放纸上,需放玻璃器皿中称量,符合题意;
D、溶解时要用玻璃棒搅拌,以加速溶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固体药品取用方法分析;
B、根据量筒读数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分析;
C、根据氢氧化钠的潮解性和腐蚀性分析;
D、根据溶解操作步骤分析。
3.(2024九下·宿迁)氯原子、碘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氯元素和碘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B.符号“2Cl”可表示2个氯元素
C.图中“”表示两种原子带正电荷
D.碘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解答】A、元素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氯原子和碘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有7个电子,氯元素和碘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符合题意;
B、“2Cl”表示2个氯原子、元素不论个数,不符合题意;
C、图中“+”表示两种原子的原子核带正电荷,原子是呈中性的粒子,不符合题意;
D、碘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元素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分析;
B、根据元素只讲种类不论个数分析;
C、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结构分析;
D、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的易得电子分析。
4.(2024九下·宿迁)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盐酸具有挥发性,常用作除铁锈
B.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常用作治疗胃酸过多
C.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常用作干燥剂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常用作冰箱除味剂
【答案】D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常用盐的用途;根据浓硫酸或碱石灰的性质确定所能干燥的气体;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A.盐酸用于除铁锈是利用盐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不符合题意;
B.碳酸氢钠 用作治疗胃酸过多 ,是利用其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C.浓硫酸用作气体干燥剂是览胜其吸水性,不符合题意;
D.活性炭常用作冰箱除味剂,是由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色素和异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所给各物质的性质分析,由各物质的性质确定其对应的用途,以此判断各选项的正误。
5.(2024九下·宿迁)中医常用没食子酸(化学式为)治疗流感。下列有关没食子酸的描述正确的是
A.没食子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70,是氧化物
B.没食子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没食子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D.没食子酸由7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A、没食子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没食子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没食子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故没食子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不符合题意;
C、没食子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符合题意;
D、没食子酸由没食子酸分子构成,1个没食子酸分子由7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分析;
B、根据物质中元素质量比越大,质量分数越大分析;
C、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D、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分子由原子构成分析。
6.(2024九下·宿迁)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现象 解释
A 生石灰与水反应能煮熟鸡蛋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B 点燃一根火柴,并将火柴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持续燃烧 火柴头周围氧气含量较少
C 将黄铜片和纯铜片相互刻划,纯铜片表面有明显划痕 合金的硬度往往比其成分金属大
D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能燃烧 氧气的浓度对物质的燃烧有影响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合金与合金的性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解析】【解答】A、生石灰与水反应能放出大量的热,利用生石灰与水反应能煮熟鸡蛋,不符合题意;
B、点燃一根火柴,并将火柴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持续燃烧,是由于热量散失,下方的火柴温度难以达到着火点,符合题意;
C、将黄铜片和纯铜片相互刻划,纯铜片表面有明显划痕,是因为合金的硬度往往比其成分金属大,不符合题意;
D、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可以燃烧,是由于氧气的浓度对物质的燃烧有影响,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生石灰与水反应能放出大量的热分析;
B、根据燃烧需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分析;
C、根据合金硬度大于纯金属分析;
D、根据空气和氧气中氧气浓度不同分析。
7.(2024九下·宿迁)二氧化碳的捕集与综合利用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捕集工业废气中的并与反应制甲醇(化学式为)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参加反应的与的分子个数比为
B.该反应实现了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变
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
D.反应生成的甲醇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答案】A
【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机物的特征、分类及聚合物的特性;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该反应方程式为:,参加反应的二氧化碳和水的分子个数比为:2:4=1:2,符合题意;
B、该反应中,二氧化碳和水均属于无机物,甲醇属于有机物,实现了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变,不符合题意;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不符合题意;
D、反应生成的甲醇和氧气的质量比为:,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图示确定反应前后的分子个数关系分析;
B、根据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分析;
C、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分析;
D、根据物质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分子个数之比分析。
8.(2024九下·宿迁)物质的鉴别、检验、除杂和分离是重要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氯化铵和硫酸铵 加入熟石灰粉末研磨,闻气味
B 检验蒸馏法淡化海水是否成功 取样,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C 除去硝酸钾溶液中的硝酸镁 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钾溶液,过滤
D 分离氯化钙和碳酸钙粉末 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除杂、净化;物质的检验、鉴别
【解析】【解答】A、 氯化铵和硫酸铵都能与氢氧化钙反应产生氨气,加入熟石灰粉末研磨,闻气味无法区分,不符合题意;
B、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海水中的氯离子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蒸馏水则不能反应,观察现象可以验证蒸馏法淡化海水是否成功,符合题意;
C、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钾溶液,氢氧化钾除去了硝酸镁,但会引入了新的杂质,不符合题意;
D、滴加足量的稀盐酸,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蒸发结晶,得到氯化钙溶液,但不能分离出碳酸钙,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铵盐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分析;
B、根据硝酸银与氯离子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分析;
C、根据除杂时不能引入新杂质分析;
D、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9.(2024九下·宿迁)氯化钠、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硝酸钾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
氯化钠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A.20℃时,20g氯化钠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可得到70g氯化钠溶液
B.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的硝酸钾,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氯化钠
C.50℃时,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D.通过加水、升温等方式能将硝酸钾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答案】D
【知识点】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则20℃时,20g氯化钠固体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只能溶解18g,得到18g+50g=68g氯化钠溶液,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中混有少量硝酸钾,提纯氯化钠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符合题意;
C、未指明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不能确定50℃时硝酸钾溶液和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 ,不符合题意;
D、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可以通过加水、升温等方式能将硝酸钾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溶解度确定一定量溶剂中最多溶解的物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分析;
B、根据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适宜蒸发结晶分析;
C、根据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可通过溶解度大小判断分析;
D、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及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方法分析。
10.(2024九下·宿迁)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科学探究与实践:将土壤样品与适量的蒸馏水在烧杯中混合、搅拌、静置,测上层清液的pH,判断土壤的酸碱性
B.化学观念: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科学思维:Al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故Fe也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
D.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和废弃塑料回收再生、循环利用等措施,减少“白色污染”
【答案】C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白色污染与防治
【解析】【解答】A、将土壤样品与适量的蒸馏水在烧杯中混合,搅拌、静置,通过测定上层清液的pH,可判断土壤的酸碱性,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则化学性质不同,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C、Fe与稀硫酸反应生成FeSO4,符合题意;
D、废弃塑料会造成白色污染,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和废弃塑料回收再生、循环利用等措施,可减少“白色污染”,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测定溶液pH可确定溶液酸碱性分析;
B、根据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及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析;
C、根据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分析;
D、根据塑料垃圾造成白色污染分析。
11.(2024九下·宿迁)“端午时节,粽叶飘香”。包粽子的主要食材包括糯米、瘦肉、植物油等。
(1)从营养角度考虑,除水、食盐等无机物外,上述食材未涉及的营养素是   。
(2)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以离子的形式分散在水中,其中带正电荷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3)若煮粽子用的燃料是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
(4)二氧化碳与水参与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其能量转化形式是太阳能转化为   能。此外,二氧化碳还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同样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产物却不相同,原因是   。
【答案】(1)维生素
(2)Na+
(3)
(4)化学;反应条件不同
【知识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解析】【解答】(1)糯米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瘦肉中富含蛋白质;植物油中富含油脂;因此从营养角度考虑,除水、食盐等无机物外,上述食材未涉及的营养素是维生素;
(2)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以离子的形式分散在水中,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其中带正电荷的离子是钠离子,离子符号表示为Na+;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是:;
(4)二氧化碳与水在光照和叶绿素下,参与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其能量转化形式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二氧化碳和水在常温下即可反应生成碳酸,而二氧化碳和水在有光照和叶绿素的作用条件下才能生成葡萄糖,这两个反应的反应条件不同,所得到的产物也不同。
【分析】(1)根据米面中富含糖类,肉中富含蛋白质,植物油中富含油脂及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分析;
(2)根据氯化钠的构成分析;
(3)根据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分析;
(4)根据所给方程式及反应确定反应条件,并确定能量的转化分析。
(1)糯米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瘦肉中富含蛋白质;植物油中富含油脂;因此从营养角度考虑,除水、食盐等无机物外,上述食材未涉及的营养素是维生素;
(2)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以离子的形式分散在水中,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其中带正电荷的离子是钠离子,离子符号表示为Na+;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是:;
(4)二氧化碳与水在光照和叶绿素下,参与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其能量转化形式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二氧化碳和水在常温下即可反应生成碳酸,而二氧化碳和水在有光照和叶绿素的作用条件下才能生成葡萄糖,这两个反应的反应条件不同,所得到的产物也不同。
12.(2024九下·宿迁)以下是利用铜、铁等物质进行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①该实验原理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注射器在该实验中的作用是   (写出一点即可)。
(2)图2是比较铜、铁、银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实验。
①实验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通过实验A、B,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   。
【答案】(1);便于推动注射器活塞,使铜丝与氧气充分反应或可以通过注射器活塞的移动直观地显示出装置内压强的变化等(合理即可)
(2)Fe+CuSO4=FeSO4+Cu;银<铜<铁
【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解析】【解答】(1)①铜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容器内压强减小,注射器的活塞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向右移动,容器内气体减少的体积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化学方程式为:;②注射器在该实验中的作用有:便于推动注射器活塞,使铜丝与氧气充分反应;可以通过注射器活塞的移动直观地显示出装置内压强的变化等。
(2)①实验 B 中是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②实验 A 中铜能与硝酸银反应,说明铜比银活泼;实验 B 中发生铁与硫酸铜反应,说明铁比铜活泼,所以通过实验 A、B,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银<铜<铁。
【分析】(1)根据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推动注射器活塞可使气体充分接触分析;
(2)根据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利用金属能否与酸或盐反应可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强弱分析。
(1)①铜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容器内压强减小,注射器的活塞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向右移动,容器内气体减少的体积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化学方程式为:;
②注射器在该实验中的作用有:便于推动注射器活塞,使铜丝与氧气充分反应;可以通过注射器活塞的移动直观地显示出装置内压强的变化等。
(2)①实验 B 中是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②实验 A 中铜能与硝酸银反应,说明铜比银活泼;实验 B 中发生铁与硫酸铜反应,说明铁比铜活泼,所以通过实验 A、B,得出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银<铜<铁。
13.(2024九下·宿迁)化学实践小组利用以下装置完成部分气体的相关实验,请你参与。
(1)实验室用稀盐酸和块状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其发生装置可选用装置A或B,与装置B相比,装置A具有的优点是   。
(2)若选用装置B和C制取并收集氧气,证明氧气已收集满的操作和现象是   。
(3)常温常压下,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混合物共热的方法制取氨气。若选用装置D测定产生氨气的体积,水面需加一层植物油,其目的是   。
(4)二氧化碳和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尿素[化学式为],同时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答案】(1);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2)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端,木条复燃,说明已收集满氧气
(3)防止氨气溶于水
(4)
【知识点】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万用瓶的使用
【解析】【解答】(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其发生装置可选用装置A或B,与装置B相比,装置A中,当打开弹簧夹时,长颈漏斗内的液体进入试管,使试管内液面上升到多孔隔板以上,与固体试剂接触,开始反应;当关闭弹簧夹时,产生的气体无法排出,在试管上半部分聚积,使试管内部气压增大,将液体压回到长颈漏斗,使液面降到多孔隔板以下,使反应物相互分离,反应停止,故装置A具有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2)若选用装置B和C制取并收集氧气,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氧气应该从b端通入,氧气具有助燃性,证明氧气已收集满的操作和现象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端,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
(3)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若选用装置D测定产生氨气的体积,水面需加一层植物油,其目的是防止氨气溶于水;
(4)二氧化碳和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尿素[化学式为CO(NH2)2],同时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分析】(1)根据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能控制药品接触和分离的装置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分析;
(2)根据氧气利用带火星木条验满及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分析;
(3)根据氨气的溶解性分析;
(4)根据二氧化碳和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尿素和水分析。
(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其发生装置可选用装置A或B,与装置B相比,装置A中,当打开弹簧夹时,长颈漏斗内的液体进入试管,使试管内液面上升到多孔隔板以上,与固体试剂接触,开始反应;当关闭弹簧夹时,产生的气体无法排出,在试管上半部分聚积,使试管内部气压增大,将液体压回到长颈漏斗,使液面降到多孔隔板以下,使反应物相互分离,反应停止,故装置A具有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2)若选用装置B和C制取并收集氧气,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氧气应该从b端通入,氧气具有助燃性,证明氧气已收集满的操作和现象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端,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经收集满;
(3)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若选用装置D测定产生氨气的体积,水面需加一层植物油,其目的是防止氨气溶于水;
(4)二氧化碳和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尿素[化学式为CO(NH2)2],同时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14.(2024九下·宿迁)氧气是一种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用途的重要气体,如医疗急救、炼钢、气焊、化工等。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市面上有多种类型的制氧机。化学实践小组制作了一台简易“制氧机”,如图所示。
用该制氧机制氧气时,在反应仓中先加入适量水,再依次加入粉末状过碳酸钠(化学式为)和粉末状二氧化锰,即可持续、平稳地产生氧气。
(1)其制氧气的原理可分为两步:①过碳酸钠易溶于水,遇水分解为碳酸钠和过氧化氢,;②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出问题】充分反应后,若将反应仓内的混合物过滤,得到的滤液中溶质成分有哪些?
【查阅资料】①在酸性条件下,过氧化氢能将KI转化为;②氯化钡溶液显中性。
【进行实验】将一定量粉末状过碳酸钠和粉末状二氧化锰置于水中至不再产生气泡,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过滤。
(2)实验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填实验现象),证明滤液中含有碳酸钠。
(3)实验2:继续向实验1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I溶液,再滴加   溶液,溶液没有变为蓝色,证明滤液中不含过氧化氢。
【反思交流】过碳酸钠溶于水时生成碳酸钠,是否同时也会生成氢氧化钠?
(4)实验3: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目的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在不新增其它试剂的情况下,检验加入的氯化钡溶液是否过量的方法是   。
(5)待实验3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呈   色,证明滤液中不含氢氧化钠。
【答案】;有气泡产生;淀粉;除去碳酸钠,防止碳酸钠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产生干扰;;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氯化钡溶液;无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应用;盐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
【解析】【解答】(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证明滤液中含有碳酸钠;
(3)在酸性条件下,过氧化氢能将KI转化为,能使淀粉变蓝,故继续向实验1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KI溶液,再滴加淀粉溶液,溶液没有变为蓝色,证明滤液中不含过氧化氢;
(4)因为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会使酚酞变红,因此需要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目的是:除去碳酸钠,防止碳酸钠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产生干扰;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在不新增其它试剂的情况下,检验加入的氯化钡溶液是否过量的方法是: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加入氯化钡溶液,若加入氯化钡溶液后,没有沉淀产生,说明已经将碳酸钠去除,加入的氯化钡溶液是过量的;
(5)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滤液中不含氢氧化钠,则待实验3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呈无色。
【分析】(1)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分析;
(2)根据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3)根据在酸性条件下,过氧化氢能将KI转化为,能使淀粉变蓝分析;
(4)根据碳酸钠溶液显碱性,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分析;
(5)根据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分析。
15.(2024九下·宿迁)热电厂燃烧煤产生含有大量的烟气,某石膏板企业采用“碱—石灰”的方法使烟气脱硫,再生产石膏。其主要生产流程如下图所示。
(提示:①与的某些化学性质相似;②难溶于水)
(1)在实验室中,操作a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和   。
(2)吸收塔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4)理论上只需不断加入   (填化学式),便可持续实现烟气的脱硫处理。
(5)氧化塔中,反应前后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是   。
【答案】(1)漏斗、玻璃棒
(2)
(3)
(4)
(5)S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盐的化学性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解析】【解答】(1)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由流程图可知,“制碱釜”中发生的反应是亚硫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则操作a为分离固液的过滤操作,在实验室中,过滤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和漏斗、玻璃棒;
(2)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与的某些化学性质相似,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则由流程图可知,“吸收塔”中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3)由流程图可知,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烧碱溶液,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
(4)由流程图可知,理论上只需不断加入熟石灰,便可持续实现烟气的脱硫处理,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
(5)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解得,故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为y,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解得,故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故氧化塔中,硫元素化合价由+4价+6价,故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是S。
【分析】(1)根据过滤所需仪器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分析;
(3)根据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既是流程中的反应物又是生成物分析;
(4)根据碱的化学性质分析;
(5)根据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分析。
(1)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由流程图可知,“制碱釜”中发生的反应是亚硫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亚硫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则操作a为分离固液的过滤操作,在实验室中,过滤使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和漏斗、玻璃棒;
(2)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与的某些化学性质相似,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则由流程图可知,“吸收塔”中发生的反应是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3)由流程图可知,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烧碱溶液,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
(4)由流程图可知,理论上只需不断加入熟石灰,便可持续实现烟气的脱硫处理,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
(5)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解得,故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中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为y,根据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解得,故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故氧化塔中,硫元素化合价由+4价+6价,故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是S。
16.(2024九下·宿迁)化学实践小组为测定实验室一瓶失去标签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取该稀盐酸50g,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稀盐酸与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情况,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1)该实验是将   滴入另一溶液中。
(2)b点所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有   (填化学式)。
(3)计算该瓶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氢氧化钠溶液
(2)NaCl、NaOH
(3)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40g,其中溶质质量为:40g×10%=4g;
解:设该瓶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x=7.3%
答:该瓶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知识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一开始溶液的pH<7,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pH逐渐增大,最后大于7,则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了;
(2)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b点处pH>7,说明此时氢氧化钠过量,则b点所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有NaCl、NaOH;
【分析】(1)根据反应时溶液的pH变化分析;
(2)根据b点溶液的pH及反应的生成物分析;
(3)根据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盐酸中溶质质量及质量分数分析。
(1)由图可知,一开始溶液的pH<7,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pH逐渐增大,最后大于7,则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了;
(2)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b点处pH>7,说明此时氢氧化钠过量,则b点所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有NaCl、NaOH;
(3)解析见答案。

延伸阅读:

标签:

上一篇:河南省开封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25-L-107B)地理答案

下一篇:河南省开封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25-L-107B)历史答案